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作文本(2下AB)

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徐桦君 编  页数:96  

内容概要

  《高中同步作文本(2年级)(下)(R)(套装共2册)》根据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进行编写,一个学期一册,配合教材同步使用。为适合作文教学的实际,《高中同步作文本(2年级)(下)(R)(套装共2册)》分A、B两本,以免因批改作文而影响片段练习和课外练笔。每册教材的“写作·口语交际”均为五个单元,考虑到高中学生将要面对的高考,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以高考作文为训练目标的单元,编为第六单元,目的是让同学们逐渐了解并掌握高考作文的一般要求和写作技法。  《高中同步作文本》是在总结各种作文教学辅导读物的编写经验和对各地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编写的,参与策划这套丛书的编辑和教研员的总体思路是试图把作文辅导读物与作文本合为一书,在帮助高中师生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作文教材相关的可资借鉴的佳作,并在写作方法、技巧等方面给予具体而又实在的指导,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高。

书籍目录

《高中同步作文本(2年级下)(A)》《高中同步作文本(2年级下)(B)》

章节摘录

  主观和虚心平常说话、做事、写文章,往往发现有主观片面的地方,心里就很后悔,同时也很快就会受到朋友的批评。但是,这种主观片面的毛病,又往往很不容易彻底克服。这是什么缘故呢?  回答可以很简单。就是因为不虚心。这个回答,应该承认,在根本上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复杂情况,对于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不可能都懂得,更不可能都懂得那么完全、那么确切。因此,要想对客观的东西认识清楚,就必须虚心。这是对的。  同时又应该指出。虚心却不等于心中无数,没了主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离不开主观的作用,只是主观主义才要不得。这个提法也是必要的和正确的。我们对于主观和虚心这两个概念,同样不应该做片面性的解释。  大家都记得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的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对待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采取虚心的态度,力求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特别是有许多学术方面的问题,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完全应该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各抒己见。决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过去许多知名的学者,为了追求知识,总是长年累月地向别人虚心学习,虚心问道。这种虚心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取法的。宋代的林逋,在《省心录》中说:“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明代方孝孺的《侯城杂诫》中也写道:“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恒苦不足故足,自以为足故不足。”他又说:“虚己者进德之基。”这些都是十分中肯而切要的话。  明了原先的判断是错误的,那时候也要坚决丢掉错误的判断,而肯定新的判断的正确性。在没有发现新的问题,做出任何新的判断以前,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必须具有充足的信心,不要半信半疑,动摇不定,不敢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有些人发表的意见,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虚心,没有主观成见;实际上有时不免模棱两可,很不明确,表现了心中无数,毫无信心的状态。这当然是不好的。  这样说来,虚心和不虚心要从实质上加以区别,不是仅仅看表面的态度如何。所以,明代的何景明,在《何子杂言》电说:“器虚则贮,满则扑之,……故虚可处,满不可处也。”他用扑满做比喻,未必恰当,但是也有相当道理。因为虚心或不虚心,主要的应该看它的内容;至于它的外表是什么样的则是不重要的了。王阳明也曾说过,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这个意思也是不管表面如何,只问它的内容如何。  但是。无论怎么说,虚心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必要的。凡是不虚心处理的问题,往往不容易得到完满正确的结果。  以人们熟悉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例吧。我们大家也许多多少少都曾经进行了某些调查研究工作。请问:当我们正在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是不是真正虚心了呢?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经验证明,有的时候对某个问题。如果有先人为主的观念,那末,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许多符合自己口味的材料:而对于不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意见,就看不进去,也听不进去。这种情形所以会发生,其原因就在于调查研究的人在思想上有主观主义的成分。还没有做到真正虚心的地步。  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等到各个方面的情况全部集中起来.然后再做综合的研究,有所批判,有所扬弃,最后形成正确的判断。这样才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错误。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中同步作文本(2下AB)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