英国情妇

出版时间:2010-0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页数:208  译者:徐和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玛丽·泰莱丝被毁尸灭迹,警局经调查取证,认定是她的表姐克莱尔干的,据说动机不明,可能是神经错乱的缘故。克莱尔是不是神经错乱?她为什么要杀死表妹?受害者十七年来忠心耿耿为她操持家务,连克莱尔都说她还是喜欢她这娘家仅剩的亲人。作者找他们的熟人、凶手的丈夫、凶手本人作了三次谈话,整理出谈话录音,交由我们判别。    三次谈话从三个角度,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为我们展现出人物的处境、行为和心态,深刻地揭示出人生在世的孤独、痛苦、偶然、复杂……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57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章节摘录

  “这里说的一切都已录了音。一本内容为维奥纳凶杀案的书开始撰写。  “四月十三日晚在维奥纳市镇巴尔托咖啡馆里发生的事,您已同意讲述。”  “是的。”  “这是复制的录音带,是四月十三日晚在巴尔托咖啡馆里录的,您并不知道。这录音带如实录下了那天晚上在巴尔托咖啡馆里说的所有的话,但只有声音没有图像,所以无法看到说话时的情况。因此,您应该‘启动’这本书。您的叙述使四月十三日晚上的情景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录音带录下的话放出来,并让读者来代替您阅读。”  “我知道的事和我将说出的事之间有差别,您会如何处理?”  “这是书中由读者处理的部分。这种差别总是存在。  “请说一下您是谁,好吗?”  “我名叫罗贝尔·拉米,现年四十七岁。八年前,我把维奥纳市镇的巴尔托咖啡馆买了下来。”  “在四月十三日晚上以前,您对这桩凶杀案一无所知,就像维奥纳其他居民一样?”  “是的。我所知道的就是布告上的内容。”  “您再想想,就当四月十三日晚各报均未发行。”  “但要是我有时不能忘记我现在知道的事呢?”  “那您就顺便指出来。  “为使本书读者能设身处地,就像凶杀案发生后四月十三日晚上那样,我们首先录下维奥纳市镇警察总队告居民书,这布告刚好在那天第三次宣读,当时夜幕开始降临,由乡村警察在集市广场宣读。  “我们从报上获悉,不久前在法国不少地方的货车车厢里发现碎尸。  “经巴黎警察局法医科证实,这些不同的碎尸属于同一人体。除人头尚未找到,在巴黎已完成尸体复原。  “铁路线的交会状况使我们发现,载有这些碎尸的列车,不管终点为何地,都经过同一地点,即维奥纳高架桥。鉴于这些碎尸系从这高架桥的栏杆被扔进车厢,因此凶杀很可能发生在我们市镇。  “市镇政府在接到紧急通知之后,恳切希望全体居民跟警方通力合作,使这起凶杀案尽快破案。  “如有任何女性失踪,且身材中等,身体肥胖,年龄在三十五至四十岁,请立即报告警察总队。”  “我认识克莱尔和皮埃尔·拉纳,以及阿尔丰索·黎涅里。他们是我的顾客,是我在维奥纳的五十位常客中的三位。我还认识玛丽一泰蕾丝·布斯凯,他们的表妹。她有时跟皮埃尔和克莱尔一起来咖啡馆,是在喝开胃酒的时候·或者深更半夜跟几个葡萄牙工人一起来。当然哕,我跟她不大熟,不像跟其他人那样熟悉:她又聋又哑,这样就限制,别人跟她交往。  “皮埃尔和克莱尔·拉纳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我这儿,时间在八九点钟,吃过晚饭之后。但他们有时接连好几天不来,并非一定是因为他们中有人病了,而是因为他们不想出门,因为他们情绪不佳,感到疲倦。  “为审慎起见,我已养成习惯,不去问皮埃尔,为什么我前一天晚上或是已有这么多日子没有见到他们。我发现——至少我有这种感觉——皮埃尔不喜欢别人问他的情况以及他做的事。我觉得是他为人谨慎的缘故。  “因此,在四月十三日,皮埃尔来了之后,我没有问他为什么五天不来。  “当时是晚上八点。  “乡村警察刚在广场上读完布告,在那天已是第三次读了。我笑了,是因为听到布告里说铁路线交会,我对阿尔丰索说,我是忍不住才笑的,这时皮埃尔走了进来。他独自一人。他经常不跟克莱尔一起来,他从办公室出来后,直接来巴尔托咖啡馆。我们相互问好。我立即问他,是否想到说铁路线交会是个圈套。他对我说他不能肯定。  “我发现他面露倦容,穿着随便,而平时他总是衣冠楚楚。他身穿蓝色衬衫,领口有点脏。我现在想起来了,我当时对此有过想法。我心里想:瞧,出了什么事?  “凶杀案发生后,晚上很少有人来巴尔托咖啡馆。  “那天晚上我们咖啡馆里有五个人:阿尔丰索、皮埃尔,从未有人见到过的一个男子和一个姑娘,还有我。那男子在看报。他有一只很大的黑色公文包,放在地上。其他三人都看了看他。他是通常的那种便衣,但大家不能完全肯定他就是警察,因为有那个姑娘在。他好像没有听到我们说的话。可她听到了,她还微微一笑,那是在我说铁路线交会的时候。  ……

