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

出版时间:2000-10-1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王国安,王运熙  页数:270  字数:22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集了汉魏六朝乐府诗共190首。既较多地选录了通常所说的乐府民歌,也选录了相当部分文人作品,以求使读者对乐府诗有了较多的了解。所选作品按《乐府诗集》所分类别编排。其中选录了较多的为相和歌辞、琴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亦有少量选录。按不同的具体曲高先列古辞,后附文人拟作。

书籍目录

前言 郊庙歌辞 日出入 鼓吹典辞 无名氏   朱鹭 战城南 巫山高 有所思 雉子斑 上邪 曹丕 钓竿行 谢朓 临高台 横吹曲辞 无名氏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 “男儿可怜虫”  瑯琊王歌   “新买五尺刀”   “客行依主人”紫骝马歌辞    “高高山头树”    “十五从军征”地驱歌乐辞    “驱羊入谷”     “侧侧力力”地驱乐歌雀劳利歌辞隔谷歌“兄在城中弟在外”“兄俘虏受困辱”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黄桑枯枯屐蒲子履”折杨柳歌辞…… 相和歌辞 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 杂歌谣辞

章节摘录

  这首民歌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碧波涟漪,一群少女泛动渔舟,游弋在荷叶丛中采莲。欢声笑语,人湖相依为景,清新活泼,天趣盎然。首句用一“可”字先将采莲这一活动有趣而令人神往之意隐隐点出。次句正面写景。“何田田”,突出荷叶圆碧饱满,层层叠叠,令人赞叹。接着笔锋落到鱼儿身上,在构思时似乎受到(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四句采用古歌谣常用之排比和嵌字结合使用的手法,句末一字,连读即为“东”、“西”、“南”、“北”四字,“文情恣肆,写鱼飘忽,较(诗》‘在藻’、‘依蒲’尤话”(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汉乐府中的游子思乡之作大都直接抒写愁思,此诗却显得颇为特别,围绕一戏剧性的场面表现游子辛酸,引出“远行不如归”的主题。诗首两句比而兼兴,堂前之燕,冬去夏来,自有一定之时,而“兄弟两三人”流落他乡却久不归,对比之下,岂不愈觉悲苦!言“冬藏夏见”,可见已非一年半载,见得时间之长;而“流宕”更不同于一般的“客游”,蕴有被迫无奈,生计无着之意。古诗中思妇征夫之词往往提到“衣着”,只缘时移节换之际,客居异乡者最敏感的即是衣着的无从着落,故诗接着即以衣衫无人缝补来突出生活中的种种窘迫。“主人”而称“贤”,而言“赖得”,足见对女主人的尊敬感激。丈夫起疑一段,是情节高潮。但用墨仍十分经济,仅以其归家时瞬间的一个动作,就表现出心怀疑虑又不便发作的心态;羁旅者也未多作解释,仅用“水清石见”之喻表明心迹。至此,误会或许已冰释,但流浪者心头之阴影却不易消去。李因笃说:“‘石见何累累’,承之曰‘远行不如归’,接法高绝。非远行何以有补衣之举,故触事思归也。”(《汉诗音注》诗将羁旅之悲隐寓于活泼生动、诙谐有趣的叙事之中,笔墨简练老到,往往一二字,一二句,便使人物神态如绘,声口毕肖,确属难能可贵。    此诗描述一次天上的长夜之饮。赴宴者是人间凡人,能够“步云衢”,自然快乐无比。首句虽属乐府习用套语,但用在这里却也十分贴切。“相从”两字,见得登天者络绎而行,并非一人。随后具体描写宴请场面:席间美酒鲤鱼,佳肴杂陈;鼓瑟吹竿,乐曲悠扬;舞姿蹁跹,歌声悦耳。而奔走侍奉其间者,无一不是神话人物和天上星宿。作者大胆借助于想象,运用丰富的天文知识,使神祗星宿,各司其职,“肆意铺陈,淋漓尽致,用以渲染欢乐之况”(郑文《汉诗选笺》)。层次井然,纷繁而不乱,互文对偶,更使赋的笔法得以充分发挥。此诗虽属游仙,但诗中引以为豪奢的,皆是人间之物,可见种种描绘,均不过是人间盛宴的折射。此诗当时大约用于宴席之间娱宾佐饮,但其恢宏恣肆的气势,颐指群仙的意态,客观上也反映了汉代国力鼎盛时期人心昂扬自信的一面。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⑨,忽亡而复存。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题解]  本篇《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清调曲。《乐府解题》谓“曹植拟(苦寒行》为《吁嗟》。”取篇首两字为题。由于曹丕父子的猜忌,作者长期离开国都,置于监国使者的监控之下,且经常改换封地。丁晏说:“《魏志》本传:(植)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此诗当感徙都而作也。”