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中国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执行主编: 何雪峰 周筱赟  页数:3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岭南,向为中国启蒙新思想之孕育发源地;《南方都市报》,素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为自觉责任。2007年6月,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托,《南都》携手思想界、文化界、媒体界同道,全新打造『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这一思想传播平台,梳理纷纭世象,普及常识理性,以高端识见,平民立场,营造出公益讲坛的思想迈。岭南公众论坛立足广州,辐射全国影响力与日俱增!    本书是演讲集的第二辑,辑录了论坛公开演讲内容40篇,论题涉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公民社会建设、法治、民生、环保等诸多领域,作者囊括国内思想文化经济法治诸多领域的知名学者。演讲者皆有深厚养及独到见解,对现实问题有专门研究,往往能发人所未见,特别是针对当下现实对症下药,发人深省,令人受益匪浅。

书籍目录

序经济篇 中国文化走向哪里?——文化变迁的金融学解释 中小企业融资难缓解之道 次贷危机与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形势 金融海啸与珠三角产业转型之路社会篇 从雪灾看民间公共组织与社会治理 从“艳照门”看公众人物的定义与责任 城市化与贫民权利——近代各国都市下层社区变迁史 家乐福事件与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社会权力与当代中国社会 大时代的中国软实力——兼谈香港、台湾元素的不可或缺 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汶川地震与地震预警初探法治篇 发展民主,推动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百年中国司法路 解决民生的根本在加强法治 走向执政模式的法治化 政协委员及其职责履行国际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印度 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根源与治理 和平非战——以竞技代替战争教育篇 我们欠缺的平民教育——美国教育的特征与经验 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 重振启蒙精神,招回大学之魂——亲历三十年高等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演讲篇 国富国穷: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 消费社会的精神颓废与改革困境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再崛起 生存和发展压力与中国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 在人类面临共同的威胁下思考中国问题 民营经济改变中国 中国改革的逻辑与策略 站在改革全局看待中国股市 以思想新解放推动改革新突破 中国经济改革:不为公众所知的故事 土地新政下的制度建设 展望新医改:政府投入是关键 我在改革三十年的三点体会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公众论坛:公民的“思想周会”(跋)

