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出版时间:2011-4-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梁培恕  页数:384  字数:3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把书名拟作《至大至刚——记父亲梁漱溟》,表明这是儿子写父亲,还避用一个“传”字。这有两层意思:以这种身份写,写的着重点和方式有异于旁人,料想读者感兴趣的也在这里。我将朝这个方向努力。再者,传记有传记的体例,假如不拘泥于体例较便于反映他的为人,我这样做了,料想读者是愿意接受的。    虽然整本书都是说明他是怎样一个人,我想在进入正文之前,先向读者扼要地、也是从最根本处——他的精神世界、他的胸怀,作一介绍。读者从这里对他有了理解,他一生的行事就比较好理解了。    读者也许知道,他十七岁迄于二十九岁决心出家为僧。出家只解除个人烦恼,国家怎么办?为国家寻出路,寻到先前不注意的固有文化,憬然有悟于西方制度何以总不能安设于中国。至于有人倡言佛化救国,实属荒唐,必须反对而且就由自己来反对。这个醒悟写下来就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自此,把本愿放在一旁,开始了三十岁以后的人世牛活。    他是兼以佛儒两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佛家虽不肯定人生,但是悲悯众生;儒家肯定人生,对人对己都负责任。佛“不舍众生而救世”,儒“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    因此,他尝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所说责任自然不是与职守有关的那种责任,是出于心愿、志向加之自身的。    人可以处处有心,但没有可能处处参与。做事必有人手处。所以,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便占据着他的全部心思。在精力分配上,有时重在前者,有时重在后者。而深入去看,两个问题原不可分割。这使他工作于社会政治领域及哲学领域。    为解决中国问题,早年他提过一个原则:“从进步达到平等,以建设完成革命。”唯帝国主义是敌人,中国人一方没有敌人,没有相与竞争者。    说到这,我想补上两句话:佛家思想在他思想感情上,仿佛是“底色”(姑且借用这个词),即或不显,其实在深处。    他钟爱生命,认为人类有理性,有善恶可言,因此之故,唯人类有向上、向善改变自己的无限可能。这是儒家的态度。    他原是决心出世的人,可是当回顾一生,觉得想做的事或未做好,或未做完,便在日记里写着,愿意再次回到世间来。    我谨以上述几段话概述先父一生,倘能略略有补于读者认识他,有补于理解后面说的事,便算实现了我小小的心愿。

内容概要

梁漱溟(1893-1988),现代中国的伟大儒家,他的人格与思想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他的历史影响注定悠远绵长。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梁漱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本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
  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更足以与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本书是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追述其父的文录。在作者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梁漱溟先生其披沥此心艰难跋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作者简介

