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 那些事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辽宁教育  作者:万象编辑部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些人和事像扎了根的千年树一样,想忘,却难忘。
从北京城南走来的少女林海音,那双大大的眼睛里不仅有城南的“旧事”,还有两个时空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
谈及学生时代的张爱玲,那时她是孤独的,像是“曲高和寡”的样子。也当然不是大家喜爱的。但她的确是在走她自己的路。
可路走多了,难免绊脚。被捕时未喝完的那瓶酒,依旧在茶几上,动也未动。再看到时,已时过四载,杨宪益自称“四年伤心酒”。
“没有爱情的夫妇关系,都不是正当的夫妇关系,只可说是异性的强迫同居!”胡适当年如是说。
作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为“情”而活,为“情”而终。“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
……

作者简介

《万象》杂志创刊于1998年,内容上涉及文学、艺术、科技、历史、哲学、建筑等诸多领域的旧语新知。有关乎一个时代的记录:连环画与烟画,也有对时事人流的追踪:张学良口述“西安事变”,亦有对人性灵肉的探寻:古今多少床事,尽付笑谈中,更有重述历史遗风的风骨:夏侯胜与汉武帝“庙乐”之争,等等。其中不乏卓有成效、在各个领域皆为翘楚之士为之撰文阐观,像辛丰年、刘心武、钱文忠、葛剑雄、余英时、金性尧、朱天心、叶兆言、李欧梵等。

书籍目录

“快人”夏志清 /孙康宜
杨先生在难中 /李辉
关于《我们仨》的一些个人回忆 /张隆溪
唐德刚与张学良口述历史 /郑重
一代豪杰“傅大炮” /许纪霖
钱穆与胡适的“过节” /余斌
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 /包立民
琐记——和巴金在一起的日子 /黄裳
摩登上海的线条版——郭建英其人其画 /陈子善
我所知道的张爱玲 /刘金川
说不尽的张爱玲 /今冶
郁达夫、《良友画报》和茶楼 /马国亮
夏志清传奇 /刘绍铭
张爱玲和《新东方》 /邵迎建
雨巷的忧愁——戴望舒的苦恋与仳离 /蔡登山
林海音在台北 /庄因
“新三从四德”——谈谈胡适夫妇 /戴子钦
我的老同事庄士敦 /赵毅衡
张派与张爱玲在台湾 /苏伟贞
袁寒云:是贵公子,也是纯文人 /么书仪
我见过两回宋美龄女士 /塞门
梁漱溟为“雅量”而争 /钱伯城
罗素、毛泽东、杨端六——罗素一九二○年访华之行的补遗 /杨静远
蒋纬国的身世之谜——与蒋介石宋美龄的“感情危机” /杨天石
最是仓皇辞庙日——蒋介石一九四九年日记(上) /李黎
最是仓皇辞庙日——蒋介石一九四九年日记(下) /李黎
与沈从文聊天 /李辉
我观谭盾 /鲲西
送默存先生远行 /丁伟志
赵元任的笑与哭 /钱文忠

章节摘录

   一九八八年,唐德刚到了台湾,张学良得知后,说:“我请唐德刚吃饭。”别忘了,张学良此时还在幽禁之中。从此,唐德刚秘密地走进张学良的幽居地,秘密地开始采访,赵一荻亲自下厨做了可口的美味佳肴。唐德刚曾向笔者描绘他那时的心情:“为李宗仁写口述历史,其夫人郭德洁为我烧了一百六十多顿饭,赵四恐怕也要为我烧那么多的饭了。”他当时的那种得意之情,至今仍留在我脑海里。   那天中午,我们夫妇走进鲤鱼门饭店,唐德刚和夫人吴昭文已经等在那里了。   “张学良来纽约,我就在这个饭店请他吃饭,就在那间玻璃墙的包房里,请袁世凯的孙子袁家骝、吴健雄夫妇作陪。”刚坐下来,唐德刚就告诉我,他知道这是我要和他交谈的话题。   笔者:我记得你请张学良吃饭是在一九九一年,距今已经十年了,距你在台湾采访张学良已经十三年了,张学良口述历史搞得怎样了?   唐:说来话长,一言难尽,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谈了,不谈了。   唐德刚撰有《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在口述历史领域中,驰骋疆场,可谓是常胜将军,平时又是快言快语,连吴昭文都说他是没遮拦的“大嘴巴”,拿不下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也许是他治学之战中的华容道,既然不谈就吃饭吧。   