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江苏美术  作者:丹尼尔·米勒  页数:23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名著《消费社会》中,对我们所生活的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物的世界”、“物的时代”作了如此精彩的概括与分析。按照西方的传统思维与学术传统,物是人的对立面,而这里的“物”主要又是指的“人工之物”。正是对于这种“人工之物”的研究,构成了本译丛所立足、所关注、所探讨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学科研究领域——“设计史”与“物质文化”。无论是设计史还是物质文化,它们都立足于人类自蒙昧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造物行为与造物活动、重点研究“天工开物”的创造过程与奥秘、深入剖析物与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联系。

内容概要

丹尼尔·米勒是当今消费研究的领导学者之一。他于1987年出版的《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艺术,是消费研究的当代经典,对当代大众消费的先趋性探讨,他不仅有理论上的建树,也兼顾实证研究。从详细的考古学、人种学研究的基础出发,作者将再次考察过去与现在、物质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书将提供人类学中的视野与方法,这些视野与方法受社会理论及人种学发展理论的影响,特别强调民族意志的取向。

作者简介

丹尼尔·米勒,出生于1954年,早年在剑桥大学共度考古学与人类学专业,现在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院人类学系工作,著名人类学家,致力于物质文化与消费的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客观化  1  引言  2  黑格尔和客观化  3  马克思:破裂的客观化  4  穆恩:作为文化的客观化  5  齐美尔:作为现代性的客观化第二部分  物质文化  6  客体的谦卑  7  在其语境中的人造物第三部分  大众消费  8  消费研究  9  对象领域、意识形态和兴趣  10  走向一种消费的理论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回到与黑格尔思想更直接的相遇,因为精神现象学是这种模型,其背后提供本章讨论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的金钱哲学。因为齐美尔仍然是极少数的已经专门提出了物质文化的大量增长及其后果的问题的作者之一,他在当前工作的第一部分及本书的其余部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桥梁。此外,他的思想已经影响了我的主要论点之一:即断言工业社会内在矛盾的本质,以及解决文化冲突的固有性。然而,这被用来建造一个积极的、而不是与齐美尔一样悲剧性的社会发展可能性的阅读。  内在的、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想法将被用于使得一贯反对浪漫主义合法化,这种浪漫主义源自一种信仰,即学术研究的目标是作为一个连贯整体的社会模式的发展。通过不同的方式,浪漫主义以黑格尔的绝对知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齐美尔的美学诉求为基础,以及许多后来的欧洲社会理论的发展[杰伊(Jay),1984)而不是试图提出一些乌托邦的理论来结束历史。重点将是与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相关的意思。  第一部分分析得相当不寻常的风格可用来说明依据写作分享当前研究的类似观点。使用的方法用来检验一系列作者的文本,那些作者看到在完全不同的问题中工作的自己,但他们的想法在这里被重新解释,以便重新考虑关于上文提到的概要。有人建议说,尽管作者从事不同学科各种主题的研究,然而~系列文本背后的相似之处[如皮雅杰和克莱恩(Klein),在第6章中进行了讨论]表明他们退向一个共同的观点,这可以认为,抽象概念应留给文化的本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浪费了学术资源,翻译成这样了还能出版,中国特色吧
  •   认真读,感兴趣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内容表达很散,需要花时间读一读
  •   对于国内很多译著错漏百出,我一般都懒得发表评论了。但是我实在忍不住对这本我看过的最烂的译著提出批评。
    译者几乎没有这本书所涉及到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常识,最明显就是把学科中常见的名著都照自己对字面的理解来翻译,以致离题万里,偏差最大的如:
    列维斯特劳斯的《野蛮的大脑》(还有野蛮的身体?)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淘金者》(以为是去加州?)
    书中提到的各种外国著作和概念几乎没有按照已有的通行译本和说法来译,最离谱的是第三部分《大众消费》从144页开始,把布迪厄通通当成鲍德里亚,两人的著作、理论和观点差别那么大,最后的参考文献也清清楚楚,而译者居然能持续地张冠李戴,只能认为译者对两位学者实际上一无所知。
    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所以书中到处都是晦涩难懂的字面硬译,对于研究者的理解来说基本没有帮助。
    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这是一本主要涉及哲学、人类学、社会的著作,但是被纳入“设计史与物质文化译丛”,于是可能找了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生来翻译,所以才会在连基本的术语、学者、著作都不知道的前提下艰难地完成。
    另外,看到前面两位读者的评论,我只能严重怀疑是不是有出版商掏钱来买评论。
  •   此书翻译得错误百出,有一特别严重的错误是把布迪厄(国内又译为布丢、布尔迪厄)翻为波德里亚,大段大段的布迪厄的观点被说成是波德里亚的观点,在有些地方又把两者弄混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