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印度] 基兰·德赛  页数:408  字数:200000  译者:韩丽枫  
Tag标签:无  

前言

  失落的旅行  我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  ――J.L.博尔赫斯  《失落的传承》英文版本的扉页上印着博尔赫斯的一首诗——《宁静的自得》,作者基兰?德赛说,她在创作这部小说的七年中,一直将这首诗放在眼前,并从中获得精神的慰籍。诗中溢满盲眼的诗人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之情,在他眼中,贪婪、野心、仁慈、家国、时光……一切皆归入沉寂,“我比自己的影响子更寂静”,诗人只是“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注定是失落的。这部获得2006年英国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横跨两大洲、穿越三代岁月的时空之旅。书中的人物皆是这旅程中失落的行者,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孤儿。  故事分两条线平行展开。同德赛的第一本小说《番石榴园的喧嚣》一样,本书故事的主线也是以喜马拉雅山侧的地带为背景。书中的噶伦堡小镇地处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和中国西藏的边境交界,干城章嘉雪山是映衬居民日常生活的远景。正对雪山的一座殖民时期的破败房子里住着退休的法官、失去双亲的外孙女赛伊和十四岁时就跟了法官的厨子。  德赛显然将自己家族的记忆植入了法官的经历中(德赛的祖父来自印度古杰拉特邦,在英国受的教育)。法官二十岁那年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的剑桥大学求学,那是一段他不愿念及却又不断在脑海中闪回的屈辱记忆,在那里,他羞愧于自己的肤色、古怪的口音、怪异的气味,他的思想“开始扭曲……永远喜欢阴影多过光亮,阴霾多过阳光,他总疑心阳光会把他暴露出来,他的丑陋将一览无余。”“他妒忌英国人,仇恨印度人。凭着憎恨的热情,他努力要使自己变成英国人,而事实是他即将成为每个人都厌憎的对象,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回国后他成为内务部的官员,巡回于各地审理案件,可是他发现“司法公正所要求的透明度压根就没有存在过”。他变得愤世嫉俗,厌憎人类,最终选择隐居在噶伦堡那座古老的房子里,每天沉迷于棋盘,只向一只叫玛特的狗奉献他仅存的柔情,对他来说,这房子“是一个壳,一只头骨,他是一个住在自己国家里的外国人。”无论在何处,他都是一个被流放者,他的旅程承载着印度的殖民记忆,一段失落的历史。  赛伊(Sai)这个名字一半来自于她的创造者德赛(Desai),一半是具有相同发音的英文词叹息(sigh),她的失落不可避免地带有宿命的烙印。她的父母从印度私奔至莫斯科,死于一场车祸,离太空旅行的华丽梦想仅一步之遥。在台拉登的修道院里长大的赛伊被送到噶伦堡的外公那里,在法官的眼中,她“是一个西化了的印度人,住在印度,却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他很久以前开始的旅程又在他后代身上得以延续。”这旅程“左右着她,诅咒着她”,在山上这座正在老去的房子里,她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浩瀚的空间,既连着过去,又引向未来”。这是一个感性的世界,而赛伊代表了一切未知,一切开辟鸿蒙的混沌。她焦虑地阅读着,痴迷于《国家地理》杂志和充气地球仪,一个愿望越来越清晰而强烈――“我要去旅行。”离开,“寻找一个失去的未来” 。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设在光怪陆离的国际都市纽约,如电影蒙太奇一般闪回穿插于时光静止的喜马拉雅山侧的小镇。酷爱旅行的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才使我们离家/远行,来到这个梦一样的地方?”带着父亲厨子的梦想,千方百计来到美国的比居,却发现这是想象力终结、恶梦开始的地方。没有身份,没有金钱,比居辗转于纽约各式餐馆的厨房,和移民局玩着惊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并未逃离父亲期望他摆脱的贫穷。他和厨房里的工友一样都是影子一族,社会的边缘人,空虚不断萦回折磨着他。脱离印度北部山区的乡村生活,置身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种族融和的庞大背景,他显得笨拙不堪,“他是一个巨型的侏儒,如一份超大份量的食物,展示着渺小……”德赛以流放难民式的幽默向我们描绘了纽约非法移民的众生相,记述下移民旅程压在比居身上的生命之重。  1986年山坡一带发生尼泊尔人的骚乱,所有人的命运被卷入混乱的漩涡。法官失去了爱犬玛特,赛伊失去了和她的数学老师开始不到一年的初恋。作为印度籍的尼泊尔人,她的恋人基恩参加了这场廓尔喀独立运动,以暴力宣泄自己被主流社会疏离的愤怒,希冀可以摆脱殖民历史遗留给他们的继承贫穷的宿命。比居无法忍受孤独的重压,决定回到父亲身边,却被叛乱分子抢去所有行李和打工赚来的积蓄,只穿着件粉红的女人睡衣出现在父亲面前。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曾经德赛以精妙风趣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的喜马拉雅山侧宁静曼妙的生活画卷,此时陷入爱德华?蒙克的《呼号》 式的疯狂。那对在山间庄园里养老的亲英派的姐妹,一觉醒来发现房子被侵占了,草坪上搭起了一排棚屋;热衷于饲养奶牛,推动山区奶酪业发展的瑞士神父因拍了一张不该拍的照片被驱逐出境,远离这片他所眷恋的荒原;他的好友兼酒鬼波特叔叔只能孤独地在酒精中寻找安慰,糊里糊涂地将自己和好友的产业卖给新的主人……在南亚大陆无休无止的雨季的阴霾中,赛伊这个永远停留在青春期的少女大声质问:“这都是怎么回事啊?”没有答案,冥冥的背景中一直有干城章嘉雪山在远处耸立。就在旧日美好世界崩塌的前夜,赛伊最后一次同卜提神父和波特叔叔一起坐在游廊上,磁带里忧伤的苏非歌者唱道:“神只是浩瀚的荒原与空间,冷漠于爱的失落。它将你推向崩溃的边缘……”  帕斯卡尔 在《沉思录》中写道,我占有的这个小小的空间正要被无垠的空间吞噬,然而对无垠的空间,我一无所知,连这空间也不知道我的存在,这个念头让我惊恐,我也惊讶于自己出现在此空间而非彼空间:我有什么理由出现在此地而非彼地,有什么理由出现在此时而非彼时?是谁让我置身于此?我们旅行的一处处停留,此时,此地,此生,是否按德赛的说法,都是对过去的传承?我们只需抬头仰望群山,干城章嘉雪山守候如时间的永恒,一代代的失落在它面前流逝,发光的山峰让人自觉如此渺小,而甘愿平静地接受自己终将化为尘土的事实,在它面前,“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见,你只需伸出手就可采摘下来。”  译者 韩丽枫  二00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南京