饭后,唐德刚用车把我们拉到唐府,参观了他的大花园后,喝着咖啡,我拿出录音机放在茶几上,他一看就说:“你真是记者的性格,有备而来,这事是非谈不可了。”   笔者:一九八八年,你在台湾采访张学良,是张学良的主动,为什么没有深入下去呢?   唐:是啊,我们在台湾谈了多次,也录好了多盘磁带,那时我就认为张学良和顾维钧、李宗仁、胡适都不同,和张氏家族相关联的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头绪纷杂,可以搞成数百万言的皇皇巨著,那时我即将退休,准备专心搞好此事。但是如果不熟悉中国近代史,只能讲些张学良身边的琐事。正在采访的时候,台湾的报纸把消息透露出去了,说张学良讲东北话,唐德刚一口安徽合肥土话,两个人又都耳背,口述历史做得很辛苦,新华社《参考消息》也刊登了,这样就引起台湾方面的注意,说台湾有两百多名搞历史的人,亲大陆的唐德刚跑来台湾干什么?   笔者:张学良在当时是什么态度呢?   唐:台湾有关方面给张学良施加压力,他害怕了,就对我说,德刚,我们俩写个联合声明,说你没有给我写回忆录,根本没有谈写回忆录的事,更没谈西安事变。我说,汉公,为了保护你,我不够资格和你一起发表联合声明,你是历史大人物,我算老几?我唐德刚和你张学良联合声明,我不配嘛。   笔者:没有发表联合声明喽,采访是否也就此停下来了呢?   唐:我对张学良说,我们分开发表声明。我在报上发表的声明大意是:我的岳丈吴开先和王新衡是好朋友,是王新衡请客,我的岳丈带我去参加,认识了张学良,谈了写回忆录的事,我说他不写太可惜,我们谈了北洋军阀,谈了“九?一八”事变,尚未谈西安事变。张学良也发表一个声明,说我和唐德刚谈了一些东北的事,没有谈西安事变。(笔者注:唐德刚的岳丈吴开先原是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局长,王新衡是国民党河北省主席,曾做过张作霖的总参议,台湾的“三张一王”即张学良、张群、张大千、王新衡,四人为挚友,称之为台北“四老”。张学良是通过王新衡之子王一方找到唐德刚,张学良请客吃饭谈写回忆录时,只有张、唐、王三人在座。)   “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笔者:你采访张学良时,到底有没有谈西安事变?   唐:谈了。我曾对张学良说,有关西安事变,可能有些史家已知甚详,我也把自己掌握的西安事变的史料说给他听,他既不自辩,也不否认,只是说:“不谈西安事变了吧。”我对他说,尽管有些史料大家都知道,唯有从少帅口中说出来,才是第一手资料,才有历史价值,但少帅一直隐而不宣。   笔者:对西安事变,张学良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使他直到入土为安,还是终生封口?   唐:其中主因之一,是张学良有意维护对他极好的宋美龄。   笔者注一:纽约版《世界日报》发表记者对王冀的专访,王冀说,张学良对宋美龄打心底里钦服,张学良曾称她“绝顶聪明”,还说中国近代史上找不到第二个像宋美龄的女性。有关西安事变,蒋介石、张学良、宋美龄、周恩来等人的关键密谈,少帅说蒋、周生前矢口不提,宋美龄绝不会说,他也不会说。但少帅说,其实没有什么秘密条件。外传有蒋介石的文字承诺,由少帅元配夫人于凤至带到美国,作为少帅的“保单”,少帅大笑否认:“大姐(于凤至)不懂政治,也不搞政治,没这事。”西安事变后,因宋美龄力保,张学良生命无虞,少帅说:“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提供这些材料的是王翼,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乔治城大学教授。王翼的父亲王树尝为前河北省主席,曾做过少帅父亲张作霖的总参议,为其左右手,也为少帅所倚重。基于这层关系,王冀自一九九八年起,曾与张学良私下晤言近十次。少帅吐露了许多往事。王冀是否就是王一方?笔者未进一步考证。   笔者注二:纽约版《世界日报》又一报道关于张学良和宋美龄的关系,少帅生前透露说:七十六年前,张学良第一次到上海与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宋美龄见面,惊为天人,极为倾倒。