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八卦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寇鹏程,廖强 编著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前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内容概要

在“e时代”,计算机内部只有“0”和“1”这两个数字的不同组合,数字是这个时代的通行语,“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已经来临。数字重新成为现代人敏感而重要的话题。数字世界成了一个自身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神奇世界,它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象征序列的符号代码,而是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的领地,它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本书以古代经典对数字的论述作为出发点,以“一”到“十”这十个常用数字为例证,展示数字的形成、发展及其有趣的文化内涵,试图勾画出数字与中华文明的联系网络。

书籍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言第一章 数字和数字文化的起源第二章 妙趣横生的数字世界第三章 说一第二章 说一第四章 说二第五章 说三第六章 说四第七章 说五第八章 说六第九章 说七第十章 说八第十一章 说九第十二章 说十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妙趣横生的数字世界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追求十全十美,实实在在,视“十”为完整圆满吉祥的象征,因而从生日祝寿到各种庆典以“十”为大庆成了我国的传统习惯,并成为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喜爱选“十大杰出青年”、“十大风景名胜区”等等的“十大”,视“十”为一个完满的数字。  在中国文化中与“十”连在一起的词也不少。比如人们经常说的“十恶不赦”,这“十恶”是指中国古代规定的十种最重的罪名,通常是指谋反、大逆、谋叛、不敬、不道、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秦朝的律法规定的大罪是不孝、不敬,汉朝时又增加了不道、谋反、大逆、内乱等罪名,到南北朝时才首次列出“重罪十条”。在皇帝大赦天下的情况下,这十种罪名的罪犯也不能被赦免,所以叫做“十恶不赦”。佛教中在“八戒”的基础上又有“十戒”的说法,“十戒”是指: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涂饰香蔓、第七不歌舞观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不畜金银财宝。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十科”的说法,“十科”在隋朝的时候是指: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扰、学业优敏、文采美秀、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共计十种才能。  在中国的音乐世界里,有著名的“十面埋伏”,这是中国著名的琵琶独奏曲。乐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主要的段落有“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它所着力描写的是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面。乐曲流传十分广泛,为琵琶曲目的经典之作。文学作品中有著名的《十美图》,叙述明朝时期奸臣严嵩、严世藩父子害死三边总制曾铣,曾铣的两个儿子逃脱在外,在流浪的磨难之中经过努力后两人双双高中状元,帮助海瑞除灭奸党,报仇雪恨。兄弟俩在流落的过程中先后娶妻十个,所以叫做“十美图”,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思想。  与“十”连在一起的文化事典还有:如“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就是比喻人才到处都有。这最早是从汉朝王符的《潜夫论》中来的:“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表现出人们的一种乐观情怀。“十里长亭”,亭,是古时候设在大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也用于亲友饯别,长亭,是相对于短亭而言的,古时候隔五里造一个亭子,称短亭,十里建一个亭子,称为长亭。十里长亭就是送别朋友的亭榭。“十拿九稳”,是指事情很有把握取得成功。“十年寒窗”,古时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而长期埋头苦读,在科举考试的旧社会,一旦考试及第,就可以做官,从此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正是这一诱惑使得无数读书人长期苦读四书五经。现在人们用“十年寒窗”来泛指一切长期埋头苦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植树木需要十年,而培育人才需要一百年,人们这句话指培养人才是一个长久的计划,也用它来指人才是不容易找到的、极其难得的。这句话最早是出自《管子·权休》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全十美”,是用来表示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瑕疵。“十生九死”,表示经历了无数危险、艰难险阻而生存下来,也表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十室九空”是说十户人家中有九户人都是空的,这是用来形容由于灾祸、战乱、暴政造成的贫闲、流离或死亡的凄凉景象。这个词最早是晋朝葛洪的《抱朴子·用刑》中出现:“徐福出而重号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是说在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地方,里面也必定有忠诚信实的人。