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薛涌  页数:235  
Tag标签:无  

前言

序: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和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着的。我们内心的火焰被泼上了一盆冷水,我们的努力被抑制。我们只利用了我们心智中很小的一部分潜力…. 只有非常优异的人才会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利用到极限。”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的先驱威廉.詹姆士(Williams James) 牛顿是天才。莫扎特、贝多芬是天才。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是天才。爱因斯坦是天才。比尔.盖茨、巴菲特是天才。贝利、阿里、迈克尔.杰克逊、乔丹、科比.布莱恩也是天才。很少有人不羡慕他们的业绩、不想象他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番作为。于是我们每个人不禁要问自己:“我是天才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相当理性、实际的,都不相信自己是天才。特别是年过二十几岁以后,当意识到在电视里大出风头的足球明星的年龄已经超过自己时,大多数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天才素质的问题已经断念。不过我也相信: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特别是在野心勃勃的青春期,都在心底偷偷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毕竟,天才是一种令人企盼、渴望的素质。许多人为了得到它甚至可以不惜代价,希望上帝不留神把这个宝贝丢给了自己。只可惜大部分人最后都暗暗地失望:咳,这不是我。为了更科学地界定我们所说的天才,我不妨给一个现代心理学的测试。下面是一系列数码。你不妨请一个人以一秒钟一个数码的速度向你读完一遍,然后等二十秒钟后,看看自己能否记住:8 3 7 2 6 8 9 2 7 8 6 2 7 9 2 5 0 8 9 8 3 6 8 4 0 8 0 4 2 6 2 8 9 1 9 9 9 6 3 9 2 7 7 8 2 1 3 4 3 1 7 1 8 9 6 5 1 8 2 4 6 5 7 5 2 9 1 4 4 5 2 6 4 3 7 8 5 3 5 0 8 7我想,你不仅记不住这些,甚至无法想象一个人听了一遍这么长的数字后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如果有人能作到这一点,你一定觉得他是个天才。我过去有位朋友,被保送到清华数学系读书。一次我把自行车借给他。等到他宿舍要回自己的车时,他就领我到楼下上百辆清一色的蓝色自行车中辨认。我还没有看到自己的车,他就先给我找到了。最令人惊奇的是,他不是靠记住车的形状,而是车牌的数码,而且在那么都车中,一下子就把这小小的数码捕捉到了,比我靠外形记忆的“形象思维”快得多。我当时感慨:“人家被保送到清华数学系不是没有道理呀!人家是数学天才!”这样超凡的能力,当然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本钱。巴菲特经常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声称自己根本就没有计算器。Steve Ross创建了Warner Communication这么一个商业传媒帝国,最后卖给了时代公司。他干脆说:“我最恨计算器。它把人的能力给拉平了。”理由是,他一向可以不用计算器处理各种数据。计算器的发明则给没有这种能力的对手提供了便利的武器、削弱了他的竞争优势。通用电气的前总裁、为誉为二十世纪的“世纪总裁”的韦尔奇,能一下子从二十四行充满数字的财政报告中挑出问题。他管理着世界最大、最复杂的公司之一,留下了能够记住每个细节的传奇。 比尔.盖茨在哈佛的数学教授Harry Lewis在他那本《没有灵魂的优异》 (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开篇就写到:他一眼就能看出比尔.盖茨聪明绝顶。他在讲授应用数学时,第一堂课给学生们留了一道看似很简单的数学题。对这个问题,他不仅自己无法解答,也不知道其他什么人能够解答。他只不过想用此向学生们说明: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但是,盖茨几天后就到他办公室来,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后来经过深化,和教这门课的另一位教授联名发表在一个数学杂志上。 俗话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儿,就别揽那个瓷器活儿。”你如果没有上述这些人传奇般的天份,最好不要幻想着能够成就他们的业绩。天才之所以叫“天才”,就是因为那“才”是“天”给的。这是个有或没有的问题。你得不到就是得不到。老友郑也夫在美国的侄儿申请大学时几乎被所有名校录取,最后上了哈佛,而且读书从来不费力。我特别问他和那孩子的母亲(也夫的妹妹):“这是怎么培养的?我可是希望复制这种教育呀。”也夫还是那样快人快语:“这孩子还用培养吗?你打牌摸着好牌了。你用不着是高手也能赢。这孩子暑假来北京,我教他下围棋。但走的时候,我就下不过他了。”看来,我等凡夫俗子,最好早早断了天才的成功梦。但是,事情远无如此简单。对开篇的那组长数字的不可思议的记忆能力,常人经过大约250小时的训练就能够掌握。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著名案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人对数字的记忆能力是有局限的。超过七位数字,就很难被记住。全世界大多数本地的电话号码(不加区号)之所以是七位数,就是根据这样的假设。 但是,1978年7月11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实验室,一位寻常的本科生经过训练竟然创造了记住二十二个毫无规则的数字的记录。最后,经过了250小时的训练,他竟能够这样记住八十二个数字!这位在心理学文献中以SF闻名的受试者,并不是个天才。他的一位朋友最后把这个记录提高到了102位数,也不是天才。他们的业绩证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普通人经过训练,会发展出连自己也难以想象的“超常”能力。 这一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对我们理解天才有着重大的影响。天才是先天的,还是培养的?这个问题在西方一直争论不休,但目前心理学的主流更倾向于培养的分析。那么,即使天才确实是培养出来的话,应该怎么培养?是否有什么门径?换句话说,怎样才能成为天才?这已经不仅仅是市场上无所不在的励志图书炒作的话题,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这方面的领军人物编著的系列工具书,如Robert J. Sternberg主编的《创造力手册》 (Handbook of Creativity) 、《智慧手册》 (A Handbook of Wisdom) 、《智力手册》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以及 K. Anders Ericsson、Neil Charness、Paul J. Feltovich、Robert R. Hoffman联合编辑、长达九百页的《剑桥专业与专家表现手册》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综合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无怪乎Anders Ericsson宣称:剑桥决定出版某一领域的第一本工具书,无疑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与此同时,一些记者、作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展开了细致的调查,采访了从企业总裁、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等各个领域的“天才”,为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 这些人的研究和调查采访所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关键在于怎么培养。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神经学、生物学的一系列研究,已经发现了培养天才的重要线索。如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个平凡之辈也能成为天才。甚至有人换算出非常具体的造就天才的公式:一万个小时的“深度训练”,即大约十年的专业训练,是你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世界水平”最低要求。更关键的地方在于,除了训练量以外,你要对这种“深度训练”的方法有正确的把握。 对于这样的结论,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这岂不是说谁都可以成为莫扎特、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了吗?天下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但是,他们的研究和调查,代表着西方众多科学家、教育学家、新闻记者半个多世纪的心血,绝对不能小看。我认真检视了他们的研究和证据,可以说相当令人信服。这是其一。其二,我虽然仍然不相信谁都可以成为莫扎特、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但是,他们的研究足以证明,经过严格、正确的训练,你至少有希望成为成为半个莫扎特、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这正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得了的成就。事实上,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低估自己的潜力。其实有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你就能开发出连自己无法相信的能力或“天赋”!对此,我有个人的经验,也愿意和大家分享。其三,在未来全球化的竞争中,才能或者天赋是我们制胜的本钱。如今大量的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沦为“蚁族”。