梁培恕,梁漱溟之子。
  1933年随父母到山东邹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邹平到四川。1944年秋从勉仁中学去广西桂林,入中山中学读书。日本投降后,从广西回到重庆。1946年夏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解放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校长是徐悲鸿。当时,梁漱溟先生积极参与民盟活动,是国民党特务注意的对象。培恕在艺专学习时,隐瞒了父亲的真实姓名,把堂姐梁培昭作为家长填在表上。但是,时间一长,很多人还是知道了他是梁漱溟的儿子。在内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艺专的学生也同北京其他大学的学生一样,反内战,要和平,举行游行示威。当时艺专参加的有200多人。1947年放暑假时,学校当局开除了包括梁培恕在内的闹学潮的10名同学。青年时期的梁培恕对政治的兴趣很大,一心想学新闻,被学校开除后,一九四八年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  1948年秋,20岁的梁培恕经陈道宗介绍,到冀东解放区参加了革命。陈道宗是梁漱溟先生的学生陈亚三之子,陈亚三曾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训练部主任,是山东乡建运动的核心人物,同梁先生关系密切。陈道宗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时就进行党的地下活动,后来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梁培恕参加革命后,先在唐山市军管会干训班工作,
1949年5月,经陈道宗介绍到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编辑。1951年3月调人民日报社国际部,1961年调黑龙江安达日报社,做农村采访工作。1964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文革”时下放干校待分配,靠边站达10年之久。1976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研究所。1984年调美国研究所,曾任该所副编审。离休后从事先父梁漱溟文稿的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写父亲先写祖父
他是怎样一个父亲
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
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
北京大学培养了我
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试说“大端已立”
粗浅了也就是错误
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有哪些朋友
首度奔赴理想
烦闷时期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再度奔赴思想(一)——乡村建设运动
再度奔赴思想(二)——乡建运动的特点
再度奔赴理想(三)
八年努力无功录(之一)
八年努力无功录(之二)
八年努力无功录(之三)
改天换地之前
“中华民族一新生命的开端”
“我要建议的是什么”
“国事已上轨道我无所用其力”
担任“反面教员”的经历
他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上)
他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他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下)
耕耘与收获的年代(一)——善用生命的人
耕耘与收获的年代(二)——“卒得偿夙愿于暮年”
晚年
结束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久已熟知他思想上的自主,至于多次自悔,一则以前不知道,二则不禁感慨于积极把自悔公开。世间举目多是不自悔的人,自悔的人少,自悔且肯公开的更少。研究是关起房门来干的,却不关起门来自悔,既然讲给别人知道了,发觉有错,必须公开。仿佛不公开自悔,别人就会如何如何似的。《全集》卷一里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按一九二九年第八版排印的。首页是第i版自序,接着是第八版自序,然后是附录《人心与人生》自序。第一版自序反而放在书后。这样子编排有什么用意吗?我的解释是:这是为了让读者翻开书就看见那自悔。第三版上的自悔是关于治学态度。书中第四章批评了宋学明学。事后觉得那番话是全错了抑或不全错,说不准,但态度肯定错了。“当初我说这些话时,原自犹疑未有决断,到现在我还是犹疑未有决断,不过当初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罢了。从前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这自然有所悟有所悔,而我兹所痛切悔悟的实在当时不该以未能自信的话来发表,或者发表,也要用疑词,不应该用决定语。以决定语来发表未能自信的见解,这全出于强撑门面之意,欺弄不学的人。孔学是恳切为己之学,怀强撑门面之意发挥恳切为己之学,这是我现在最痛自悔悟的。所以我头一桩先声明取消这一段话或取消这一段之决定语气。”还有一件事使他挂心和歉疚。我觉得有趣,其所以有趣是这事非常个性化。在第四章末尾有这么一段话:“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我看时便觉别扭,意思也搞不懂。果然,下文是“这话乍看似不通”,可是心里有一个意思非说不可,“不得不说这种笨拙不通的话”。希望读者理解意思,不要追究文句上的通不通。可是大家不留意他的声明,许多人倒纷纷把“直觉”、“理智”滥用、误用起来,好像惹出一桩祸事。他希望收场,“所有这一段话我今愿意一概取消,请大家不要引用他或讨论他”。

