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李久昌 编  页数:1370  

内容概要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由此也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源头和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门峡地区是仰韶文化分部的中心区域之一。继仰韶村遗址发掘以来,三门峡地区又相继发现了峡县庙底沟,渑池班村、笃忠,灵宝鼎原、西坡,三门峡南交口等仰韶文化遗址已成为学术界研究史前文明必须涉及的内容。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本书以9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选入论文117篇,分为5各部分:仰韶村与仰韶文化研究;庙底沟与庙底沟文化研究;皇帝鼎原聚落遗址群研究;班村,南交口等遗址研究;发现与研究回顾。全书较系统地回顾、总结了90周年来学术界对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的历程与丰硕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9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仰韶文化研究的状况,不仅具有极强的资料性,较高的研究水准,同时也具有学术史的重要价值。
适合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科的研究者、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久昌,博士,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序一/严文明序二/许顺湛编选例言
壹 仰韶村与仰韶文化研究
中华远古之文化/(瑞典)安特生著袁复礼译(3)
小屯、龙山与仰韶/梁思永(44 )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
——论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中的错误/尹达(52 )
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安志敏(67 )
略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分期/杨建芳(76 )
牢日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许顺湛(107 )
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了吗/杨建芳(114 )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苏秉琦(120 )
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杨鸿勋(147 )
再论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许顺湛 ( 152 )
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渊源及发展/安志敏(191 )
试论仰韶文化/巩启明(204 )
试析仰韶文化彩陶的泥料、制作工艺、轮绘技术和艺术/李湘生(221 )
关于“仰韶文化”的问题/丁清贤(229 )
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代序言)/苏秉琦(236 )
仰韶文化社会性质与中国文明起源若干理论问题/田昌五(2 43 )
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严文明(248 )
仰韶时代文化当议/张居中(266)
仰韶文化社会形态初探/李绍连 (280)
关于仰韶遗址出土的稻谷/黄其煦(292)
从王湾看仰韶村/严文明(295)
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严文明 (312)
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严文明(350)
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辩证的发展过程及其源流的考察/石兴邦(401)
仰韶文化与原始华夏族:炎、黄部族/黄怀信 (426)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之演变/戴向明(431)
仰韶时代文化与中国稻作农业
― 兼论栽培稻的东传路线/(中国)]张居中、王象坤、(韩国)许文会 (456)
仰韶文化绝对年代研究检视/王仁湘 (465)
仰韶村和仰韶文化——纪念仰韶文化发现80 周年/安志敏(480)
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许顺湛 (485)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巩启明 (499)
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李友谋 (510)
天水至郑州间仰韶文化晚期聚落群与中心聚落的初步考察/巩文 (516)
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王仁湘 (529)
论仰韶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巩启明、巩文 (542)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因素的孕育/巩文 (575)
关于仰韶文化时空范围的界定问题/张宏彦 (583)
豫陕晋相邻地区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张国硕 (589)
三门峡地区史前古人地关系初探/倪爱武、田明中 (597)
贰 庙底沟与庙底沟文化研究
庙底沟与三里桥的文化性质及年代/安志敏(607 )
临底沟与三里锄文化性质的几个问题/柳用能(621)
关于临底沟与三里锄一书中的几个问题/吴汝柞、阳吉昌(626 )