这当然有种种客观的原因。但是,这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才能则是一个核心的原因。几年前,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发表报告,称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一年在300万以上,但是能够胜任外企工作的只有1/10,而印度1/4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胜任。《经济学人》也两次发表文章报道中国的“白领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立足,需要大量中高层白领,而且开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可惜在中国就是找不到那么多足以胜任的人来,乃至影响到这些企业在中国的扩张。你可以说你没有比尔.盖茨的天才。但是,如果你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把自己训练成能够在这种跨国公司里胜任中高层职位的白领,则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内。也正是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在本书中尽可能综合美国近半个世纪来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把自己训练成“半个天才”、“半个盖茨”提供若干参照。我希望,那些急于求职的大学生、那些野心勃勃的白领、那些在学术界、媒体、艺术界等诸多领域奋斗的人,能够面对这些科学研究和调查的事实,更有效地设计自己的人生战略。记住,这不是如今无所不在的励志,而“引经据典”的讨论。虽然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如同小说一样顺畅,但我从不想减弱其学术色彩。这也是本书充满了注释的原因。我无非是想证明,关于天才培养这种题目,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迷团,完全超出了个人经验所能解释的范畴。我尽可能总结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找到一二线索,已经很满意了。我在本书中的所言,并非自己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着相当的研究、采访、乃至心理学实验、医学技术(解剖、X光片、脑电图的等等)所揭示的事实作为基础。开明综义后,我不妨再就上面所提到的三点展开论述。在西方的传统中,对天才的信仰根深蒂固。比如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一直有所谓“上帝赋予的才能”之说。甚至有“当上帝给了你的秉赋后,你想拒绝也不可能”的说法。这大致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毫无背景的人突然成为先知、圣徒的原因。中国文化中也不乏类似的信念。一个放牛娃可以毫不费力地成为状元,一个不成器的富家子弟则不管请了多少家教、上了多少班,就是连个秀才也考不取。近代科学崛起后,天才成了严肃的科学研究的题目。这方面开创性的著作,大概要数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进化论的启发下于1869年完成的名著《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他通过对《泰晤士报》上的成功人士仆告的量化分析,发现英国的几个大家族为社会贡献的人才不成比例地多,由此提出了天才遗传说。虽然学界对他的成果颇有怀疑,但是达尔文对他的研究大加激奖,并在自己的名著《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加以引用。高尔顿(Francis Galton)则再接再厉,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优生学”,希望通过正确的联姻来改良人种。 后来“优生学”因为被纳粹所利用而声名狼藉,不过,对先天智商的信仰并没有消失。当今在欧美相当流行的各种测验,包括“美国的高考”SAT,研究生考试GRE,都是建立在智商学说基础上的测试。1994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Richard J. Herrnstein和美国企业协会的社会学家Charles Murray共同出版的爆炸性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构造》(The Bell Curve: 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也坚称:智商是先天的,在人口中有固定的分布规律,还没有证据证明能够通过人工干预来改变。当然,这本书一下子就成为左翼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目标。我们不妨把这派的学说称为“天才论”。与这种“天才论”的传统相对立,“培养论”,即认为才能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派,在战后渐渐崛起,如今即使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至少也和“天才论”分庭抗礼并略占优势。这里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对美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 。他总结了三种理论。第一种是传统理论,把人分为学得好的和学得坏的,即我们所谓的聪明学生和笨学生。学生之间这种能力的高低,通过简单的测试就能衡量出来,因此必须因材施教。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系统就是以此为基础构筑的。比如考试、升学等等。前述《钟曲线》的作者就坚信,智商达不到一定程度就不应该上大学。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你要不要上大学,先要看你是不是读书的料。第二种理论,则是在1960年代早期崛起,把学生分为学得快的和学得慢的。那些学得慢的人,或者我们所谓的脑子慢的人,掌握同样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帮助。但是,只要他们有了这些额外的时间,获得了这些特别的帮助,他们就能和那些脑子快的人掌握和运用同样复杂的知识。布鲁姆自己发展出来的是第三种理论。他承认学生的表现有非常大的不同。但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心理背景不同,而学校总是几十人一个班进行统一教育。那些心理和知识背景正好适合这种统一教学的学生进步快,不适合的则进步慢。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适合自己的心理和知识背景的教育,则学生们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一句话,学生表现的差异主要是教学问题,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最近二十年,有一种在“天才论”和“培养论”之间发展折衷公识的趋势。比如,大多数心理学家们同意,智商大致有一半是遗传的。另一半则是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所致。同时,一个人生活中成败的许多变数是受智商的影响,但大部分变数则在智商的影响之外。极端的智商决定论和智商无用论都被一系列研究所否定。 由此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能看清:人生中的大部分变量都是在智商之外,而智商中又有一半是后天环境决定的。那种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智商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的比重。况且,这四分之一的智商基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并不清楚。你也许觉得你的智商基因很差,实际上却可能是非常优秀,是被后天环境和自己性格中的其他因素埋没了。正是出于这样的计算,本书力争绕开决定我们人生的不到四分之一的、同时几乎也是不可知的因素,而集中于四分之三以上的我们可以改变的因素。其重点讨论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把布鲁姆的理论延伸到了天才训练上来。其核心观点是: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们用特殊的方式把自己训练成了与众不同的人。你要是掌握了那种训练方法,并用来训练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天才。我想,中国的读者大部分恐怕无法接受布鲁姆的理论,也不相信什么人都可以被训练成天才。我这里只想提醒读者,布鲁姆的理论不是他一个人的假设,而是建立在大量学者实证性的心理计量、测试,以及对美国教育系统细致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你找他随便一本著作看看其中的引证就知道。我们即使不同意其结论,但也无法否认其丰富的实证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对改进我们的教育、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自我培养的重要意义。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天才训练的信徒。道理很简单,许多人都象莫扎特或者科比.布莱恩一样地训练,但我们只有一个莫扎特,一个科比,大量的人远到不了他们的地位。那四分之一不到的基因因素,到了顶尖的竞争领域就是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我在后面还会继续论述。但是,即使是我这么一个持反对意见者,细读完这些研究后也对其意义深信不疑。如上所说,你即使受了比尔.盖茨那样的训练,也未必能成比尔.盖茨。毕竟人家是天才,你不是。但是,你真若象他那样训练自己,大概还是能够成为顶尖的计算专家,或者硅谷一个中型企业的总裁。我并不想说服大家都把自己当天才。但是,你至少要把自己当半个天才。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在对自己的低估中活了一辈子,白白浪费了这唯一的一次生命。为此,我不妨讲一个个人的故事。