(《曹集铨评》)诗借咏蓬草,中述屡遭转徙的痛苦心情。吁嗟,叹词。    篙折当更觅①,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②,那得到头还!  [注释]  ①此首原列第五。更(geng耕),再,又。觅,找。 ②官人,为官府差遣之人。萧涤非说:“此处官人,男当是官隶,女当是官妓,俱无人生自由。”(《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一说:“官人,妇女呼主之称。‘各自是官人’,言我到彼,亦有呼我为官人者,与汝真各自以为是也。”(张玉谷《古诗赏析》)  [评析]  《那呵滩》六首,似是一组男女对唱的组歌,内容互有联系,写情人相别无奈之情。前三首写男子将出行时,情人间的叮嘱、承诺。原列第四、第五的这二首,为组歌之高潮所在。前首是女子唱。男子登船离湾,女子匆匆赶去相送。一个“闻”字,见得他们并非夫妇,而是情侣。“江津弯”似随手拈出,实为点明男子是乘船而行,从而引出“愿得篙橹折”这一奇“愿”。送别之际,或祝行人一路平安,或盼情郎早日归来,此则愿篙折橹断,颇同诅咒,不合情理,然经末句挑明,就强烈地显现出女子对离别的痛恨和对情郎的挚爱。  后首是男子答辞。首二句先承女子心愿而言,两“当”字连用,言下自然是此番行程必不可改。缘何如此绝情呢?次二句交代了原因,身为“官人”,奉公差遣,哪得随心所欲!语意似平平淡淡,但就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身不由己的深沉悲哀。两诗语言明快自然, 由于采用连环修辞手法,更增添了语言蝉联之美。拔 蒲(二首)  (一)  青蒲衔紫茸①,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②。  [题解]  《拔蒲》,《古今乐录}谓是“倚歌”,即是一种不伴舞蹈,“悉用铃鼓,无弦有吹”的歌曲。《乐府诗集》收入清商曲辞西曲歌。共二首。写女子与情郎同去拔蒲时的欢乐心情。蒲,一名香蒲,水生植物,可制作蒲席,嫩者可食。  [注释]  ①衔紫茸,形容蒲草尖端长着紫色的绒毛。②五湖,古代吴越地区的湖泊。其说不——,通常指太湖,或者太湖及其附近湖泊。此处当为泛指。  (二)  朝发桂兰渚①,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②。  [注释]  ①桂兰渚,长着桂木兰草的水中小洲。②竟日,终日,整天。不成把,指不满一把。  [评析]  拔蒲,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普通农活,但如果与情人一起去拔蒲,其境况恐怕就不同一般。第一首写出发,以景物衬托心情,妙在前二句,青青的香蒲衔着紫住的绒茸,长长的蒲叶随风摆动,平时常景,此时在女子眼中何以变得如此美好呢?“与君同舟去”一句,看似不经意,实则正是她充满欢乐的个中原因,故而连司空见惯的蒲草也显得格外可爱诱人,此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首写收获,以劳动表现恋情,妙在后二句。开始二句承前首末句,“朝发”、“昼息”,补充概述一日之行程。后二句写一天劳动的收获。“竟日”,强调时间之长。整整一天,以两人之力“同拔蒲”,而竟然“不成把”,借拔蒲之机热恋相聚,而实则无心拔蒲之情,岂非尽在不言之中!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看似写拔蒲劳动,无一字涉及爱情,其实浓缩着言外之情和丰富的诗意。  作 蚕 丝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①。何惜微躯尽②,缠绵自有时③。  [题解]  《作蚕丝》,《乐府诗集》收入清商曲辞西曲歌,共四首。都是借养蚕寄托情爱之歌。本篇原列第二。  [注释]  ①丝,谐音“思”。怀思,怀有相思之情。②微躯尽,指春蚕死去。蚕在丝茧结成后还会化成蛹和蛾,但古人习惯视蚕丝吐尽之日,即蚕生命终结之时。 ③缠绵,双关语。以蚕丝之缠绵,暗谐情思之缠绵。  [评析]  以“丝”谐音“思”,汉魏乐府中早有先例。如《离歌》之“裂之有余丝,吐之无还期”。朱嘉征谓:“余丝,隐‘余思’,后‘石阙’、‘莲子’堵语本此。”(《乐府广序》)可见渊源之古。但直接将“蚕”与“丝”两个意象联缀并用,却首见于此诗。诗情感炽烈而表达细腻,正是由于巧妙地把比喻和双关谐隐融合使用,加以曲折含蓄的表现。唐李商隐名句“春蚕至死丝方尽”,即脱胎于此。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乐府诗的原来意义,是指由乐府机关负责采集、制作并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搜集和编制各种诗歌、乐曲,配合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叫乐府诗,后人也简称为乐府。据《汉书》等史籍记载,西汉武帝时建立了一个乐府机构,着重从各地采集民间歌诗,配乐演唱,供皇帝与贵族们娱乐之用。这一由中央乐府机构采集各地歌谣的制度,被以后历朝所承袭,在中国诗歌史上起了积极作用。