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曲

出版时间:2010-10-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七堇年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1其实我是这样认为的:世上原本有很多路。有些,走的人少了,渐渐就不成了路。2我而今仍很年轻。但在我更加年轻的时候,我对于文字的野心很大,动辄想要掌纳整个人间,动辄想要展览我的诉求,动辄说,世界……世界……而今我觉得那很丢脸。文也好画也好,作品所能具备的最大使命,不是直接描绘世界,而是为描绘世界提供切口,或者想象。所以我只想,写一些类似切口的东西。另:若能找准切口,已经不容易。3于是,谢谢你容忍过我那些,野心很大却力不从心的时年。4命运待我,这等优渥。以至于岁月是否宽宏,已不足为念。我希望你也一样。即使不是,也请试着这样去感受。它就会是真的了。5这本书类似风景本身。不作任何纪念,诉求,或判断。它不过是……我踏上某一条渐渐已不成了路的路上,陪伴过我的云朵。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内容概要

这本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游记和散文,皆配以非常具有美感的旅途摄影插图。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散文则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故事如戏剧一般展开,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埋在心底的隐秘往事一幕幕上演:父亲早年的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儿子作为一个非异性恋者隐藏多年的爱情故事;以及女儿在大学期间独特的经历。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各怀心事,那些悲怆旧事宁肯与几近陌生的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全因中国式的亲情带着巨大疏离感和拒绝沟通的枷锁,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与纠结。

作者简介

女  十月生  天枰座,自幼学习钢琴多年,后又接触吉他爵士鼓等乐器,西洋绘画基本功扎实爱好文字。立志脱离华而不实的矫情即便文艺也须文艺得脚踏实地就这样吧自由而快活向死而生。
  
  曾出版作品:《大地之灯》长篇小说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小说散文集 《少年残像》《澜本嫁衣》。

书籍目录

代序:迟到十年的回信自序第一部分  游记 01  西天 02  稻城 03  云的南方 04  你的名字叫红 05  玻璃之城 06  欧洲之冬 07  国境之南第二部分  散文 08  沉默如谜的呼吸 09  赋得永久的献世 10  给世界上另一个我 11  如果天空不死 12  生如夏花 13  与君书 14  月光下我记得 15  再见敦克尔克,再见 16  昨日以前的星光第三部分  小说 17  尘曲 Prologue 18  尘曲 ACT I   The Song of Dust 19  尘曲 ACT II  Crucify My Love 20  尘曲 ACT III The Years of Addiction

章节摘录

我离开伊宁探出车窗回望与尘埃错肩雁群的翅影打翻了一盏夕阳流质的云霞漫遍西天那些无法被时间所驯服的怀念用写意的方式定义了父的容颜总有那么一些时年。怀揣着急切渴望被他人认真检阅的悲伤和激情,对路途抱有过分单纯的幻想和过分执拗的回忆。初次远行,十五岁。在新疆。阳光惨烈如葬,苍穹之下大地坦荡如砥,似一具静静躺下的心跳平缓的胸膛。雨过天晴,荒野泥土深处蒸发出交织着万物垂死与生息的气味,地平线尽头升起彩虹和鹰。日落时离开边境的小村庄,我探出车窗回首,看到路旁两排高大白杨的轮廓,忧郁而安静地在暮色中沉没下去。那个八月我路过了新疆青如眉黛的俊秀山林,寸草不生的蛮荒戈壁,墨蓝冷寂的湖泊,星斗漫天的夜穹,还有维吾尔姑娘们宝石一般的明眸。那么难忘。以至于后来我为我心爱的新疆写了《远镇》。这么些年,那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动情之处,觉得那成了我最骄傲的伤疤。我用年少式的堆砌与周折,拙劣地挽留那片疆域中每一寸父的气息, 唯恐其随每次日落渐渐淡灭。是的。那个时候我还有着少年的眼神。装作眉目冷漠,似整个世界只在一句取舍之间。而在这不动容的眉目之下,却掩藏着一腔找不到出口的盲目青春,亟待被审阅。彼时我仍相信生命的挣扎,因而故意寻找或放大痛苦来进行自我凌虐与自我同情。觉得如果换一种可能,我不愿做我。但人生往往只是一个因为脱口而出所以不够通顺的陈述句。并且即使有所欠缺,仍没有第二种假设。有那么多次,我总说,我想要回到新疆。在那么多印象深深浅浅的地名之中,我最想回到的地方,是新疆。似曾觉得,我该在那里出生,成长……围绕着一片葡萄园,玩耍,歌唱,舞蹈,劳作,恋一个人,嫁给他,最后作为一个母亲而终结……过一世不知炎凉的纯善人生。就如同我看到那些维吾尔小女孩黑亮如同谎言般美丽的瞳仁,所臆想到的人生那样。你走了多久了?十年?十五年?我不记得了。我甚至不知道你是不是还在人间。让我和你说说话罢……既然我已经想起了新疆。我并不常想你。对不起。不用来对我说缺失,阴影,等等,我不觉得。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说过,一个人如果生来——或者说有记忆以来——就不曾拥有某样东西,那所谓的缺失就无从谈起。你太淡了。原谅我,你只是在我的生命里太淡了。若不是在这样一个心绪脱缰的夜晚,如果不是念起了新疆,我还是不会想到你。一年之中偶尔有那么几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你。我知道那是你,尽管面容模糊,可是我记得那副挽起半截袖子的衬衣打扮,以及带青色胡茬的瘦削下巴:平凡得就像被你扔在墙角的那双旧皮鞋,永远风尘仆仆,永远沉默。有一年夏天你回家了,我整个暑假都很不安,觉得家里多了一个陌生男人朝夕相对。我不知所措,于是只能用极其笨拙而倔犟的方式表达我的抗拒。听说你很伤心——后来。那是母亲婉转告诉我的。她在夜里单独叫我来说话,说,你要懂事,要学着跟他相处,嘴巴甜一点,好好地哄他开心,听到没有?第二天你做了午饭。我无意中兴致勃勃地说你做的辣椒蘸料很好吃,其实很简单,不过是辣椒里面放了些许盐。你显得很高兴。母亲当即表扬我,用眼神夸张地向我暗示,鼓励我多说些让你开心的话。那瞬间我忽然很心酸——当然我太幼小,并不懂得那种感觉,就是心酸。我只是一下子又不知道说什么了。父亲。这些年,你过得可好。你是否有了新家庭,甚至有了孩子——那都该是我的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了——在中国西南或者西北的某个角落,退休,头发全白,发胖,腿脚疼痛,听力衰退?在家常常看电视,偶尔散步——这些都很好——或者是还孤身一人?(那是我不愿意见到的。)你远在我的童年。模糊,淡漠。因为经过了时间的篡改,记忆不再真实。我宁愿相信你不曾存在过。我知道我无法陪伴甚至无法观望你的中年,晚年,所有平凡的坎坷和卑微的幸福……而今如果我们在大街上碰到,或许互相都不会认得,就这样擦肩而过,毫不自知。这并不夸张。我知道我再不能像十几岁的时候那样,一梦猝醒,想起你,便写《远镇》那样的文章,寄托寻找你的愿望。有些妥协就像遗忘,渐渐渐渐,不知道已经妥协,不知道已经遗忘。你离开之后,家里的生活其实也并无大碍,日子一如从前,只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懂得祝福与想念一样多么虚无,所以我不再致力于细嚼有关你的记忆,任其被时光抽丝剥茧,直至化为尘土。犹记得那日在北疆边境,漫长行车,从中午,下午,黄昏,直至深夜。静谧庞大的黑暗随夜幕低垂渐渐变得窒息迫人,单调使疲倦像链条一样缚住知觉。在坦荡如砥的荒原上,锥子般尖利的车灯打亮了两条循着路基不断延伸的浅浅辙印,更远的地方尚且埋藏在黑暗中,似一个洞穴般神秘而充满诱惑,引人驶向遥远的未知地域。头顶没有月光,只点缀稀疏星辰。那样的时刻,我才忽然想起和你共度的短暂时日。觉得恍若一场梦境,以为我们泅河而遇。醒来方知,我们不过静静站在命运的彼岸,相望却未相见。要再回到新疆。回到新疆。回到童年以西的故国,寻见父亲的容颜。在秋日的山林间,在远镇的灯光里,安然忍受毫无指望的等待。要在惨烈如葬的七月骄阳下走马,要在旷地上迎着大风歌唱和舞蹈,把生命的模样勾勒得兴高采烈。却也要在边境小镇的落日里,当两排高大白杨的轮廓静静地沉没于垂死的暮色中时,伤心欲绝,伤心欲绝地回头看你。但待静静低头继续走上离途,忽然明白其实悲伤深处空无一物。

编辑推荐

《尘曲》一本书,讲述两代人的生命厚度!《尘曲》六百夜沉淀,一位作者洗尽铅华后整装重发!《尘曲》千万书迷翘首以待,畅销女皇睽违两年华丽转身!翻开《尘曲》,读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七堇年!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有些爱注定荒芜,有些爱终究缄默,献给所有不遗余力以这稀薄情感对抗命运的人们。首版特别赠送“记忆之痕”系列明信片一张(六款随机放送) 明信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尘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4条)

 
 

  •   首发网址:****://blog.sina*******/fldmsle

      喜欢文学,有幸能在关于青春的沉淀后的字行里与《尘曲》相遇,并且相见甚欢。这是我读的堇年的第一本书。




      我读《尘曲》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尽管我用了三天或者更多的不到五天的时间,读完了它。在长途行驶的车上、临睡前的床上、清晨将将睁开眼、昏沉而躁动不安的午后、夜阑人寂时,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一个人静静地发呆,沉浸在对字里行间那个相行陌路却相似的身影的追问里?深瀚似海,恬淡如风,我总觉得自己沉陷在一些不能自拔的情愫里,浮浮沉沉,恍似大梦一场。醒来后,脑海里却空无一物,寂寥得让人满腹悲伤。我读的是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断章,因为断断续续地读,所以边读边忘,却在书读到最后时惊奇地贯连在一起。




      将三五天称作“漫长”,是因为这本书是一程岁月的缩影;说复杂,是因为这是兵荒马乱的青春时光的深处一段艰难的跋涉。在生命深处那条幽暗的岁月河里,所有刻骨铭心的过往,时而星光闪烁,时而暗涛汹涌。但是最终,所有的河流都会汇入大海,在深邃壮阔的海域里失却表达的可能。我们虽然无能为力,却可以不论好坏记录下那些印迹,为着日后所有美好的可能铺垫。




      网上有人评,尘曲是“女性作家的又一高峰,毋庸置疑。”,有大批人用长篇务实的文字,亦或是简短独到的诗行,为《尘曲》谱赞歌。我买《尘曲》,却仅仅是因为编者按语:一段时光深处的拾荒之旅,一个你没见过的七堇年。这样堪堪两句话。我喜欢这样对待捉摸不定的命运的方式――不遗余力以这稀薄情感对抗命运。




      一曲尘歌。勾起你对旅途的无限向往,又让内心拼命淡化多年的命题重新潮涌,等待世相与时间来解答。读完整本书,不由慨叹:堇年以走过的青春岁月来歌唱,以一曲生命之歌舞过心尖,舞过忘川。如此,实在当得起是一场时光深处的拾荒之旅。