我从小体弱多病。到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比我更瘦弱的同龄男孩,属于一阵风能刮倒的那种类型。高考时体检,医生查不出我有什么病,但直言不讳地对我这把身体能否把大学读下来表示怀疑。据母亲说,我1961年出生正好赶上三年困难的饥荒;后来父母下干校,把我们兄弟留在城里交给一个不识字的农村保姆照顾,吃得很差。这样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我的身体格外孱弱。对母亲的解释,我从一开始就不信。事情明摆着:中小学上体育课,无论干什么,我在男生中总是最后一名不说,即使和女生比,也在中下的水平。这些同学中,绝大多数家庭条件比我还差。人家怎么那么壮呢?显然大家先天就是不一样。不用说,以我这样的身体和运动能力,自然不时引起同学们的耻笑。我也早已认命,觉得自己生就了这把骨头,在体育的任何项目上都不可能有指望。但是,认命的我有一次也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那大概是高一的时候。一天老师宣布不久要测一千五百米长跑,并警告大家:大部分同学没有进行过这种耐力训练,通过很难,要提前准备。我一下子慌了神,马上问一个粗壮的男生:“要跑多长时间才合格呢?”他则立即大笑,当着全班男男女女的面高声对我说:“你要想办法跑得时间短,怎么还想着跑得时间长?瞧你这把骨头,还是跟着女生测吧!”我气得满脸通红,但一声也不敢吭。这样的奇耻大辱,使我再也不准备这么生活下去了。我哥哥大我五岁,上学时一直是学校足球队和田径队的队员,跑一千五还是他的专项。我于是问他应该怎么训练。他告诉我最好的办法是变速跑:一百米快,一百米慢。我第二天一早就去试。跑完累得几乎要吐。不过,还是坚持了一个月。到体育课测验那天,我居然跑了全班第四。跑完后我累得不扶着墙几乎站不住,但听到全班上上下下在那里窃窃私语:“薛涌今天真是神了!”那位大声侮辱我的男生,竟被我甩下二百米左右。由此,长跑成了我的特长。记得刚上大学时开系运动会,我在北大中文系拿了三千米第二名(11’01’’),第一名是校田径队的长跑队员。如今我已经四十八岁多。但是,三千米的成绩和大学时不相上下。我仍然可以用过去北京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比较轻松地跑二十公里。这是个什么体能呢?不妨举个例子。中国足球十几年前闹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要强化体能。足协下令:甲级队运动员三千米跑不能在十二分钟内完成,就不能上场比赛。结果,一些著名运动员,特别是三十上下的“老”运动员,因为达不到标准而发生了危机。让我们就假设他们三千米能用十二分钟跑完吧。那么他们在这个水平上也会被我这个快五十岁的人甩下二百米左右。那就是四百米跑道的半圈。输成这样非常难看。而这些竟是在一个最要求体力的球类项目中的职业运动员!我是不是有超人的体能、高水平的训练呢?也不是。我这么多年运动确实基本没有断过。不过,跑步总是跑跑停停。前几年一直没有跑。现在也是一周跑那么两三次而已。如果进行是比较正规的业余训练,成绩肯定要比现在高出一大截。可惜我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我说这些要证明的东西很简单:在许多人看来,以我身体的底子,以五十上下的年纪,轻松地跟着一位骑车人围绕着北京二环路跑一圈似乎是很难令人想象的,甚至简直就是发疯。其实,这对一个一般体格的人应该是很容易作到的事情。可惜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潜力。在长跑上,我从来不相信我是个天才。我现在连半个天才也算不上。十年前三十八岁时,在纽黑文一场三英里的公路赛上,我就在最后冲刺时被一位六十几岁的业余选手轻松超过。但是我也发现,高中时我在体育上给自己下的结论绝对错误。我瘦小的体形其实很适合长跑,在这个项目上和常人相比至少略有基因优势。如果我刻苦训练,并且训练得法的话,我能够成为“半个天才”,能够在我这个年龄组获得相当“拿得出手”的成绩。我是很偶然地发现了自己。大多数,则如同练长跑前自认体育不行的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一会儿觉得自己不是学外语的料,一会儿就觉得自己写不了文章…… 这样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埋没了多少自己的才能。我也正是抱着这样的精神从事这本书的写作。你如果在你所从事的领域,达到我在长跑上的水平,那么你就远不止是百里挑一地出众,你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再说一遍,我这种水平,还是很不规范的训练的结果,还有许多潜力有待开发。如果你真以最高的职业准则要求自己、持之以恒的训练,你的水平就更高,就可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你就绝不可能大学毕业时面对那么多高薪白领职位的空缺却连个工作也找不到。一句话,成为“半个天才”就能让你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高人一头的才能会给你带来过去所不可想象的奖赏。没有才能则会让你受到比过去更严酷的惩罚。在前一段华尔街金融风暴的高管丑闻中,我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消息:美国银行收购了几乎破产的美林。美林在2007-08年间的亏损将近二百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收购,也是以联邦政府的大规模财政资助为条件。但是美林竟在这个节骨眼上给高管们发放了高达三十六亿美元的奖金。这种大慷纳税人之慨的行为,引起举国震怒。不过,后来看媒体的相关报道,我发现有一个部门的高管,这些年拿的奖金上亿。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个中国人。此公领导的部门,几乎是美林中唯一一个持续赢利的部门,所赚的钱比他拿的奖金多多了。在这么一个华尔街全面坍塌的时代,这样的表现当然惊人了。也就是说,他的所得不仅合法,而且合理。其实,这几年的《华尔街日报》,不时有报道在世界顶尖的银行成功的中国人。这些人如果在几十年前,守着这样的才能也不过是泡杯茶在机关里坐办公室,一个月拿五十六块钱的干部工资。当今这个时代,你如果有此才能则很难有人能挡住你的成功。你可以全球流动。日后的华尔街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高管、总裁;诺奖得主中的中国人的面孔也会越来越多。现在的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你能够想象自己的孩子日后的前程!Geoff Colvin因为是《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对企业界的这种人才竞争特别敏感。他在分析知识经济的效益时作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微软迄今为止拥有资本三百亿美元,已经为其持股人创造了两千两百多亿美元的财富。另一个公司叫Procter & Gamble,是美国最著名、管理最优秀的大企业之一,迄今为止拥有八百三十亿的资本,比微软多2.7倍多,但是给股民创造的财富只有一千二百多亿,几乎比微软少了一半。为什么?这不是说一个公司比另一个公司好,而是因为微软几乎是完全靠脑力经营的公司,Procter & Gamble则是生产洗衣粉等等日用品的公司,是普通的制造业,对员工的智商和能力要求要低得多。谷歌的例子更惊人。迄今为止,谷歌以五十亿美元的资本,创造了一千二百四十亿美元的股值。PepsiCo.这个一流跨国公司,以三百四十亿美元的资本,则仅创造了七百三十亿的股值。难怪比尔.盖茨曾经说:你如果把二十位最聪明的职工从微软挖走,微软就成了个无足轻重的公司。一般人总觉得微软的核心是软件。错了。微软的核心在其人事部,在于它怎么雇人!世界石油巨头Exxon Mobil是另一例子。这一巨头近年来每年获得的投资为二百亿美元上下,但2006年通过股票红利等形式把三百三十亿美元送还投资者。既然那么赚钱,既然那么多人要投资,为什么不多吸收些资金,把饼作得更大?其总裁Rex Tillerson的回答一语中的:钱有的是,人才却没有。你可以找来更多的投资。但是,你不可能走到大街上一招呼就雇一大把顶尖的地质学家、工程师。钱要是不花在这种一流的人才身上,那就不如不花。几乎世界所有顶尖的企业,人才都是第一要素。人才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发展出这样的资源,自然可以走遍天下。同样,如果你没有才能,受到的惩罚也是严酷的。半个世纪前,美国是世界工厂。美国的高中生一毕业,大多就在本镇的工厂当工人,一辈子不用离开故乡,各种福利齐全,退休待遇优厚。当年有些大学教授的儿子也不愿意上大学。因为当工人比当教授日子好过多了。现在如何呢?企业外包,制造业消失,美国受打击最大的就是这些人。最近我搬家买了一堆包装纸箱,发现箱子后面写着一句话:“骄傲地在美国制造!”可见如今在美国制造的东西是这么少,乃至偶尔有个“美国制造”也要特别“骄傲”一下。现在的“美国制造”跑到哪里去了?到了微软、谷歌。你能干那里的活儿,自然前程似锦。如果你仅仅能作纸箱子,也许今天还“骄傲”,明天就没有饭吃。因为纸箱子早晚要到中国来造。那么中国呢?中国靠吸收被美国淘汰的制造业而崛起。但是,中国马上也会进入一个中等发达的水平,并且随着人口的老化,年轻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格会逐渐攀升。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中国是享受不了几年了。比中国穷的地方,如越南、印度等等,会吸收不少中国的制造业。总之,干粗活在中国也不是长远之计。下一代中国人需要的是技术、才能,是高附加值的创造。但是,当今中国的教育正处于破产的状态。你在一个连校长也抄袭的大学里能学到什么呢?难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等到中国的教育问题都解决了以后再开始培养自己、参与国际竞争吗?这样的日子是等不来的,也等不起。所以,我希望年轻一代为了自己的前途行动起来,把自己当天才来训练。我的责任,是把国外最近几十年在这方面的研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总结,给大家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还是那句话,我相信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半个天才”。你能够成为莫扎特、盖茨当然更好。即使成不了,落得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也犯不上呼天呛地、捶胸顿足。这个世界需要莫扎特和盖茨,但仅靠莫扎特和盖茨们也玩儿不转。现代社会是个高度有组织的机体,需要大量中高层人士实现莫扎特和盖茨们的理念,管理他们的果实。在这样的世界中,我相信这“半个天才”能给人生带来极大的成功、极大的满足。我真切地督促年轻一代从自己开始行动。