一九二五年,东北军打败孙传芳,首次进入上海,少帅第一次和宋美龄见面,宋当时未婚,在上海是知名的闺秀。少帅一见面,立即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惊为天人,称她美如天仙,与宋美龄还约会了几次。张学良说,若不是当时有太太(于凤至),他会猛追宋美龄。大约同时,蒋介石也追求宋美龄,追得很凶,还跟着到东京,最后宋美龄选择嫁给蒋介石。   笔者注三:纽约版《世界日报》又载: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禹廷著《细说西安事变》一书中,录有《周恩来文选》中给中共中央的电报文,其中对谈判经过有详细记载。而根据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成的《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一书,对西安事变谈判内容有了重要披露。书中附有周恩来当时发给中共中央书记处《与宋子文、宋美龄谈判的结果》电报影本,以及毛泽东公布蒋接受“六项条件”的谈话影本,和杨虎城给陕西各县长的信,披露蒋介石离开西安前当面对他承诺的“六项条件”影印本。该报还刊载“六项条件”的条文,其内容为:   一、明令中央军入关各部队自二十五日起,调出潼关,撤离西北。   二、停止剿共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抗日。   三、改维政府,集中各方人才,容纳抗日主张。(蒋需辞去行政院院长兼职,由宋子文接任,并由宋和孔祥熙组织令人满意的政府,肃清何应钦等亲日派。)   四、改变外交政策,实行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主解放的国家。(亦即联俄并与英、美、法等国家联合。)   五、释放上海被捕的“七君子”等爱国领袖,并立即下令办理。   六、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学良、杨虎城负全责。   对西安事变,笔者也看到一些别的资料。诸如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一行到机场。老蒋在机场将张、杨二位将军的“六项条件”复述一遍,说:“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实现。”老蒋还说:“今天以前发生的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的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亦须承认。”   老蒋上飞机时,张学良突然决定送蒋介石回南京。老蒋劝少帅不要去以免自己为难,但少帅坚持要去。张学良在行前曾对部下说,西安事变伤了老蒋的面子,当然要亲送赔罪,以恢复领袖的威信。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的决定并未告诉周恩来,周恩来据报赶到机场时,飞机已走,周恩来望天兴叹:“汉卿就是中了旧戏的毒,他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   国民党前立法院院长梁肃戎是张学良东北的同乡,曾当面问张学良,为什么西安事变发生后要送老蒋回南京?张学良说:“好汉做事好汉当,做了以会如何处分,随便他,但我没有后悔。”   在台湾曾经制作《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的郭冠英不无感慨地说:“基本上,张学良及西安事变的功过,以至于那一代的功过,是已经谈清楚了,总结了的。”   笔者:你在台湾和张学良谈了那么长时间,又有十多盘磁带录音,有没有作些初步整理。   唐:整理了。当时在台湾,我就写了两章,内容是少帅的家事和童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口述历史写法。他看了以后说,不要这样写,不能用李宗仁、顾维钧口述历史那样的写法,要我用第三人称。我说有的事只有从你的嘴里说出来才有价值,他说:“我认为有些事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从我嘴里说。”   