      《尘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游记,第二部分是堇年近几年所作散文收录,第三部分是小说。看到他人给此书的代序,我懂得了所有青春时光的动荡与流离,只不过是为了日后更加彻透地活。明白“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也同样祝福堇年“愿梦想是大地之灯,祝福是最长的河。”命中无法避免的哀伤,只不过是边境小镇的落日里,窥见生命中无可奈何的事情时,短暂的伤心欲绝。痛楚过后,便可以以更加坚定的姿态,撑着承载生命的小船,乘风破浪,无往不胜。




      堇年,你可知?你用在篇首寥寥几行字里的深意,让我泪盈于眶。所有青春少年时所做的“蠢事“,背后折射的无不是我们何其虚弱,何其苍白的心灵投射,谁人都会耻于让它在某年某月以不可磨灭的形式,展示在所有人面前。那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的事。你却仅仅是为了规劝来人,告诉青春年少的来者: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也要一如既往地热爱生命。对于生命各式各样的施予,都请以接受馈赠的方式悦纳。




      我知道,在旅程中见到那些光风霁月般美丽的风景时,脑海若富于联想,记忆便会纷沓而至时的感受。内心化为灰烬的希望,在陌生却美好的人世里,重新燃起时的喜悦。那些在大自然的深不可测面前,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不值一提的苦厄灰飞时,灵魂重新崛起的微妙。




      我知道,命中一旦有了缺失,在往后的岁月里,总是惯于不由自主的将不经意填补了那份缺失的人,当成是缺失的那部分。在希望破灭时,会觉得突兀和羞耻,会觉得内心殷存的希冀是自作多情。但是我想说,那只是因为没遇到对的人,如果遇到了那个懂得与珍惜你的人,他们会始终如一地呵护于你。心里一直当作父亲的人,再也不会突兀地变作其它可憎的模样。




      一旦面对别人的幸福,当那份幸福一点点击溃内心堡垒一样坚硬的不幸时,所有的失态都是正常的。人生百态,有多少的不幸发生,就有多少未及触摸的幸福藏在某一角落,在某天以全新的方式向我们宣示:幸福无处不在。倘若有一万个不幸,就会有十万个,或者更多的幸福,赠予我们幸福的可能。在那样一个触景伤情进而失控的瞬间,你想起了母亲,想要告诉她“此生无论人情冷暖,我们都相依为命。”。因而,我知道你有一个疼你如斯的母亲,尽管生命中有那么一半不可避免的缺失,但是,你的母亲给了你所能给予的所有的爱。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人最本能的反应,才会折射出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份。




      我也会无比伤心,因为世事万般,生命中最亲最重要的人,在无形中给予我们伤害时,在忽然直面时的痛。那种痛或如蚁蚀骨,面对需要勇气。在没明白之前,我们都涉不过去。但是,你母亲对你说的那句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原谅我”,在我每每想起,都会泪流满面。总是要等时间这么颠沛流离的过去了,要等到伤口已经结疤了,内心荒草丛生了,才明白当初犯下的错。和至亲的人之间那些硬伤,有时竟是把我们推向不成路的路上的强大助力。




      你那么坚强,那么透彻,那么宽容。无须我再多说什么。但是,我仍会不由自主地阵阵心痛。你说,自己是淡漠的人,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浓郁的表达,不见得是深情的证明,同样的,淡漠,也并不会是无情的标志。只因过去的时光水深火热,我们需找到一个坚固的方式,牢牢将自己保护起来。人生已经这样了,如果自己再不珍爱自己,还有谁人会来将你珍惜?




      你那么宽宏大量,即使生命中那么多狭路相逢,依然不怨怼生命。我喜欢你坐在单车后面时的快乐与纯真,也希望即使世事支离破碎,也一样一路高歌,把最珍贵的快乐与纯真,当成善待自己的方式,以后的生命里,就这样一直快乐下去。面对一些最难堪的殇,大多时候生命都需用药物赖以为继。但是所用的药物,也只是治愈伤口的作用,不是让我们变得冷硬的工具。我很欣慰,时间过后,我们依然如初。




      文章第三部分,你或许在试着告诉人们,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表达。不沟通,或许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本来就巧合的事情,在我们胡思乱想作用下,会变得更加背离其宗。或许,你想表达的更多,但是我已不愿再去深思。你以这样的方式,警示来来往往的人,已是清楚最好的证明。




      三五天的时间,我经过了一场漫长的时光之旅。回到少年、回到旅途、回到兵荒马乱的青春,那里有着能改变人一生轨迹的所有对错,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凄楚的所有证据。感谢你以这样的方式,证明那些存在,让我勇于面对那份缺憾,无理由不热爱生命。
  •   尘曲(一段时光深处的拾荒之旅
    《尘曲》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游记和散文,皆配。以非常具有美感的旅途摄影插图。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无不体现着作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散文则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    第一部分,游记。有些似曾相识,一方面有一些在blog中贴过,或为专栏而写;另一方面,同为关注往事,看过七的另一些作品,再看这本的时候自然觉得熟悉。到第二部分散文更是,一些事情,之前的文章都或多或少的提起过。但也仅仅是些许熟悉感而已,多的还是成长的痕迹和生命的馈赠。文中有时会提起年少的不懂事,或不尽人意。但旅行和生活都交给我们太多。所以,回头看来时的路,感激总会比悔恨多一些。
      
      另,七的文依然动人。我总觉得她是“造词专家”,我会边看边感叹:原来这两个字也可以组合到一起啊,好奇妙。这让我想起木心老先生。当然,还少不了一些不认识的字,我又会怀疑七不是不经常抱着一本字典研读,才会使用那些生僻字。当然,读者要是翻字典查那些生词也太影响阅读心情了,而且那些字词不认识,也知道它们表达什么。再有,就是那些巧妙的比喻,读来句句切肤,她真的能把那些细微的体验传达给看字的人。看的时候有很多想摘抄,但又急于读完,遂手边有笔时就划线,没笔时就回头多看几遍。
      
      说回书名——《尘曲》。在没看到书,不知道任何内容的时候,我自己下的注解是:“过去的所有往事或许像尘埃一样,会变得渺小,变得卑微,但还是值得为它们唱支曲——《The song of the Dust》。”后来看自序最后一句:“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我便自然地把Dust解读为“岁月的刻薄与荒芜”,把Song解读为“生命的慷慨与繁华”。在读游记和散文的时候依然是抱有这样的想法。到开始真正读本书的重头戏,名为《尘曲》的中篇时,倒是有些疑惑了,这样一个由家庭维系在一起的三段秘密往事,应该换个其他的角度来解读《尘曲》吧,但我不得而知。我不是合格的读者。
      
      整个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告诉我们自己,我们会好好地,好好地过下去的。”没有用“我告诉我自己”。大概,过去的那些人即使永远地错过了,但经历了那些事情后的“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而是带着曾经的“你”——“你”留在“我”身上,心上的所有。所以,其实每个人从来都不是“我”,而一直是“我们”——我和很多的“你们”。
      
      七的微博有一条这样说:“对于看不懂《澜本嫁衣》的小读者,我只能说,唉,为难人家了……心智尚幼,不喜欢的话情有可原,那书不适合他们;但是抱歉,我真的再不会为了照顾良莠不齐的理解层次,而折衷我的写作了。而今《尘曲》是一部很淡定的作品,是无关个人感受的真正的Fiction创作:关于几段如尘的旧事,和一些如井的拥抱。”
      
      当年看《澜本嫁衣》时,好几次都不愿看下去,不住地说:“怎么写得这么惨,不忍心看了!”当然,最后还是忍着看完,然后惊讶于同龄人如此早熟的叙事。真的,那些看来都不忍多想的场景,作为书写者的她是以多强大的内心支撑写下的?或者以我幼稚的心态会这样想:一个人得经历过多么凄惨的过往,才能刻画出如此剧烈的疼痛?想来是我内心太不强大,想象力也太缺乏。。所以,这次依然惊讶于同龄人能写出如此像耗尽生命才能体会的那些爱或恨。
      
      自序中还有:“文也好画也好,作品所能具备的最大使命,不是直接描绘世界,而是为描绘世界提供切口,或者想像。所以我只想,写一些类似切口的东西。”这么看来,七也只是大胆给了我们一个提议,提醒我们谱一首《尘曲》,至于演奏出什么样的旋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旋律。也便可以像七自己说的:“ 不论是散文游记,还是中篇小说——他人的旅途与爱情沉没于内心,无从打捞。我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别人的身上读到我们自己。”
      
  •   喜欢七堇年很多年了,看完这本书后,很高兴能更一步的了解七的世界。
    先说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三部分,游记,散文和小说。
    虽然这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你没有见过的七堇年,但是她的诚实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澈透明,她不谙世俗的野性也是一样的令人撕心裂。
    这本书是自远镇后的我最喜欢的作品,也许七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我相信她是一个可以在关键时刻坚强的人。这本书会使你即使面对再嘈杂的世界,内心也会平静的听不到杂音。
    看到有些人对于七的文字的谩骂讽刺,我实感心痛,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只喜欢看表面文字的人,那么你是无法了解七的世界的,就请你们去寻找你们的所爱去,不要肤浅的闯进一个不断努力呈现完整的自己的作者的世界。七是一个受过伤害的人,那种伤害是从小根植在她的记忆中的,也大概因此生成了她的细腻与小心翼翼。但是她却没有因此绝望厌世,而是勇敢的面对未来,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你在她的文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的。
    一个作者不管你是否同意他的思想,至少他可以勇敢的表达呈现自己,这应该是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绝对会使你百看不厌,即使是在一个下雨天,或是一个晴朗的午后,将它翻阅,也能带你进行一段时光之旅,风雨无阻。
    几天前买了一套关于旅行的明信片,在上面写了许多感想,偶尔拿出来看看,会使心情平静万分,会给自己充满能量,勇敢的踏进未来。
    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愿梦想是大地之灯,祝福是最长的河。
    愿七紧拥自己的梦想,我将祝福献给你,希望你幸福。
    同时,也对自己。
  •   其实对于80后作者,特别是80后女作者,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张悦然、颜歌、霍艳、蒋方舟的年代,我总是固执地不去接受新鲜事物,即使诸如落落、笛安、苏小懒等人横空出世大行其道,还是固执地选择不看不听。而第一次知道《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澜本嫁衣》,仍然以为,不过是青春疼痛写手,和四娘是一样一样地。

    但当我偶然看到《尘曲》,被“旧事如尘,那场拥抱如井”所打动。于是阅读之,于是欣赏之。于是知道她是这样一位特别的同龄人,一个应合“出名要趁早”,但又与盛名相得益彰的少年作家。

    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单单这句,又有几个人能够洞察其中的情绪?不,不,不要说你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于是你懂。其实你我都不懂,不懂七堇年是怎样破茧成蝶,不懂她怎样厚积薄发,如郭珊所说,她只再现了她消食苦难后的十之一二。

    是想说,我们看得见她在文中暗浮的影子吗,所谓的以文传情?贪恋每一寸父的气息,装作眉目冷漠,明白其实悲伤深处空无一物。诸如此类。我不敢妄言,我只看见七堇年的思想灵魂在发光。而比如父亲和微青纠缠数十年的爱,余年与康宇的禁忌恋情,余悦和龙颐(抱歉我实在没有看懂这二人之间会有什么后招),她想在尘曲里表达的,其实要比澜本嫁衣多得多吧。虽然这类题材相较她的年龄有些脱缰。

