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套装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长江文艺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1446  字数:101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文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这部被高尔基盛赞为“长篇叙事诗”的巨著共有10卷,从1890年就开始构思,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直到1904年2月才完成了第一卷,可是没有一个出版商看得上,只能登载在大学同学创办的专门发表为巴黎文坛所弃用而他认为有价值文章的刊物上。到1912年10月完成最后一卷,前后共花了20多年。1913年罗曼·罗兰荣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1915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的欧洲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德国音乐家一生的奋斗史,表现了在广阔的社会图景下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矛盾,提出了欧洲现代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里众多的重大问题,尖锐地批判了腐朽文化对真正艺术的摧残,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伟大作品之一。  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命运是坎坷的。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因为父亲经常酗酒,以至家境败落。小克利斯朵夫长相丑陋,却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音乐天赋。祖父米希尔激发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在祖父的积极引导和父亲严厉的棍棒教育下,克利斯朵夫成了小音乐家,并梦想成为出人头地的“英雄人物”。他6岁就在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11岁被任命为宫廷乐队的第二小提琴手,经常出入公爵的宫廷为他们演奏。就在克利斯朵夫成为第一小提琴手时,祖父却不幸去世了。祖父死后,父亲更是每天喝得烂醉如泥,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都压到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肩上。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使他的肉体和心灵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接着,克利斯朵夫相继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友谊和爱情,但都无疾而终。先是应乐队指挥的邀请去乡间别墅午饭时,在渡船上结识了奥多,两人惺惺相惜,立即成为密友,书信往来频繁,但天真无邪的友谊因被小人的流言玷污而终结。之后,他又初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参议官寡居的太太带着女儿弥娜搬来与他家毗邻,并请他做女儿的钢琴教师。弥娜和他年纪相仿,很赏识他的天赋和品格,两人互生情愫,但弥娜的母亲以出生、门第、财产的差距悬殊为由极力反对,使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失恋的伤口还未愈合,父亲又醉死在沟里。为了偿还父亲的欠债,他和母亲只得变卖老屋,搬到了一处简陋但便宜的住所。房东的外孙女洛莎爱上了他,可是他却迷恋开小针线铺的年轻寡妇萨皮纳。不料,萨皮纳突然患病去世了。后来,他又爱上了帽店女职员阿达,但很快被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抛弃。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和烦闷,他重蹈父亲的覆辙,整天泡在酒馆里借酒消愁。是舅舅帮助他重新找回了自我,他决心远离爱情,专心于他心爱的音乐事业。他开始义无反顾地批评起古典音乐大师们的平庸和虚伪,他的标新立异得罪了守旧势力。他还在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音乐评论,终于激起了公愤,那些乐队指挥、演奏家、歌唱家乃至观众都联合起来攻击他。