它使许多优秀民歌赖以保存和流传,为古代诗歌输送了新鲜血液,启迪和滋润了许多文人作品,促进了中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现存乐有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是被采录的民歌,更多的是文人制品,两方面均有不少优秀之作。汉代以后,有许多文人写作的乐府诗,只是运用乐府诗体的案头之作,并不配乐演唱,这是造成乐有诗数量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配合音乐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是先秦时期,以《诗》三百篇(主要是四言诗体)为代表;二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乐府诗(主要是五言、七言诗体)为代表;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以词、散曲(主要是杂言或长短句诗体)为代表。三个时期不但诗体有明显变化,所配合的音乐也有很大不同。中古时期的乐府诗,不但是该时期音乐文学的代表,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以至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搜集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乐府诗最称详备。该书把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下面按照其原来次序,分别作一点简括的介绍。  一、郊庙歌辞 是朝廷祭祀用的乐章。古代帝王以郊祭祭天地,于宗庙祭祖宗,郊庙歌辞便是郊祭、庙祭时歌颂天地、祖宗的乐章。汉代有《郊祀歌》十九首用于郊祭天地,《安世房中歌》十七首用于歌颂祖宗。这类郊庙乐章,以后历朝不绝,现存数量颇多。《乐府诗集》存郊庙诗十二卷。  二、燕射歌辞 是帝王用于宴会和大射(射箭的一种仪式)的歌辞。帝王召宴宗族、亲友、宾客和大射时,要奏乐曲,这是从周代传袭下来的制度。今存西晋至隋代歌辞。《乐府诗集》存诗三卷。  三、鼓吹曲辞 鼓吹曲原是军乐。其乐器主要有鼓、箫和笳,鼓吹就是击鼓吹箫笳的意思。汉代,鼓吹曲还用于朝廷节日大会和帝王出行道路等场合,借军乐以壮声威。汉鼓吹曲有《短箫铙歌》十八首,其中也有少数民歌,后代依汉《铙歌》旧题作待者不绝。曹魏、孙吴以下各朝,亦各制鼓吹曲,其内容多数铺叙帝王的武功。《乐府诗集》存诗五卷。  四、横吹曲辞 从北方少数民族传来的军乐,其乐器有鼓、角,故后来又叫鼓角横吹曲。汉魏以来,流传的有《陇头》、《关山月》等十八曲,今所存歌辞,均为南朝和唐代文人作品;又有《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多首,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辞。《乐府诗集》存诗五卷。  五、相和歌辞 原是汉代的民间歌曲,包含不少民歌,后来产生了大量受民歌影响的文人作品。相和,取丝竹相和之义,即用弦乐器、管乐器配合歌唱,声调清婉动听,因此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爱好。相和歌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部类,称清商三调,曹魏开始特别发展,成为相和歌的主要部分。《乐府诗集》存诗十八卷。  ……

编辑推荐

  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府诗就是乐府机关采撷、演唱的,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本书选取汉魏六朝的著名乐府诗,供读者品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装帧和印刷都像乐府诗一样简单朴素,价廉物美
  •   很久没有因为买到一本好书而兴奋了,这本书令我高兴了许久……大概十年前买过王运熙的《古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后来也买过与这本书同系列的《庄子译注》,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
  •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性价比高,有注释有翻译。非常好
  •   如果里面的生字注解再多一些就好了
  •   内容不错,分类也很详细,只不过书的排版不太好,字有些大,版式比较乱~~~~不过价格很公道
  •   书的装帧不错,诗选的也不错,就是解释的少了点,而且,没有关于诗歌的欣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