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的哀怨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蒋光慈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丽莎的哀怨》作于一九二九年,主人公丽莎原是一位纯洁、善良的俄罗斯贵族女子,在十月革命的风浪里被迫流落上海,沦为脱衣舞娘和妓女,经历灵魂流浪与肉体漂泊的双重磨难,最终投身海底。小说发露了革命与人性的冲突,传达出深沉的人性悲悯,从一开始就遭到责难。其后《冲出云围的月亮》重新向主流话语回归,叙述女战士王曼英在大革命失败后种种精神突围和成长历险,最终在引导帮助下,抛弃对社会的性复仇,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蒋光慈小说对女性的成长及心理描写入微,是对小说文体的大突破。但作家为此遭到了严重批判。小说本文之外的附加材料,展现了《丽莎的哀怨》这一经典的接受史,其问的意义和启示,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

作者简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字号侠僧。安徽金寨人。1920年至上海参加社会青年团。1921年至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1926年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问世。1927年中篇小说《短裤党》出版。1928年与钱杏邨等人成立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等文学刊物。1929年出版小说《丽莎的哀怨》。1929年11月因病曾赴日疗养,主持成立太阳社东京支部。1930年“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同年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不久,因对当时党内“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退党。1931年4月,肺病加剧。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

书籍目录

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读了冯宪章的批评以后夏衍同志谈蒋光慈关于蒋光慈党籍问题的一件史料左联作家蒋光慈被开除党籍始末蒋光慈退党风波关于蒋光慈俪莎的哀怨》的评价“文体”的困惑女性成长的另类书写蒋光慈年表编后记

章节摘录

  丽莎的哀怨  一  医生说我病了,我有了很深的梅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丽莎的哀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丽莎的哀怨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二个十年里,文学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日益政治化。不少文学作品带上政治化的烙印,而《丽莎的哀怨》犹如一朵娇艳的白花,在逐步政治化的文学氛围当中美丽地孤独地绽放。
       我为蒋光慈本人所吸引,再为他笔下的故事所吸引。《丽莎的哀怨》中丽莎的善良纯洁的人性令我感觉到文学的纯粹性,文学之美本应脱离意识形态而存在。
       本书主要叙述了波尔雪委克党夺取俄罗斯政权后,旧俄贵族妇女丽莎与其丈夫白根一同逃亡上海,后在上海度过的坎坷生活。丽莎为生存所迫,沦为脱衣舞娘甚至妓女,后染上梅毒,最终投海自杀。
       在当时革命文学泛滥的时代,《丽莎的哀怨》并非按照以往革命文学的写作手法以革命者为书中的主人翁,而是选择了一个新颖且冒险的角度——流浪异乡的旧俄贵族妇女丽莎的视角。这一角度明显与当时的革命文学之路相违背。
      
       本书的重点就是赞美丽莎的纯洁人性之美。
      
       第一个方面,丽莎的觉醒性成长过程。
      
       丽莎是善良且坚强的,即使她代表着旧俄贵族的立场,与波尔雪委克的立场格格不入。在她流浪上海的生活经历当中,你会逐渐感受到其人性的善良与灵魂的纯洁。
       丽莎流浪上海之初,心中对波尔雪委克总是心存怨恨。认为他们毁了她曾经的幸福生活,把她这朵温室中的白花摧残。随后丽莎的生活开始步入潦倒,沦为脱衣舞娘甚至娼妓,在出卖自己身体的同时精神上充斥着羞辱的痛苦,不断挣扎,而她的思想也开始了转变;旧俄贵族被推翻驱逐或许已是历史的必然,旧俄罗斯在波尔雪委克的手中逐渐壮大,丽莎开始怀念曾经爱慕她的木匠,希望自己曾经选择成为木匠之妻;开始怀念起投奔革命的姐姐薇娜,对自己曾经的选择起了怀疑。
       作为一个曾经的旧俄贵族妇女,这一转变尤为重要。不能说她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了自己的阶级,有了全新的看法。曾经的丽莎获得了思想上的觉醒,成长达到一个质变。
       这是丽莎的成长。流浪的过程接近于成长的过程,或者是等同。通过对丽莎成长经历的叙述,使这一人物阶级背后的纯洁人性逐渐显露。
      