编辑推荐

  又聋又哑的玛丽·泰莱丝被杀害后,凶手残忍地将其分尸,从附近的高架桥上丢进从下面驰过的火车车厢。小说通过神秘人和咖啡馆老板罗贝尔、被害人的表姐夫皮埃尔和被害人的表姐克莱尔的三次谈话,解开了一起碎尸凶杀案的谜团。凶手到底是出于怨恨、妒忌还是精神失常犯下这起案件?这个谜团要交给读者一起去探索解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国情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杜拉斯的作品最好的还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至少我读了,感触还是挺大的,这本书没来得及读,我个人不太适应杜拉斯的这种写作手法,不过,还是要赞一个,呵呵
  •   给同学代买。以前杜拉斯的作品找不到 ,现在找到了,很开心。
  •   喜欢这样的封面 硬质有纹路 很喜欢 书的质量也不错
  •   封面很舒服...
  •   还没看,书包的还好,挺小巧的一本书
  •   不值得收藏
  •   听说很不错的一本书
  •   是我之前想要的版本,但是没有全套的。。。。
  •   等待想看的心情
  •   还在看,没想象中吸引人
  •   个人爱好,虽然看完了,但是,觉得不怎么好看。说女主人公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吧,又不是很入骨。又不是侦探小说,虽然说从人性上看这个凶杀案,但是看得我。。。想睡觉
  •   英国情妇
  •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   包装很精美,质量不错!!
  •     徐和瑾,《英国情妇》中文版的翻译家。在翻译过此书之后,她感叹地说,其实自己也不太懂得杜拉斯和这部作品。后来我想,也许那些不可以被人一次参悟透的东西才具有可塑性,才可成为经典,比如佛经、道德经之类的东西。突然有一种冲动,很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塑造一次这个故事,完全自由地编撰。
      罗贝尔 拉米:我是这个咖啡馆的老板,今年47岁,8年前开的这家咖啡馆。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个凶手是克莱尔,她看起来太平凡了。
      对于这起碎尸案,最开始我只能想到的是又一个茶余饭后的故事。没想到死者和凶手都会离我这么近。在巴黎,谋杀案这种事就像戏剧一样,很刺激又很平常。人们都活得太无聊,如果没有些带血腥味儿的故事,生活就像白纸一样。
      最开始,听到这个碎尸案感觉很兴奋,想象中凶手该是一个智慧的、凶悍的杀人狂魔。很难想象是克莱尔,这个不能再平凡和无聊的女人。更想象不到死者是她的表妹泰蕾丝。她们都太平凡,感觉背负这个故事有些不够资格。
      最最没有想到的是克莱尔以那种方式认罪,我想她是疯了,无聊疯了。克莱尔和皮埃尔互不相爱,这个谁都能看不来。毕竟在生活中,哪有几个夫妻会是因为相爱在一起的呢。那她也不用杀害她的表妹来让生活更有趣一些。
      她的杀人动机,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说,有几个杀人凶手真正是有动机才杀人的呢。如果说动机,也许是这个社会硬给她加上的理由。她也许只是想杀她,就像我们偶尔会有杀人欲望一样。可我们只是想想。
      