    好吧夜已深,絮絮不知所云。只是期待你的进步。
  •   小说时间从余年“出柜”,父亲余生接机,妹余悦归家,余年送走祝乔至叶微青坠楼,短短数小时而已。
       小说结构则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前序,父,子,女三人各人的叙述。其中除父亲余生的叙述时间确定外(从接机后过家门而不入至其为叶微青遗体送行止),子余生,妹余悦的叙述时间未明确。另外第三部分余年的叙述占文本总篇幅的一半左右。
       第一部分前序从余悦角度从现在这个时间点,见证了家庭事件的爆发。之后是从三人角度,对过去事件的追述。
       第二部分从父余生的叙述中可知,其与余年生母叶微青之间的瓜葛由来已久。余生是叶微青一生中最落魄时刻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叶微青则是“生性放肆如风的野马”。故纵然他们结婚,但总不会长久。这期间有余年出生,无休止争吵,微青出走,以第三者出现的齐明,离婚,微青瘫痪,余年童年,复婚,无休止争吵,再离婚。纵使曾经爱情如火如余生,亦是不堪。这里有叶微青生命的逐渐陨落,又有余年爱情的逐渐消亡。这是命运与个人的悲剧。
      第三部分叙述作为同志的余年同张康宇多年的感情纠葛。此段爱情极尽缠绵,在此按住不赘。其中有一段话:“人生对错何在,意义何在,标准本来是没有的。世俗的圭臬是加在我们身上的负荷,令我们渐渐无法对内心诚实,偶有一丝勇气,像水下的落叶,被清风搅浮起来,翻一个身,又沉到底。一辈子,不是这么过,就是那么过。终归灰烬,迟早而已。其过程,壮烈一些,奉照内心旨意活下去,未尝不是成就另外一种意义。”可当作余年恋情/行为的注释。
      第四部分主要叙述得了暴食症的“我”余悦带着对自己的鄙夷,及生命卑微的创痛同龙颐互相依偎取暖。值得注意的是,余悦成长中并无阴影。用她自己的话讲,”生命就是一场瘾。上瘾。过瘾。戒瘾。小至一根香烟,一款网络游戏,大至一场恋爱,一生事业。生命由无数的瘾构成……我们逃出一个瘾,又落入另一个,惘然了挣扎的意义。”写出了个人的生存状态。”有时我想着我们这一代人寂寞,脆弱,现实琐碎,生活疲倦,永远无所寄托,永远无所适从。” 俨然是时代的病了。
       粗看之下小说各部分除了在人物关系,事件上有一贯性外,很难讲各部分的主题关联。但如果幻灭是文本主题的话——这一出又一出的幻灭戏码。而幻灭,七堇年自己讲,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大概出自对生命的期待了。
       《尘曲》说不上是特别出色的作品,问题不少。如缺少智性,父,子,女三人的叙述口吻不够准确,小说结构亦没充分利用,失于散乱……而就我个人而言,我厌恶从反映现实这一角度评论小说。这大概是我的局限。
  •   旧事如尘 那场拥抱如井
    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 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这是一本集 游记 散文 小说 三者综合为一的书
    从南到西 从国内到国外 .....
    这是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七堇年
    她写这样的文字 用那些不熟悉的语言 让我们感动与向往
    一本书 时光深处的拾荒之旅
  •   看过了散文和游记部分,并不打算急于看小说,但唯一确定的是,我是那么想写一篇书评,来记念,记念七堇年从高中一直陪伴我到大学的这些时光。
      
       第一次被她的文章所震摄,就来自于收录在这本书中的你的名字叫红。那句那是文明在历史里受难的颜色,我至今久久难以忘怀。我还记得那是高三的某一个傍晚,就像她最喜欢用的词那般,残阳如血,伴着夕阳,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咀嚼,生怕错失了她文字中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描写。虽然之后在说起七堇年的时候,也会说起她总是喜欢用一些生僻的文字,有些例如“逡巡”还用错了地方,但是不可否则,就像后来我接触简桢并且时至今日耽溺于她的作品一样,第一次看这样的东西,是会上瘾的。
       就像有人说的,看她的文字,心里能找到一丝平静。
       那的时候的你的名字叫红,并不是本书所修改后的那样。文章的后半段,小七站在土耳其的高山上,反复回忆起一个男人的脸,想起在亚洲东岸曾经陪伴他的那个男人,虽然不确定是他的父亲抑或要答应走到最后的伴侣,但是在那样的国度那样的风景里,小七用她独特的文字,描绘出了那样浓烈的感情。
      
       之后,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因了之前耳闻这书的文字多半在最小说上登过,所以一直不愿意掏出钱来去买一本合集(这本书的散文多见于最,也让我多多少少有些失落),但是这本书却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我身体最隐秘的角落里暗暗叫嚣,所以后来当我决定买时,几家书店都告诉我已售罄,辗转多处,才买回来封面的那只白鸽。
      
       所以时至今日,就算有再多人指责书中的那些浮华,那些为了词藻优美而有的做作,都无法代替我心中的被窝。
       因为,它所有的意义,就是陪伴。
      
       陪伴我在无数个高三最难熬的日子里,翻开那只白鸽,看看里面那些属于高三,属于离别,属于大学的时刻,看得肝肠寸断也好,看得心头颤动也罢,一个人的青春能找到几本痛快淋漓描述自己当下生活的日子呢?也许一生中很难有一本,也许有那么一两本,对我而言,就是被窝。
       它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它就是那么与世而独立的存在。
      
       很多句子,因为看了太多遍,早已烂熟于心。也曾把很多句子誊写在给高中同学的同学录上,然后大家一起哭得稀里哗啦。
       青春干杯。
       青春万岁。
      
      
      
       如今已经过了高三那般的年岁,我们开始学会用“社会原本就是这样的”来麻痹自己,来消解自己心灵的失落。
       每当遇到一点什么不快,只能这样告诉自己,然后企图快意人生。
      
       然后就是这个时候,尘曲又一次降临了。当初知道小七离开最时,有为她的高兴,也有担心她出书的进度。但是她还是回来了,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过去人生的一种过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起程。总之,这个小七,仍然是我认识的那个小七。
       她虽然过了再写青春,再写高三的年代,可是她有她的风骨,看她的书,那些照片依旧会觉得安稳。
      
       买到的时候,正准备去上听力课。休息的时候周围吵闹不堪,我一个人坐在最角落里,看着那些被白雪抚摸着的公墓,看着台湾那些咸湿的海岛,那些都是我做梦想要去的地方,如今看到的时候,除了一丝的悸动,更多的是伴随着文字的那份沉静。我第一次觉得,纵然身边再吵,也丝毫不影响我进入书里,去阅读那些有过经历的文字。
      
       “虽然人类对彼此的孤独鲜有触碰的机会,亦如知悉的必要,然而,人们又是多么地瀑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彻夜交心的人,像散佚的诗篇,夭志寻觅与自身押韵的诗行”
       突然想到今天走路时突然有的一个想法,人们总有很多要倾吐,有些可以委婉的表露因此我们需要写作,有些不能公布于众,因此我们需要男女朋友。(笑)
       只因为在这般年岁里,我们已经越来越浮躁,也很少再难找到时一个人去彻夜长谈,去酒逢知已千杯少,所以从前言开始,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一本一个人慢慢看的书,也许其中有很多的结论在大人看起来幼稚或可笑,可是,这是一本年轻的书。
       这样,足矣。
      
      
       送给那些过去闪亮的日子。
       美好的时光。
      
      
      
      
      PS:看过此书,我越发确定信仰的国度,特别是在我朝,如果想到追求幸福,信仰是一个很好的桥梁
  •   若从七堇年2003年获得新概念一等奖算起,至今已经七年。人们常说七年之痒,尤指感情在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新鲜感丧失,在平淡的朝夕相处中,彼此不同之处便会充分暴漏出来,于是便有了疲倦和瓶颈。
      
      如果把写作比作爱人,那么这年头或许是让人揪心的时刻。我想我能够理解这种关系——若即若离,彼此为伴,厮守相随,爱恨交加。你若是待它好,它便给你心中的山河,你若是疏远它,它便变作冰冷的湖泊,你若是爱惜它,它能化作温水让你湿润温婉,你若是离开它,它能成为利剑插在你的身上,永远将你绑缚在命运的裙角之下。
    这次的新作《尘曲》,包括了散文、游记和小说。虽然之前零零散散有读过一些前面部分,但依然字字句句读下来。当合上书时,眼里略微干涩,曾经热泪盈眶看书的时候已经不再,曾经为一位作者痴痴等候欣喜异常的时候也已经不再,曾经摘录书中的字句视为人生信条的时候也已经不再。留下的,唯有唏嘘感叹,原来,我们的曾经,是这个样子。
      
      我想我或许可以做一个小小解释——不仅仅是为七堇年。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脚步成长,每个人也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虽然方式方法不尽然,但之后殊途同归,都归于平淡和隐忍。曾经看文字时的那种强烈共鸣和期待只属于曾经,现在看过去文字时的羞愧和差异终究原因也仅仅是因为你成长。而如果你现在再看作者的新作,依然没有任何的惊喜,那原因或归于你的成长要比作者快,或者作者并没有进步。
    看到有人说,七堇年的这本《尘曲》像是一次过渡,或者看似索然,但依然愿意相信作者具有更好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写出满意的作品。我想我是赞同这样的话,在经历了合约期满、又签别家种种事情,想来必定劳神费力,如此一来,于筋疲力尽的时候,出版了这本集子,作者是愿意做一次摆脱从前的尝试,或者是对从前做一次总结。
    几篇散文,游记,打心底里说,都是我这些年来除了《远镇》之外我最珍爱的篇目,它们对我的意义,超越了文字本身。一个作者收录自己散佚的文作篇目,结集出版,应该是无可厚非吧。至少它们绝对比《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高了很多档次。
      
       至于小说部分,本身就是几个中短篇,如果看客们仍然仅仅只是想要华丽的辞藻堆砌,繁复的遣词造句,那……抱歉,负责地说,我人都二十四岁了,本来也没打算再为我心爱的读者奉上那么一道糖脂超标却营养欠佳的**食品。两者就像“全脂奶油蛋糕”和“无糖全麦吐司”的差别……当然,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是读者的自由。
      
       作为一个作者,最大的孤独,在于无人懂得。我比太多人幸运太多了……却不仅仅是因为我写得比他们更好……有时候反倒是因为,我写得还不如那些真正曲高和寡的孤独作者,那么好。
      
