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佛悟人生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杨昌江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现代中国,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按理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人们对它的热情应该很淡薄才是,但实际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在趋近佛教,如梁启超、章太炎、李叔同、鲁迅、周作人、许地山、郁达夫、丰子恺、废名等人就都有或学佛或信佛的经历。佛教思想不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社会实践,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心态、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描写了与佛教有关的社会人生图景,像盐溶于水一样把佛教的义理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这与这些作家受家庭、师友、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关。佛教在中国的长期盛行,使许多家庭都有信佛的传统,这些作家受家中长辈的影响,自小就接触到佛寺僧侣和佛教经义,鲁迅在一岁时就由父亲带到当地寺院拜了一个和尚为师父,郁达夫从小就看到守寡的祖母念佛,并随祖母进寺上香。这些作家成年以后又受师友影响而学佛,鲁迅的老师章太炎、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都是宣传佛教的,受老师思想人格的影响,鲁迅和丰子恺也都学佛。废名、许地山,或生于佛教禅宗胜地的湖北黄梅,或长于佛教流行的国家缅甸,受地域文化影响,因而佛教观念浓厚。  然而,这些作家趋佛的更重要原因,则是佛教本身的魅力吸引了他们,适应了他们由时代状况和个人经历造成的特殊思想心理需要。世界上有许多宗教都是信仰外力的宗教,把超现实的上帝看做创造并主宰一切的偶像,而对之膜拜,把超现实的上帝天堂看做死后的极乐世界,而对之追求,这些在中国现代作家们看来都是虚幻迷信的,吸引不了他们。然而,佛教是一种信仰自力的宗教,不承认有什么外在于人的上帝和天堂,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通过修行自觉自悟成佛,可以说上帝就是自己,天堂就在自心,因而佛教的人文主义色彩很浓。并且,佛教的教义是通过非常精致的概念分析和心理分析,通过非常辩证的思维方法,推导表达出来的,理性思辨色彩很浓,适合知识分子口味。正是佛教的人文主义和理性思辨色彩的魅力吸引了中国现代作家。

内容概要

在现代中国,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按理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人们对它的热情应该很淡薄才是,但实际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在趋近佛教,如梁启超、章太炎、李叔同、鲁迅、周作人、许地山、郁达夫、丰子恺、废名等人就都有或学佛或信佛的经历。佛教思想不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社会实践,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心态、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描写了与佛教有关的社会人生图景,像盐溶于水一样把佛教的义理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本书收录了有关他们的佛教散文,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书籍目录

中国现代作家趋佛的原因及价值取向(代序)一、佛无灵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节选)  章太炎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李叔同  弘一法师之出家  夏丐尊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徐志摩  大佛寺  郑振铎  佛无灵  丰子恺  佛教  林语堂二、修佛就是修心  惟心  梁启超  佛法大意  李叔同  印度禅  胡适  中国禅学的方法  胡适  香  许地山  愿  许地山  债  许地山  再会  许地山  吃菜  周作人  忍之味  周作人  读戒律  周作人三、大师悟佛  两法师  叶圣陶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宗月大师  老舍  黄心大师  施蛰存  穴潮音够跋  苏曼殊四、修禅与悟道  南闽十年之梦影  李叔同  弘一大师的遗书  夏丐尊  我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  天目山笔记  徐志摩  山中杂信  周作人  想入非非  朱湘  了生死  梁实秋  禅家的语言  朱自清  七宝池上的乡思  许地山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无常  鲁迅  结缘豆  周作人  五祖寺  废名  书相国寺摄景后乙    施蛰存  普陀海浴  孙福熙五、生活是一种禅  我的杂学(节选)  周作人  禅境的表现  宗白华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宗白华  敦煌游记  张恨水  旅晋五记  施蛰存  重游日本记(节选)  凌叔华  我与弘一法师  丰子恺《子恺漫画》序  夏丐尊