他的事业陷入了低谷,没有人重视他的才华。不久,能做他精神支柱的舅舅也永远地离去了。他决定离开德国。临行前,他参加了一个农庄的节日舞会,为了给一个姑娘打抱不平,结果弄出了人命,连再见都来不及跟母亲讲,就被迫逃亡法国。  其实,巴黎一直是他心中的理想乐园,本以为可以大有作为,但冷酷的现实使他的梦想破灭了。他先是找到了少年时代的朋友奥多,想请他帮忙谋差事,但是这位已成为资本家的朋友用五十法郎就打发了他。他只好靠教钢琴课糊口。幸好他小时候的同学高恩引荐他参加了法国的艺术沙龙,但是他很快就认识到原来法国和德国一样腐败。同时,他高傲的性格也引起了法国政界和艺术界的反感。他创作的交响诗《大卫》的演出告吹,出版的音乐作品也没有销路,生活陷入窘境,他大病了一场。唯一的收获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靠教书为生的青年诗人奥里维。奥里维非常钦佩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和充沛精力,克利斯朵夫也喜欢奥里维的头脑清明,仁爱谦和。在奥里维的引导下,克利斯朵夫开始把视线转向下层劳动人民。  后来,有个英国指挥上演了几场《大卫》,大受欢迎。不久,《大卫》又传到德国上演,连以前被喝过倒彩的作品也再次被公演。他的生活出现了转机,许多人认为克利斯朵夫是个天才的音乐家。他传奇式的经历首先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接着音乐界也忘却了前不久对他的侮辱,恭维起他来。可是,母亲的去世又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哀痛。克利斯朵夫的名气越来越大,却一次又一次遭到别人的陷害。不过,当年是他的学生如今已当上奥国伯爵夫人的葛拉齐亚在暗中帮助了他,使他终于得到了法国社会的承认,并且有了号召力。可是没过多久,厄运又降临了。“五·一”劳动节那天,劳工总会号召工人们罢工,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无意中被卷进了工人的游行队伍。在混乱中奥里维为救一个摔倒的孩子被人群踏在脚下,克利斯朵夫则在自卫时打死了一名警察,于是他又不得不离开巴黎逃往瑞士,开始了第二次的流亡生活。  在瑞士,克利斯朵夫倒是过了一段颇为清静的隐居生活。音乐安抚了他痛苦的灵魂,使他恢复了安静、坚定、快乐和爱心,同时也找到了久违的灵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里,与外界完全隔离了。多年后,他终于成功了,法国和德国的两桩命案也都被撤销了。一次散步时,克利斯朵夫偶遇已经丧夫的葛拉齐亚。他克制不住重逢的喜悦,向她吐露了爱的心声,却被葛拉齐亚婉言拒绝了,之后两人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友谊和真诚的坦白。  葛拉齐亚病逝后,克利斯朵夫闭门不出,他把自己的爱都给予了两个年轻人——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奥洛拉。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完全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最后他在追忆往事中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了解音乐的读者看完这部小说后肯定会将主人公克利斯朵夫与著名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联系起来。不错,克利斯朵夫的原型就是贝多芬。罗曼·罗兰可以说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一位作家。在致玛尔惠达·封·梅森堡的一封信里,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这部作品:我的小说是一个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的历史。我的主角是一个德国大音乐家,他为环境所迫,从十六岁到十八岁起,就在德国国外,在巴黎、意大利、瑞士等地生活。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今日的欧洲。我的主角的气质可不是我的气质,我只把我的智力给了他罢了,我本人的个性将散布在别的次要人物身上。但是,一句话说,这个主角是生活在今日的世界里面的贝多芬。我要写的不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外在环境与贝多芬的外在环境之间的一种类似,或是一种体格上的相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相像。这是以一个主角的心作为中心所看见的世界。  的确,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是靠精神来完成的。正如莫扎特说过的:“有一些人始终都要奋斗的,除非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克利斯朵夫就是这样的人。