内容概要

  每个平均智商以上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  有人换算出非常具体的造就天才的公式:一万个小时的“深度训练”,即大约十年的专业训练,是你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更关键的地方在于,除了训练量以外,你要对这种“深度训练”的方法有正确的把握。    天才训练法(十年定律,深度训练,分块训练,挫折训练,动机限制)  天才的肌肉(脑神经学的最新成果:髓磷脂与髓鞘的机理与超强功能)  天才的精神(毅力,固态气质与进取气质)百日英语学习法(深练的例证)

作者简介

  薛涌,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北京晚报》、社科院政治所工作;耶鲁大学历史博士,现在美国任教。已经出版有《草根才是主流》《学而时习之:论语研究之一》《一岁就上常青藤》《仇富》《北大批判》《培养精英》等书。他长期为海内外报刊撰写评论文章,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书籍目录

导论 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上卷 天才论:智商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黑人运动员不可超越的优异 第二章 世界“最聪明”的种族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 第四章 什么是智商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常规智力、流性智力、结晶智力,智力的广度与深度 第七章 智商怎样预测成功 第八章 美国总统的智商有多高 第九章 智商陷阱:从考试及格才能被判死刑说起 第十章 智商如何提高中卷 培养论:天才是怎么炼成的 第一章 天才的“十年寒窗” 第二章 天才是怎么训练的  经验陷阱  深练:天才训练法  动机与努力:天才对局限的突破 第三章 天才的“肌肉”:技艺与大脑的形成  大脑的工作过程:自动处理与控制处理  髓磷脂和髓鞘决定了你的聪明程度 第四章 天才的年龄:从童子功到大器晚成 第五章 毅力,成为天才的最后一步  努力来自气质:固态气质与进取气质下卷 行动示例 第一章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天才  从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起  从豆腐西施到作坊制 第二章 百日内能读《时代》周刊:“深练”例证  英语学不会吗——一个失败者的经验  立志为什么重要  首先谈目标确定  “深练”:“挫折学习法”  为什么百日能读《时代》周刊:  用“深练”记单词的基本程序  阅读单词记忆法过程演示结语人贵无自知之明