       不过, 尘曲没有让我自己失望。这就够了。
  •   很喜欢七堇年,每次看她的书都有不一样的感动。里面有游记散文加小说,很好的一本书。(一段时光深处的拾荒之旅,一个你没见过的七堇年。畅销女皇暌违两载淬炼《尘曲》,献给所有不遗余力以这稀薄情感对抗命运的人们。)
  •   那些悲怆旧事宁肯与几近陌生的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全因中国式的亲情带着巨大疏离感和拒绝沟通的枷锁,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与纠结。大爱。
  •   这夜也没能看个通宵,便生生地到了结局。
      但我仍不能相信那便是结局。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看《大地之灯》时的感动,那一夜我看通宵,直达最后一刻的时候,我是很想落泪的。无奈当时年幼,如今想起来,也才明了大抵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太过厚重以致无法理解的情感所催动。
      而如今,这本《尘曲》的小说部分,却像是一团尘世最浑浊的灰尘般,笼罩在内心中,它因为太过沉重,以致沉浸于悲伤太久时,便成了不能感动之事。
      小说共三章,第一二章,是那么浓烈,让人心痛。
      叶微青与余生,他们上辈子的孽缘,余生之后的互相折腾是他们之后的结局。
      但我仍是为余年与康宇觉得生生可惜,这世间能有如此的真爱,为何却因世俗要放逐于精神层面上去互相折磨。有时候,你知道,我们都知道,情感的相依,恋情的距离,都是一种折磨的事。而真爱如他们,爱到如此浓烈的同时,却又要互相分离,却只能在精神上相依,是多么悲催的事。
      我仍不能明白康宇是如此打出那三条信息的,特别是——我们都别在现实里求结果了,可是我真的不甘心,我们就在梦想里求永久吧!
      那时候,我真想说,康宇你真混蛋,余年是真真切切地爱你。
      如此真爱,却只能因为你的无可奈何,你的自以为,而自以为。
      余悦在全文里,大抵是性格最薄弱,也是最没有力度的一个角色了吧!她与心魔,最终也不了了之,不能看到她的决心,更看不到那个男孩,是否能回来,带他走出她陷于的囹圄。
      但却是如此结束了,像是好看的连续剧,在每一集最末都生生掐断在最精彩之处。
      可我仍有期许,我期许这是我所读的试读本,而不是正式本。
      也谅我无可奈何,只得再等等,乔目以待。
      
      这之前的很多篇幅,散文,游记。
      大部分都是断断续续看过的,一直关注的她。
      似乎少之又少的文字能落下。
      她的文字能触动我,不仅仅是因为她岁数与我相当,生日相近,而只是,她当年的北方之北的华丽,远镇的触动,大地之灯的深情撼动,让我在这之后的期待里,即使失望,也能深深期望好多年。
      
      而尘曲,我仍是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超越。
      我只想说,这是每个人所必须思考的路,在这之前,我看得出她对感情仍有期许,而或许是走过之后,便变得浓烈了。
      而文字也是如此,犀利,针针见血。
      她写——“我想,微青,你我之间如七律古诗,你挥笔定了首联,我得削砍了我的意志以求对仗你的平仄、意境,末了还要为你押韵。
      最可悲的莫过于,往后的颔联、颈联……尾联,你却再不关注我谱写了什么。”
      
      或许情感浓烈都大抵如此,但我仍不理解今生爱得如此深沉的人,最终都离散天涯,桃花分散。
      是不是,所有真爱,最末都成为今生不再的幻象。
      但我此生,还有期待,依旧期许。
      这今生不再的爱。
      
      今生不再 黎明
      
      同渡过这盛世
      随手都采到星火的美丽
      但我怎知道 这份执迷
      抱入来世 仍在你躯体
      就趁那歌声悠扬
      玻璃倒映了今生不再的幻象
      天空正挂着今世最亮的月亮
      蜚短流长 未来将怎么设想
      恨这晚歌声悠扬
      当中多少秒钟可跟最爱来分享
      种种恩恩爱爱
      可伸展多少世代仍在唱
  •   我作为作者本身,过去,是从来不看评论的。编辑对我说,你看试读本的效果很好的,我随着链接过来,你们的反馈,我都看下去,毁誉笑着面对。
       忽然想起一个作者朋友曾说过很犀利的话,读者最爱说 ” 1:你真让我失望,这么多年了都没变。2:你真让我失望,才这么些年你就变了。这说明了什么?关闭评论的重要性。”
       呵呵……我也觉得这话很经典。
      
       我完全不知道试读本节选的是什么内容,也许有断章取义之嫌,而100本相对几十万潜在读者,也实在是一个很小的抽样比例。
      
       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所以人云亦云,总是可悲的。
       不过我是真心实意的,谢谢100位幸运者的热情,谢谢你们花在节选试读本上面的时间,无论长短。等你们耐心看完全书,再作书评吧。
      
      
       写一本书,好像满头大汗辛辛苦苦烘烤一只蛋糕,在热闹喧嚣的生日聚会上送上来,战战兢兢地等待着众人挑剔的品尝,有心无心的回馈,等到一句“好吃!”便长舒一口气,似乎背地里在厨房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物有所值;不过众口难调,这样的幸运并不是每每能够降临。
       写作是一件辛苦而孤独的事情:坐着说话——而谁都知道,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是多么的感激你们对我过去作品的热爱,然而写《大地之灯》时我才十九岁,我回头来看,那本小说还有太多遗憾,当然放在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子身上来看,是可以理解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收录我过去的散文小说,据说销量很客观,但那也是校园时代的遗迹,毕竟写那些文章时我只有十六七岁。《澜本嫁衣》,是我真正泣血而作的小说,最亲的朋友,才会知道我是以怎么样的……不堪……换来了这样一本书,成败不论,我是泣过血用过心的。奈何,苦笑,极少人能用心体会得到。
      
       不过,往事不堪凭,罢了。
      
       曾经的 好高骛远,伤春悲秋,展览痛苦,诉求过剩,这些,都只是为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而阶段性进步的过程中,所难免伴随的缺陷;但这个句子的重点在于,在进步。
      
       前些天我二十四岁了。尘曲是我送给我自己的生日礼物。
      
       几篇散文,游记,打心底里说,都是我这些年来除了《远镇》之外我最珍爱的篇目,它们对我的意义,超越了文字本身。一个作者收录自己散佚的文作篇目,结集出版,应该是无可厚非吧。至少它们绝对比《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高了很多档次。
      
       至于小说部分,本身就是几个中短篇,如果看客们仍然仅仅只是想要华丽的辞藻堆砌,繁复的遣词造句,那……抱歉,负责地说,我人都二十四岁了,本来也没打算再为我心爱的读者奉上那么一道糖脂超标却营养欠佳的**食品。两者就像“全脂奶油蛋糕”和“无糖全麦吐司”的差别……当然,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是读者的自由。
      
       作为一个作者,最大的孤独,在于无人懂得。我比太多人幸运太多了……却不仅仅是因为我写得比他们更好……有时候反倒是因为,我写得还不如那些真正曲高和寡的孤独作者,那么好。
      
       不过, 尘曲没有让我自己失望。这就够了。
      
       这些年,谢谢你一直在。
  •   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有些爱注定荒芜,有些爱终究缄默,  献给所有不遗余力以这稀薄情感对抗命运的人们。
  •   人生总会经历无数突然其来的惊喜与荒凉,才会变得更成熟。于是,于万千繁星细钻的书海中,我遇见了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的名气,二是《尘曲》这个名字。一个充满隐喻的名字,但无论是对我还是对你,都无法给出一个客观的解释。
      儿时的我也曾与她一样,对文字抱有极大的梦想。童年的梦想现在想来对我们来说或许的妄想,但有人可以把妄想过渡成梦想,再由梦想走成现实……而今我们都还年轻,此时年华豆蔻。也曾经躺在摇椅上仰望过星辰,觉得星星躺在无限远的银河深处,可望不可即。又觉得仿佛近在咫尺,一伸手便能斗转乾坤,尽收锦囊。是乎梦想。
      整本书令我最心动的还是第一部分。七堇年是个旧时光深处的拾荒者,她的文字清冽不失成熟,像一盏茶,苦涩中略带淡淡清甜。一个旅人,把她路过赏过的风景用文字定格。泸沽湖的船,香港的楼,欧洲的桥……一切的一切,在意象中。风景再美,即使打动人心。只是喜欢,并非爱。因为,这里不是我们的家。
      我是极其羡慕的,作为一个旅人,她可以在自由自在去天涯海角游荡。路过翠湖,穿过山林,跃过雪原,翻过峭壁……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偶尔回头捡起路上的枫叶,想起一段不经意的往事。人生如同一条射线,从同一个顶点出发,然后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射,你永远不会知道终点在哪里。纵使遇上阻碍,原本平直的路线生生被逼仄出一个突兀,也继续按原来的方向走。往事回忆起来却如斯扎眼与难忘,像一幢古老的楼厦,伫立在瞬息万变的时间之中……
      不懂人情事故的少年,没事喜欢伤春悲秋。他们把屈原、海明威死亡的无奈歌颂成圣德,只有死神与你擦肩而过的时候你才惜命吗?生命如井,现在你所看见的,不过是难辨真假的水中月。有句话叫“生如夏花之绚烂”没有真正活过,凭什么学人家去朝生暮死!七在散文中说她曾经遇上一次车祸,当时她觉得自己真的快死了。可是上帝是仁慈的,如同这赋予神隐的名字——赋得永久的献世。生命有时比你我想象中的要脆弱。
      一本书的结局是多元性的,你的悲哀我的欣喜。还是留给自己吧。
      窗外淋淋沥沥地下着小雨,哗哗的包裹着整个世界。抬眼望去,依旧是无际的天角。
      井下是你水中月,身后是已垂死的暮色,你是选择念念不忘,还是纵身一跃?
  •   之前看过七堇年的大地之灯,特别喜欢,也无比好奇七堇年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在这种年龄段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本尘曲就相当于七堇年的内心独白,听到七堇年的声音,看到她这些年的轨迹,尽力与生命中的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荒芜和刻薄相欺。里面有她走过的地方经历的故事更多心理的描写,结尾则是短篇小说,也很不错。
  •   尘曲(一段时光深处的拾荒之旅,一个你没见过的七堇年。畅销女皇暌违两载淬炼《尘曲》,献给所有不遗余力以这稀薄情感对抗命运的人们。)
  •   在火车上用一天的闲适来读完了它——《尘曲》。这本书本是同学推荐给我的,当初没时间看,现在终于能够用心来品读它。以前一直以为七堇年和郭敬明的文风是类似的,所以没太关注,但看过七堇年的《大地之灯》,即被其文字所震撼了,那样的人物,那样的西藏,让我记忆无法不深刻。再次接触她的文字,便是这本《尘曲》,里面分为她的游记、散文和小说。她的语句往往能够引起我内心中的共鸣,每每读到精彩部分,总想拿笔把它摘抄下来,但因身边不方便才因此作罢。她说因和郭敬明的理念不同,因而退出了郭敬明团队,这事我倒是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已有她的这两部作品,喜欢上了这位被称为80后严肃派代表人物的作家。
  •   小七的新书,没能第一时间买来,但好歹也不算晚。
    她说这本书于她而言意义重大,其中的文字是这么多年的累积。游记,散文,小说.....用不同的载体述说着不一样的故事。
    关于父亲的追忆,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也有述说,而今在看仍然为他们之间隐忍的亲情而感慨良多。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不善于言语的人,曾经,我们之间的交流大多通过妈妈。而今,渐渐明白,很多时候,爱要大声说出来,尤其是亲人之间。作为子女,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
    最喜欢的是小说部分。余年对康余的执恋,康余的纠结以及放弃。让自己揪心。其实同性之间的爱恋在某种程度上,比异性之间的更为纯粹,没有更多的杂念。仅仅因为我爱你,所以想要和你在一起。别无他求。在一起便是最大的福祉。
  •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我觉的这句话算是“幸福”的公式吧,每每看到这句话,即使心中有再大的不开心,也都能温暖坚定的走下去。喜欢七堇年的书,一如往日对安妮宝贝的依赖,似乎每过一段时间,就总会有这样一位文字婉约练达语笑嫣然的好女子,帮我们整理乱如麻线的思绪。
    《尘曲》大概可以说是小七的自省之作,游记、照片、散文,字里行间都是一个仿若重生的七堇年,而同名中篇小说,则有一次把小七对文字的天才展现得淋漓尽致。
    的确,就像介绍上说的“翻开这本书,读一个从未见过的七堇年”。《尘曲》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小七,带给我最美好的阅读惊喜。
  •   一直对于七堇年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欣赏。以前买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等经典书。这次的尘曲是作者写的游记。又不同于以往的小说和散文的写作体裁。很喜欢。一直记得一句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共勉之。。。。
  •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和《大地之灯》算是堇年少年的作品,《澜本嫁衣》与《尘曲》则写于近期。堇年的内心世界无疑是丰富的,这样的人,无法用具体的时间来丈量他们的年龄。很平常的一岁时光,已足够激起千丈波涛。从客观上来讲,个人觉得从《澜本嫁衣》看,堇年还是显得急躁了些。她似乎一直想要急于脱离一种倾诉的状态,脱离少时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状态。在她对生活对现实有了一种新的领悟,新的感受,她想表现出来。然而,我总是觉得小说给我的感觉仓促了些,不得不说,堇年的散文,随笔非常不错,而小说着实单薄许多,人物关系,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有种力不从心倾倒不出的感觉,有时候连感情也压抑着,而语言依然繁冗,稍不注意便有失偏重。
      