评临底沟与三里锄/杨建芳 (629 )
庙底沟仰韶遗址彩陶纹饰的分析/杨建芳(634 )
关于庙底沟仰韶彩陶纹饰分析的讨论/安志敏(640 )
庙底沟仰韶遗存应比三里桥的为晚/吴力(6 44 )
试谈庙底沟与三里桥仰韶遗存的先后关系/张世栓(646 )
从庙底沟彩陶的分析谈仰韶文化的分期问题/方殷 ( 651 )
三里桥仰韶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张忠培、严文明(6 56 )
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严文明(662)
关于三里桥仰韶遗存文化性质和年代的讨论/李诗桂、曾琪(691)
略论庙底沟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分析与分期/吴力(697)
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韩康信、潘其风(701)
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严文明(718)
试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的相互关系/李友谋(728)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卜工(735)
试论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传播/段宏振(746)
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兼与卜工同志商榷/高天麟(757)
尖底瓶的起源——兼谈半坡文化与庙底沟文化的关系问题/田建文 (768)
庙底沟二期文化研究/罗新、田建文(775)
试论庙底沟文化的起源/戴向明(785)
关于中国史前一个认知体系的猜想——彩陶解读之一/王仁湘(793)
庙底沟遗址第二期遗存再分析/靳松安 (818)
谈庙底沟类型的来源问题/杨亚长 (826)
庙底沟文化渊源探析/薛新明、宋建忠(830)
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王仁湘(835)
西阴时代:中国文明的滥筋/余西云(849)
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与社会/戴向明(854)
庙底沟文化的时空结构/戴向明(874)
从“庙底沟类型”看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李昌韬(893)
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彩陶研究/王仁湘(899)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王仁湘(924)
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艺术的解读/王仁湘(946)
叁 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研究
说黄帝陵/许顺湛(959)
荆山铸鼎塬及仰韶文化遗存的初步分析/张怀银、任敏录、宁建民(963)
“黄帝铸鼎”与灵宝铸鼎塬/罗琨(967)
简论《封禅书》 与“铸鼎塬”—— 兼谈黄帝铸三鼎、祖庙、都/李京华(975)
灵宝市铸鼎源黄帝文化圣地/周昆叔(981)
“阳平”释古/张维华(987 )
黄帝铸鼎源与中华文明起源/许永生(989 )
灵宝西坡遗址动物骨骼的收集与整理/马萧林、魏兴涛(1002 )
追溯铸鼎源的历史辉煌/许顺湛(1015)
河南灵宝市西坡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收获及其意义/魏兴涛 ( 1023 )
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马萧林,李新伟,杨海青(1030 )
灵宝史前聚落考古的意义及其前景/高炜(1036 )
关于黄帝铸鼎传说的文献记载/王贵民(1041 )
试析灵宝西坡遗址仰韶文化的新发现/杨肇清( 1 047 )
灵宝西坡遗址家猪的年龄结构及相关问题/马萧林(1051 )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动物群及相关问题/马萧林(1075 )
灵宝西坡遗址的肉食消费模式
—— 骨骼部位发现率、表面痕迹及破碎度/马萧林(1091 )
河南灵宝西坡出土玉器浅论/马萧林李新伟陈启贤(1108 )
中原地区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分析/张雪莲,仇士华,钟建,赵新平,孙福喜,程林泉,郭永淇,李新伟,马萧林(1119)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
——红山良诸、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李伯谦(1 129 )
灵宝西坡遗址的发现与思考/李新伟(1139 )
大型建筑、中心聚落与社会整合
——仰韶文化中心聚落的出现与擅变/马萧林(1 141 )
灵宝西坡遗址墓葬的年代、文化性质与丧葬礼仪/李新伟,马萧林(1153)
灵宝西坡:开启中原地区墓葬新传统/陈星灿(1181 )
考古所见传说中黄帝时代社会的历史真实性/李伯谦(1183 )
肆 班村、南交口等遗址研究
班村遗址出土彩陶的陶彩分析/王昌燧,左健,毛振伟,河西学,舆水达司(1189 )
渑池班村新石器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人类环境学上的意义/孔昭哀,刘长江,张居中(1192 )
试论班村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王建新张晓虎(1196 )
班村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李容全(1207 )
河南渑池县笃忠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杨苗苗,武志江,侯彦峰(1222 )
渑池笃忠遗址仰韶文化晚期人骨研究/孙蕾,武志江(1231 )
河南渑池笃忠遗址仰韶晚期出土的人骨骨病研究/孙蕾(1241 )
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魏兴涛,孔昭哀,刘长江(1248 )