章节摘录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关键在于怎么培养。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神经学、生物学的一系列研究,已经发现了培养天才的重要线索。如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个平凡之辈也能成为天才。甚至有人换算出非常具体的造就天才的公式:一万个小时的“深度训练”,即大约十年的专业训练,是你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世界水平”最低要求。更关键的地方在于,除了训练量以外,你要对这种“深度训练”的方法有正确的把握。你可以说你没有比尔.盖茨的天才。但是,如果你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把自己训练成能够在这种跨国公司里胜任中高层职位的白领,则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内。我在本书中尽可能综合美国近半个世纪来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把自己训练成“半个天才”、“半个盖茨”提供若干参照。我希望,那些急于求职的大学生、那些野心勃勃的白领、那些在学术界、媒体、艺术界等诸多领域奋斗的人,能够面对这些科学研究和调查的事实,更有效地设计自己的人生战略。关于天才培养这种题目,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迷团,完全超出了个人经验所能解释的范畴。我尽可能总结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找到一二线索,已经很满意了。我在本书中的所言,并非自己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着相当的研究、采访、乃至心理学实验、医学技术(解剖、X光片、脑电图的等等)所揭示的事实作为基础。 大多数心理学家们同意,智商大致有一半是遗传的。另一半则是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所致。同时,一个人生活中成败的许多变数是受智商的影响,但大部分变数则在智商的影响之外。极端的智商决定论和智商无用论都被一系列研究所否定。 由此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能看清:人生中的大部分变量都是在智商之外,而智商中又有一半是后天环境决定的。那种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智商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的比重。况且,这四分之一的智商基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并不清楚。你也许觉得你的智商基因很差,实际上却可能是非常优秀,是被后天环境和自己性格中的其他因素埋没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们用特殊的方式把自己训练成了与众不同的人。你要是掌握了那种训练方法,并用来训练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天才。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高人一头的才能会给你带来过去所不可想象的奖赏。没有才能则会让你受到比过去更严酷的惩罚。谷歌以五十亿美元的资本,创造了一千二百四十亿美元的股值。百事这个一流跨国公司,以三百四十亿美元的资本,则仅创造了七百三十亿的股值。难怪比尔.盖茨曾经说:你如果把二十位最聪明的职工从微软挖走,微软就成了个无足轻重的公司。当今中国的教育正处于破产的状态。你在一个连校长也抄袭的大学里能学到什么呢?难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等到中国的教育问题都解决了以后再开始培养自己、参与国际竞争吗?这样的日子是等不来的,也等不起。这个世界需要莫扎特和盖茨,但仅靠莫扎特和盖茨们也玩儿不转。现代社会是个高度有组织的机体,需要大量中高层人士实现莫扎特和盖茨们的理念,管理他们的果实。在这样的世界中,我相信这“半个天才”能给人生带来极大的成功、极大的满足。我真切地督促年轻一代从自己开始行动。天才从来不仅仅是天生的,更是培养出来的。再大的天才,也需要十年修炼成器。这一“十年定律”,于1973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时总结出来的。他们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不经过十年左右的训练而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的水平。这些你不可能超越的天才,其真正的本钱是他们的童子功。他们并不比你聪明,但他们练得比你多得多。寻常的人经过高水平的职业化训练后,所获得的才能在那些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眼里就是天才式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才能,已经是在现代社会成功之必须。比如,在美国无论是媒体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professional(职业的,精湛的)或professionalism(职业精神)。在十三世纪,著名学者Roger Bacon宣称一个人要掌握当时的数学知识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如今,他所指的那个前微积分时代的数学是千百万高中生的日常作业。1878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但当他要求当时最著名的两位小提琴家(其中包括Leopold Auer)演奏时,都被对方拒绝,理由是太难。如今,每个从象样的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都能演奏。现在的演奏水平是如此之高,乃至有人说当年闻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如果参加今天的小提琴比赛将显得“很惨”。更有学者用计算机对从十九世纪至今的国际象棋比赛进行分析,发现当年的世界冠军还达不到今天的普通大师级别。总之,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速职业化,对技能和才干的“准入”要求也提高了许多。这也是我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础。三、四十年前的汽车跑五万英里差不多就寿终正寝,如今的车跑二十万英里也并不新鲜。我们也将不断地用更少的钱购买效能更高的计算机。 人在素质上的进步如果跟不上这些,就会被淘汰。这也使“天才训练”成为普通人的必须。如果你按照高尔顿的教训为自己划地为牢,你在当今的社会就可能一事无成。对运动员的研究证明,一流和二流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二流运动员总喜欢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戏”,一流运动员则不爱这么重复,而特别愿意尝试自己不太行的动作。靠写获得七届环法自行车赛冠军阿姆斯特朗传记而成名的作家Daniel Coyle,则亲身走访调查了世界九大培养各种人才的超级基地,试图在实际生活中检验Ericsson等学者的理论。他把“处心积虑的训练”简化为“深练”(deep practice),意思是一般人练得浅,水平自然平庸。天才则练得“深”,能超出凡人之上。我们总把记忆看成是录音机一样的东西。错了。记忆是一种活着的结构,是个能够无限发展的脚手架。通过遭遇和克服障碍所刺激出来的神经冲动越多,这个脚手架就越大,我们学习得就越快。

媒体关注与评论

#REF!

编辑推荐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是《一岁就上常青藤》之后,更高年龄段的英才训练手段,让父母教育孩子,青中年自我提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0条)

 
 

  •   拿到书后,先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翻了翻。
    首先感觉,薛老师这次是下了功夫,认真研究和撰写的。书里面引证了许多欧美最新的研究成果,书后的参考书目,有4页之多,而且90%都是英文著作。比如,从专家对顶尖运动员的研究中,论证**的才能来自有效的训练,而且是必须有1万小时的有效而深入的训练。再比如,西方脑神经研究中,现在最新兴的领域是对包裹脑神经的髓鞘的研究,关于髓鞘的认识,以前并不为学者所知,但其重要性现在则被揭示出来。它相当于电线外面包裹的绝缘体,这可以保证电流要有效而且不流失地传导。同理,脑神经中的信息传导,也有赖于髓鞘的有效包裹。而且髓鞘的生长发育几乎伴随人的一生,并不是像生理发育那样,到一定年龄段就停止了。这也证实了人们一般的认识,即是,老年人如果经常用脑,经常阅读思考,就会避免老年痴呆。
    再从书的结构上看,也可以看出薛老师的完整构思。书的第一章是讲智商,这是天才或者说**才能的基础,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题目,比如黑人是不是天生具有运动基因,为什么南部非洲人的短跑能力强,而长跑选手必须要到东北非去找。再比如中国人为什么在学习上超出白人一大截,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重视教育的结果。还有,美国总统的智商各是多少,小布什是不是最笨的总统,非常好玩。
    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训练为什么会提升人的才能,怎样训练才最有效力。这是书的主干,有许多真知灼见。其结论就是,只要在中等智商以上,再加以必须的训练量,以及有效的训练方法,比如分块训练、挫折训练等等深度训练法,最后还有你对自己的目标有强烈的预期和毅力,达到世界级的**才能是可能的。
    书的第三部分,是对实际事例或教育现象的评论,用以印证自己上述的天才理论。其中有对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分析,那是因为中国从小重视背诵,而且是不明白内容的背诵。这其实是一种浅训练,而不是天才所需要的深训练。所以西方重视讨论班,主要是对内容进行互相辩难,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
    薛老师特别联系自己28岁之后学英语的经历,来说明浅训练和深训练的区别。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的英语,多还给了老师,就是因为训练停留在表层。薛老师提供了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并保证30天内让你流利阅读时代周刊。
    整体的一个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及宣传口号,都是围绕家教和青少年的,其实这本书有挺高的科技含量,更适合中青年阅读,是一本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自我超越励志书。
  •   曾读过作者薛涌的<仇富>,没想到一位社会学家居然写出了这样一本励志书,令人惊讶并好喜,直至读完此书,长呼喜欢,相当的受益匪浅。不说费话,直入核心。
    这本书特点如下:

    一,学术性。比起市面上的励志书。这本书不同于那些以情动人,以自己身残志坚的事例打动人,或者以自己所经历的如同重生般的历练所得,或者是行走悟道的经验之谈。这本书学术性非常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乎要把他分到心理学读物的范畴中。**才能的秘密,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这种观点,深入我心。只是作者并非简单地重复那些凿壁借光,韩门立雪式的苦,而是强调“科学”。在具体阐述科学前,一个观点: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关键在于怎么培养。秘诀就在“深度训练”,也就是说如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个平凡之辈也能成为天才。即大约十年的专业训练,是你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OK,信心就在于,除了那些天赋上的事,任何人虽然不能成为天才,但至少可以成为半个天才。这便是天才是训练出来的立论核心。在论证这个核心理念时,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智力测验,并举美国一典型杀人犯的智商测验,智商习得以及美国总统智商对比,莫扎特效应等真实案例,讲述在训练过程中人与人的不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朴素的哲学。作者的讲述将这个朴素哲学实体化,生活化,真实化。

    二,可操作性。在读此书前,我只相信少量的老年人可以在50岁时跑马拉松,不过作者说他可以,让人很佩服。天才是可以训练的,怎么训练。如何把握经验和能力的关系,为什么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能力反而似乎达到了瓶颈?答案就是:经验有时使能力退化。专业的解答就是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认知期,贯通期和自动期。比起引述的国外的数据和案例,引用庖丁解牛,也更让我们熟悉理解和接受度更好。思维的自动化,思维还在睡眠,于是只是凭本能,不过脑子。这就是经验带给我们的负作用。于是常常看了一晚上书,结果发现啥都没记住,于是做了半天的事,结果发现凭本能做总是一个模样,有时要重作。

    三,观念变革。天才的大脑长什么样?爱因斯坦为什么是爱因斯坦?作者在书中提到髓磷脂和髓鞘决定了我们的聪明程度。神经元间的信息网络究竟如何,我想非脑科专家,也不必深研,不过,刺激自己的脑神经启动,让信号在神经元之间更多地传递,这便是我们走向天才之路的最佳训练。
    大器晚成的十年定律,令人信服的“深练”训练。
    好书,值得多读两遍。
  •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常青藤的英才训练法,父母教育孩子、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必读书,美国教育专家薛涌最新力作,很好
  •   励志类书籍多数都有着“煽动”的力量。首先举例,然后论证,最后总结,反反复复强调一个信念。这几年此类书籍过于泛滥,我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然而我终归相信,无论你用哪一本励志书籍中的方法去实践,都一定会取得成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坚持到底,用自己的人生去验证观念的对错。薛涌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关注教育的作家。就这本书而言,写得相当朴实无华。《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不是要用近乎催眠的方法让你相信什么,而是告诉你,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尤其是对天才的定义。造物主创造每个人都有他的真意,因此每个人都是奇迹,每个人都是天才。只不过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太多了,而一生的时间太过短暂,使得我们期许自己能够拥有足够的力量完善自我,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这里姑且不谈什么哲学思考,而是单纯假设人生的意义,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多人因为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弥补这“毫厘”,因此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找回信心,找到动力,并且真正意识到意志力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天才远比被发现的多得多,可是那些天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天才,仍在茫然的质疑中荒废光阴。如果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天才,那么这个世界会怎样?如果每个人相信自己能成为天才或者接近天才,只差那些努力和坚持,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没必要,我们无法站在命运的终点回顾自己,从而给自己一个精确评论,但是这种几乎完善和近乎天才的努力过程,也许才真正是我们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精髓!
  •   读这本书前,在网上看过同类主题的《哪来的天才》这本书,包括很畅销的《异类》这本书,观点都是一样的,就是10000小时定律和成功来自刻意的训练,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10000小时有效训练。

    薛教授的这本跟侧重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这个观点靠谱,《哪来的天才》则主要体现实际例证。

    两书有个共同点,就是这个理论建基于对于体育运动员、音乐家这类技艺类事务的大量实证研究。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个理论扩大到商界、政界、打工界有效吗?因为我一直的观点是,在后面这些领域,比拼的不单单是技能,而更可能是综合素质。当然这两本书,都没有说,10000小时有效训练是取得成功的充要条件。在《哪》这本书里倒是有专门的章节,说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商界,但书中也表露出在商业领域,这个问题明显要复杂些。

    我们国人有句话,叫做出来混,重要有两把刷子的。或许,这两把刷子就是像书里描述的那样炼成的。

    但光有两把刷子,恐怕也只能在江湖上立足,要想混得开,尤其在中国,恐怕还没到这么简单的时候,至少我敢肯定,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在中国想混成现在这样,怕是有点悬。著名的地产行业大收藏家樊建川在一次访谈类节目里就谈到,他的后代就没接手他的公司,他说,干不了,光每天应付工商税务、公安消防就得把人烦死。比尔那脾气,恐怕不行吧。李开复好像就讲过,中国未来50年也出不了一个微软和谷歌。人家不是愤青,这是大实话。这里的商业土壤,养不出大企业家。这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都承认的,忘记是谁说的了,好像还挺有名的。

    但是,我们也不要悲观,在国企、民企实现不了,可以到外企实现嘛。只是在国企、民企的人就惨了,因为被迫大量时间浪费在外部迎来送往、酒桌饭局,内部勾心斗角、察言观色上。好多老板和陪同人员都过10000小时了吧?什么是人才?这就是中国的人才!想来令人心酸气闷。国人其实是勤劳和智慧的,奈何勤劳和智慧用的不是正地方,给外国打工也就难怪了。