他真诚、感性、坚强、执着。他不断反抗,不断自我完善。他用自己的精神时刻感召着他人。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莱茵河成了这位音乐家一生顽强奋斗的象征。  克利斯朵夫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世界。他孝敬亲人。母亲只是厨娘,胆小却善良,克里斯朵夫想去法国发展,但是对母亲的牵挂,让他犹豫不决,后来由于惹了官司才不得不逃离德国。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借了盘缠回到德国陪伴母亲最后一夜。父亲终日酗酒,清醒的时候就用戒尺逼迫他练琴,他成为小音乐家后就挑起了原本是父亲对家庭应尽的责任,父亲死后还要替父亲还债,这一切他都毫无怨言。  他渴望友谊。克利斯朵夫从小没有年龄相仿的知心伙伴,一度和奥多成为好友,令他激动不已,但这份友情很快就夭折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奥里维的出现是克里斯朵夫生命的转折点。他俩朝夕相处,亲如手足,性格互补,是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克里斯朵夫精心周到地照顾体弱的奥里维,奥里维也一直在精神上给予克里斯朵夫莫大的支持。可惜,奥里维最终死于非命。克利斯朵夫认为奥里维的死是他的责任,一直无法释怀。  他向往爱情。克利斯朵夫对每段感情都百分之百地付出,但是弥娜母亲的阻挠、阿达的背叛、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死,使他的每段感情都以失败告终。在瑞士,他曾和恩人的妻子发生过关系,事后他无法原谅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逃遁到一个小村子里开始了隐居生活。爱情的屡屡受挫一度使他消沉。  他捍卫艺术。作为一个音乐家,不愿意亵渎神圣的艺术,并终生为之奋斗。刚到巴黎时,他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向音乐出版家哀区脱妥协接受篡改大师作品的工作。后来一个社会党议员热心促成他的《大卫》上演,为的是让自己的情妇担任剧中的女主角,但是克利斯朵夫忍受不了女演员粗俗的歌声,坚持撤换角色,结果与议员闹翻,致使演出告吹。  他同情弱者。因为与法国女家庭教师安多纳德在包厢中看了一场戏剧,流言接踵而来,安多纳德还失去了工作,这使得克里斯朵夫深深地自责,他一直想弥补自己的过失,并为她创作了一支曲子,题记为:“献给那个受我连累的女孩”。当他知道这个女孩就是奥里维死去的姐姐的时候,便经常去纪念她,并把对她的感情一并投向了奥里维。  他热爱祖国。当克里斯朵夫准备逃亡法国时,望着即将开动的火车,他迟疑了,他爱自己的祖国,如果不是他的祖国已经没有他的栖身之地了,他绝对不会选择离开,他俯下身子吻了那个给他送信的小女孩一下,他的这一吻不仅仅是送给小女孩的,而是送给整个德国的。在法德关系紧张时,他虽然对德国的骄狂感到不满,但还是站在德国的立场上,与奥里维产生了分歧。  他反抗现实。克利斯朵夫和《红与黑》中的于连、《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俊友》中的杜洛阿一样,都是“个人奋斗者”,具有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卑微的出身使他从小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平,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他在母亲帮佣的主人家遭到作弄,打翻了侮辱他的贵族少爷。他厌恶那些达官贵人们只把艺术当做享乐的玩物。他看到普鲁士大兵欺侮农村姑娘时挺身相救。他打死了前来镇压游行的警察。他还先后对德国和法国艺术界进行了激烈又彻底的抨击。虽然他的个人反抗以失败告终,但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克利斯朵夫也并非完人,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上帝造入,先让他有了缺点才成为人。克利斯朵夫的性格是矛盾复杂的。他对现实不满,但又梦想出人头地,始终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他犀利地批评虚伪的艺术,但有时太过极端,甚至对值得肯定的作品和值得尊敬的前辈也毫不留情。他敢于反抗,但又摇摆不定,使他往往与现实妥协。当他结束瑞士的隐居生活时,那种狂飙的反抗精神早已不在,他不仅和原来的敌人和解,而且还反过来讥笑像他青年时代一样进行反抗的新一代,最后只能在宗教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归宿。他接近和同情人民,但小资产阶级立场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又使他只相信个人奋斗和艺术的力量,而无法很好地与群众结合在一起并从中找到精神力量。  