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道德经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安徽文艺  作者:阳明宇  页数:228  

内容概要

  《阳明宇读典系列:心通道德经》用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点揭示出中华元典血脉相通的文化真谛。《阳明宇读典系列:心通道德经》立足于地球这个整体,关注人类的生存目的,用智慧与趣味鲜活的案例,阐释道家柔性思维带来的智慧甘泉,提升心智修养。

作者简介

阳明宇,1956年8月生于江西彭泽十甲阳村。恢复高考前,当过兵,务过农,从事过水利测绘工作。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省重点中学校长、中级法院研究室主任,基层法院院长。

书籍目录

卷首语人有“ 第四只眼”(总序)如何品味《道德经》道德经(上)第一章 无中生有第二章 对称自然第三章 生存大本第四章 道生万物第五章 大仁不仁第六章 生命真谛第七章 整体局部第八章 守柔利他第九章 适可而止第十章 返璞归真第十一章 虚实利用第十二章 存本去末第十三章 宠辱之因第十四章 古始道纪第十五章 性本天然第十六章 归根复命第十七章 无为而治第十八章 辩证思维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第二十章 不为物累第二十一章 恍惚窈冥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第二十三章 势在必然第二十四章 平常方久第二十五章 公生养爱第二十六章 持重戒躁第二十七章 贵师爱资第二十八章 大制无割第二十九章 顺天应人第三十章 果而勿强第三十一章 佳兵不祥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第三十三章 人生哲理第三十四章 无心自然第三十五章 平淡永恒第三十六章 量变质变第三十七章 无为清静道德经(下)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 整体和谐第四十章 动反用弱第四十一章 相对源头第四十二章 欲益当损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正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 无事德民第四十九章 德善德信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 见小守柔第五十三章 均衡利益第五十四章 德普国长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第五十六章 玄同为贵第五十七章 治国因果第五十八章 祸福倚伏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第六十章 燮理阴阳第六十一章 虚怀若谷第六十二章 坐进大道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第六十五章 治国以朴第六十六章 乐推不厌第六十七章 慈俭知惧第六十八章 用道建功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第七十章 知希反贵第七十一章 自知方明第七十二章 大威不威第七十三章 珍爱生命第七十四章 杀其当杀第七十五章 薄己厚民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第七十七章 雪中送炭第七十八章 柔弱无败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从著述“读典”丛书说开去(后记)——兼谈解读民族文化元典著作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六十一章 虚怀若谷第六十二章 坐进大道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第六十五章 治国以朴第六十六章 乐推不厌第六十七章 慈俭知惧第六十八章 用道建功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第七十章 知希反贵第七十一章 自知方明第七十二章 大威不威第七十三章 珍爱生命第七十四章 杀其当杀第七十五章 薄己厚民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第七十七章 雪中送炭第七十八章 柔弱无败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从著述“读典”丛书说开去(后记)——兼谈解读民族文化元典著作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章节摘录

宇宙间万千事物及其运动,无论是抽象的存在还是具象的实在,均是以恒定的概念进入认识范畴。概念的内涵如果歧义太多,就没有概念的存在。然而,我们人类社会中,内涵模糊的概念则比比皆是。譬如工业、农业这两个概念,就其质的规定性而言,所谓工业,一是指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二是指所生产产品的商品属性;所谓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产品只为自给。没有把握住两个概念以上恒定的内涵,就会将机器、科技等生产要素混同于工业,将农产品的生产等同于农业。这样,在认识的范畴内,便无法回答出机器收割、农产品深加工究竟是工业还是农业等简单问题,甚至在工业时代,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各类农副产品基本上已成为商品的今天,人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将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国家等同于农业国。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对准确界定概念内涵重要性的强调。没有恒定的概念,就不可能有真理。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历代解读《道德经》的读本,均将其理解成了“常道不可道,常名不可名”。这样一来,对《道德经》的认识,刚一抬脚便走进了虚无、不可知的死胡同,一开始便给《道德经》裹上了一层玄学的外包装。诚然,假如援佛释道,似乎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出“道不可道,可道非道;名不可名,可名非名”的解读,揭示出了《道德经》虚静的真谛,似乎解读《道德经》在境界上当追求“能离文字方为道,尽舍语言始近真”,释迦牟尼讲了数十年的佛法,最后却说没讲一个字。我本人更主张读书应在悟虚上见功力,只见文字形,不见文字魂,便不可能实现从唯物到唯心的飞跃,求得真知。然而,要想体悟出能离文字的道,尽舍语言的真,恰恰须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离开卷帙浩繁的“如是我闻”,便无从理解喋喋不休是如何变得一个字都没有的。绝对如果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就没有了绝对,而是变成了偏执。诚然,道是抽象的规律,就道说道,的确是很难说得清、道得明的,从这层意义上论,讲常道不可道似乎并不离谱。然而,抽象毕竟是存在于具象中,有了具象,也就可以看出抽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属同一句式毋庸置疑,“名”为确定的实在亦毋庸置疑。尽管“佛说名,并非名,是名名”,正是因为有“是名名”的约定俗成,这个“名”也就与确定的实在彼此对应。有确定的实在,便有了确定的内涵,只要能把握确定的实在之确定的内涵,常名也就可以名。既然常名可名,那么,在同一句式中,常道也就同常名可名一样可道。只是道也好,名也罢,不能偏离“道”与“名”作为概念所具有的确定内涵。更何况道就是道,佛就是佛,虚静与空寂二者之间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解读任何一部原创文化的元典著作,像歌手唱歌一样,无论唱任何一首歌,首先得定个调。基调没定准,难免会荒腔走板。基调为玄,解读就虚;基调为表,解读就浅;基调为文,解读就酸。其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道即常道,名即常名”,“常道、常名”其内涵是恒定的,对恒定的内涵不可能作出仁智互见的解释。假如内涵模糊不清、游弋不定,怎么理解都似乎言之凿凿,那么,就不是“常道与常名”。譬如:饿了就要吃东西,渴了就要喝水,这是“常道”。如果予以扩张解释,吃东西就是往肚子里填东西,喝水是往肚子里填东西,所以,喝水就是吃饭。作出这样的解释,则不可能称其为“常道”。拿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言,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一旦对张三的认识变成了从外表看是张三,依谈吐论是李四,观察其性格特征是王五,这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则不可能成其为“常名”。道可“道”的“道”,名可“名”的“名”,均是名词动用且同义,作“说道”、“名状”解,含义是“仁智互见的解释”。“道即常道”,指的是抽象、绝对真理,也就是佛教所称的“理谛”。理谛所说的“理”,是指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贯穿一切事物、包括一切存在、无时空界限、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道德经》(上)三十七章,老子试图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阐释他对“道”的立体认识,对“道”是什么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尽管老子对立体的“道”形成了明晰的认识,但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区分得了实在与存在、抽象与具象。因此,对于“道”是什么的回答,便陷进了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嘴中却倒不出的尴尬,未能找到恰当的语言,对“道”予以明确的表述。致使我们读《道德经》,读来读去仍未能建立起对“道”的清晰印象,始终处在“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不确定状态,难以定格成明晰的画面。

编辑推荐

《阳明宇读典系列:心通道德经》为阳明宇读典系列之一。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发散思维的方式,加上大量的图表,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加以阐释,力求通俗化解读中华元典《道德经》,阐释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通道德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者把三经用一体三维统摄起来,或许这是华夏文明的基因,或许这个过于牵强,但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努力构建一个成体系的中国元典文化体系,值得一读
  •   对老子思想的体悟达到了与老子沟通的境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