    这个问题,我泱泱十几亿华夏子孙,竟无人能解?
  •   涌哥是我的偶像,我正在按涌哥的理论来自我教育,争取成为一个像涌哥那样的自我塑造的人(self-made person).
    涌哥在书里讲了自己练长跑的经历,很让人感动。他现在是奔5的人了,可长跑比年轻人还快,甚至要到北京的二环路上,和汽车比赛。还有他书中学英语的故事也让人感慨万分。
    估计大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差不多,学了中学,甚至学到大学,但英语照样很差,不能读书,不能会话。但涌哥28岁才下决心认真学英语,现在靠英语教书、挣饭辙,不服不行啊。
    涌哥的英语学习法,就是他书中大讲特讲的深度训练法,他保证,按此法训练,保证你30天后,可以顺利阅读时代周刊。我准备照方抓药,验证一下。
    向涌哥学习,向涌哥致敬!!!!
  •   常青藤的英才训练法常青藤的英才训练法
  •   薛涌的书,这是我买的第二本了。之前“一岁就上常青藤”就感觉不错,虽然后半部分感觉有水分,但总体还是不错。这本也很好。有许多是第一次接触到的理念。比如“深练”、“人贵在无自知之明”,耳目一新。对普通家长来讲,操作性很强。
  •   家长的钱好赚,想要培养天才孩子的家长的钱尤其好赚,望子成龙的心,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希望该书能对我有启发。薛涌在儿童教育方面眼光独到,支持一下!
  •   这本书主要是倡导一种理念,天才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没有说那个是绝对的正确,但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儿童时期,人好多好的习惯,好的观念,越早树立越好,到了18岁之后,可塑性就不强了!
  •   我很喜欢薛涌的书,这本的语言不是很简练。我更喜欢《一岁就上常青藤》。
  •   书名也许会误导你,以为训练可以让孩子成为天才。
    其实,本书的主旨是告诉家长“熟能生巧”这一中国古训。
    让自己的孩子培养良好的兴趣并加以强化训练,他们就可以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   就封面设计来讲,比较卡通,以是针对有孩子的家长或孩子本身的书籍来讲,比较有玩儿的感觉,亲和力很不错。
    但说的内容却相当实惠,我甚至觉得需要家长或高年级并有了人生目标想努力的孩子才能真正看进去、吃透。

    当当上有试读,我就不费口舌说了,读完你会想买的(至少我就是读完买的)。
    书托式评论:你想有所成就吗?你想你的孩子有所成就吗?那就在春天的时候努力耕作播种吧。
    不懂怎么做?看《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很遗憾的是,它说的你不一定想听)
  •   很好的一本书,经常拿这本书告诉孩子,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为的是让孩子懂得一切都要努力。
  •   这本书看得很快,因为作证智商那部分直接跳过去了,因为一直就相信智商有高低,关于智商的内容就没怎么看了。在我看来,这本书是励志的一种精神,其实就六个字,万事贵在坚持。感觉没有《一岁就上常青藤》丰足,当然这也和这本书是技术和方法成面的事有关系。
  •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又加上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读完之后给人一种愉悦感,一种激励的力量感。天才,或许我们把它们都神化了。就像爱迪生那句话,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成功之路没有坦途,尤为持续不断的努力,坚持不懈的训练方能达成目标。
  •   每个人都是一支与众不同的绩优股,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为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   普通的我们通过训练也可以成为天才吗?
    我很好奇。其实,我最想做的就是传说中的那种人才。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启发。
  •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训练出来的!只要方法得当。
  •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都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训练积累。
  •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个个都是天才
  •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同意,毕竟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   这本书比较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比一岁就上常青藤好
  •   还行吧,看看不是可以的.接触作者的第一本书是一岁就上常青藤.更推荐看与作者经历相同的黄全愈的全套.
  •   原来是一岁就上常青藤的作者啊,原来那本书看了就非常喜欢。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支持作者啊,希望有更多佳作。
  •   论述客观,事实清晰,分析全面。