张学良说:“你请我吃饭,我来”   笔者:这次对张学良采访中断后,何时又取得联系的呢?   唐:一九九一年,张学良获得自由之后。我在采访他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不久就可以获得自由,我就说,你已获得自由了,为什么还怕谈西安事变?他指指外面说,你看,国民党的宪兵还在监控我。我说,以后你完全获得了自由,就到哥伦比亚大学来谈你的经历,那时你就可以畅所欲言了。张学良说,这倒是个好主意。李宗仁的回忆录是你在那里为他做的,这个主意好。一九九一年,张学良在九十华诞之际获得自由。纪念他九十岁生日,要由民间九十个人发起,举行活动,张学良要我也参加。我参加了,还写了二十首打油诗。   笔者:这时有没有和张学良谈把口述历史继续做下去呢?   唐:谈了。当时是《联合报》的王惕吾及“中央研究院”的吴大猷,都想组织人给张学良做回忆录,王惕吾看中了我,希望由我来做,由《联合报》出钱给我租房子,把张学良请出来采访。王惕吾派刘昌平来找我。昌平是舒城人,和我是初中同学,他还不知道我和张学良的关系。回到美国之后,我就和哥伦比大学做口述历史的几位老兵联系,如黎安友他们都很有兴趣。   笔者:张学良获得自由后不久就来美国了。   唐:是啊。张学良到了美国不久,就把赵四丢在三蕃市,他一个人到纽约来了。他住在贝太太家里。贝太太是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的夫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继母。我打电话给张学良,打算把他介绍给哥伦比亚大学,由哥大校长出面请他写回忆录。他听了很高兴,表示愿意和哥大合作,并且把吃饭的时间定在三月三十日,哥大的黎安友等几位教授也参加,都是搞中国历史、中国政治的,我想介绍他跟哥大认识之后,由哥大校长出面发聘书,请他做访问学者。到吃饭的前一天,我打电话找张学良,贝太太说汉公已经走了,到弗利尔玩去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回来,贝太太说他不回来了,直接回台湾了。我很气:张学良岂有此理!   笔者:后来又怎么在鲤鱼门饭店请他吃饭了呢?   唐:有一次,在街上碰到我一个在教堂做事的学生,他说过两天我请你吃饭,还请一个客人,是个古怪的教徒,每个星期都来做礼拜,他叫张学良。我一听就跳了起来,马上打电话给贝太太,你不是说汉公回台湾了吗,他怎么在纽约做礼拜?贝太太说,汉公不轻易见人,因为要见他的人太多了。我说我是唐德刚。贝太太不知唐德刚为何许人也。我说你叫汉公听电话。张学良接了电话,我说汉公,我请你吃饭。他说:“你请我吃饭,我来。”五月二十九日,我在这里请张学良吃了饭,贝太太也来了。学校已放假,黎安友都走了,就请了袁家骝和吴健雄作陪。   笔者:这次有没有谈做口述历史的事呢?   唐:谈了。张学良只是说好啊。因为哥大的人不在,没有谈具体。张学良要走了,记者访问问他来纽约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张学良说,和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关系。黎安友看到这条新闻打电话给我,张学良是怎样和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关系的?我说不知道啊。经了解,是张学良搞得阴差阳错。哥大有位张小姐,是东亚语言系讲师,认识贝太太,经贝太太搭桥,她带了几位哥大的研究生,在贝太太家里访问张学良,那些研究生都人高马大,张学良也不知底细,一听她是哥大的,很高兴与之交谈。当然谈到口述历史的事,张学良说:我有兴趣,早就想请你们做了。张小姐自己想做,回去后给系主任汇报,系主任认为她做不好这件事,没有同意。她又去找东亚研究所,东亚研究所也无法做。她就找到口述历史办公室。口述历史办公室是综合办事机构,口述历史办公室支持她做。黎安友知道这里的矛盾,提出这是我们工作范围之内的事,你们怎么可以做呢?口述历史办公室的人说:你们可以做,我们也可以做,而且我们先做了。张学良知道这件事,就派他的侄女到哥大访问,了解是怎么一回事,找到张小姐,又找了口述历史办公室,口述历史办公室开了证明。张学良看到证明,说:我不相信张小姐,但我相信这个证明,相信哥大。虽然得到张学良的信任,但张小姐还是做不下去,就请她的姐姐参加。