内容概要

《失落》英文版本的前面印着博尔赫斯的一首诗——《宁静的自得》。作者基兰·德赛说,她在创作这部小说的七年中,一直将这首诗放在眼前,并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中溢满盲眼的诗人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之情,在他眼中,贪婪、野心、仁慈、家国、时光……一切皆归入沉寂,“我比自己的影子更寂静”,诗人只是“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注定是失落的。这部获得2006年英国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横跨两大洲、穿越三代岁月的时空之旅。书中的人物皆是这旅程中失落的行者,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孤儿。    故事分两条线平行展开。同德赛的第一本小说《番石榴园的喧哗》一样,本书故事的主线也是以喜马拉雅山侧的地带为背景。书中的噶伦堡小镇地处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和中国西藏的边境交界,干城章嘉雪山是映衬居民日常生活的远景。正对雪山的一座殖民时期的破败房子里住着退休的法官、失去双亲的外孙女赛伊和十四岁时就跟了法官的厨子。

作者简介

基兰·德赛,1971年出生于印度,15岁时定居英国,目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班的一名学生。德赛的母亲阿妮塔·德赛也是非常知名的作家,她自1980年起就曾三次进入布克奖的总决选名单,可惜从未折桂。阿妮塔曾经劝说女儿不要进入这个行列,理由是写作太难。而女儿最终以自己