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忠诚信实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而“十鼠争穴”则是比喻坏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的争斗。“十死一生”是形容经历极大的危险,而幸存或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小。“十万八千里”是形容距离很远或者差距很大。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在《西游记》中写道:“将身子一抖,跳将起来,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这一描写就让我们对孙悟空功夫的高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十万火急”是以前对于急于投递的文书常用的批语,现在用来形容事情极为紧急。“十羊九牧”就是说十只羊,有九个人来放牧。用来比喻民少官多,赋敛很重。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隋书·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而郡分领……所谓官多民少,十羊九牧。”“十有八九”是说十分之中有八九分的样子,表示所占的比重极大。“十指连心”是说十个手指头与心相连,如果手指一有伤破,就会钻心的疼痛。在《封神演义》中写道:“只看见奉御官把铜斗放在火上烧红,然后放在姜皇后的两只手上,只看见通红的铜斗把姜皇后受伤的皮肤都烧焦了,筋骨都烧断了,两只手的骨头都枯了,铜斗冒着烟,发出了一阵一阵的皮肤烧焦的臭味。十指连着心呀,可怜的姜皇后就这样昏死在地。”  第三章 说一  文明的开端始于文字,文字的开端始于数字,数字的开端始于一。我国古代常有“二者数之始也”、“数始于一”的说法。“一”既是数字,又是文字。它是万事万物万数的源头和基础,其涵义极为丰富复杂,、诸如一个、第一、每一个、一致、至高无上、不可分的单体、所有、全部、整体,等等。  一是最小的自然数,《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无论哪个种族和国家,整个地球上的全体居民,莫不如此。但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汉语、汉字中的“一”,还具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点——最简单而又最复杂。  “一”在所有数字中最简单,除了“数始于一”以外,还指它的字音和字形;说“一”在一切数字中最复杂。是指它的字义亦即词义。  “一”的声、韵、调,都是最简单的词之一:没有声母;韵母也只是个单韵母,而且还是单韵母中开口度最小的;声调是阴平调,没有任何高低升降的变化。  发音时也是最简单的词之一:只需两唇问张开一条缝,上下齿松开一点距离,一丝气流从颤动的声带经过喉头,穿越口腔,迸出唇外,便发出了[i]的音。  “一”的写法只有一笔:从左到右平移的一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全部现代汉字中的一笔字,只有“一”、“乙”和“0”三个。可是“乙”转了三次弯,“0”是一个不大容易写好的圆圈。“乙”和“0”看起来比“一”复杂,写起来比“一”麻烦。所以“一”是字形最简单的数字,同时也是字形最简单的汉字。  综合音形两个条件来衡量,在汉语中,最简单的字自然是非“一”莫属。从词汇学的观点来看,读音和外形都是词外在的存在形式,“一”也是外形最简单的词。如果我们与世界上一切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无论是字的音形还是词的音形,都以中国的“一”为最简单。  我国“一”有多少义项?有哪些用途?如果不认真准备,除了专治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专家,恐怕极少有人能答全,就连及格也不大容易。《现代汉语词典》中列举了“一”的8个义项,其中第6项又分两点,加起来是9项。《汉语大字典:》中,“一”有20个义项,其中第17项为副词,底下有9种解释,合起来共28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中,“一”这个词条下注出31个义项。“一”的意义之繁多,遥遥领先于汉语中所有的数词。把它放在所有的词中进行比较,义项之多可与“一”相匹敌的,汉语中大概只有“打”了,后者的动词义、介词义、量词义总计41项。  “一”的大多数含义都是活着的,不少还是常用的,这也是和其他的词不一样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旧事物、旧现象相继消亡,词义作为记录事物和现象的载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语言学家们认为词汇从古到今肯定会发生变化,大致有新词新义的产生、旧词旧义的灭亡、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的转移这四种情况。对一个具体的词来讲,从古代到现代,最为普遍的变化,是它必然有一些旧的意义会消亡,但是“一”的大多数意义却仍然活着,不少是经常使用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最小的整数:属基数词。大写作“壹”。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由此引申为数量极少:如“一鳞半爪”、“一毛不拔”、“一无所知”。  (3)第一:属序数词。如“五月一日”、“第一名”等。  (4)若干份中的一份:如“三分天下有其一”、“四分之一”、“这个东西该分我一份吧”。  (5)相同,同一:如“众口一词”、“说法不一”。  (6)单一、独一:如“一家之言”、“一面之辞”。  (7)全、全部:“一家之主”、“一校之长”。  (8)专一:如“一心一意”。  (9)另一或也、又:如“马铃薯-名土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神游八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深度不够,感觉像一堆材料的堆砌。可收藏。用来查阅相关资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