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之精神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查有梁  页数:210  

前言

  《小学之精神》这本书,是作者献给母校的一本书,是为纪念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成师附小)建校100周年而作。《小学之精神》这本书,也是献给天下所有小学老师的一本书。《小学之精神》这本书,也是献给曾经是小学生,而今是小学生的家长们的一本书。  经我们小学同年级同学们的批准,《小学之精神》这本书,代表成师附小1953年毕业的同学,即成师附小69班和70班的全体同学,献给母校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对学生们满怀赤诚的耐心教诲,是老师们教我们学会做人,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作者积四十多年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之经历,认认真真地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一直非常愉悦,像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期望早些将这一件艺术品赠送给母校,赠送给同学,提供给天下的老师们和家长们,让他们分享优质教育的成果。  我们要感谢成师附小的创始人陆慎言校长,他的教育思想是先进的。100年前,他就提出“勤、洁、公、实”的校训,要求全校师生要遵循校训,努力做到勤奋学习、洁身自好、公而忘私、实事求是。这为成师附小的“科学人文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00年前,陆慎言校长在四川较早创办“女子学校”、“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种办学的精神,就是提倡妇女解放、妇女自由的精神,提倡儿童解放、儿童自由的精神,提倡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乐观自由的精神。  作者从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建模的新视点来研究小学之精神,将成师附小的“小学精神”概括为科学人文精神和乐观自由精神;将成师附小的学校精神具体细化为赤诚与信心、健康与使命、智慧的养成、期望与创新、幸福的愿景。

内容概要

  《小学之精神》汇集了作者近30年来对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和其他小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作者研究了成师附小100年的发展历程,并以成师附小为样板,从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建模的新视点来研究小学之精神,提炼出“小学精神”。《小学之精神》将成师附小的小学精神概括为两点:科学人文精神和乐观自由精神;将成师附小的学校精神具体细化为五点:赤诚与信心,健康与使命,智慧的养成,期望与创新,幸福的愿景。《小学之精神》提出一个鲜明的口号:“感恩母校”。一所学校的每一位校友,如果分别以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情力回报母校,则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查有梁,1942年1月生于四川成都。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组成员(1987~200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出版专著《系统科学与教育》、《牛顿力学的横向研究》、《恩格斯与物理学》、《大教育论》、《教育建模》、《新教学模式之建构》、《给教师的20把钥匙》等二十余种,出版诗集《教育诗:童心》和《教育诗:创新》,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政府奖。获韩素音中国/西方科学家交流基金资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科学史系高级访问学者。   198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致力于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学和物理学。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书籍目录