姐姐是搞图书馆的,中文要比妹妹好。据郭冠英说,姐妹俩做出了一个东西,张学良看了极失望。张氏姐妹也是东北人,能讲东北话,深得张学良、赵四的欢喜,口述历史虽然没有做成,但张学良藏的文献捐给哥大,这也是张小姐的功劳。哥大曾为张学良的捐献举行过仪式,像黎安友和我这些搞口述历史的老兵,都没有能参加。   “我所爱的在美国,赵四可敬,蒋氏可爱”   笔者:你知道这件事,有没有想法挽回,为什么就轻易放弃了?   唐:这以后,我曾去过台湾。见到赵四,别人还以为我们彼此不相识,就作介绍,但赵四不理我。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森到北京、东北考察张学良过去的事情回台湾后,见到我说:德刚,你闯大祸了,你把嫂嫂得罪了。原来我请张学良吃饭时,有一个录像,不知谁把这个录像给赵四看了,贝太太就坐在张学良旁边,热情地照顾他,为他夹菜,饭后到我家时,就在大门口的台阶上,我一手拉着张学良,一手拉着贝太太,赵四看了很生气,大骂唐德刚真不是东西,我对他这样好,他怎么好这样对待我?   笔者:是怎么一回事?   唐: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和贝太太就相识,贝太太姓蒋,那时正是豆蔻年华,而赵四快三十岁了。赵四视蒋氏为情敌。我访问张学良时,他就对我说:“我所爱的在美国,赵四可敬,蒋氏可爱。”当时赵四也坐在一旁,我看看她,她不动声色。我想这已成历史烟云了,赵四陪张学良坐穿牢底,不会再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了。张学良一到美国就把赵四扔在三蕃市,跑到纽约又住在贝太太家里,这是人所共知的,对此报纸亦有详细报道。谁知我由此而得罪了赵四,没有赵四的支持,为张学良做口述历史的计划也就彻底放弃了。   (笔者注:张学良在纽约期间,一切都是贝太太安排的,吕正操、袁克定要见张学良,也是由贝太太安排才得以实现。)   笔者:你对张学良除了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他作了历史定位,从你采访中对他这个人有何感受?   唐:我以前总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军人或政客,及至十多年前与少帅的交往,几次晤谈,亲身观察,发现张学良的另一方面,也是真实鲜活的一面:少帅是一个“绝顶聪明”的“playboy”。除了绝顶聪明,他还非常情绪化,是一个性情中人。就是因为情绪化,大冲动,使他发动西安事变,也因为冲动,使他又放了蒋介石。因为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史为之改变;没有西安事变,中国对日抗战或许延后,日本可能先改打苏联,而不会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因此改变,整个世界史轨迹也为之转换。   笔者:你的这个历史的分析有没有和张学良交换过意见?他是怎样看的?   唐:这个分析在我的《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那篇文章中就写了的。在台湾采访时也谈过。西安事变时,周恩来告诉张学良,今后东北军、红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共同合作,但后来斯大林却要毛泽东、周恩来劝说张学良放了蒋介石。斯大林的考虑是,当时亲日的汪精卫尚在欧洲,未能赶回南京,若蒋在西安事变失权或丧命,汪精卫取而代之,中国亲日派掌权,日本就可以全力对付苏联,对莫斯科不利。斯大林主张放蒋介石的考虑,出于莫斯科本身利益,也使周恩来承诺张学良“三位一体”合作的破裂,少帅也因此认为周恩来“反复”,加上情绪化,遂放了蒋介石,且冲动到亲自送蒋回南京。   笔者:这可是一个历史关键的问题,张学良同意你的看法吗?   唐:对这段关键历史,是有史料根据的,在采访时我曾亲自问过张学良,这段历史其实只有从他口里说出来才有价值,但他不自辩,也不否认,只是说“不谈西安事变了吧”。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张学良将一生珍藏的文献手稿、善本书、研究明史及研读《圣经》的手记、日记、照片、字画、书信等,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张学良还出资开辟“毅荻书斋”作专门陈列。