后记

请不要寻思人能不再到世间来。他那乘愿再来的心情无疑是感人的。让我们看看,如果再来,他践履的将是什么心愿——最终肯定此生的什么思想主张。    一九七六年(八十四岁)即自认使命已告完成的那一年,写《老来回忆此生》。数百字而已。    这么短?想来是只说最要紧的话。可注意的是,通篇未见有自谦的句语,更未见有半点悔意。肯定自己一生的作为。假如这尚在我以及我的读者意料之中,则唯独把《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提出来说,并给予充分地肯定,确实没有想到(作于1933年,见前《再度奔赴理想》的第三章结尾处)。一生做的事唯独肯定这一件?虽说想不到,找出来重读,仿佛理解得了。    回忆一生,他先剖析自己的思想行动“一若忽此忽彼、率尔行动者”,实则“沉思熟虑是吾生性,其间审决于衷者固非外人想象所及”。    对于普遍认为事涉理想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他觉得是“继以日寇入侵,未竟其意”。他真的这样认为吗?我想是的。如果不认为邹平的实验是有理想的可行之举,这个《草案》便不会得到这般的肯定了。《草案》实际上是把同出一源——他自己的思想主张——改造社会的远景计划提交中国社会教育学会。《草案》的部分设想在邹平已在实施,国内其他的地方未见有后续行动。    一九五三年九月原本想提交给全国政协扩大会议的,也正是这个《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    看来他真是执着得很了。    势须最扼要地介绍一下社会本位教育的基本观念。    一提到教育,我们决是想到各种程度、各种类型的学校,想到从那里得到知识技能的传授。换言之,是从将来或眼前的生计着想而接受教育;我们也会想到智育、德育;我们还承认应对天才和残障人给予特别地教育。我们认为教育不只关系到个人,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如何发展,但总之是为着一个个的人。可是,当我父亲提到教育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一切人类社会的不完善或病态都经由教育加以改造和改善。着眼点不在个人。当然,施教的对象必是一个个人的人,但施教的目的是使各个人参与社会改造工程,适应社会变化。受教育者远不限于学龄儿童和青年,是各年龄阶段和业别的人。    社会本位教育(不是个人本位)的含意就在于此。试问为什么要以社会为本位施教?    他认为就人类社会而言,无论政权形式如何,“社会秩序之最后维持端赖武力而非理性”,假如人类较进于理性,对社会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修缮,在种种自觉的安排中都有教育在其中发挥作用,社会的新建本可避免做机械的解决。    至于中国,预期将建设的新社会机构因缺乏历史的孕育,有赖于教育之处比其他国家更多,需要“全社会共同学习人家、创造自己”。中国的建国运动“不是教育工程是什么呢?”再者,建国运动成功的“前提是政治统一和有方针、有计划”,需要“革命意识更加明澈”,办法就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从改造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读者可能已产生疑问:这一革命运动是尚待形成或未来将会出现的?还是已经出现于中国的某个革命运动?读者还会想到,理想必借助于有形的力量方得成为现实,这个力量应是一个政治团体。但是梁先生既已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与此一设想不符,而乡村建设运动又不准备形成组织,整个地设想岂非不得落实了吗?    然而我相信,读者不但有见于此还理解到《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并不是什么别的,它是把邹平实验向全国推广的设想,而这个设想筑基于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认识,筑基于对中国民族文化历史及其所面对困难的认识,以及中国富于理性的文化未来将发煌于世界的信念。    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仔细寻绎,多年后写的《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中国——理性之国》,无一不是在印证、在深一层地解说和发挥,从未踌躇和迷失,并且确信它们都是可以实现的。    难怪他要乘愿而来。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为他那勇于探求、勇于践履,锲而不舍的精神叫好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佩服的,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怀。  ——季羡林梁(漱溟)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他是20世纪数一数二的,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思想家。  ——美国汉学家艾恺中国的圣雄甘地。  ——美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马歇尔“五四”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浅薄,造成了学风浅薄,思想界的浅薄。从“五四”到现在,梁漱溟是真正认认真真想问题的人……梁漱溟是了不起的。  ——著名历史学大师许倬云

编辑推荐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是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因为对梁漱溟先前了解了一些,这本书看着好象也没多大的新意,所以没看完。
  •   非常真实感人的好书!让你从儿子的角度重新认识一个大儒,认识中国的良心。
  •   梁先生的哲嗣,为乃翁立传,毕竟为尊者讳!
  •   看了一部分,对历史的还原和真相似有了解,对梁本人和当时的历史有了更多感性的了解,至大至刚,不为过!
  •   很好,只是移仓花了几天时间,还是很快的。质量不错,好评吧
  •   正在读,
  •   精心潜读
  •   一个曾想要剃发出家的年轻人,后来怎样立志要改造社会?
    一个被殷海光称为“有影响力的糊涂虫”,他的影响力在哪,糊涂又在哪?
    读其书而知其人,儿子怀念之书更当贴切。
  •   这本书与之前的基本梁簌铭的书籍比起来,可能更丰满些
  •   LG买的,应该还不错。
  •   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作为另一个读者(作者)眼中的梁簌铭,而不是梁簌铭本来的面貌。解读多于呈现。
  •   看了这本书很失望,对一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讲述如同嚼蜡,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     我佩服的,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怀。我佩服的就是敢顶,敢顶是中国的士。中国的士,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士可杀,不可辱,士跟中国这个侠呵,有联系。
      ——季羡林
      
      
      梁(漱溟)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他是20世纪数一数二的,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思想家。
      ——美国汉学家 艾恺(Guy Alitto)
      
      
      梁漱溟先生虽然热心于乡村建设,关注社会变革,但更主要的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思想家,是我一向尊敬的前辈,我对他的治学、为人,一直抱着爱慕的心情。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种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学问。我认为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
      
      
      “五四”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浅薄,造成了学风浅薄,思想界的浅薄。从“五四”到现在,梁漱溟是真正认认真真想问题的人……梁漱溟是了不起的。 ——著名历史学大师 许倬云
      
      中国的圣雄甘地。
      ——美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马歇尔
      
  •   真的很佩服他在十年浩劫那样的环境下,还能够那么坚持自己的信仰。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