章节摘录

  第四章  英国菜。厨子脑海里浮现出从罐头里倒出的火腿卷,红红的,切成厚片,放到油里炸,还有金枪鱼蛋奶酥,脆饼干派。他笃定地想,既然儿子做英国菜,那一定比做印度菜的职位高。   警察似乎被第一封信所吸引,开始看其他的信件。他们找什么呢?阴谋诡计?卖枪赚的钱?还是想了解自己怎么去美国?  从比居信中可以查出他做过一长串工作,但除了工作的店名不同,信的内容却大同小异。这重复透着温馨,厨子反复说着儿子重复的内容又加深了这温馨。“很棒的工作!”他跟熟人说,“比上次的还好。”他想象着沙发、电视、银行账户。比居最终会赚到足够的钱,那时厨子就可以退休了,会有个儿媳妇侍候他吃饭,给他揉揉搓脚趾,孙儿们苍蝇似的到处飞,任他拍打。  也许在山崖上的房子里,时光已死去——外墙爬满了苔藓,模糊了房屋的轮廓,屋顶上长满羊齿植物——但每一封信都在一步步将厨子带向未来。  他回信写得很仔细,不想让儿子看低了他这个没受过什么教育的父亲。“一定要存钱。不要借钱给别人。小心和你说话的人。外面很多人说一套做一套。撒谎的入和骗子。还要记得休息。一定要吃饱。健康就是财富。作任何决定前先和南度商量一下。”  南度也是从他们村出去的,和比居在同一座城市。  卓奥友的邮箱曾收到一张《国家地理》杂志的赠券,免费赠送充气地球仪。赛伊填好表格,寄到远在美国奥马哈的某个邮箱。过了好长时间他们几乎都忘记了,地球仪寄来了,还附带一张证书,祝贺他们成为探险爱好者的一员,共同拓展人类知识领域,在几乎整整一个世纪里勇于冒险。赛伊和厨子给地球仪充了气,装上轴,用附赠的螺母固定好。邮件很少寄来这样的意外之喜,又是如此美妙。他们看着沙漠、山脉——清新的绿和黄,是春天的色彩——还有南北极的白雪;在这个伟大的圆球的某处住着比居。他们找到纽约,赛伊费劲地向厨子解释为什么他们这里是白天而那里是黑夜,圣奥古斯丁修道院的艾丽斯嬷嬷曾用一只橘子和手电筒演示过。厨子很  奇怪印度的天先亮,这两个国家的其他方面似乎没有遵循这有趣的前后次序。  信就丢在地板上,旁边还有几件衣物;破旧的床垫被掀翻了,下面的报纸散落得到处都是,这些报纸原是垫在床上防止弹簧圈刺穿薄薄的床垫。  警察展示着厨子的贫穷,一切都在表明他无人照料,他的自尊也毫无根由;他们撕开假面,一把摔在他脸上。  警察撤退了,带着他们的伞——大多是黑色的,只有一把是粉红色,印着花一穿过杂乱如麻的龙葵。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既有幽默感又发人深省的小说。德赛的笔触熟练地穿梭于第一世界于第三世界之间,描绘出放逐的苦痛和后殖民主义时代的两难。  ——《出版家周刊》    小说的笔调是轻快而奢华的,它对于民族国家、现代性和阶级问题都有所深思,非常感人而富于启示意义。  ——《纽约客》    《失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展现人的宽广和智慧的绝妙小说,它集喜剧的柔和与政治的犀利于一身。  ——布克奖评委会    尽管基兰·备赛笔下描述的都是些无能为力的小人物,她却用深刻的洞察力游刃有余地探讨了更为宽广的主题:全球化、多元文化主义、经济不平等,以及恐怖主义。这是一本风趣之书,但是读者始终能感觉到它背后无穷无尽的苦涩。  ——《纽约时报》    作者被矛盾的事物所吸引,这就让此书成为一场盛宴。即使作者在叙事的完整性上并不完美,作者在政治信念上的一致性却纯粹而完美。  ——《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70后印度新锐女作家面壁七年的力作,在印度引起激烈的抗议,作者一度“众叛亲离”。  比《追风筝的人》更甜蜜、更辛酸、更愉悦的人心布克奖历史上最年轻女得主,奈保尔的继承者。  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座孤零零的破败屋子,一生受尽苦难的印度老法官就住在那里,退休之后他只想与爱犬安度晚年。然而他失去双亲的十六岁的外孙女赛伊突然闯入他死寂的生活。赛伊是个纯洁无瑕的少女,痴情地爱上了自己的数学老师——尼泊尔人基恩。基恩是一名贫穷的青年知识分子,最终卷入泥泊尔的动乱,与赛伊的恋情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法官还有一个厨子,厨子的儿子比居历尽艰辛来到纽约,成了一名非法移民,在纽约的餐馆里打黑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比居最后决定返回祖国,但是一踏上国土,他就重新陷入绝望的处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失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2006年,印度女作家基兰·德赛以一本涉及全球化和经济不平等问题的小说——《失落》折桂布克奖。5万镑奖金到达德赛手中时,不知她是否会联想到,这笔钱中有多少正是当年从印度乘船到达英国的财富在世界资本市场上的徒子徒孙。印度人拿布克奖远不是头一遭,对政治问题敏感的德赛也许会问自己:为什么老是印度作家拿英国人的布克奖,而不是英国作家拿印度人的什么奖?抑或,这个问题愚蠢到根本不值得问?
      