       《尘曲》中,这种累赘堆砌的文字已经少很多,也许这可以看做是新的进步吧。然而,整篇小说看下来,堇年给我的感觉依旧是一个倾诉者。或许这会令她失望吧。
  •   初次认识七堇年是因为《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再次深入认识是因为《大地之灯》一个比我年长不是很多的姐姐,竟然能写出如此悠远、苍茫和深沉的文字。竟然能想到如此“有尊严”的情节。《尘曲》又会是一本直达人心的书。里面的散文、小说与类似游记的图文如游离、如紧扣。
  •   又一次的坠落于七堇年的文字陷阱。也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尘曲》的由来。小说分为三个章节,三种称呼。还是喜欢第二章节,余年,生活部分。可能带有一种宿命和现实感。余年从初中开始的情愫在我脑海中不断的凝结成像。仿佛,他就站在我面前。穿着白衬衫,微风吹动着他的发梢,我和他一起在车棚等着那个改变他一辈子的人。我和他一起经历和康宇之间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在校外的家,他们的小事,他们的情怀,他们一起洗衣服的模样,他们一起去商店买吃的,大包大包地提回家,有时候康宇会因为重帮余年提,余年会不肯。他们一起收拾屋子,一起去逛菜市场,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撒娇……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我热衷于这样的故事,因为这些都真心诚意地发生过。有一种沉溺感,不想从这样的故事之中抽离。那样太残酷。书中的末尾之处,我知道我们,你们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各种不理解和迷茫。最后还是用无奈结束生命之中唯一发生过也只会发生过一次的感情。康宇说:“两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在一起,也不要不在一起。就像你和我”这很残酷,在童话里面,电影里面,有情人都该在一起的,他们都该带着各种勇气和祝福冲破桎梏和牢笼,厮守到老。结局就是这样,能在你的臆想之中,让你猜中其中的残忍和难堪。七堇年是一位有力量的作者,有经历有文化,不仅有文字的力量,来自她内心的学识也是不容小觑的。这个部分还真让我觉得。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
  •   喜欢七堇年那种简单干净的文字,没有华丽丽的辞藻,但却总是直指人心。小七的小说就总是让人觉得平淡中是忍不住的悲伤。《尘曲》这个名字非常贴切,我们生活的世界很脏,但总有些情感是这尘埃中开出的花朵,或清雅或艳丽,但干净清透充满让人落泪的生命力。
    游记和散文的部分,也很喜欢。
    希望小七再接再厉,写出更多美好而干净的文字。
    加油!
  •   这世上的作家大多孤独,一些人是因作品不尽人识,一些人因作品不卖座尊严报偿两相尴尬,一些人因为看人看己太过透彻,与美丽的想象不符,对世界悲观。一些人恃才自傲以致独身待世。

    而以人生体悟为作的作者,最是孤独的。

    因为并非和七堇年同一个年纪,她在青春盛年,我在青春末端,我对她的作品往往失去耐心,第一次看她的作品是《澜本嫁衣》,深觉她也和普罗“殇”情派的青年作家一样,叠加了一堆乏味的“苦命”,其实完全不懂真正的人生之伤——他们笔下的伤,基本是源于索取不足的伤——与生俱来失去父母的爱,被同学排斥,被情人背叛。

    他们再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他们应有却没有的,开始了自怜,为了使得青春的自怜显得传奇,便将所有的都叠加起来,妄图构造一个看似合理的人生。

    这就是青春,想收尽所有的好。而他们对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爱和期待。我始终以为,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索求,我们就看不清这个世界。

    七堇年给与我的初次印象就是这样。但她相较于同龄写作者的老练,以及字里行间透射出的,关于写作和生活的谦恭,深深打动了我。

    这个小女孩家庭不和,内心敏感,苛刻自己,这些原因造就了她内心厚重的悲凉感,悲凉又是青春,装沧桑的年纪,又竭力摆脱这种不合时宜的思想,妄图通过写字摆脱自己和他然内心的阴郁,就有了今天的七堇年。

    我猜她生活并不这般忧伤,只是,这样孤索这样青春的姑娘,一旦下笔,心中那股成长的忧虑便会喷薄放大,犹如我们当年,犹如青春的各位的现今。

    七堇年,你伴我青春老。编辑的这段话让我心里一软。

    青春不就是这样吗?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提炼情绪,需要别人与我们一起走。青春文学就是这样应运而旺的。我们那个必须要通过回望才看得清晰的青春,需要一个体恤的笔者。与其说是我们陪着她的文字哭,更准确的说是她陪着我们的情绪而书。青春能够遇见七堇年,到底是幸运的,进步的。

    有感于她朴质低调的人格,我渐渐翻看她所有的书,在书店看到《尘曲》,简介也没看,直接买回家。一个作家的成功,这是一个重要表现吧:读者的信任,表达,和交流(纵然是神交)。

    知道她这些年在香港念书,很佩服她干净利落的一声,年纪轻轻,成绩斐然。

    再说《尘曲》,觉得像极她博客里的文章:

    才这么多年,你居然就变了。这么多年了,你居然一点没变,

    才这么多年,你已伴了无数人的青春老去。这么多年了,你还是当年的七堇年。我们都老了,可你的文字还青涩如斯。

    你到底还是要真实经历生活的坎坷,才能真正来描写人间的痛。

    小七,你已经拥有太多了。你拥有一份被呵护的读者关照。如果悲伤是一种基调,我们是不是思考,悲伤能给生活,给我们未来坎坷的成长路多少益处?

    而我说这些,只是出于你对真实生活的谦恭,以及你对写作的虔诚。
  •   七的文字一直很喜欢,从她的少年时期,到如今褪去繁华,更加坚定,更加淡定,好像一个遥远又亲近的人,一直在我的世界里。
    之前的试读本让我对整本书产生了巨大的期待,等真正拿到手的时候,反而格外珍惜,久久没有翻开。那些鲜艳中有着意外柔和的橙色,和着冰雪消融的印记,轻轻地扎着我的心,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情绪,要忐忑地走进这个女孩深邃的内心。
    书里黑白的设计,像是青春的记忆,那些我没去到的风景,在眼前满满铺陈,从七的文字向我蔓延,一帧帧,一句句。
    我读得很慢,不忍片刻将它读完,就好像我们的生活,细品下才有更多况味。
    “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   我对七堇年的书一向是细看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我盼了许久的。惊喜,有之,感动,有之。读到这一句:我只觉得是瞬间,我目睹着我与他的感情迅疾地溶解了在这时光之中……像坠入杯中的砒霜粉末。但即使这样一杯岁月伤情,我也不敢饮鸩止渴。看到只一句,心里有东西在瓦解,融化在心海,然后散发着气味,冲击着我的嗅觉。
    这一生中,我很难心动。很难去体味一个人的爱到枯竭,但,看着七堇年的文字,忽然就懂了,以前流过的泪是什么。我不怨恨,只是难忘。我无法忘记,正如同我曾经让它刻骨铭心。可是现在,我们都放下了,可以过自己的生活,可以没有所指的唱自己的情歌。我是我,一直是我,我爱过,从不后悔。
    《尘曲》三部分,前两部分基本是七堇年的散文,以前在《最小说》上有发表。最后小说部分是被血缘连接起来的三个人的故事,他们有自己的悲喜,有自己的坚持。我不觉得《尘曲》说的就是一生,我恰恰觉得,它讲述的是这一整条路上的一处风景,但只一处,就足以回味一辈子。我会一直记得,然后不忘记。
    写的罗嗦,但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谁是铁人,爱或恨,总有疲倦的时候。
  •   在某些问题上彷徨,然后看到尘曲
    。。。我想你也是,一定也问自己相同的问题,想一想,然后掉头不顾,继续前行,除了尽力做到最好,再不留回转的余地。而大多数人则会瞻前顾后,既怕庸碌又怕辛苦,我便是其中之一。。。好在借由你,我看清自己,无论如何不甘心就此停下来。。。
    唯有试过,才能安心。。。无憾,继而无谓。。。
    必经之途何须畏惧?又何须羞愧?
    不愿为任何人舍弃骄傲,又巴不得能为某个人放下矜持。。。
    我自倾杯,君且随意。
    读者最可怕的吝啬,不在于金钱或赞美,而是时间与心智。
    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要把他们震动:不看震动的都要挪开。不怕震动的才能保留。
    信望爱
    始于乾,终于未济,生生不息。
    凡心所向,速率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香港和台北,夜晚和山道,都是美丽,却并不打动人心。就像你可以爱上一张绝世再难遇见的容颜,却并不爱那个人。而那样的容颜就变成没有意义的经过,你不会想停留,也没有波澜。。。。。
    。。。你想起年少时,固执地夺取单一的绚烂与欢乐,抗拒枯萎与悲苦,不禁感到羞赧——真像钱塘在暴风雨面前痛哭。人生应如秋林所呈现的,不管各自在岁月中承受何等大荣大枯,一切都在平静中互相呼应,成全,共同完成深邃的优美。树的枯萎装点了磐石,苔痕衬托浮光,因容纳成就丽景。当心胸无限空旷,悲与欢,荣或枯的情事,都像顽皮的松树偶然抛下的小果粒,你咽下后,微笑一如老僧。。。
    这些是读书笔记,有七堇年的,ET的,简贞的。。。
  •   翻开?《尘曲》,小七强烈的个人气息就扑面而来,横跨20年的情感厚度,完全不似出自一个22岁女孩之手,这就是小七的独到魅力。非常好看。游记和图片也很精彩,果然就像宣传语说的,是一段时光深处的拾荒之旅,捡拾起我内心深处可能已被忘却的感动。
  •   书的封面是一张照片,是作者坐火车去维也纳在沿途所拍的一张照片。明亮的车窗因为雾气变得模糊起来,车窗外附着一层薄薄的冰花,在奔驰的速度中冰花破碎开来,有些融化成睡顺着车窗流了下来。我轻轻地将手触摸到封面上,仿佛在那一刻作者也曾将手放在车窗上一样,要向我娓娓道来一段故事。书的第一部分是游记,写了作者去到新疆、稻城、云南、土耳其、欧洲等等一些见闻。每到一处都可能发生一个故事,每到一处都可能有一种情怀。她因为思念父亲而独自一人踏上去到新疆的火车,之后写出了《远镇》这样我十分喜欢的散文般的小说;因为高考的失利而去到稻城,体会到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的人生哲理。很多时候我很羡慕这些可以远行的人,他们在长长的旅途中看到朝涂夕霞、暮染烟岚的风景,在旅途中体会到人情世故。这些都是我们身在城市中体会不到的。人世间,红尘外,要做到如此谈何容易。他们注定是将一路远行的,就像海子曾说:“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寻找远方,他们注定走得将比远方更远。
  •   《尘曲》这本书很好看,从内容上说,它分为3部分,分别是游记,散文,小说。游记写的很真实,里面时刻融入着些许的历史痕迹,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仿佛也带着读者畅游其中,是在外独自一人旅行的亦或是工作的人心灵上给予了安慰;再说说散文吧,属于一段心路历程的感悟,淡雅而真实,一个人能够在这个世上获取什么,也许是自己对世界,自身的全新认识吧;小说部分我还没有看完,但我相信一定会很精彩。
  •   七堇年 也是个 我很喜欢的作者 对于她的爱 在散文方面 多过小说 这次的尘曲 大量的 美轮美奂的游记 散文 跟照片 彻底焕发 了老娘对文艺女的向往 和 环游世界的蠢蠢欲动
    anyway 我很庆幸我买了尘曲
  •   大概是从三年以前,开始关注七的文字。
      看的第一本书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然后是《澜本嫁衣》,《大地之灯》包括《少年残像》。这样的四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的最上排。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一直熟记着这句话,并以此自勉。小七是理性而有才华的女子。
      映象最深的大概是《澜本嫁衣》吧。叶知秋,被黑暗紧紧禁锢却不安分于此充满野心的女子,亦或是叶一生,将自身的全部暖光都给了一个男人却不得善终。一叶知秋,一叶一生。
      尘世中的靡靡之音,幻灭之曲。
      一直等待《尘曲》的发行,希望再次看到那个努力活的更加丰盛的七堇年。
  •   翻开《尘曲》,读着暌违两年的七堇年,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爱了她的文字这么久,从《大地之灯》的殇怆,到《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清雅,再到《尘曲》的柔软轻盈,小七的每一次落笔,都让我惊叹。
    翻开那扉页,在温暖的午后,静静地品读,是一种恬静舒适的心情。她笔下的文字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刻画与描写的,我只能拜读,用一种崇拜的眼光去体会那一个个细微的内心世界。
    送货很快,也给当当赞一个!
  •   七把叹息刻成忧伤的剪影 把追忆谱成时光的旋律 把音符流转成夏日的氤氲
    拾荒之路上我想我们是彼此遥遥相望的
    她一点点用文字为我们的生命注入了坚定的力量
    没错 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
    即使岁月以刻薄和荒芜相欺