作者希望借塑造克利斯朵夫这个形象,号召人们通过个人奋斗来反抗社会的压迫,通过高尚的情操对抗文化的堕落。事实证明,一个平民青年想要单凭个人奋斗去实现名利欲望,挤进上流社会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你热爱音乐吧?那么《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一支命运交响乐,铿锵的旋律激荡着你的心灵。你热爱文学吧?那么《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枕边的一部好书,让你欲罢不能回味无穷。你热爱友谊吧?那么《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一个益友,将他的经历向你倾诉和你分享。你热爱生命吧?那么《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一位良师,教会你感受生活的真谛,活出生命的精彩。让我们来听听这段幸福感言吧:可怜一个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幸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麻醉品,少不掉了。然而老是抓住幸福究竟是不可能的……宇宙之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幸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而已;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极。要是钟摆停止在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个克利斯朵夫。让我们以各自的心去接近他,勾勒出各自的克利斯朵夫吧。  最后我想借傅雷先生一九三七年为本书写的献辞与君共勉:“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沈玮  2009年4月

内容概要

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在江声与钟声中,音乐家克利斯朵夫成长,反抗,进取,成名……这是一部昂扬奋斗精神与人格力量的书:冲破狭窄的天地,迈向更高的境界。浩瀚的篇章,恢宏的蕴涵,使这部长篇超越主人公个人的历险记,而成为人类的一部伟大史诗。

书籍目录

第一卷·黎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第二卷·清晨  第一章约翰·米希尔之死  第二章奥多  第三章弥娜第三卷·少年  第一章于莱之家  第二章萨皮纳  第三章阿达第四卷·反抗  第一章松动的沙土  第二章陷落  第三章解脱第五卷·节场  初版序:作者与克利斯朵夫的对话  第一章  第二章第六卷·安多纳德第七卷·户内  第一章  第二章第八卷·爱和友谊第九卷·燃烧的荆棘  第一章  第二章第十卷·曙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章节摘录

  屋后,河水淙淙,波涛声声。雨点从早到晚不停地敲打着玻璃窗,雨水汇成一涓细流,顺势滑过玻璃裂缝。天空中那抹微弱的黄色渐渐消失了,留下屋子里一片昏暗与沉闷。  摇篮里,婴儿正不安地踢闹着。老人把木靴脱在门外,进来时脚下仍旧发出一阵咯噔咯噔声。孩子呜咽起来,母亲连忙探身爱抚它、安慰它;爷爷怕孩子夜里醒来会害怕,摸黑点亮了灯。灯光下,只见爷爷老约翰·米希尔红红的脸颊,白白的硬须,炯炯的眼神,还有他闷闷不乐的表情。他向摇篮走过来,脚下拖着一双硕大的蓝色拖鞋,老远就闻得到他衣服上的那股潮气。鲁意莎示意他不要凑得太近。她脸色苍白,面容憔悴,和善可欺的脸上泛着红晕,两片毫无血色的厚嘴唇露出一丝腼腆的微笑;她出神地望着孩子——蓝蓝的眼睛蕴藏着些许茫然,小小的眼珠流露出无尽温柔。  孩子醒了,大哭起来,眼里透着惊慌。多可怕啊!无边的黑夜,刺目的灯光,混沌未开的头脑里的幻觉,笼罩着他的令人窒息、狂风暴雨的夜晚,漫无边际的昏暗,如同一道道耀眼的光束一般纷纷涌现出来的知觉、痛觉和幻觉——那些俯向他的巨大面孔,那些刺穿他的锐利目光,一切都让他无法理解!他没有力气叫喊,惊恐已让他动弹不得,他能做的就只有瞪着眼睛,张着嘴巴,在喉咙里抽噎。他那张虚肿的大胖脸随着他可爱可笑又可叹可怜的怪相百出而皱作一团;他的脸蛋和小手的肤色都是连棕带紫还混着点点黄斑。  “天哪!丑死了!”老人语气肯定地说。  他把灯放到了桌上。  鲁意莎撅着嘴,活像个受了责骂的小孩子。约翰·米希尔从角落里投来目光,对她大笑道:“你也不愿我夸他长得好看吧?说了你也不信呀!得了吧,要说,这也怪不得你,孩子刚生下来都这个样。”  孩子看着灯光和老人的目光愣了一会儿,突然从这种恍惚昏迷中惊醒,大哭起来。或许他从母亲的眼神里本能地觉察出一种爱抚的力量,让他去抱怨诉苦。她张开双臂,对老人说道:“我来抱吧。”  老人照例又发了一通议论:“你就不该迁就着他,小孩子嘛,他哭,你就让他哭去。”  