三门峡南交口仰韶文化遗存研究/魏兴涛(1251 )
南交口遗址1997 年出土仰韶文化中期农作物遗存初步研究/孔昭哀,刘长江,魏兴涛(1266)
南交口遗址2007 年出土仰韶文化早、中期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探讨/秦岭(1271)
灵宝底董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探讨/魏兴涛(1278)
伍 发现与研究回顾
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
——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七十周年而作/陈星灿(1291 )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郑杰祥(1317 )
20 世纪仰韶文化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杨肇清(1331 )
仰韶文化研究/韩建业 (1346 )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及其特殊意义/安志敏1356
庙底沟遗址发掘情况的回忆/欧燕(1360 )
寻找中原文明起源的线索-- 灵宝西坡遗址考古发掘亲历记/马萧林 (1365 )
编后记 (136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 绪言 数年来,余在中国北方诸省调查地质上之第三纪第四纪地层,遂连类而及于远古人迹之研究。初人时代未有铜铁,仅用石器。而石器又分为新旧二代。在中国从未得“旧石器时代”之人迹。虽桂叶式之石片零星发现,亦不能为旧石器时代之确证。盖后人每沿袭前代器形,因形以定时代,易致误会也,即“新石器时代”之遗迹亦不无疑问。今所发见最多散布颇广者,似当属之新石器时代之末期,盖石器陶器等极多而毫无金属器物可见,则其时代当在铜器未发明或未普及以前,而陶器形态多与商周铜器形状近似,则其时代又未必过于邃古,此在各种器物尚未精密考定以前,所可约略论定者也。 地质学与考古学虽范围不同,而实际研究往往互相为用。其关于方法者,如判别古代器物之新旧、文化发达之次第,为考古学之要事,皆不得不借助于地质学之测绘地形鉴定地层诸方法,而关于观察结果者,例如在河南等省所见沟壕壁立,皆由河流冲刷作用而成,而此作用实发轫于古址湮没之后,由此可推知冲刷作用之速率。此则由考古结果而人于地质之推论矣。余虽粗知地质而于考古学实非所专修,更以图书缺乏、参考无资,而所以敢贸然为之者,诚见地质学与考古学互相为用,且以此项研究在中国可为者甚多故也。地质调查所丁文江、翁文灏二所长亦以此相勉,遂以余力从事搜讨。数年以来,所得结果如关于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之调查,现已付梓,并承协和医院步赖克医学博士担任研究该处所见人类遗骨,不日亦将发刊。又如河南渑池仰韶村所得结果,亦将由余与步博士会同研究,编缮付梓。今之所以先草此短篇者,盖方拟至陕甘诸省一行,调查地质,顺便亦仍将此事继续研究。恐行期较久,故先以大概著为此篇贡献于世,希教正焉。 此次研究纯取“以现时现象为研究过去历史之标准”为宗旨。中国民族富保守性,每致远古器皿之形式尚有沿袭至今而不变者,且器皿形式或导源甚远,不仅限于远古汉人,例如半月式之长方刀盖为远古蒙古族中尚未分析之支派所遗留,则其由来者远矣。叙述次第,当先略论中国器物之源流,如半月式长方刀、石圭、戈等,再次论古代遗址之情形,复次乃及人种与年代等之关系。

编辑推荐

《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适合于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科的研究者、爱好者阅读参考。

名人推荐

仰韶文化纵横数千里,上下几千年,不仅在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中独领风骚,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凤毛麟角。这样一个震撼中外的仰韶文化,追根溯源,它的原典在三门峡渑池仰韶村。1921年秋天,瑞典著名的科学家安特生,在调查的基础上,与中国学者一起,对渑池仰韶村及附近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并将此类文化命名为“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是独霸中原一统天下最繁荣强盛的仰韶文化,没有任何一支文化在中原与之并存抗衡。庙底沟  类型仰韶文化延续的时间约达千年之久,这样一个使人刮目相待的文化类型,它的名称面世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即在三门峡陕县庙底沟仰韶遗址发掘中,首先发现并认定了这个类型的命名。 还是在这个三门峡陕县庙底沟仰韶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或者称为龙山文化早期遗存,学术界把它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这样一来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序列得到了科学地认定。 以上三块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金字招牌,换句话说即中国发掘第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第一处庙底沟类型遗址,发掘第一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全在三门峡地区。这三颗宝珠镶嵌在三门峡的桂冠上闪闪发光,是考古界的荣耀,也是三门峡的骄傲。 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文化序列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它对中国文明起源、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许顺湛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 原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