    而且那张明信片超精致 超有feel
  •   遇见七堇年,是高中的事。
    看她的第一本书是大地之灯,小说,犀利。

    始终都觉得七堇年是一个坚持,隐忍,淡然的人。
    或许因为相似的经历便有了相同的共鸣,她说的话写的字在我心里留下震荡。

    高中的时候,以她的一句“梦想如果只是想想,那梦想永远都只能是想想。”激励自己不放弃。
    而后,也想自己淡然处事,便又把“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放在了桌面。

    我想,七堇年给我的不止是安慰而已。而是一个同龄同命的人,用她的坚持告诉我应该怎么坚持。

    尘曲里的游记,我很喜欢。
    一直以来的梦想,从她的书中旅行开始。
  •   七堇年不愧是一个能赋予文字以深刻含义的作者.字里行间,慢慢地就陷进了她的文字世界.本书分了游记,散文,小说.就我来说,散文应该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也许是随岁月沉淀而升华,她的文字也变得厚重了许多.总的来说,是一本闲散时刻值得一读的书,推荐入手,价值也合理.
  •   忽然想起小七的大多数文都出现了“叶”姓,她说,叶、夏,还有个什么是非常容易搭配并且显得很好的姓氏。忽然想起我也有个笔名用夏姓。
    扯远了,拉回来说尘曲。游记和散文是自身的经历衍生出的体悟,小说部分写得很用力,这么用力以致让人痛心。虽然是文艺了些超现实了些,但营造出的苦难、纠缠、痛心是很真的。
    其实我个人更为喜欢父亲和叶微青的那段。喜欢那句:你再也没有我了。
  •   一直都很喜欢七堇年的文字,从《大地之灯》到现在,她的文字总能给人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小说《尘曲》还没有看,但已经在入手的几小时内看完了全部的游记,特别喜欢稻城那一篇,这是一个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很想去看看秋天的稻城,漫山遍野的金黄。
  •   很喜欢堇年的文字,还有那令人心生共鸣的流年。曾几何时,当我们肆无忌惮的挥霍着我们的青春,蓦然回首,又有几人、又有几事,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刻薄与荒芜相欺。
  •   昨天收到了七堇年的《尘曲》,窝在床上看了几乎整晚。超出年龄的成熟文字和对于世界的通透体味,让我读着读着竟有点不知所措,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这本书。
    只能说,七堇年一定是天才式的作者,她的文字都是从心里流淌而出,没有取巧的桥段也不会做浮华的装饰,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副只属于七堇年的华美书卷。
    非常好看,游记、散文、图片、小说,一曲高歌从尘埃中来,你我的心事都在其间有了完整而尖锐的投射。
  •   本来以为是本小说,结果发现结构好奇特,有散文,有游记,有小说。不过这些小七用心写出来的文字,很快就攻占了我的心。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时刻,静下心来,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远离这世界的喧嚣。参与这世界太深,人越容易迷失。喜欢这本《尘曲》,涤尽我的心尘。
  •   小七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同样的两年以后的归来之作。
    尘曲看得我内心惶恐
    那是一种震撼
    我仿佛看见父亲的爱 随着时光烙下的痕迹
    那个本该浓墨重彩的女子
    却一次次得跌落
    遍体鳞伤
    然后直至直至失望
    近而绝望
    然后又是希望
    走了的就这样走了。
    那么浓烈的情感也到头来是
    一场



    该怎么去继续?
    得不到答案
    也许生活本身就是答案
    但是曾有那么一个人
    在时光深处等着我们


    欢迎回来
  •   第一次看七堇年的作品是《大地之灯》,写得非常精彩。后来了解了一下七堇年,发现才比自己大两岁,非常吃惊。为什么人家能够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文字来!
    一直都对七堇年怀有一种敬佩之情,这次毫不犹豫地就买了《尘曲》。现在刚看完游记和散文部分。发现她的思想还是那么深邃,那么让人心动。
    不过呢,我更喜欢她的文字,书中配的图片当然也还不错,但是觉得太多了一些,多些文字会更好些。毕竟这是文学作品不是摄影集。
  •   初次接触七堇年,是在高三临近尾声时的某堂自习课上。教室安静得令人压抑,桌上摊着的一堆物理试卷更是叫人烦躁不安,遂抓来身边好友手上的《读者》,其上摘录着一段《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的文字。就这样,我读到了“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我苟且的能力,边走边爱。”这样的句子,像是世上的另一个自己,白纸黑字,一针见血般为我定义了高三的日子及今后回想起来时最大的感触。
      
      尔后读到了更多关于她的作品,诧异于世上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之间,竟可有那么多的共同点。不论是高考之后的一蹶不振,还是那些无人分担亦不希望被分担的低落情绪。所以当我在《尘曲》中读到那些像是自我叙述般的字句,方知这世上并不仅仅是自己,甘愿以文字为情绪的泄洪口,也不愿轻易对着个某某体验不吐不快的酣畅淋漓。
  •   通过小说结识七堇年已有些日子了,无论从什么角度说,她都是一个不错的写手。读了《尘曲》之后,多少有些伤感。虽然我并不喜欢看唯唯诺诺爱情故事,觉得那些风花雪月离我们过于遥远;可像《尘曲》中这样同性甚至乱伦的爱情故事,无可厚非吸引了我的眼球。
       无论是怎样相爱的人,无论他们的爱情是怎样不被世人接受,爱与被爱终究都没有错。可自己心中的隔阂与抗拒,却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没办法避开别人的目光去爱你,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我爱你,你爱我,与他人可干?
       时过境迁,你回来了,告诉爱你的人你要结婚了,以前的分分合合缠缠绵绵都过去了。呵!可笑!既然爱他,为什么要和别人结婚?可见同性恋在你自己看来,会遭人耻笑吧~~~
       多么希望相爱的人能够在一起,即使遭人唾弃。若是凡人,能与相爱的人相伴终生,此生足矣吧~~~~爱了就爱了,缠缠绵绵,怎么就不能到永久~~~~~
  •   时光的深处,尘世的纠缠。七堇年值得在灯下细细阅读的文字。各个国家的游记,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与生命不同时期不同风景的感悟。三篇以不同角度人物叙述构成完整故事的短篇小说,两代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伤痛。我们一直在路上,偶尔的,停下来看看别人的人生,也不失为一种前进。
  •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游记在博客上拜读过。中间是散文,后面是小说。
    一直很喜欢七堇年的文字,安静,共鸣。
    与她,早已就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默默关注,美美享受。
    恰逢七堇年北京站活动期间,各位一定要去看看。
    谢谢七堇年,将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生活用文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非常喜欢《被窝》,而这一部作品,将见证七堇年的蜕变。
    谢谢七,教会我成长
  •   小说部分描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世界,他们是一家子,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其中会有交集,但人物内心对同一事物却会有不同的感受。爸爸与前妻的感情纠葛;儿子对父母关系的理解,以及自己同性恋的感情经历;女儿对哥哥的了解,及其澳门留学的人事过往。看完整篇小说后,他们的故事的确没有给我留下太多记忆,但是在阅读中所感受不同人物的精神世界,却让我不得不赞赏小七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入描写驾轻就熟的功底。小七的描写使得每个人物生动立体,有血有肉。因此我会感叹,小七究是怎样的女子,竟能使用如此魔力,轻松地抓住每个生灵的内心灵魂?这里的生灵,不仅指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包括被故事带入其中的读者~
  •   记得尘曲的代序中的
    却还是不会当初
    三月桃花
    两人一马
    明日天涯
      