可他还是走过来,抱起孩子,嘟囔道:“就没见过这么丑的。”  鲁意莎用热乎乎的双手接过孩子,把他紧紧搂在怀里。她看着他,脸上露出一丝羞愧而又欢喜的微笑。  “噢,我的小宝贝!瞧你丑的!瞧你丑的!看我多爱你!”  约翰。米希尔回到壁炉旁,不畅快地拨弄着火,沉闷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  “好媳妇儿!别想那么多了,他还小,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长长还会变的。就算长不变又有什么关系呢?最要紧的是他以后能走正道。”  小孩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安稳下来,只听到他在咂咂地喝奶,伴着一两声咯咯的笑声和哼哼的鼾声。约翰·米希尔在椅子上仰了仰头,又夸大其辞地强调了一遍:  “再没有比做个正人君子更美的事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要不要把这个想法再详细地讲一下,但他实在找不到其他什么可说的了,于是沉默了半晌又没好气地问道:  “你丈夫怎么还没回来?”  “我想他正在剧院吧。今晚有排练。”鲁意莎怯生生地说。  “剧院早关门了。我刚从那里经过,他又在撒谎。”  “没有。别老怪他。可能我听错了,可能他正在给学生上课吧。”  “那他也该回来啦。”老人很是不满。他顿了顿,略带羞愧地压低嗓门说:  “他是不是……?”  “没有,父亲——没有,父亲。”鲁意莎抢着说。  老人盯着她,她的眼睛却躲着他。  “不对吧,你在撒谎。”  泪水悄悄地爬上她的脸颊。  “天哪!”老人一边嚷着一边往壁炉上踹了一脚。拨火棒咔嗒一声掉在地上,把母子俩都吓了一跳。  “父亲,求您了——求您了!”鲁意莎说,“您会把他弄哭的。”  孩子愣在那里半晌,不知道是该哭呢还是继续吃他的奶;但是毕竟不能又哭又吃奶,他就继续吃奶了。  约翰·米希尔虽然怒气未消但还是压低了声音,接着说道:  “我究竟造了什么孽,生下这么个酒鬼似的逆子?我一辈子规规矩矩,省吃俭用,到头来得了个什么好处!你也是——你——你怎么就不拦着他呢?老天哪!这可是你分内的事啊……你该让他待在家里的啊!……”  鲁意莎哭得更伤心了。  “您就别埋怨我了……我已经够伤心的了!我能做的都做了。我一个人的时候有多害怕您又知道吗?我总觉得楼梯上有他的脚步声,我等着他推门进来,却又不敢想他会成什么样子……想到这儿我就难过得要死。”  她抽抽搭搭地抽搐着身子。老人一看慌了,忙朝她走过去,撩起皱皱巴巴的被单就披在她肩上,用手抚摸着她的头:  “好啦,好啦,别怕,有我呢。”  为了孩子,她镇静下来勉强笑着:  “我就不该跟您说这些的。”  老人摇了摇头,望着她说:  “可怜的孩子,是我难为你了。”  “都是我不好,他不该娶我的。他后悔他当初所做的事。”  “什么?你是说他后悔了?……”  “您知道的。当初您自个儿也曾因为他娶我而生气。”  “咱们以后都别说这个了。我当初确实发了很大的火。像他那样的男人——我这么说可不是存心想伤害你——像他那样的男人,我辛辛苦苦把他培养成杰出的音乐家,真正的艺术家,本不该娶你这样的女人当老婆:出身卑微,一无所有,门户不当。我们克拉夫脱家一百多年来就没娶过一个不搞音乐的媳妇儿!可是,你也是知道的,我从没嫌弃过你,反而在了解你以后就喜欢起你。再说,老翻旧账也没意思,只要各人尽各人的本分就足够了。”  他走过去又坐了下来,沉思了片刻,接着便像他平时说什么格言警句似的,表情严肃地说:  “人生第一要义就是尽本分。”  他等着别人发表意见,并往壁炉里吐了口痰,本想接着说下去,但看见母子俩都没什么反应,便又哽住没话了。  他们都没有再说什么。约翰·米希尔坐在壁炉旁,鲁意莎坐在床边,他们都在那里黯然伤神。老人虽然嘴上那么说,心里头还是一想起儿子的婚事就不是个滋味儿。鲁意莎也一样,她一想起这件事,就很自责,尽管这一点都怪不得她。  那时候,她只是个佣人,却令人惊讶地嫁给了约翰·米希尔的儿子曼希沃·克拉夫脱。克拉夫脱家虽不是什么富家豪门,但在这个老人住了五十多年的莱茵流域的小城中却赫赫有名。父子俩都是音乐家,从科隆到曼海姆一带,没有哪个音乐家不认识他们。曼希沃是宫廷剧院的提琴手,而父亲约翰·米希尔先前曾是大公爵的乐队指挥。老人为儿子的婚事感到很没面子,他对儿子是寄予厚望的,并希望儿子将来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成就他没能成就的梦想。可他所有的雄心壮志都被这桩荒诞离奇的婚事毁于一旦。他大发雷霆,把曼希沃和鲁意莎大骂一通。但是,老人终究没什么坏心,当他认清了媳妇儿的为人就原谅了她,甚至还把她当女儿一样疼爱,尽管他总是改不了他那刀子嘴豆腐心的脾性。  没人能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曼希沃鬼迷心窍,娶了这样的老婆——而曼希沃对此更是莫名其妙。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切绝不是因为鲁意莎有什么美貌。她天生就不是勾人的料:小小的个头,苍白的面色,柔弱的身躯,哪一样都与曼希沃和约翰·米希尔形成鲜明对比:这父子俩可都是高大魁梧,气色红润,威猛健硕,能吃能喝,爱说爱笑。她似乎被他们埋没了,没有人会注意到她,而她也不愿意被注意到,哪怕一点点。