毅荻书斋是取张学良的号“毅庵”与其夫人赵一荻的名字组成。捐赠仪式拟请宋美龄参加,但未能如愿。   从美国回来以后,在国内的一家刊物上,我读到赵杰先生写的《张学良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的文章,作者曾多次赴美访张学良,也访了哥大的“口述历史中心”,他对“毅荻书斋”的介绍说:“其内呈八卦形,室内黄色地板也是依八卦形布局所铺。”“墙壁当然也有八面。房门占据八卦的一面,还有一面通向阅览室所占。另外六面分别为陈列柜:东北老家、西安事变、在大陆被软禁时期、研究明史及近代史心得、基督神学研究心得以及重获自由之后的手迹。”赵先生在文中还透露了一些张(之丙)女士带着哥大研究生采访张学良时的谈话,现摘录几段:    参加座谈的大学生问张学良是否可以录音,张学良说:“无事不可对人言,你们录吧。无论什么事,私事、公事,假如有不可对人言的事,我不能说,不能做。”   当谈到蒋介石与蒋经国时,张学良说:“都劝我写东西。经过很久,我决心写,但写出了大纲以后,还是决定不写。为什么?我没法写!因为我要写的,好的,坏的,都要着实地写,我不能只说好的,而且我认为有些事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从我嘴里说。”   有人问起西安事变的事情,张学良应答说:“我做事,我负责。”再无多言。   一九九六年来,《亚洲周刊》报道说:“张学良从一九九一年起,已在哥伦比大学口述历史,今年十月,口述历史已经完成。”文中还写道:“他有太多的苦闷和真心话要发泄,但也是一个余悸尤存的识时务者。”   按照张学良生前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协定,今年六月就要公布张学良所捐献的历史档案了。我想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西安事变:有西安事变日记吗?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时写过日记吗?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我们是读不到了。张氏(之宗、之丙)姐妹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中,谈到西安事变吗?是怎样谈的?张学良是否是不改初衷,对西安事变仍然是缄口不言?   “我做事,我负责。”英雄无悔,真是大丈夫之言,西安事变,也许在张学良的嘴里成了千古之谜。   ……

编辑推荐

   “我是奉太太之命说话的”,你能想到这是从胡适嘴里说出来的吗?即使已满头华发,年少之趣依然未减。   夫人江冬秀在旁说:“你打扮打扮,年纪轻得多,也很漂亮了。”   胡适笑着说:“江冬秀小姐,我从来没听过你说我漂亮,从来没听过你说我漂亮的话呀!”   此时的胡适夫妇均已年过七十,论结缡的岁月,计已超过四十四年。这样的日常对白,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默的漫画,想来可爱至极!   《那些人 那些事》是《万象》杂志首次推出的分类主题式作品集之一,内容上多似以上胡适夫妇间对话般亲切自然、怡然自得,所选入的人物亦多为近代各领域的翘楚,以及在思想、人生方面对当下具有借鉴和收藏价值的事迹。   翻阅全书,循着先辈的足迹,品着那浮沉一梦的岁月,忽觉,所有的激情,皆源于一颗心的躁动。就像本书封题上所述的那样:   望尘事,杨柳荣枯,拂过眉间,   心悸一刹,只为卿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那些人 那些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那些人那些事》是《万象》杂志首次推出的分类主题式作品集之一,内容上多似以上胡适夫妇间对话般亲切自然、怡然自得,所选入的人物亦多为近代各领域的翘楚,以及在思想、人生方面对当下具有借鉴和收藏价值的事迹。
    翻阅全书,循着先辈的足迹,品着那浮沉一梦的岁月,忽觉,所有的激情,皆源于一颗心的躁动。就像本书封题上所述的那样:

    望尘事,杨柳荣枯,拂过眉间,
    心悸一刹,只为卿狂!