      《失落》中,退休的印度法官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一座破败的房子里,压抑着一生的不快记忆,只愿与爱犬安度晚年。外孙女赛伊失去双亲来与他同住,爱上了自己的家庭教师——尼泊尔知识青年基恩。基恩却卷入了尼泊尔人的动乱,在民族革命事业和赛伊的爱情之间摇摆不定。法官的厨子将儿子比居送往美国,从越洋信笺中寻找尊严和情感寄托。人们各自追求着不算奢侈的美好生活,最终却都只得到梦想“失落”的结局。究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见。你只需伸出手就可采摘下来。”历史、财富、人心……无一例外地偏袒了地球的另一侧。
      
      此同彼并无面对面的仇隙,但“我”有“我”的穷爸爸,“你”有“你”的富爸爸。“我”爸爸的穷和“你”爸爸的富互为因果。“你”可以辩解,子女不该承担父亲的罪过呵!德赛却追问道:难道孩子就应该享受父亲的非法所得吗?富爸爸的孩子今天依旧享用着祖辈的遗产,大英帝国也大可把所有布克奖都颁给印度人,但让它把当年抢过来的财富还回去,就是与虎谋皮了:“公正毫无立足之地;偷鸡贼会被抓住,可是对难以抓捕的重大罪行却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一旦将其定罪捕获,整个所谓的文明体制就会崩溃。”《失落》的英文原名《失落的遗产》,便应了穷孩子继承的一切:贫穷、愚昧、动乱、社会不公……身处其中,即便是像法官那样曾获得英国学位、在内务部任职、进入过印度上流社会的人,也免不了遭遇安宁晚年的“失落”。
      
      印度土地上的人对问题重重的社会无可奈何,而逃离的印度人也没有得到命运眷顾。德赛笔下的印度人,什么都不用说,一心向彼。穷爸爸的穷子女们,忙于生计奔波,放眼全球也只放眼那些黄金铺地的第一世界:“到美国去!”“到英国去!” 因为现在,那里依然有钱。
      
      几百年前,“你”的爸爸开着船用大炮敲进了“我”爸爸的家;如今,“我”到“你”家当仆人赚点小钱,“你”却有签证官坐镇,坦率而直接地问:“能证明你不会留在我家么?”然而,并没有人在签证官不自觉的羞辱下愤然离去。德赛说:“印度人愿意承受任何羞辱,只要能进入美国……你可以在他们头上堆满**,他们还是会哀求爬着过来。”富爸爸抢劫穷爸爸财富的账都不了了之,抢劫自尊的帐——到今天还在抢——又怎算得清?
      