    突然就觉得
    这才是你应该过的生活
    不用在意他人的是非评论
    只是写文字给想要看的人
    舒适且随意
    去任何一个地方旅行
    过不让自己后悔的生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文字的意义
    一如生命对于世人来说
    并不都代表着一袭华美的袍
    更多的
    不过粗布麻衣

    remeber darling 里
    至柔对水含说
    我只想一个人安度余生
    一直都觉得
    她们之间所存在的
    应该不仅仅是友情
    从最初的共祖一屋开始
    至柔就已经把她当成了亲人
    所以愿意承担她生命的重量
    虽然明白
    她只是自己命途中的旅人
    不会为自己停留
    但仍是义无反顾
    至柔说可能只是因了年少时丰沛的情感
    但一如大地中的简生
    从12岁认识淮
    到最后陪伴淮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
    年少时的情感
    是真挚而厚重的
  •   七七,给了我另一个世界。
    旅游,一个人从呆厌了的地方钻到另个人呆腻的地方。大段大段的时间都会在乘车上,窗外飞瞬而过的风景,你是否感到心安。一直都喜欢看这样的游记,人在这样的迁移中总会会萌发许多许多的伤感,因为这其中夹杂着分别与重逢。
    高三的我,在高二时看到七七被窝里的文字,总会感到自己到那个时候的有心无力。现在,不知道是什么,竟然,完全没有那种感觉。不是说七七的文字失实,或许,是如七七所言:支持一个人活下去的不是意志与希望,而是习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上七七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封闭与成熟,她可以完完全全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那是她的生活,她的信仰,现在,她把一切都公之于世。千万不要以任何抱着看小说的心态来看这本书,或许也不要让你开心时读这本书,这本书是让你在万分难过时,拯救你脱出泥潭的绳子。
    相片没有认真看,里面大段的文字已经让我措不及防。
    对于小说,刚开始是咬牙切齿地恨,这世事究竟是如何运转,小说里的人命运被搞得如染缸里的颜料,分不清绿与红。后来,便明白了。这世界有许多许多的事情你不能够干预,你只能顺从,文革的错误,时代的错误,结束了两个人的一生,甚至,自己的后代也为之牵连。
    我学会妥协。这世间,人只是一粒微尘。
  •   不敢下手打字,是因她的文字,太过犀利,太过透彻,直指心底。喜欢上小七的文是从《大地之灯》开始的。清晰的思路,清明的笔锋,透彻的思想。
    这本,有游记,散文,小说。最喜游记。因为我也是个爱在旅途上的人,游历使人心宁静。
    喜欢她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丑陋的冷眼。
  •   原来我是不喜欢疼痛文学的,但是看这本书还是很喜欢。这样的风格,残忍而带着希望。
    前面的序很有爱,一封回信,不同于别的序那样严肃,朋友一般的随意。
    看过序就开始有流泪的冲动,那样真实的感受,不管是普通人亦或是作则大概都可以在里头看见自己。
    我无比的喜欢随性的文字,不管怎样曾经和未来,都要走过去的吧!
    七堇年说: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   大概是从三年以前,开始关注七堇年的文字。看的第一本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然后是《澜本嫁衣》,《大地之灯》包括《少年残像》。这样的四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的最上排。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一直熟记着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尘曲》刚刚如手,相信这个绝对不会让我失望。
  •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在上班。快递电话过来,问是否可以送到公司。欣喜若狂,一直喜欢七堇年这个女子,但她的文字却总没有系统的去品读,都是零碎的看了一些文字。
      
       看七堇年的游记,是与《我们的事业是旅行》又一种不同的感觉。在那样的环境里,或许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吧?每一段旅途,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写出来的当然就不一样,但同样甚是喜欢,那种叙述方式,那种对过往的回忆,她在成长,在忘却伤痛,我们亦是如此。
      
       散文里和小说里,更是看到了他的文字功底,直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不自觉便跟着他喜怒哀乐了……
  •   我是一个热爱纸质图书的人,原因是纸质图书能给人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读小七的散文,感觉很难一口气看三四篇,因为每看一篇文章就有太多东西会徘徊于心,令人嚼之不尽。就拿其中的《给另一个世界的我》来说,我看了不下三遍,可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以致每看一次都会不自觉的眼圈湿润。因为我不禁看到了小七的内心,我也会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有时候的孤独,彷徨,对未来的不知所措;有时候的寂寞,自怜,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有时候的亢奋,执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其中的故事以及对这些词的理解,恐怕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说,不同人会有不同人的“尘曲”,每人眼中也会看到不一样的《尘曲》。
  •   我想我是羡慕堇年的,在尚且年轻的时候便能够去到远方游学,这样的机会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世界那么大,相比之下,自己琐碎的生活好像不值一提毫无意义的白纸。是的,相比他人传奇的一生,唏嘘过后,却常常陷入这种自卑感之中。堇年说在她自感与周云蓬相比面前便是如此苍白,我不禁觉得轻松起来。人人如此,堇年这时候让我感觉非常真实可爱。《尘曲》中近期的游记和散文,也常常能感受到这种真实。它表现在平常生活的细微之中,写作者仿佛只是漫不经心地顺手撷取。我仿佛感受到她渐渐谦和淡然起来,锋芒褪去,开始发出持久而温煦的光芒。
      
       我是非常愉快地看到喜欢的作者成长的。她说曾经年少矫情的文字令自己羞愧,然而我却觉得堇年对待往昔,应该更宽容一些。能有今日更加成熟的思想,应该感谢曾经的年少无知,感谢曾经的莽撞突兀。那已经回不去的年少,不该是羞愧的。
  •   初看七堇年的书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后来逐渐开始喜欢她的文字。尘曲算是一本散文集,挺喜欢明细体的字迹,有些照片是她字迹拿照相机定格下来的。
  •   七堇年的一篇灯下尘着实令人喜欢 初看她的文章不算早 此本尘曲结合游记 散文 故事 倘若各部分能独立成书或许会更加饱满 期待新书
  •   堇年说:这是目前为止她最满意的著作

    我想,对于这本书,我也是满意的。

    堇年总是会去选择特别的角度来描写生活,婚姻不幸,同志,暴食症,在短篇小说淋漓尽致的向我们展现着生活的千疮百孔。

    关于这本书,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篇,第二篇散文。

    一篇是给自己的父亲,随着时光的蹉跎,父亲的容貌已随着记忆斑驳腐朽,于每一个孩子而言,父亲都是不可替代的,于是,你强制性的把父亲定格在了你最爱的新疆,15岁,你第一次离家旅行,去寻找每日每夜的梦,也许你们在人世相遇,但画面也只是擦肩而过。

    一篇是给自己的母亲,我完全能够理解你,高考失败的心情,除了对自己的愧疚,更多的是关于对母亲的自责。但也正如你所说:人不能在一次失败里站起来,将注定永远失败。

    堇年,谢谢你,谢谢你用严肃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年华。
  •   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和繁华相爱,即便岁月以刻薄和荒芜相欺
    这句话,被我当成了座右铭
    一直都很喜欢七堇年,喜欢她的文字,伤感,疼痛
    她的内心是阴暗啊,都和我一样
    买这本书吧,太棒了1
  •   第一次看七堇年的书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于是就爱上了她的文笔,深刻的感悟,淡淡的哀伤,这次《尘曲》也是一如既很有意境往的好,赠送的明信片很有意境,大爱,推荐~
  •   一直很喜欢小七的文字。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尘曲。
    一次又一次抵达我的内心。
    或许我们都是细腻敏感的女子,却未曾获得幸福的权利。
  •   她将一个屋檐下的一家四口,各怀心事的住在一起,却没有亲情的坦诚交流,最后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终于,让这一家人,体会了,亲情的真实和重要。   炫彩华丽但又不娇柔做作的文笔。如同七堇年这个人,美丽有气场但又不高调聒噪。
  •    七堇年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何其的陌生啊!若不是这本书,恐怕我永远不会有机缘接近她的文字。
      青春文学,只属年少时的记忆了。那个时候,深受《萌芽》的影响,接触到那么一种写作方式,了解了那么一群人:张悦然,周嘉宁……当然是少不了郭敬明。现在想来,那的确也是《萌芽》最兴盛的几年。
      不知道是《萌芽》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引领了那么一种文风,还是这种文风早已流行而新概念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之,《萌芽》的新概念之后,到处都是这么一种写作风格,姑且称之为“淡淡忧伤淡淡颓废自哀自恋自怜的小文艺腔们”吧。
      年少时侯,曽很长时间沉迷于这种小文艺腔不可自拔并洋洋自得。望着天边的一片浮云或者秋雨夜后凋落一地的黄叶就感慨万千,旋即杜撰出一篇小文,津津有味地把玩之后再于好友间传阅,共发一番伤春悲秋的议论,最后常常以慨叹人生收场。
      我的年少时光啊!
  •   “却还是不悔当初,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天涯”我惊艳并赞叹于这样一句极富深情的话,道尽年华的隐忧,不舍与哀伤,生命的最美好与最遗憾正在于此,然而它却如生命最坚贞的相信。是我们生来无悔的青春。我从堇年的文里看出了对青春,爱与生的思考,从大地之灯到澜本嫁衣,卡桑,仁索,叶蓝,叶知秋,书中总有一对对生命不同理解的人物,一个充满期待,殷殷探寻;一个心性热烈,向死而生。年幼时不懂梦想与现实,延及成长,便飞蛾扑火似的追寻想要的美丽,我们的世界太过现实,而我们却更愿意追寻,即使是悲怆结局的童话。对爱无限追寻,对美无限向往,笔墨春秋,淡定从容,这便是我所认识的堇年的文字。我也记得,澜本嫁衣里,知秋对一生的对话,她说,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了几千年的人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若人人都循着前人的忠告走路,是不是人人都学得聪明过得完满再也没有着折远的弯路?
  •   拿这本书,很仔细的用三个晚上细细读完。
    游记、散文、小说,都很精彩,最可贵的是,能感觉到作者满满的诚意。
    个人最喜欢游记部分。
    感动于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的旅行。实在。可行并且动人。
    每一段旅行都讲述一位故人。父亲、母亲、知己……
    语言凝练,文字优美,作者的个人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一读就陷下去不能自拨,很喜欢。
  •   《大地之灯》《被窝》《少年残像》是我在如今二十出头的年纪,也仍然喜欢。爱其中诚恳的描述,和那时年少的情怀。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可追溯,能够让人心中充满温情。
    《澜本嫁衣》也有她独一无二之处,让人充满悲情且肃然起敬。
    包括《尘曲》,你的每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期感动不同的人,一群人来了又走了,会有另一批人再来。大家都是走在寻求爱与美好的道路上,相遇相离自是常理,只要不断有着感动或曾感动,也就是好的了。
  •    我在想,既然写作者已经表明希望顺意写些类似切口的东西,希图作为过往路途的纪念,我们是否不要执意于端然整饬的深刻思想和浑然结构里的新奇动人情节。挡眼带过或是停留于她的遇见,心里掠起的波澜也算是有意义的经过。
      可以跳脱时年和地点的游记,更像是在观察和剖析蜕变的内心。当初《远镇》里面的深意,和在久远印象里面无数次提起的父的气息,算找到了最初的注解。或折或远的经历勾勒出凌厉的图景轮廓,亦会成为虚无活着的观望台,取代重头活一遍的自嘲妄想,生成改变的理由。
      也许是离那个倾诉泛滥敏感异常的年纪远些,对于她偶尔提及的背景限定里心情波动,总会不忍目睹,怕驻足的停顿张望又倾泻出对过去愚蠢行径和矫揉心态的难为情和羞愧。当初局促功课和升学压力之间舒展不开的双臂终究还原成寂然无助的姿势。“多年后的今日,再回头看到那些记叙,所痛心的早已经不是当初所切肤感受到的伤害,而是自己面对那些‘所谓的伤害’时何等脆弱的内心。”
      关于小说,其间陡然触目的语句,让人有辄止于动荡岁月的些微动情,就会忽略结局如何。
      不知不觉成为宽容多过严厉的读者,也是没有料到的。
  •   很多人喜欢七堇年是因为她的文字,的确,小七的文字静雅巧然,总能在第一时间打动读者。
    但读过《尘曲》之后,我倒觉得,或许我们都没有读懂七堇年。
    在她的文字深处,仍有丰富而深邃的空间,让我可以自由的填满想象,那些悲伤与繁华,那些苦痛与野望,都让我感动。
    我想,七堇年一定能走得比我曾以为得更远。
    喜欢《尘曲》,也期待小七的下一部作品。
  •   红尘中的人也好事业罢
    在七堇年的笔下都如
    一座城一般
    威严而壮美
    有一种严肃的色调