      克莱尔:我的心里一直装着一种愤怒,莫名其妙的愤怒,我只能说这么多。我一直都讨厌玛丽-泰蕾丝,从一开始就讨厌。我讨厌她每天发出怪物一样的声音,还讨厌她总是很高兴似的。生活哪有那么多快乐。
      我一直觉得生活该有些波澜,我的生活太无聊了。但是,我并不指望这些波澜是快乐。自从我和卡奥尔的警察分手以后,我就放弃了更有希望的生活。直到遇见阿尔丰索,我才感觉出生活的一些刺激。他好像是唯一能和我沟通的人,我感觉自己爱上了他,甚至我下决心和他私奔。但是,他是个胆小鬼。
      阿尔丰索甚至不敢承认那天晚上遇见过我,就是我杀害玛丽,弃尸的那个晚上。我之所以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我是杀人凶手,某种原因想在阿尔丰索面前表现的更勇敢。我讨厌一切懦弱的人。
      至于皮埃尔,他是个陌生人,只是刚好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
      杀死表妹,我并没有任何悔恨。我觉得这样很好,至少我现在做了一件可以改变我生活的事情。我讨厌不停重复的日子,太孤单了。
      
      皮埃尔:虽然和克莱尔生活了一辈子,我承认自己并不了解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有几个夫妻是因为了解、契合而在一起的呢。在婚姻方面,我没有更美好的期待了。
      她一直是个多情的美丽女人,这我在刚认识她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曾经,我以为她爱上了我,痴狂地爱上了我。但是我错了,爱上某个人只是她对生活的表达。
      她做这样的事情我并不感觉意外,因为我从来没了解过她。很久以来,她在我的心里就是个病人,只是需要被我保护。我想她做出任何事情我都不会太惊讶。
      对于她的表妹,我觉得很遗憾。也许是她代替了我死,那个时候克莱尔只是想杀一个人。如果她当时看到的那个人是我,也许今天我就不会在这里讲话了。我相信她是没有理由做这些的,而你们加给她的理由只是想为这次凶杀案找个借口。
      
      阿尔丰索:我和克莱尔都是无聊的人,我们的沟通也只是耐心理解我们不会理解的彼此。我发誓自己想保护她,但是这反而伤害了她。
      她是个可爱的女人,但我不确定自己真的爱她。我这样的男人不期盼爱人或者被人爱,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有个女人可以注意我,我就会感觉很兴奋。我习惯了一个人生活,女人太虚幻了。
      玛丽和我的确是有关系的。但是,那只是为了满足我们两个人的愿望。很多人说克莱尔因为妒忌我和玛丽的关系而杀害了她。我不是很确定。
      我不了解克莱尔,只是偶尔跟她说说话。说我帮助她杀人更没有道理,那是她自己想出来的故事。
      毕竟,这是个悲剧。现在我只想远离这场是非。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有意义的行为。忘了吧,活着已经很累了。
      
      这是杜拉斯很难读懂的小说之一,她表面上在写一件杀人案,实际在揭示什么,讽刺什么,感叹什么,不是我们一下子能明白的。
      这也许就是杜拉斯的魅力,她老练的笔触可以把最简单的故事写成最复杂的深意。她仿佛拥有一直达芬奇的画笔,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
      只是很偶然想通过简短的小说人物自白来理解一下小说里的人物。这是一次特别的尝试,用一种模糊的理解方式来理解一次模糊的事件。
      全当作和自己开了一次玩笑吧。
      