       第二个方面,是人物人性之间的强烈对比。
      
       在本书中有两个起着重要作用的角色,分别是白根与伯爵夫人。丽莎作为故事的主角,在这两个角色的衬托与对比之下,善良的人性更为凸显。
       白根在旧俄曾担任军队团长,威风凛凛,他在丽莎的眼中简直是完美的形象。但自从波尔雪委克夺得政权,他们两人逃亡上海以后,白根人性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开始的时候,他仍旧沉醉在重夺政权的幻想当中,至少心中仍有寄托与希望。随着生活遂入拮据,他的劣根性逐渐暴露,即使作为一个男人,也是终日待在家中从不肯为双方的生活付出努力。对于丽莎当脱衣舞娘赚钱养家一事,白根开始还是带有羞耻之心的,但时间一长,他觉得这已是理所当然。人性终究走向了堕落!丽莎开始是同情白根,但后来两人的关系无论肉体上精神上都趋于陌生化了,曾经的丈夫变成了现在的旁人。
       而丽莎则持续着作为妓女的生活,即使屈辱痛苦,也希望能借此维持白根与她的生活,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舍不得白根。白根选择了龌龊无能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丽莎选择保持痛苦的觉醒活着,两人的精神层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伯爵夫人作为旧俄贵族,曾经也拥有过富足奢华的生活、令其自豪的丈夫,然而她面对人生的巨大转折,其堕落的速度竟异常的迅速。伯爵夫人为了生活或许已无法选择了,毕竟她已是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但是她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即使堕落也需有人作陪,丽莎则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里,我认为伯爵夫人是丑陋的,一个难以觉醒甚至永远不会觉醒的人!她与丽莎一样曾为旧俄贵族,但是她却没有丽莎一样的心。她在瞬间的变故之中,选择了以扭曲的状态生活下去,思想从未自觉觉悟,永远失去了自我!
       白根与伯爵夫人人性的堕落与丽莎的觉醒性成长之间的对比更为突出了丽莎人性的纯洁。
      
       第三个方面,哀怨的基调贯穿全文。
      
       革命文学中充满着振奋人心的口号性语言,极易令人思维疲劳。蒋光慈之前的作品大都也是被禁锢在革命加爱情的模式当中,高喊着革命的口号。
       例如《少年漂泊者》与《冲出云围的月亮》这两部作品,阅读后有会激情澎湃的革命使命感。 少年经历重重苦难后投身革命军队,开始革命的旅途。即使最终命丧战场,那份坚毅仍旧令人倍感鼓舞,他的牺牲沾上浓厚的革命色彩。而曼英的性复仇模式虽然方式偏斜,但是革命色彩从未减淡。最后经尚志引导终回革命正道,故事尾声的革命色彩更是催人上进。
       相对之下,哀怨的模式则成就了另一种高峰,弥补了那一时代文学的不足。本书当中并没有信誓旦旦的革命口号,里面只有丽莎的无尽哀怨,直达丽莎最终的死亡。首先哀怨波尔雪委克的野蛮夺权,随后哀怨自己颠沛流离的屈辱生活,最终哀怨自身阶级注定被历史遗弃的命运。哀怨的基调会令读者倍感同情,甚至忘却阶级的尖锐对立。此后阶级的界限开始模糊,丽莎人性的轮廓也开始突出。明明就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女子,只是单纯地想要为自己的阶级做最后的挽歌,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丽莎或许根本就不知道哀怨的意义何在。
       随着哀怨背后的含义不断变更,丽莎的人性与哀怨的本身深深熔铸为一体,使这一抛离了阶级的纯洁人性更为显著。
      
       综合上述三个观点,最终达到对丽莎纯洁人性的赞美的目的。丽莎在我感悟当中是超越阶级的抽象化形象,基本没有带上深刻的政治化烙印,进而具有很大的文学审美价值。
       在时代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发自旧俄贵族妇女的哀怨,严重脱离了革命文学的发展轨道。在革命文学泛滥的时代,《丽莎的哀怨》意外地诞生,但是却没有能够继续成长的幸运。这一哀怨恰恰给予本书作者致命的伤害!蒋光慈因为本书被开除党籍,最终因病逝世于上海,对此深感同情。这也就是我为他本人所吸引的原因,他做了一件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事情,不管其是有心或无意。
       在国共十年对峙的时期,文学领域受到极大影响。在现代文学史的第二个十年里,是“左联”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战斗性上都比第一个十年显著加强。而题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反帝反封建、正面赞扬革命、着力于对革命者或者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塑造这些主题。而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联”等左翼文学团体,更使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政治意识形态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学主潮,此时文学作品的政治性远远大于了文学审美性,不少作品开始步入了模式化。
       作为“左联”主力军之一的蒋光慈的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宣传鼓动性,符合了时代的政治需要,却缺乏对生活的深刻感触与思索,给人感觉以较为空洞的口号化语言。为了弥补之前作品这些不足,蒋光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即希望通过丽莎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塑造克服过往简单化的描写。但他却收到了时代的强烈批判,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本来可作为一个新模式的开创者,却被扼杀在摇篮里。
       经过历史的重重洗练,丽莎这一形象的文学审美性愈显光芒,蒋光慈当初的选择与创新得到了肯定。
       最终的结论就是,本书塑造了脱离政治阶级的丽莎的形象,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物存在,具有纯洁的人性与血性。《丽莎的哀怨》的文学审美性远远超越了其政治性,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在文学创造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文学作品。
       文学本应纯粹,不应该被政治经济等功利性的因素所影响甚至利用。曾经被历史所遗忘冷落的丽莎,我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并非被误解为“她”是无病呻吟。这个哀怨的丽莎,犹如现代文学史长廊里的幽灵,终日徘徊。
      
      
  •     曾经爱恋的人啊,到最后居然发现原来那么不值。帝国的悲哀,也是丽莎的悲哀,也是某一种生活方式的悲哀。
  •   我还没接触过蒋光慈的作品呢...
  •   现代文学史作业~ 还不错啦~ 打算把它买下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