上篇:献给母校的老师第一章 简论小学精神,成师附小的“科学人文精神”成师附小的“乐观自由精神”成师附小学校精神具体细化第二章 成师附小百年历程考成都师范学校始建于1904年成师附小创办于1908年1914年有了“附属小学”的名称1949年以后,成师附小愈办愈好成都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的历史沿革图成师附小百年历程的反思第三章 感恩母校感恩母校是优良传统为什么要感恩母校我们怎样感恩母校同学们都在感恩母校第四章 老师与学生老师的爱心我们的梦学老师的方法教女儿学老师的方法教儿子第五章 教师的生命与使命生命可贵,使命更为可贵热爱学生,一视同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四大支柱”与“四大素质”“四大理念”与“四大支柱”两位伟大的教师:李冰与文翁“星星”、“气球”、“大园丁”教师的使命光荣而又艰巨第六章 从情知教学到高效教学情感与认知“水乳交融”教书育人,贵在融合教书育人,科研兴校灵活选择教学原则高效教学模式的探索第七章 成师附小的办学模式小学的办学模式应选择“素质模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个性发展要不断提高家长素质第八章 成师附小的教学模式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以行促知,以知促行以群促知,以知促群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第九章 成师附小的课程模式课程的科学分类正规课程,核心课程非正规课程非正式课程非正常课程活动课程第十章 成师附小的管理模式办学模式决定管理模式管理的科学分类情感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科学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情感与科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四种基本的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大多是基本模式的组合第十一章 小学教育科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小学教育的科学模式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继承的创新“大学之道”的人才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小康大同”的社会观“天人合一”的科学观人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党的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和平发展,和谐教育,素质教育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素质教育第十二章 教育模式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与教学模式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下篇:献给小学的老师第十三章 小学教育的和美模式建构有特色的办学模式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内化给每位师生,外化为社会认同建构办学模式的功能办学模式需要操作规程配套办学模式要物化为成果和美教育模式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五朵金花”到“百朵金花”第十四章 小学课堂的新教学观教学的目的观教学的过程观教学的评价观和谐教学观第十五章 一所小学的大教学研究用思维模式分类重新认识教学行为课堂案例分析方法的归类课堂案例分析的思考问题课堂案例分析的模式建构第十六章 美国小学的蒙台梭利模式蒙台梭利法米星湾蒙台梭利学校对蒙台梭利法的评价蒙台梭利法的发展第十七章 吟诵童谣,身心健康热爱家乡,歌颂祖国培养品德,开发智慧增长知识,丰富想象参与游戏,快乐生活矫正发音,推广普通话姚嗣芳老师的鼓励《诗意语文学本》序第十八章 熟读经典,受益无穷熟读经典,学会做人熟读经典,学会创新学会继承,学会发展怎样教儿童熟读经典第十九章 为12节语文课“教学建模”“句型-游戏”教学模式“图画-启发”教学模式“表述-试改”教学模式“诗文-审美”教学模式“读讲-情感”教学模式“观察-作文”教学模式“读书-审美”教学模式“体语-表演”教学模式“角色一体验”教学模式“写作-交流”教学模式“朗读-审美”教学模式“品读-感受”教学模式第二十章 为9节数学课“教学建模”“游戏-感知”教学模式“游戏-比赛”教学模式“展示-游戏”教学模式“项目-活动”教学模式“操作-尝试”教学模式“问题-编写”教学模式“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实验-归纳”教学模式“操作-发现”教学模式教学建模的10条建议教学策略的16条建议后记

章节摘录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上述信念,做到教学有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我认为,必须要让教师有创新教学模式的自由。绝不能自上而下用行政推动的方式,用一些不合实际的框框、形式、教条限制教师的创造。少数的几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包打天下。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都有它的应用条件和它的局限性。同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都有它的实用性和它的必要性。  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是很不相同的。在基础教育中,不可能用一种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去作普遍要求。学习科学时,应该强调探究问题,理解规律。学习文学时,学习的特点是熟读经典,领悟发挥。学习技术时学习的特点是设计方案,操作试验。学习艺术时,学习的特点是模仿鉴赏,审美立美。文学、艺术的学习方式与科学、技术的学习方式是很不相同的。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生动的启发式学习,在基础教育中仍占主要地位。研究性学习只能是适当渗透,不能喧宾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主体性。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耦合”的强与弱,或者说由教学过程的“重心”偏向教的方面还是偏向学的方面,可以引申出五种教学模式:问答模式、授课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和中学),问答模式、授课模式、自学模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而合作模式和研究模式只能是渗透其中,孕育其中,而不可能作为一种普遍实施的教学模式。这是由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新课程改革中,有人要求教师每一节课仅有的40分钟中,一定要落实“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要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三维”共七个方面的目标,这是不合理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目标。在基础教育中,一节课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专一,不可能完成太多的目标,目标过多,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都落空。教学是艺术,要在全国范围推行一种作法,不可能成功。  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是有条件的。自主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基础教育。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中常常容易导致课堂学习中的放任。这不利于儿童成长。探索、探究的方法适合于自然科学的课程,但并不太适合于其他课程。语文和外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是阅读和背诵,而不是探索;数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思考与练习。

编辑推荐

  《小学之精神》理论结合案例,有较多的创新,论述简明,可读性强,有启发性。发扬小学之精神,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小学之精神》适合广大小学教师和校长们阅读参考,师范学院的学生以及广大学生家长读了《小学之精神》也会受到启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学之精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