  •     克莱尔是个疯子么,大概因为选择逃避曾经爱情带来的伤痛,或是不被生活中的人所驻足倾听而自我封闭在了花园的小极乐世界里。
      她杀的人,不是她家的女佣,而是杀死了她自己。
      在梦里,每个人都杀过人。
      所有的行动都需要像克莱尔丈夫一样的看起来正常的可被常人所理解的想法做支撑么?做了一个梦,或者一缕不知道从何而起的思绪,无法让人理解的结果就这么发生了。但我们需要理解么,如果克莱尔做的梦不是关于杀人,而是关于别的,比如更符合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事情呢。纵然我们依旧无法理解她是怎么想的,但都立马不重要了。
      还是花园里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孤独并将是一生的节奏。
  •     我看书从未制定一个妥帖的计划,日进多少页,时进多少行。深深觉得那会成为每日笃行的例餐,凭生厌恶。
      
      我大抵会是暴食的饕餮,徒增欲念,某日抓起书,一连贯的大快朵颐。
      
      我就是这样解决拉拉斯的《英国情妇》。
      
      这本书起先对我而言是不易咀嚼的。
      
      通篇的录音对话,让我贫乏的想象力,无法臆想这个法国小城镇的风貌。
      
      没有场景,就没有人物,也就没有情节。就好像是学生排练的课本剧,苍白羸弱的白幕下,稚嫩的演员干巴巴,自顾自的念着抢记得课文。
      
      这是我与这本书第一次相遇,像是一场本来期待的相亲,我却无法看出众人口中这个优秀女子的特质,便疑心这一切的赞誉是导演的安排。
      
      其实是我无法取悦她。
      
      记得有位熟人曾说,真正优秀可人的女子只对她珍重的人展示她的温柔和美丽。
      
      书也是这样,只是或许比女人个更容易获得她的青睐。
      
      当我回首又见她,條地,被她藏在深渊里的美丽所惊颤。无所顾忌的膜拜她,取悦她,妄想窥视更多妖娆。
      
      
      
      这是个简单的凶杀案。也是复杂的。
      
      说它简单,是他整个破案的过程,顺水而下,没有任何阻碍,所有想要的证据和线索,都在应该出现的时候出现。
      
      尸块在法国各地的铁路货车中意外发现,因为所有的铁路都交汇于维奥纳这个市镇,所以,探案人员来到这个城市。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一家咖啡厅里,正好又遇到那关键的几个人,凶手克莱尔,凶手的丈夫皮埃尔,以及死者玛丽的床伴之一,又与克莱尔有着精神交流的阿尔丰索。
      
      巧合构筑了这桩案件的快速破解。
      
      但是或许这个世界没有人确切的知道这桩案件的缘起,就好像克莱尔终究不愿再提的那颗人头的去向。
      
      这又是复杂的。
      
      
      
      这场突然发生的谋杀,却早就埋下了种子,就像皮埃尔所说:
      
      “不,杀人罪这种事,我觉得她跟任何男人在一起,在任何地方都会犯。”
      
      
      
      我一直再寻找这份注定的渊源,我反复去对比,反复去。
      
      我试图去寻找这克莱尔和玛丽的冲突,一个精神失常者,一个聋哑女,从来就没有交集,没有言语,更没有吵架。
      
      我又猜测是否是克莱尔对丈夫不忠的报复,但是克莱尔从未真正爱过她的丈夫,她在逐渐忘却那个卡奥尔的警察时,决定小心翼翼的交出1%的爱给予阿尔丰索。
      
      那又是什么注定了她的态度和凶杀?
      
      当我们爱着一个人,在自我的世界里幻想着每日的温存,却始终在现实的世界中对着那些不爱的(在克莱尔的世界里没有讨厌与憎恶,所有她被迫接受的,她都乐于接受)人或者事物,我们又该是怎样的状态?
      