      比居连“美国”和“美利坚”都没弄明白,就凭几张假证明和几句拙劣的谎言,“幸运”地拿到了签证,好去演绎那个“印度人在纽约”的悲惨故事。出门打拼的中国人有太多“气”要争,所以《北京人在纽约》先让主角赚到钱再慢慢失落。印度人比居却只有一个单纯的念想:干卑微的活,攒卑微的钱。他辗转于各家餐厅的厨房,白天同其它第三世界的非法移民共事,夜晚和肥硕油光的老鼠作伴,内心在“不烹调神圣的牛”和“烹调不神圣的牛”之间纠缠不清。在印度根本买不起的香米,在美国却可以吃了。原先第三世界只是第一世界的菜园子,如今厨房也是它。倘若只看好莱坞电影,还以为美国的餐厅里只有优雅的女士、风趣的男士,顾客真是上帝,说要有牛排,于是就有了牛排。
      
      比居好容易攒了些钱,却于动乱时期回到故乡,全身被洗劫得只剩内裤,尊严尽失,终于回到老父身边。小说也至此结束。印度人再怎么挣扎,逃不出失落的诅咒,穷爸爸给的遗产,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印度的种姓相袭制度曾长期受到西方的诟病和冲击,然而跳出来看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地位仍然世代相传,姓“英”的传给姓“英”的,姓“印”的传给姓“印”的。全球到处充斥主人和仆人,这种意义上要实现“全球化”,不过是主人更“主人”、仆人更“仆人”。大谈特谈所谓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依旧是富爸爸的子女,最多不过少数穷爸爸的富子女。真正被殖民后殖民了的人,正像比居那样,脑子里闪烁的几个概念无非是“吃饱”、“睡觉”、“去美国”、“干活”、“赚钱”、“回家”……
      
      小说里处处是“失落”,好在德赛自己没有失落,获布克奖既完成了她母亲未了的心愿,又让德赛成为史上赢得该奖项最年轻的女作家。她也能够通过这本书,让世人见到一个更加本真的印度,一个咖喱和红茶、宝莱坞和瑜伽之外的印度。
  •   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座孤零零的破败房子,一生受尽苦难的印度老法官就住在那里,退休之后他只想与爱犬安度晚年。然而他失去双亲的十六岁的外孙女赛伊突然闯入他死寂的生活。赛伊是个纯洁无暇的少女,痴情地爱上了自己的数学老师——尼泊尔青年基恩。基恩是一名贫穷的青年知识分子,最终卷入尼泊尔的动乱,与赛伊的恋情处在风雨飘摇中。法官还有一个厨子,厨子的儿子比居历尽艰辛来到纽约,成了一个非法移民,,在纽约的餐馆里打黑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比居最后决定返回祖国,但一踏上国土,他就重新陷入绝望的处境。
  •   读印度女作家基兰·德赛的《失落》(重庆出版社,2008年)。小说主线讲述喜马拉雅山下一个小镇,退休法官、外孙女赛伊和厨子的生活;另一条线索是厨子的儿子在美国打黑工。让人惊异的是,小说叙述技巧十分娴熟,在不同时空自由穿梭;语言则简洁坚韧,洋溢着诗意之美。这本书故事性比较强,熬个通宵就看完了。




