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被万世的中华教育事典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毕军  页数:216  

前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古代教育不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历史进程和国民人文素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部分。  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商、周时代,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地积累,知识大体具备规模,这就为学校教育的兴盛发展创造了条件。西周时期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果实成熟了,中国教育进入了“古典”时代,产生了私学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出现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如孔子、墨子、孟子等。《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礼记》《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大学》《学记》《劝学》《弟子职》等这样的教育专著。这些教育专著是春秋战国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随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形成了一个官学和私学并重,按行政区设置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教育体制,并,积累了自学成才、自学考试的经验。古代还有博士制度,唐宋以后还有科举考试制度、书院制度以及推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传统。这些不仅在当时的世界上占领先地位,而且其内容和形式也多有独到之处。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认识,关于教育与法治关系的认识,关于德育与智育关系的认识,关于知识与才能关系的认识,关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关系的认识,以及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手段,如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手段,如格物致知、读书进学、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等等。  这些不但是中华传统教育中的精粹,也是中国对世界人类教育宝库和世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泽被万世”来形容中华传统教育中的精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内容概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古代教育不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历史进程和国民人文素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部分。这些不但是中华传统教育中的精粹,也是中国对世界人类教育宝库和世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泽被万世”来形容中华传统教育中的精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本书介绍了官办学校、私立学校、家庭教育、教育思想等内容,让你了解中华教育的精粹。

书籍目录

官办学校
百家争鸣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综合性国立大学——太学
教育部与最高学府——国子监
国子监附属学校——算学和俄罗斯学馆
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古代的医学院——医学
古代的法律学院——律学
古代的军事学院——武学
地方学校体系——地方官学
清末的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
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北方的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
地方新式学堂的代表——时务学堂
最早的近代大学——京师大学堂
私立学校
个别教学——私塾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屡遭劫难——石鼓书院
书院规章发源地——白鹿洞书院
理学家的圣地——嵩阳书院
为学次序——应天府书院
独树一帜——学海堂书院
昙花一现——关中书院
省立书院——求古书院
新安理学的传承——徽州古书院
家庭教育
慈母择邻——孟母教子
宁静淡泊——诸葛亮诫子
开家训先河——《颜氏家训》
家庭伦理规范——《温公家范》
教子求实——苏轼的家教精神
全面的家教——陆游教子
进德修业——朱元璋教子
正学与世教——吕坤的家教
家教名篇——《治家格言》
咬定青山不放松——郑板桥家书
世人垂范——林父教子之法
家教大成——曾国藩家书
教育思想
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思想
上说下教——墨子的教育思想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的教育思想
重视道德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距师为难——王充的教育思想
传道授业——韩愈的教育思想
交以为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教、养、取、任——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读书六法——朱熹的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因材而笃——李贽的教育思想
日生日成——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改革教育——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提倡兴学办校——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经典教材
蒙学经典教材——“三百千”
一字值干金——《增广贤文》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
择善而固执之——《中庸》
谆谆告诫——《论语》
侃侃而谈——《孟子》
寓教于乐——《诗经》
公文总集——《尚书》
礼制之书——《礼记》
占筮用书——《易经》
皮里阳秋——《春秋》
科举制度
林林总总——科举考试的科目
大同小异——乡试和会试内容
金殿上的考核——殿试的内容
考试知多少——明经、诸科考试内容
皓首穷经——八股文
读书人的专称——秀才
高中榜首——状元
以第二人及第——榜眼
位列第三——探花

章节摘录

  齐本是西周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上功的国策,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衰微的周王朝代表周朝各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不是春秋时期称霸的姜齐的齐桓公姜小白),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史家将这一现象称为“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苟子。两个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苟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了。  稷下学宫的开设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秦朝设有七十员博士官的制度,据说是沿用了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而且,秦的著名博士叔孙通(为汉朝制订朝礼,朝礼制定后,刘邦曾经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就号称“稷下生”。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从学术自由的角度来讲,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稷下学宫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泽被万世的中华教育事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翻看了下 不错
  •   印刷不好 孩子不喜欢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