    超出如作者所表明的“深练人群”,成人,子女已经上学的为人父母者,亲身尝试做出榜样!子女效之,不断超越现在的自我,达成更高的目标。

    出借给同事朋友读,大家普遍慨叹,虽然认识到这些问题晚了些, 但是,还是可以借鉴这里面的精神和思路,至少可以走些弯路,在遇到问题时参考借鉴加以解决。

    作者的另一本书,“一岁就上长春藤”再次品读,理解上面又有所深入,两本书读下来,也就不强迫孩子, 没完没了的学这学那了。转而引导孩子,只要不停的进步和超越自己就可以哪怕只有一点点。正如毛主席所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好书!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向我们说明了,先天因素可能影响我们成功,但后天因素的影响很大,如何才能在后天中提升自我?让我辈拥有平凡智力的人也能成功呢?
    答曰“深练”。何为深练?即自讨苦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画地为牢,不自我设限。
    最后,作者把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进行了分享,非常好!我要去试试。
    谢谢薛涌又给了我们方法以及希望。
  •   在成为天才前想好,天才是用来干啥的?
    资源越多,责任越大!
    家长尤其需要想明白教育前期的问题,孩子既承载着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延续,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能做到因材施教,清晰理智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哪种培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   试读了部分章节,觉得很不错。买书支持一下。
    黎叔:“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根叔:“21世纪中国大学校长什么最重要?人品!”
    薛勇:“21世纪教育孩子什么目标最重要?天才!”
  •   很不错的一本书,打破了以往对天才的看法,同时作者也列举了在长跑与英语学习上训炼自己的事例,可借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也有启迪!是值得一看的一本书,内容也很引人入胜!
  •   这本书真是不错,里面有天才是如何培养出来了,看来虎妈的
    教育就是如此的,有感触。对以后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有帮助的。
  •   薛教授很注重用事实说话,各种论证论据非常扎实,这本书证明了我的一个感觉,状元\满分有实力和运气,但只要功夫到,90分以上是大部分孩子都能通过强化训练达到的,当然方法也很重要.
  •   继《卡尔·威特的教育》之后,又一部关于后天教育与天才培养的书!
  •   看了本书深受启发,天才是深练出来的,只有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才会有成果。
  •   从来不觉得人与人之间智商上的差距会有多么多么大,也不觉得那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勇于思考,(思考是很孤独很苦闷的事情。)只要勇于行动。(不仅做思想的巨人,更要做实际行动的巨人。),我们人人都能成为天才!
  •   大众沉寂于天才与傻子之间,天才能唤醒他们吗?
    这年头能保证生存无忧,如果有富裕更好,天才不天才的不那么重要。
    这个世界真的很缺天才吗?不一定。缺的更多的是干才!
    天才在哪里,如今我国国情看,那些善于都动脑筋,腰缠万贯的,都是智商不低的人。其实,天才有一部分就是投机取巧、善于钻空子、善于琢磨出最见效的成功之道,并付诸实施的人吧!
  •   科学认识天才问题,提升自身素质
  •   主要是让孩子有的玩儿,所谓天才纯粹自娱自乐。
  •   我也相信天才不是天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多看看,认真领会书中的内容,会有别样的收获。
  •   这本书写的很系统,看完条理很清晰。书中的内容并不高深。
    书中明确了天才和普通人的几个区别,也说明了大多数人成为不了天才的原因,看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
  •   很仔细的看了这本书,而且是一口气看完,受益匪浅。作者从自身的经历说起论证,说明这种训练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知们提出的十年寒窗苦读,不仅如此,还要找对方想,让我在小儿的教育上思路越来越清晰。
  •   我比较赞成作者的很多观点,按照这本书,未必能培养出天才,但他里面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
  •   看看天才是怎么练车来的!!!
  •   天才也是练出来的
  •   先在网上将薛涌的一些书看了下,觉得观点很好,方法实用,便买下送给即将读高中的小外甥。他同样也认可这种观点,答应会努力尝试、强化自己的弱项。呵呵,时下的半大孩子很有主见,能让他们接受好的观念也是需要策略的。
  •   这本书 不像其他的励志书 ,它教会你用科学客观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自己,一种更为贴近实际的方式来讲述你可以做到的事。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一点。即使你打篮球不可能有乔丹厉害,但是如果你向他一样的刻苦训练,你也可以成为一个著名的篮球运动员,成为半个乔丹还是完全有可能的。这里更加强调你对待事情的态度,你要相信自己,持之以恒,你就能够做到!
  •   天才是培养出来的.
  •   自我训练
  •   薛涌的书,很值得没机会出国接触西方育儿实践的父母学习参考。
  •   人们期望通过努力成为天才,无疑是良好的愿望,但真正的天才,还是有一定条件的,绝非有志者都能事竟成。只要能将个人的拥有资源利用发挥好,把潜质尽量开发出来,就能做出成绩,无愧人生。
  •   美国学校的训练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都值得借鉴。
  •   方向很明确,了解怎样训练孩子了。
  •   很喜欢薛涌老师的书,这本书非常棒!希望对培养孩子有所帮助!
  •   个人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天生就是天才本就不易
  •   薛涌老师的很多理念都很不错。二十多岁的时候要多看些书,不要只禁锢在自认为的知识圈里。
  •   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改变一个人
  •   薛涌的书值得一看,已经开始看第2遍了
  •   最近一直在看。有些观点还是认同的。。。不过训练的话,怎样觉得不枯燥又能坚持下去是个问题。。
  •   这是一本父母教育孩子提升的好书
  •   最近看了好几本薛涌的书,这一本也是趁热打铁买的,并不完成赞成他的理论,但是很多方面还是可以参考的。
  •   买的书太多还没看,但对薛涌还是很认可的,
  •   薛涌老师的书都好,很有收获。
  •   薛涌的书都很现实,这本书写得很好,给我很多启发。
  •   薛涌的家教书一向写得很好
  •   正文内容还是很不错的 科学 客观 论证充分 只是不太喜欢结语部分 又见薛氏说教 大概是好为人师的习惯使然 应该说薛涌还是下了很大功夫来查阅各种资料和佐证 海外经历和英文背景 使这本书有着国内书籍少有而国外书籍常见的论证过程 结论也比较客观 也就是因为着重论证 使得正文颇有趣味 很耐看 结语是中式惯有的 用一个过大的结论来概括前面的论证过程 还要加上个人经历 尽管苦口婆心 但想牵着读者鼻子走的感觉 不舒服
    瑕不掩瑜 有新书还是会关注
  •   薛涌的观点一向很给人启迪。看到他博客推荐,立马过来看看。一如既往的支持啊!
  •   因为小孩的教育问题,我经常找这一类的书籍来看,我很赞同作者的理论,要在某一行业有所成就,必须有一万小时的深练,所以目标很重要,执行更重要。
  •   一个成功的孩子,需要好的父母帮助引导、加上自身的勤学苦练、经过十万小时的努力、就算资质普通、也能获得成功!
  •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第一位老师,所以我们更加要负起对孩子的责任,希望从这本书可以学到一些
  •   我认为希望孩子有出息的父母们非常值得一读!
  •   还未细读,给孩子买的,发现对父母也很有帮助
  •   文中观点十分接受,亦很受鼓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可以挖掘,决定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毅力恒心顽强。如果每个人都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我们的人才、产品将是一流的。我们也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一流大国。
  •   本书的一个主题,就是论述为什么成功是人生不停的自我超越过程、这种超越是如何进行的。这种超越,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所以,不管你年龄多大,都没有不思考这一问题的理由。
  •   还有一本“北大批判”,看完薛蛮子的微博后一起买的,好好学习一下!
  •   读了后有一定的启发,特别是了解了美国的教育的一些特点
  •   是朋友推荐的,希望能改善自己对孩子教育这块的心态
  •   老师写的着本书,对我帮助太大了,有很多的事例,拿过来就可以使用,也有一些还可以提前做好功课,以备孩子将来出现类似的问题,好有个不错的解决方法,当家长的培养孩子真的是需要狠下工夫,该做的功课必须提前做足。谢谢老师的书!
  •   其实,真正实施起来,才是最困难的。如果作者能更多介绍一些,怎么样能更好的坚持的技巧和方法就更好了。当然,毅力这种东东,我们当然知道。问题不就是大家很难持之以恒吗
  •   买之前看到不少负面的评论,封面设计得象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看过之后,觉得堪当一本研究论文,加上作者的亲历和独到的思考。真的值得一读。
  •   在这个职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盼望孩子成才的时代,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了孩子,这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可以使人对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重新充满信心,是的,本书的观点非常务实:普通人,经过努力,可以成为一个人才!感谢本书的作者!
  •   和北大批判一样的好书

    一句话:大运动量的练习,可以快速成长。
  •   材料详实,论述充分。方法具体实用。家长孩子都喜欢看。
  •   父母真的很有必要读一下这本书,有趣,方法特别
  •   学会培养孩子很好的书
  •   学习英语的精髓说到点子上了,很多新东方的英语名师也持有书中大部分观点。照着说的方法学,英语进步应该很快,老去尝试,但就是平常时间不够用,所以也就没坚持住,但确实学到很多!
  •   有这样的书,就有一定的方法了。但愿我的孩子按这样的模式成长。
  •   若要培养孩子,先充实自己
  •   随便买的,内容倒也挺好,理论性教育书哦。
  •   我非常喜欢看他的书!受益匪浅!在对待我们的教育上有个科学重新的认识。
  •   非常不错的书,给那些想给孩子减负的家长当头棒喝
  •   要成就一个成功的孩子,必须做一个很成功的家长,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家长能做到呢/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作为家长当然要牺牲很多了
  •   虽然都二十多岁了,但自己还是希望变得聪明一点哈
  •   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什么是智商,该如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所以我觉得还是很不错。
  •   对教育孩子帮助很大。
  •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教育小孩的先进理念,值得一读。
  •   中国人史纲,纸张特别好,喜欢这种厚重的感觉,就像历史一样,百看不厌
  •   对孩子的教导非常有用。值得买。
  •   国情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同,辩证的看吧
  •   孩子看后很有体会。
  •   孩子喜欢这本书,经常翻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