章节摘录

中国文化走向哪里?——文化变迁的金融学解释主讲:陈志武时间:2008年7月19日人物简介:出生于湖南茶陵,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去美国留学,放弃了攻读7年的计算机专业,转而学习经济,并于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研究文化不能只从经典出发最近这些年,对于中国文化的讨论很多,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出现这类争论并不奇怪。历史上似乎每当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都会引发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如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现在中国经济经过过去3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又让我们开始回头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以及未来的走向。今天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确实是史无前例的。我看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可能和传统文人不一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路上有很多干树枝,我想起在上世纪70年代,上山砍柴。如果那时我家附近山上也有这么多树枝,那我砍柴的任务就会容易得多。现在我们那个村不再砍柴了,而是烧煤了,我就在想,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促使这样的转型发生呢?我发现,要了解湖南那些村的社会变迁,也许可以从青霉素的出现开始。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使得婴儿的死亡率发生了根本性的下降,造成人口大规模增加。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们家乡附近山上的树全被砍光了,以木柴为燃料的生活维持不下去了,只能改成烧煤。但我的家乡不产煤,怎么办呢?恰恰在那时,公路网络逐步建立,汽车、卡车、拖拉机开始普及,就把我们村的经济和几十公里之外的湖南其他县的经济联系了起来,这是一个主要的突破点。我们村为了买到煤,马上和其他县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又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的一个是,原来不怎么需要现金的农村经济,现在对货币的需求就增加了。原来村里每一家自己种粮食、自己织衣服,完全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但现在为了赚到买煤的钱,每家每户就必须开始从事某一项可以拿到市场上换到货币的经济活动,专业分工就开始出现,如养猪、养鱼、种西瓜等等,地方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人口的流动也更加频繁,一些人出去读书,另一些人流动到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的地方。这些都对儒家所主张的名分等级的社会秩序,形成了一个根本性的冲击和挑战。过去很多研究文化的方式,只是从四书五经出发的自我陶醉,以为那是中国社会,那和现实中国社会距离太遥远了。正因为这样,我们除了用传统解读经典的方式来研究文化之外,更应该引进一些别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找到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药方,提出真正有用的建设性意见。五四倡导的自由难以实现是由于缺乏金融市场五四时期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民主、宪政、法治,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发展,为什么至今还是没有完全实现呢?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看当时所讨论的这些主张、观点和思想,到底缺乏了一些什么?五四时期,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的知识分子,大家都向往自由、民主、法治等,但开出来的药方差别很大。左派知识分子最后得出的结论,为了实现个人自由、实现法治,根本的答案是公有制。除了胡适之外,当时绝大多数五四知识分子忽视了私人产权对自由的核心、基础性的作用。倡导自由主义的胡适认为,你把所有个人的财产都交给国家或者一个集体,那么你有什么基础实现你的个人自由?这跟人的本性是有矛盾的。第二个完全被忽视的,是我新增加的内容,就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个人自由和法治的基础性作用。仅仅有私人财产,没有医疗保险、养老基金等各种外部金融市场的发展,每一个人对未来生病、养老会充满不安,觉得没有着落,这时不是把“孔家店”打倒,而是不得不重建。因为有了儒家“三纲五常”等制度安排,才可能在金融市场没有展起来时,对个人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所有文化体系的推出,目的都是要让人生存的概率达到最大。人的生存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需要,吃饭、穿衣等等,还有就是精神的需要。每种需要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今天的需要,二是未来的需要。明年也许我会很幸运,也可能很不幸运,后年、大后年以此类推,我会发现我剩下的这一辈子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所有的金融机构,其实就是在不幸和幸福的状态之间,做一些价值配置。比如保险公司会在不幸状况发生时,给你一些补偿,如果不发生意外事件,保险公司不付任何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金融交易描述成实现不同的时间、空间之间的价值重新配置。但是为了完成这个交易,交易安全、交易成本是核心。儒家文化和金融市场哪个效率高下面我通过几个典型的金融交易,即价值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安排,讲一下儒家文化和金融市场的关系。儒家文化主张以家庭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实现跨时空价值交易的基础,这和金融市场之间有很强的替代关系,甚至是竞争的关系。比如养老的经济需要。中国人的养老方式是“养儿防老”,生下孩子,把孩子养大,供其上学,等你老了以后,你的孩子要孝敬你,供你养老。支付结构上大致是你今天付出,未来有回报。这种支付结构的安排,从金融设计的角度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最难做到的是信用。父母在子女身上做了那么多的投资,如何保证子女未来一定孝敬父母呢?这就是儒家文化所主张的“孝道”的核心所在。为了让父母在子女身上做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投资,必须要让父母心里感到很踏实,就需要儒家所主张的这种社会秩序。儒家的“三纲五常”,以血缘、代际、年龄以及男女性别确定名分等级秩序是非常刚性的。尤其子女对于父亲是绝对不能还嘴的,没有任何讨论空间。这种刚性的秩序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只有如此,上述这种跨时间的交易才能有足够高的可靠度。换句话说,儒家所主张的等级秩序和价值体系,实际上就是为了把这种养老保险的代际交易能有足够高的兑现概率。正如现在的股东权益保护,父母是投资者,子女等于你的股票、债券或信贷,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必须得有一套行为规范体系,保证在你活着时,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如果子女还没长大翅膀就硬了,作为投资人,你今后的投资回报就可能无法保证,你就必须开始做其他的安排了。儒家文化存在的价值,就是通过子女以非常人格化的方式来代替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不同保险金融品种。中国人认为生孩子最好是儿子,因为女儿要嫁出去,是别人的。为了最大化老有所养效果,父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最好是有三四个儿子。传统社会中“三妻四妾”的制度安排,有很多妻子甚至主动要求丈夫纳妾,实际上也有很强的经济原因。因为如果妻子无法生儿子,妾生的儿子,第一服务对象当然是父亲,但第二服务的对象是大妈,亲生母亲反而是排在第三位的。如果有保险公司提供人寿年金、养老基金等产品,以“养儿防老”来实现养老保险的要求就会下降很多。未来中国社会,即使没有计划生育,随着越来越多的养老金融产品出现,中国人不再需要生更多的孩子来实现养老,人口增长会放慢。我总结一下,实现养老的经济利益交换的需求的方式,在人类历史上基本上存在四种方式,第一种是最传统的方式,以家庭血缘关系的“养儿防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家族看作是内部金融交易市场,传统社会赞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认为家族人越多越好,就是因为家族越大,内部金融交易市场所能够实现的风险分摊、跨时间收入配置的效果会更高,家族越小,可以交易的对象就越少。第二种是社团组织,比如西方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教会来实现养老保障,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区有自梳女。第三种是金融市场。第四种就是依赖政府,通过税收等实现。第四种方式带来腐败风险、道德风险的空间太大了,没有个人的选择权,连结婚都要领导同意,可能不是很好的安排。我个人觉得,今天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市场化的变迁,从原来完全依赖家庭,慢慢过渡到市场。在家庭和金融市场这两个养老解决方案里,哪一种更好呢?市场安排肯定是效率更高,通过血缘关系来互相保障的交易安排效率是非常低的。依赖家庭、家族来解决风险交易。需要有类似于儒家文化这种刚性的社会秩序来最大化减少违约的风险,但如果由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来代替家庭提供非人格化的人际交易,就需要外部化法律体系来支持,这就是民主、法治、宪政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原因。当今天中国人越来越多依赖于金融市场来实现经济安全和人际交易,就必然提出对外部非人格化的制度要求,否则市场解决方案很难实现。如果大家购买保险之后无法兑现,还是觉得亲人更可靠,最终只能回到家庭解决方案。

编辑推荐

《问诊中国: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演讲集(2)》是“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演讲集的第二辑,辑录了论坛公开演讲内容40篇,论题涉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公民社会建设、法治、民生、环保等诸多领域,作者囊括国内思想文化经济法治诸多领域的知名学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问诊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问诊中国》直面当下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汇集百家之言,致力于传播民主、法治、人权的常识和普世价值。阅读本书,不但有助于了解我们生活的国度,更有益于我们获取常识,用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推荐。
  •   还是相当满意的,就是发货速度慢了点,而且不是送货上门,要自己到邮局领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