章节摘录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吾祖国前途有一大问题,曰“中国群治当以无信仰而获进乎?抑当以有信仰而获进乎?”是也。信仰必根于宗教,宗教非文明之极则也。虽然,今日之世界,其去完全文明尚下数十级,于是乎宗教遂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一物。人亦有言,教育可以代宗教。此语也吾未敢遽谓然也。即其果然,其在彼教育普及之国,人人皆渐渍熏染,以习惯而成第二之天性,其德力智力日趋于平等,如是则虽或缺信仰而犹不为害,今我中国犹非其时也。于是乎信仰问题终不可以不讲。参观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篇。因此一问题,而复生出第二之问题,曰“中国而必需信仰也,则所信仰者当属于何宗教乎?”是也。吾提此问题,闻者将疑焉,曰:吾中国自有孔教在,而何容复商榷为也?虽然,吾以孔教者,教育之教也,非宗教之教也,其为教也,主于实行,不主于信仰,故在文明时代之效或稍多,而在野蛮时代之效或反少。亦有心醉西风者流,睹欧美人之以信仰景教而致强也,欲舍而从之以自代,此尤不达体要之言也。无论景教与我民族之感情枘凿已久,与因势利导之义相反背也,又无论彼之有眈眈逐逐者楣于其后,数强国利用之以为钓饵,稍不谨而末流之祸将不测也,抑其教义非有甚深微妙,可以涵盖万有鼓铸群生者。吾以畴昔无信仰之国而欲求一新信仰,则亦求之于最高尚者而已,而何必惟势利之为趋也。吾师友多治佛学,吾请言佛学。  一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又曰:“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又曰:“未知生,焉知死?”盖孔教本有阙疑之一义,言论之间,三致意焉。此实力行教之不二法门也。至如各教者,则皆以起信为第一义。夫知焉而信焉可也,不知焉而强信焉,是自欺也。吾尝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焉。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日“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其所谓悟者,又非徒知有佛焉而盲信之之谓也。故其教义云:“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何以故?谤佛者有怀疑心,由疑入信,其信乃真。故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其讲义关于哲学学理者十而八九,反覆辨难,弗明弗措,凡以使人积真智求真信而己。浅见者或以彼微妙之论为不切于群冶,试问希腊及近世欧洲之哲学,其于世界之文明为有裨乎,为无裨乎?彼哲学家论理之圆满犹不及佛说十之一,今欧美学者方且竟采此以资研究矣,而岂我辈所宜诟病也。要之,他教之言信仰也,以为教主之智慧万非教徒之所能及,故以强信为究竟。佛教之言信仰也,则以为教徒之智慧必可与教主相平等,故以起信为法门。佛教之所以信而不迷,正坐是也。近儒斯宾塞之言哲学也,区为“可知”与“不可知”之二大部,盖从孔子阙疑之训,救景教徇物之弊,而谋宗教与哲学之调和也。若佛教则于不可知之中而终必求其可知者也。斯氏之言,学界之过渡义也,佛说则学界之究竟义也。  二 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凡立教者必欲以其教易天下,故推教主之意,未有不以兼善为归者也,至于以此为信仰之一专条者,则莫如佛教。佛说曰:“有一众生不成佛者,我誓不成佛。”此犹自言之也。至其教人也,则曰:“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独觉者何?以自证自果为满足者也。学佛者有二途,其一则由凡夫而行直行菩萨,由菩萨而成佛者也;其他则由凡夫而证阿罗汉果,而证阿那含果,而证斯陀含果,而证辟支佛果者也。辟支佛果即独觉位也,亦谓之声闻,亦谓之二乘。辟支佛与佛相去一间耳,而修声闻二乘者,证至此已究竟矣。故佛又曰:“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佛果何恶于彼而痛绝之甚?盖以为凡夫与谤佛者,犹可望其有成佛之一日,若彼辈则真自绝于佛性也。所谓菩萨行者何也?佛说又曰:“己已得度,回向度他,是为佛行;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发心。”故初地菩萨之造诣或比之阿罗汉阿那含尚下数级焉,而以发心度人之故,即为此后证无上果之基础。彼菩萨者,昔至今未成佛者也。其有已成佛而现菩萨身者,则吾不敢知。何以故?有一众生未成佛彼誓不成佛故。夫学佛者以成佛为希望之究竟者也,今彼以众生故,乃并此最大之希望而牺牲之,则其他更何论焉。故舍己救人之大业,惟佛教足以当之矣。