      疯癫,忍受,还是背叛?
      
      
      
      其实忍受的同时就会走向疯癫,疯癫的同时便是忍受。
      
      当自我的美好逐渐充盈心间,我们都会选择背叛。
      
      克莱尔选择以一个极端的方式来与整个世界决裂。
      
      不仅仅是选择离开这个家庭,而是摆脱这个世界,这个已经不存在爱情幻想的世界。
      
      既然已经找不到爱情的幸福,那就索性斩断这个世界原有的对我的关注,没有人会对一个疯子抒发想念和爱慕,她终将会成为这个市镇编年史上的一个冷冰冰的符号,人们谈及她,没有感情,没有回忆,只有叙述和反复叙述。
      
      或许不单单是爱情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了一切的爱,失去所有的爱,人才会真正的孤独与无助,才会像克莱尔一样离开这个冷的连阳光都结冰的世界。
      
      那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但也是幸福的。
      
      
      
      最后聊聊这个题目:《英国情妇》
      
      其实这几个符号是说英国薄荷,只是源于克莱尔书信的拼写错误。
      
      这似乎是她最爱的植物。
      
      我一开始并不明了,但突然想起了一杯曾经尝过的本该失败的莫基特。
      
      那杯莫基特用了差不多双份的原料,却唯独一份的薄荷叶。
      
      却一口之下,薄荷那浓郁的清香却依然穿越青柠的酸涩,雪碧的甜蜜作用于被朗姆的酒力和碎冰的寒冷麻痹了的舌根,依然动人。
      
      它仿佛有种无法压制的执念,总想达到某种目的,宗教中可谓之为嗔痴。
      
      克莱尔已然也是怀着没种嗔痴,只是前者成全了自己,后者,或许在我们看来,毁灭了自己。
      
      
      
      的确,有时,爱的嗔痴也是毁灭自己的渊薮。
  •      或许我跟本没看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写这件事?一个凶杀案,一个肢解尸体,抛尸在火车上,再被发现的凶杀案有什么值得一写吗?何况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手笔。
      
       但是我却想到另外一些事,那就是我们什么都不明白,说不明白,做不明白。例如徒步旅行,为什么要去?为什么要选择在毕业之后去?为什么要走滇藏线?是不是在逃避生活?我不知道,任何人都无法做出解释,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准确无误的推断表面有任何一件事情非做不可。我们都是疯子,和杀人的女主人公一样,因为自己都不知道的原因在做自己都搞出清楚动机的事情。
      
       我们也说不明白,徒步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有一千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由,仇恨体制,荒野生存,锻炼自己,挑战极限?但是都是错的,没有为什么,只是有种力量指引你去做,就这么简单。不能说,任何事情,只要一说出来就错了。任何话语,都不能成为追求的目标,不管是规则,自由,还是道,天,上帝。
      
       想到这些,只能想到这些,没有结论,有结论便是错。想到对错也是错。
  •     最初开始看,有点恐慌,这种采访式的倒叙手法真是让人望而却步
      不过我竟然煞有兴趣地看完了,
      所以说明作者功底的可怕。
      我想一个人的精神分裂状态,之于这个茫茫的世界,真是能算上几何。
      如果我执拗地坚持己见,那么我也必然精神分裂。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爱你的人,首先是父母,他们让你重回社会的怀抱,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明确我们到底要什么,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你总是生活在自我幻想中,那么亲爱的,我们就这么过吧。
  •   有时在凌晨的火车站发呆 精疲力尽 就会有想买张机票回家舒服睡觉的冲动 不知道是为什么 只是想肯定要走下去的。。
  •   没有为什么,只是有种力量指引你去做,就这么简单。这句话说的好
  •   呵呵,多谢。当年在准备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写了这些,蛮以为会在徒步的过程中发现点什么。如今徒步回来已经一年多了,重新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发现还是那时候想的清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