    我忍不住上网检索这两位印度女作家的情况。一看,两位都是地道的美女作家;基兰·德赛还来过中国。那是2008年,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携女友来华,接待方意外发现,帕慕克的美貌女友就是2006年获布克奖的基兰·德赛(同年帕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诺奖毕竟高于布克奖,大家都采访帕慕克去了,基兰·德赛表现得很低调。——但是说句实话,我喜欢《失落》超过了帕慕克的小说。
  •   32开的开本,适合捧在手心里阅读。
    书的名字叫《失落》,看完的感觉却并不完全是失落。不是失落的情感因素便是作者写出了经济、文化、人与人的生存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隔膜、无奈与感慨,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呈献给更多的人……
  •   看似散乱的这里写一点那里写一点,彼此却又互相联系,有因有果。。。时空换来换去,普通人却只是被动地牵制着,个人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困难的,但彻底屈服又时悲哀的。。。失落的是心,是可憩息的宁静。。。
  •   是生命进展过程中自然发展的现象,人生所经历的失落,小至掉了物品,大至失去所爱的人,有时候失落是莫名的。
  •   第一次读印度当代小说,很新奇。
  •   书看完已经有很久了。印度作家的书一向都不怎么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这本书是个例外。不好意思说的一点是,首先吸引我的居然是它的封面设计。绚烂而有层次的色彩,图案却一点都不复杂。这就是我喜欢的。书写得不错。也许是因为一开始的期待就不是很高。淡淡的语言,简单的情节,悲伤的爱情。一个悲剧,从一开始就是……
  •   本來是從圖書館借了消磨時間的,沒想的居然一口氣看完了,雖然思想說不上多麽深刻,但勝在觀察精辟深入,細節描寫尤其競艷!故事結構和敍述方式有些討巧,但足夠精致,彌補了作者年寫作經驗上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本書的翻譯,以得很樸素,原汁原味。還有裝幀設計,很出色!綜上所述,這本書成功的激起了我的收藏欲。儅儅送來的這本很新還帶著個煞風景的腰封,再加上合理的折扣,呵呵,真是太完美的購書體驗了!
  •   印度作家变成了这个世界的真正记录者
  •   明丽的封面,厚重的墨香,很好的一本小说,很好的书
  •   有意思,有助于更真实地了解印度...发货很快,品相很好。
  •   一部好作品。
  •   勾魂
  •   非常喜欢封面的设计。
  •   这是我第一次看印度作家的作品,而且还是看了有个人的评论说她是帕慕克的女朋友,不知道是不是我喜欢的那个土耳其的作家。反正既然感兴趣了就买来看了。感觉还不错,作者用轻松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夹杂着政治,经济,人文。讲述了那些离开祖国打拼的人的苦难生活。故事共有几条线索,主要讲述了一个去美国打工的男孩在国外的悲惨遭遇,后来因为对父亲的思念回到了故乡,谁知故乡正在发生暴动,结果所有的钱都被别人抢走。不过还好,最令人欣慰的是最后他见到了父亲。我想,这一刻他应该是幸福的一个老法官,跟他的厨师住在一起,后来又收留了她的外孙女,然后就引出了外孙女的爱情,夹杂着金钱,权利,种族这些在当时被看重的东西,致使女孩最终失去了爱情,还在摇摇期盼。老法官总是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在这回忆中,渗透出了当时印度对欧洲又羡慕又憎恨的矛盾。这不光是个剧情小说,同样是一部对历史,政治,世界,信仰的讲述。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这本书还是很值的看的不过遗憾的是,我的书有30多页重复的,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个人会有一本缺30多页的书,好惨啊。。。
  •   布克奖获奖小说,还没读,应该不错吧
  •   第一眼感觉有点儿像盗版,越看越觉得想。有个错误,无数墨点,以及看着不怎么舒服的纸张,不确定啊,我不搞这方面的鉴定-_-!内容倒是喜欢的。。所以,不太失落~~
  •   但收到的书本身质量蛮好,翻译也好,只是外国小说总有类似的问题,必须对其文化和背景稍有了解,欣赏起来才不会晦涩难懂。。。。。
  •   这本小说要很用心的去看,慢慢的品味其中看似平淡的生活。
  •   让我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不错的书
  •   差不多6年的书籍。读起来不吃力。有政治隐射。还不错。
  •   动力突然没有了
  •   太阴郁了!像伦敦的雾霭!
  •   有点脏、旧。
  •   看得很吃力
  •   封面很漂亮,买回来还没有看,但是很期待
  •   old story, old way to tell, but there still is fascinating background to attract my attention, always ***e those stories tell the changing between old world and new woorld, effect between kind and evil, and always the evil shows real power and fun, how is that? all the writers love evil more than kind? or human morale makes kind always bore?
  •   帕慕克的女友,早听说她有一本七年磨一剑的小说,意外在当当发现。还没有看。内容不能评价,书的质量还可以。
  •   书中对于潮湿的描写,有点百年孤独的感觉,描写的也许太夸张或者太真实,看书时仿佛也处在那种潮湿郁闷的环境里,很不舒服。
  •   书我没有看到,帮同事买的,她说书纸质不好,很像盗版的。
  •   看着还不错~
  •   看了几十页,没入戏~
    扔 在一边好久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