虽然,彼非有所矫强而云然也,彼实见夫众生性与佛性本同一源,苟众生迷而日我独悟,众生苦而日我独乐,无有是处。譬诸国然,吾既托生此国矣,未有国民愚而我可以独智,国民危而我可以独安,国民悴而我可以独荣者也。知此义者,则虽牺牲藐躬种种之利益以为国家,其必不辞矣。  三 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明乎菩萨与独觉之别,则佛教之非厌世教可知矣。宋儒之谤佛者,动以是为清净寂灭而已,是与佛之大乘法适成反比例者也。景教者,衍佛之小乘者也,翘然日悬一与人绝之天国以歆世俗,此宁非引进愚民之一要术,然自佛视之,则已堕落二乘声闻界矣。佛固言天堂也,然所祈向者非有形之天堂,而无形之天堂,非他界之天堂,而本心之天堂。故其言曰:“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又曰:“地狱天堂,皆为净土。”何以故?菩萨发心当如是故。世界既未至“一切众生皆成佛”之位置,则安往而得一文明极乐之地?彼迷而愚者既待救于人,无望能造新世界焉矣;使悟而智者又复有所歆于他界,而有所厌于侪辈,则进化之责谁与任之也?故佛弟子有问佛者曰:“谁当下地狱?”佛曰:“佛当下地狱。不惟下地狱也,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也,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夫学道而至于庄严地狱,则其悲愿之宏大其威力之广远岂复可思议也!然非常住常乐之,乌克有此!彼欧美数百年前犹是一地狱世界,而今日已骤进化若彼者,皆赖百数十仁人君子住之乐之而庄严之也。知此义者,小之可以救一国,大之可以度世界矣。  四 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  宗教之所以异于哲学者,以其言灵魂也。知灵魂,则其希望长,而无或易召失望以至堕落。虽然,他教之言灵魂,其义不如佛教之完。景教之所揭橥也,曰永生天国,曰末日审判。夫永生犹可言也,谓其所生者在魂不在形,于本义犹未悖也。至末日审判之义,则谓人之死者,至末日期至,皆从蟓中起,而受全知能者之鞫讯,然则鞫讯者,仍形耳,而非魂也。借日魂也,则此魂与形俱生,与形俱灭,而曾何足贵也?故孔教专衍形者也,则曰:善不善报诸子孙。佛教专衍魂者也,则曰:善不善报诸永劫。其义虽不同,而各圆满具足者也。惟景教乃介两者之间,故吾以为景教之言末日,犹未脱埃及时代野蛮宗教之迷见者也。埃及人之木乃伊术保全躯尸壳必有所为,殆令为将来再生永生地也。又按景教杂形以言魂者甚多,即如所言亚当犯罪其子孙堕落云云,亦其一端也。如耶氏之教则吾辈之形虽受于亚当,然其魂则固受诸上帝也。亚当一人有罪,何至罚及其数百万年以后之裔孙?此殆犹是积善之家有余庆不善之家有余殃之义而已,仍属衍形教不可谓之衍魂教也。耶氏言末日审判之义峭紧严悚,于度世法门亦自有独胜之处,未可厚非,特其言魂学之圆满固不如佛耳。夫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故为信仰者苟不扩其量于此数十寒暑以外,则其所信者终有所挠。浏阳《仁学》云:“好生而恶死,可谓大惑不解者矣,盖于不生不灭瞢焉。瞢而惑,故明知是义,特不胜其死亡之惧,缩肭而不敢为,方更于人祸之所不及,益以纵肆于恶。而顾景汲汲,而四方蹙蹙,惟取自心快已尔,天下岂复有可治也。今使灵魂之说明,虽至阉者犹知死后有莫大之事及无穷之苦乐,必不于生前之暂苦暂乐而生贪著厌离之想,知天堂地狱森列于心目,必不敢欺饰放纵,将日迁善以自兢惕。知身为不死之物,虽杀之亦不死,则成仁取义,必无怛怖于其衷。且此生未及竟者,来生固可以补之,复何所惮而不亹亹!”呜呼!此“应用佛学”之言也。西人于学术每分纯理与应用两门,如纯理哲学,应用哲学、纯理经济学、应用生计学等是也。浏阳《仁学》,吾谓可名为应用佛学。浏阳一生得力在此,吾辈所以崇拜浏阳步趋浏阳者亦当在此。若此者,殆舍佛教末由。  ……

编辑推荐

  《名家谈佛悟人生》这本书选进了梁启超、李叔同、丰子恺、胡适、许地山、周作人、叶圣陶、老舍、苏曼殊、夏丐尊、孙福熙、朱自清、张恨水、宗白华、凌叔华等二十九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五十二篇作品,都是有关佛教的散文,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佛教的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家说佛悟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还没看。不过印刷精美!很期待……
  •   只要与佛搭边的,比如名人出家,断食啊,都会有,跟我想的不一样,我还以为是佛理或佛的故事呢,受到的这本书不是很新,纸张的边缘有些毛刺,评价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