    然而此中的情感却非比寻常
    暗涌不断

    这一曲尘曲之后又是如何一场惹人爱惹人恨的变奏?
  •   看完七堇年的尘曲。一开始是顺着书页翻下去,写序写得很不错,有些词句我甚至都深有感触。现在更喜欢看散文了,小说有时候太脱离现实了,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看完是满满的情绪压抑。散文不会,言到即止。就像我懒得抽出时间去写博客,却喜欢微博一样。哈哈,当然这是很蹩脚的比喻而已。
  •   物流自不多说了。。很爱七堇年哦。。之前看过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很喜欢。。对这本 尘曲 也很喜欢啊。。。有很多句子都很经典。。很发人深省。。书的排版也很不错。虽然是黑白的。。却更加了一种苍凉之感。。自己觉得比彩色的还要有感哦。。嘿嘿 支持啦
  •   七堇年的书应该说看着很舒服,也许是年龄相仿的缘故吧。这本《尘曲》由游记,随笔和小说组成,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小说,写了在一个很特别的年代本不应该发生的一件事情,关于爱情的事情,很不错,可以看看~
  •   喜爱七堇年,书的精神价值远远高于它的价格,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   “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读懂另一个人,除非那个已经死去。”一个作家如是说。同样我们无法真正读懂七堇年内心深处的悸动,因为她有过不同于他人的经历;但却能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是因为我们有着相似的平凡生活中的起伏。小七这几年心路历程的不断变化,留给自己和关注她的人对生命更深的思考。很欣赏她的成熟不是被时光磨平了棱角,而是有了力道。
    希望未来的旅途中能有小七这样的作者陪伴。
  •   小说选取的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家庭,分别以第一人称独立成章来进行讲述。每个平凡普通的面容下,是一个个辛酸悲伤的故事。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论却是自己独有的一生。独自的感情,独自的经历,独自的悲伤,与不同的人相遇,有着不同的身份,这样交错着存在于世间,这样的人生如尘埃一般渺小而平凡又无可代替。
      
       每个人都是如此平凡的个体。无论最初是如何不可一世,如何睥睨天地,最终都要置身于滚滚的红尘之中,与身边繁琐的茶米油盐,爱恨情愁相依为命。被滔天的红尘所卷席,也许你的名字不能在历史的名册上永垂不朽,甚至也许你走在街上,立即就被人群所湮没。然而,你要知道这就是属于你的人生,别人无法代替的一生。
      
       某日,你终于懂得感激这样的生命,感激平凡生活中的美丽。你已学会安然,能够以谦卑祥和的姿态走过生命中的春夏秋冬,欣赏通往生命终点的旅途中两岸的风光,并且从容不迫。
  •   看《青春是被窝的坟墓》时,就觉得她的散文看了能让人心平气和,《尘曲》还没开始看,喜欢里面的明信片。
  •   10月有幸得到七堇年的尘曲。
    来时路途,草木香,大脑一瞬让人贪恋的句子。
    永远与疲惫身躯随行的尚有幻影过往,最后只成为梦魇。
    生命给予太多梦想,却又相欺,自我矛盾。
    爱的世界充满悖论。
    是以如此,隐约间我知,一切皆是为了明日更好淡忘,今日痛苦便是欢愉的代价。而今不同的是,废墟是废墟,欢城是欢城。
    我看不仔细我,我不太相信我。
    也或许,看不清的,不相信的,仅是生命。
  •   看着小七的新书,突然间想起最近很喜欢的一句歌词,它说“那些青春兵荒马乱,我曾拥有过你这真叫人心酸”。的确,同样的感觉,在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也曾有过,一幕幕绚烂到昏黄的此情此境,时间飞快流逝却又仿佛静止。有些爱的痛苦是因为失去,而有些爱的哀伤曾是因为拥有,小七的故事大概就是后者吧。那些故事都离我很远,但那种情绪却离我很近很近,好像近在我的心里。
    很喜欢《尘曲》,喜欢这本书的一切,希望推荐给所有人,在同一个故事中找到每个人最私密的感动。
  •   距离第一次读《远镇》《春别》的日子,已经转瞬数年。而当年那个小姑娘,又已经走了很远很长的路,新疆、稻城、云南、香港、台湾、土耳其、捷克、奥地利……从她熟悉的国土出发,行经那些陌生的国度,越来越像一个旅行者,将十八岁时无法达成的愿望,变成更为丰满的现实。在写作这条已渐渐不成路的路上,她同样在坚持远行。虽然字里行间仍看得见对她影响至深的几位女性作家的影子,但她已经越写越从容笃定,把更年少时的蓬勃野心写成了现在的云淡风轻。从十八岁到二十四岁未曾改变的是,她的文字始终以荒芜为底色,永远有人拒绝这种荒芜,也有人来亲近这种荒芜。而我喜欢的是,从她暗淡的调色盘里挣扎出来的明亮的色调。就像是她把人生看得更开阔,对待自己、对待世界、对待周遭人事更宽宏的态度,还有譬如“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这样坚持的信念。这正是我想读到的内容。
  •   散文,游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都是我喜欢的关注的东西,很喜欢旅游,在陌生的道路上行走,能看到很多陌生的事物,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回想,挖掘内心深处的,部位人知的记忆。
  •   七堇年,一个敏锐易感的灵魂.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安静的.旅途.
    和一个.温暖如井的拥抱.
    游记很不错,可以带给你不同的风景.后面的小说部分也很精彩,尽管腐并不是我的本性.(笑)
  •   读完一本《尘曲》
    其中最爱的是《玻璃之城》,
    戏谑之中不乏思考。
    其中讲到身为传播学老师的那位北京智痞,
    “你让‘你哪儿行啊’
    这句话从面试你的人嘴里说出来成不?”
    “你让‘我很忙’这句话从我嘴里说出来成不?”
    ……读来尤为过瘾。

    其实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见一个女子的成长,
    而多年练就的文字风格,
    却不是那么易变。
    或者说,写作方式,
    本身也只是个载体,
    作者的思想意趣,
    更需耐心揣摩。
      
  •   七堇年的新作,包括了散文、游记和小说。虽然之前零零散散有读过一些前面部分,但依然字字句句读下来。当合上书时,眼里略微干涩,曾经热泪盈眶看书的时候已经不再,曾经为一位作者痴痴等候欣喜异常的时候也已经不再,曾经摘录书中的字句视为人生信条的时候也已经不再。留下的,唯有唏嘘感叹,原来,我们的曾经,是这个样子。
  •   全书分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配有好看的黑白插图,很好哦,非面也非常好了,有档次!至于内容,七堇年的,绝对没话说
  •   封面照是堇年自己拍的,感觉很好,很轻松、随性、写意和清新的感觉。“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在这样一个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堇年的文字让你更能发现那个最真实的你。因为生命的向度是用心来衡量的。我喜欢这种生命的既沉重又轻盈。
  •   拿到《尘曲》的时候,觉得试读本的朴素封面与她的文字很合衬。在秋天的美好气息里读完这本书,很喜欢游记和散文的部分,以至于反复看了好几遍
  •   一直一直关注着你 从《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开始喜欢上你的文字 那年我也只有17岁 记忆最深的是你写的那篇《remember,daring》,或许只有短短几千字吧 但几年了 我至今没有过忘记
    现在的《尘曲》,我在等待,我觉得你,七堇年,可以再次让我找到那种淡淡却持久的记忆了。加油,小七,祝福你。
  •   彼时高三,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感同身受,看见堇年写,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重压之下,迷惘面前,泪流满面。而今读《尘曲》,在白炽灯下朝朝夕夕的高三岁月早已躺进回忆,再没有那些痛苦无奈以及想要逃离的悲伤情绪,可为什么读到“我知道你不在了。你不在了。”这样的语句,还是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怀念起当初的少年。
      
      就快要三年。那时候的我们谁都没有想过三年之后自己会在哪里。又是这样的秋日,我仍在这里,而你身处美利坚。三年的时间带给我们怎样的改变,想来是个太过伤感的话题。而你我在今后的岁月里又会经历怎样的人和事,大概也再与彼此无关。
  •   收到书后首先决定先看这本。这几天心情不是很好,想捡些温情,轻便的来看。饱含七堇年这些年来行走的真实与贴切。远镇是看过很久的文章,里面有几近枯竭的落漠,亦有一段令人欣然的平坦,对于父亲那段,原来是含有堇年自身的刻划,就不得不评论远镇的精湛与细腻。只是这本书的图是黑白的,如果多加几块钱换成彩色的,是不会改变我想买这本书的意愿。毕竟拥有不同色彩的图片让人着迷作者试图用文字描述的情感。
  •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游记和散文,写得很华丽,颇有感情。第三部分写了一部小说有三个主人公分别叙述。。。。。。在每个故事里隐隐约约都有那么一点点共鸣。很爱看,也很精彩。因为第三部分晋级到五颗星。
  •   喜欢堇年

    我们仍需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   其实我想说的是,但是为了“但这么多年以来,我明白自己其实还是不曾对经历过的迷途产生悔意。”这句话,就足够我为这本书打五星,七堇年独有的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力,让她的文字总有直指人心的魔力。这些看似漫不经心、随口而出却又凝练精准,击中心扉的字字句句,让她身上竟隐隐有了些许张爱玲的影子。
    都还不必谈到小说,但是散文的部分,就让这本书拥有被收藏的价值。
  •   刚拿到书,还没看里面的文,不过书是相当稀饭滴。
    封面很棒,竖的腰封一下就击中了我的萌点,尤其是那句“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还有,里面的字体实在是太有爱了,第一次见,喜欢死了。
    哈哈,慢慢来品尝小七的这道甜点好了。
  •   看七堇年的游记,是一种不同的感觉。每一段旅途,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写出来的当然就不一样,但甚是喜欢,那种叙述方式,那种对过往的回忆,她在成长,在忘却伤痛,我们亦是如此。
      
    散文里和小说里,更是看到了她的文字功底,直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不自觉便跟着她喜怒哀乐了……
  •   游记、散文、小说七堇年老师用丰富的表达手法让我们领略了不同世界的另一番景象。看着那精美的插图与华丽的词藻,仿佛已然置身其中,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   从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到尘曲,只有看过七堇年的这两本书,不过我想依然足够了。在单调而沉闷的高考让我对远方升起无限的向往,即便我坐在昏黄的台灯下。很喜欢。
  •   我错过了你的童年
      
      少年
      
      生命的长河
      
      静静的转弯
      
      喜欢七是从《岛》上看到她的《睡在路上》开始的,那篇文章简直是自己当时的真实写照,那一刻就深深地爱上七的文字。她不单单只是在书写自己的经历,同时在为更多的人找到温暖的港湾。从《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到《尘曲》,我一直都狠狠地赏心悦目如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