倘若曼希沃是个忠厚老实的人,还可以说他是看中了鲁意莎的单纯朴实;可他偏偏又虚荣得要命。像他那样的男人,长得仪表堂堂,一表人才,又自恃风度翩翩,自命不凡;做事不见得成熟理智,倒也算得上才华横溢,大可以娶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甚至……谁知道呢!——再或许从他教的那几个镇上的女孩子里勾引个把来……而他却娶了个出身贫寒,既没受过什么教育,也没什么姿色可言,甚至一辈子都只能这样平庸的女人,真让所有的人大跌眼镜。  但世上总有一些做事让人出乎意料,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人,而曼希沃就是其中一个。这可怨不得他们没有前车之鉴——常言道,听人劝吃饱饭。他们却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受骗,就操纵着永远不会出错的舵,驶向永远准确无误的终点。但他们却高估了自己,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当他们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撒手不管了,而事情一旦撒了手,麻烦就开始从中作乐,围着主人调皮捣乱了。无人掌舵的船是注定要触礁的,于是,曼希沃一时鬼迷心窍娶了个厨娘作夫人。但和她私定终身、结为连理的那一天,他却既没有被酒灌醉、不省人事,更没有欲火中烧、意乱情迷:那还差得远呢。但也许除了头脑,心灵甚至理性以外,还有一些神秘的力量,在它们都沉睡的时候就悄悄控制了我们,而这些神秘的力量也许就是这样控制了我们的曼希沃:让他在那个夜晚,在那个河边,在那个芦苇丛,莫名其妙地迷上了那双羞怯的眼睛,糊里糊涂地勾了人家的魂,鬼使神差地牵了人家的手。  可是婚后不久,他就开始大失所望。甚至在可怜的鲁意莎面前,也丝毫不掩饰他的懊恼沮丧,而可怜的鲁意莎只会傻傻地求他原谅。他倒也算不得坏,总还是心甘情愿地答应了她。可是当他在朋友圈里时;或者在那些开始鄙视他,甚至在他矫正指法时碰到他的手也不再发抖的有钱女学生面前时,悔恨就会立刻钻进他的每一根神经。然后他就会板着脸回到家,而鲁意莎也会一眼便知他准是又要发火了。再不然就是去酒馆里待到很晚,以为这样可以找回一点自尊和安慰。而这样的夜晚,他又总会嘻嘻哈哈、连喊带叫地回到家,这对鲁意莎来说,远比那平日里含糊的责骂和阴沉的怨气更让她伤心百倍。丈夫的疯癫放荡使他丧失了仅有的那点理性,也挥霍了全部家用,鲁意莎认为自己对此多少要负点责任。曼希沃一天天沉沦下去。像他这个年纪,正应当是发愤图强、挖掘潜能的时候,他却自暴自弃,白白让别人占了自己的位子。  但这一切与那股撮合他和金发女仆在一起的无名之力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已经尽了它的本分,而小约翰·克利斯朵夫也应运而生,呱呱坠地。  夜幕降临。鲁意莎的声音把老约翰·米希尔从思绪中拉了回来,他对着炉火想着过去和现在的伤心事,想得发了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套装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8条)

 
 

  •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约翰·克利斯朵夫(上、下),给5分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39.4元买进。
    其实,大学时候就看过约翰的故事了。书很厚重,故事也很厚重。总觉得这本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相似,都关于主人公成长的故事。而约翰的故事更波折。
  •   这是经典名著,当然是好书.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名著译本,译文好,装帧好,价格便宜.值得收藏.
  •   世界文学名著版本很不错 阅读也好收藏也棒
  •   看到书的封皮就很喜欢,有种复古的感觉,而且是世界名著。
  •   上学时借阅过,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种激情,一直想自己拥有这套书,这次梦想成真了!
  •   世界名著内容自不必说,外观精美值得购买。
  •   呵呵,冲着傅雷那先生去的,此书是傅雷译本,此前在学校看过傅雷家书等有关傅雷的点滴文字。前向又有好友推荐,遂买了看看,此时本身情绪不好,需要疏导。
  •   印刷包装都好 还没看 名著应该不会错
  •   名著就是好
  •   这算是本译得不错的名著,喜欢读,连孩子也能看懂一些
  •   高端洋气上档次
  •   真棒!沉浸在罗曼罗兰创造的世界中。
  •   质量很好,封面好像很有气势,当时买的时候33.7,超值。。世界名作嘛
  •   书很好 应该是正版 质量挺好
  •   最爱这个系列的书
  •   很好的书,大学时代看过,这次买来收藏,有时间再看。
  •   很喜欢这套书,书也很新。还送了张签名,好。
  •   这一系列的书买了好多本,非常喜欢!