  •   那些人 那些事(《万象》杂志首次推出的分类主题式作品集之一。这套书非常棒,一定要买,因万象已停刊。
  •   很好的作品啊!万象也是经典的杂志了,不用多说 很好就对了
  •   万象杂志推出的集子,一共买了四册,这册我正在看,觉得很值得一读,喜欢。
  •   如题,万象是如今读得很是放松开心的雅痞文字刊物之一,很多喜欢的大家都间或有文字见其上,结集的怀人文集,读来很是受用
  •   书中所写的人和事都是民国时代的名人和他们的一些轶闻趣事,可读性很强,这些文章所写虽是一些琐碎之事,但都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个性。值得好好细读。
  •   《万象》精选作品,好。
  •   那些人 那些事,万象更新
  •   很漂亮的一本书,价格实惠,只是还没拆开,舍不得。
  •   听着书面就让人回忆起那些往事,内容很好,推荐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书店、校园、文学会、集社、地摊,放眼望去,必能发现一本书——《挪威的森林》,那个最令人崇拜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还有浸润其中青涩而朝气蓬勃的十七岁光阴。逢人就会被问及:看《挪威的森林》了吗?逢人就会听到:爱死村上君了!
  •   光光这个名字就足以令人浮想联翩 一杯清茶 柔情几许 读一本好事 品一杯香茗
  •   书中都是近现代人物的描写,很感兴趣
  •   书中的文章都是那些人的经历,真实,非常有趣。
  •   那年我们追忆的人
  •   一群人的观点简介
  •   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
  •   封面设计一般,其他都好,内容相当棒,印刷够精美
  •   很喜欢这本书。不说教,文笔都很有自己的风格。值得一买
  •   第一,自从收到货的那一刻,果断放弃**亚马孙这个孙子;第二,偶然发现下单的第二天就是薛蛮子出事的那天,竟然有本书就是薛蛮子推荐的,哈哈
  •   民国时代的名人和他们的一些轶闻,可读性强,这些文章所写虽是一些琐碎之事,但都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个性。值得好好细读。
  •   了解文化名人的小文章,见解独到,读来很有意思,也增加了对那些作家的了解,很有趣。
  •   读好书,也醉人.
  •   这批买的书还很多,还没来得及看
  •   很赞成适之先生的那句话
  •   很好的文字结集
  •   朋友推荐的,应该很好看
  •   书还好。这几年太张爱热了吧。里面几篇写她的。
  •   很早就买了这书,不是很喜欢,太沉重了!
  •   一致买万象杂志看,喜欢,出了这套书,虽然多数已经看过,但还是买下收藏!
  •   《万象》虽然是一个小众读物,但此集颇有收藏价值。
  •   那些人那些事,总是值得回忆的,铭记历史过去,获益匪浅!!!
  •   书已经读过了 很不错对以往的人和事由不同的人来看,很有感觉。一直放在书包里,没事拿出来都会看一看,这种短篇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看进去。不错不错
  •   包装挺好的,只是内容还够不上五星的标准
  •   大致翻了下,内容丰富,应该可以得到不少东西
  •   书还不错,内容很丰富。
  •   不太喜欢这本书,感觉救星石胡拼的,没有整体的感觉,很零散。
  •   还行吧,可以当不错的闲书来看,万象杂志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有点料!
  •   丛书之一,一直想买。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武藤兰。
  •   是看了别的书介绍而买的。相信不错。
  •   喜欢万象
  •   那些人那些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