  •   一本好书啊啊~~~内容包装质量都很不错啊~~在当当买书是最好的选择啊~~
  •   很好的书哦,又便宜
  •   这书挺有教育意义的,挺好的。
  •   内容好,书的质量,文字大小都很好!
  •   书的质量什么的都很好,看起来很有感觉
  •   才收到书,封面不错,包装很好~看过再来评论
  •   书的内容很吸收孩子。爱不释手的
  •   自己上大学时看过,是本好书,快过年了,买了送给孩子,自己也可以再复习复习,厚厚的两大本,印刷精良,纸张也不错,是正版,这个系列的书买过多本了,还好!
  •   书的封面和内容好很好 觉得看这种书才真正有‘读书’的感觉 我现在一有时间就看
  •   书到了,欣喜若狂。包装很喜欢,和图片一样。
    书的质量很好。
    推荐!!!
  •   书是帮同学买的,她买了很久,还没看过,不过我看书的包装挺精美的。
  •   以前买过系列中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感觉挺好的,物美价廉。
  •   很厚啊,没有时间全部读完。
  •   太长了!!慢慢啃吧。。。。。
  •   翻译不错 包装也不错 总的来说 很不错
  •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看到同学的微博上摘了一段话,很喜欢,于是买了,买回来一看果然很厚,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所谓人也只是行尸走肉,花尽心机想固定他的生命,其实这生命每分钟都在腐烂。
  •   感觉不错,不论书本身还是包装。
  •   还没看,但无破损很开心~
  •   内容很好,印刷精美
  •   给孩子买的,还没有读
  •   给哥哥家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和书店的一摸一样,正版。
  •   还没开始,看评论这本书不错,应该可以吧
  •   不错的一本书,有收益
  •   很完美。装订也很好。
  •   女儿还没看,但我曾经看过,很不错哦
  •   内容比较多,描写细腻入微,但看完需要耐心
  •   质量很好,价格很实惠,同学很喜欢
  •   很重很厚,上下两本封面不一样
  •   送货速度很快,很满意
  •   包装不错,好
  •   纸张字体都很好
  •   物超所值!孩子特别喜欢
  •   可喜可贺啊
  •   之前看介绍后就挺像看了,现在终于有得看了!
  •   纸张质量很不错
  •   还没开始读 不过质量很好哟
  •   很喜欢。不错,很值得试试读
  •   物有所值,喜欢,还会接着购买其他的,准备收集
  •   精装书,值得收藏。
  •   好书,儿子喜欢非常看的!
  •   同样一套书,买了两次,竟然都是单本,值得表扬的是,上下册凑齐了。谢谢你们。
  •   非常好,描写得很细致,从克里斯多夫身上看到了贝多芬的身影,太让人感动了!
  •   东西挺好,内容更不需评论。不过周末到完全被无视了!
  •   此书值得一读。
  •   值得细细拜读。
  •   一直想买,终于出手了
  •   虽然没有傅林译的好,但还是有故事情节的
  •   不要一次看完,也不要隔得太长的时间才看一次——经验
  •   收藏了,不错。
  •   文笔行云流水,厚是厚了点,但绝对值得读呦~
  •   字体蛮大的,纸张也很好,这个价钱很满意
  •   质量很好,有插图,字也很大,没什么说的,就是两本加一起挺厚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完
  •   封面 大小 都不错
    满意
  •   一下子买了好几本书,还不错!
  •   今天收到书了。很喜欢书的封面,有着一种古典美。纸质也不错,很滑。
    关于书的内容,只看了30多页,讲的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童年生活。文笔很细腻,文字也很优美。有很多的细节描写和心里描写。人物性格也多姿多彩。是本好书,强烈推荐。
  •   世界名著肯定是没话说了 ,此书是我用来收藏的,温故而知新哈!
  •   正版,经典,一本很不错的书!
  •   书质量不错,就是运输的时候把书压变形了,其它的还不错!
  •   不错的书 物超所值
  •   装点门面
  •   真正的珍藏版
  •   去年买的,挺实惠
  •   一共才翻了一遍,里面就列开了,真怕整个会散开,质量不怎么样啊
  •   高中生比较适合在假期看,可以收获很多东西,但是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
  •   世界名著,还用多解释吗
  •   约翰克里斯多夫
  •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均不错
  •   这个套装挺实惠的
  •   罗曼罗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