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志

出版时间:2010-04-01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袁庭栋  页数:全2册  字数:12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城市中的一条又一条街巷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每一条街巷的名称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语言的、地理的、历史的多侧面的综合。每一条街巷都是人们的家园,都是社会和时代的一种标志,是后人了解与研究这个城市的一面又一面镜子,是后人阅读与研究城市这本大书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成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过古蜀文明时期的辉煌,神奇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一直为全世界文化学者与旅游者所瞩目;她有过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当时所获得的“天府之国”的桂冠和“文章冠天下”的美誉至今仍在人们的口中流传;她有过唐宋时期全面的盛世,“扬一益二”的富足和“天下第一名镇”的风情,使她不仅成为了世界第一张纸币的产地,而且吸引了全国几乎所有知名文士来此生活与创作,故有“天下词人皆入蜀”的佳话。如果从准确的历史记载来考察,成都最早建城是在战国后期的公元前311年,主持建城的是当时的秦国蜀郡郡守张若。从那时起,成都城的位置从来就没有迁移,名字也未改变,而这种两千多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就只有成都一个。  对于一个成都人来说,当我们站在成都的河边桥头,漫步在大街小巷的时候,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历史的记忆,如果再把这些历史记忆进行联网,更可以了解到老成都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体察到新成都的来龙去脉。

内容概要

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犬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资源。本书是第一部通过成都街巷生动描述成都历史文化,特另4是近代历史文化的力作。本书作者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他以20多年的资料积累,4年多的考察与写作,用了70万字和1209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500多条成都街巷。以及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轶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全书资料丰富、论述严谨、文字流畅、引人入。胜。书中编有地名索引和珍贵的历史地图,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清外国驻华使官、当代美国《国家地理》就者拍摄的照片,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以及当代摄影家拍摄的大量的摄影作品,还有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藏品和部分私人收藏,这些照片可谓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袁庭栋1940年12月生于四川绵竹,196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94年成为自由文化人。
业余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各类著述三十余种,在中国古代文化方面主要有《古人称谓〉《中国吸烟史话》《古代职官漫话》《解秘中国军队》《解秘中国战争》《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合作)《周易初阶》《红白喜庆礼仪全书》,以及古代蒙学要籍校注12种。在巴蜀文化方面主要有《张献忠传论》《话说四川》《历代文化名人在四川》(合作)《巴蜀文化》《锦绣成都》《巴蜀文化志》《巴蜀文化图典》(合作)《四川50年图集》(合作)《成都》《天府的记忆》《成都解放60年图志》等。
曾经在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学院等校兼职,开设过《古代文字与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文化史》《巴蜀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工具书使用法》等多门课程。
曾经出任台湾的30集人文风情片《走过四川》的策划与顾问,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开心辞典》《华夏文明》《岁月如歌》《走遍中国》等栏目成都专辑的撰稿人或顾问,中央电视台的七集人文地理片《天府的记忆》的编剧与历史文化顾问。曾在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和成都的"金沙讲坛""武侯夜话""成都故事"主讲巴蜀文化,在中央电视台奥运会四川专题节目担任主讲嘉宾。

书籍目录

《成都街巷志(上卷)》 城  成者8的得名  龟城  锦城  蓉城  南京西京  大城与少城  罗城  清城与满城  “皇城”  东门  新东门  南门  新南门  西门  通惠门附通惠门路  北门附存正门 河  锦江附府河南河  沙河  金河附解玉溪  御河  西郊河附饮马河 桥  府河上的桥  西北桥  五丁桥附五丁路  万福桥  星辉桥  北门桥(北门大桥)  太升桥  红星桥(一号桥.)  新华桥(二号桥)  武成门桥(新东门大桥)  东风桥  东门桥(东门大桥)  合江桥  安顺廊桥  九眼桥  望江桥(玉津桥)  南河上的桥  送仙桥附遇仙桥望仙桥  百花潭桥  ……《成都街巷志(下卷)》

章节摘录

  过10里而又无护城河,成都军民困苦不堪。一是城外居民拥人城中之后十分拥挤,吃水困难;二是大量城外居民的房屋被焚毁之后,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几次被围城之后,新上任的四川最高军政长官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上书朝廷,请求重新修建成都城池,很快得到批准。整个工程于当年6月筹备,8月开工,11月就宣告竣工,正式施工时间只用了96天,出现了成都城市建设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高速度。这种高速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成都的军民在几次被敌军围城的灾难中吃尽了苦头,故而能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成都周围八州十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每天走上工地的人数都超过了10万。工程完工之后,成都全城欢庆。成都从此防御能力大增,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被俘虏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当奴隶、做苦工。  新修筑的成都城墙既称为太玄城,又叫罗城。由于太玄城的名称太雅,未能流传,所以这座新城后来一直都叫做罗城。罗城的本义,就是包罗、扩大的城池。罗城周长25里,相当于今天的11公里。城墙底宽2丈6尺,相当于今天的8米。城墙的剖面呈梯形,高度也是8米,顶部的宽度为1丈多,相当于今天的5米左右。城墙顶部修建了用于守城的城楼、库房、通道等各种建筑物5608间。为了在发生战事时便于与攻城的敌人作战,城墙顶部的外侧还建有墙垛(又称女儿墙),在每道城门之外修建了我国古代筑城布局中常用的瓮城(也称为月城),在城墙的四个转角处又修建了便于以弓弩或火炮消灭攻城敌人的“马面”。城墙的主体用黏土夯筑,但是墙的外层完全用大砖砌成。从目前已经见到的历史记载考察,这是成都城墙的外表第一次使用砖砌。  罗城在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两道城门,东面为大东门和小东门,南面为万里桥门和笮桥门,西面为大西门和小西门,北面只知道有一道门叫太玄门,另一道城门可能叫朝天门。  罗城建成之后,城墙内的面积约为7.3 平方公里,比原来老城的面积扩大了6倍,将原来已经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大城与小城相邻相依的老格局变成为大城包小城的新格局。这种大城包小城的新格局,一直沿袭到近代。  为了提高城市的防御能力,高骈主持修建罗城时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挖掘了人工河道,将原来二江并流于城南的河道流向进行了改变,让原来的内江(即郫江)从成都城西北角的縻枣堰改道,不再是原来的向南流再向东流,而是改为先向东流再向南流,在城外的东南角即如今合江亭的位置二江汇流,这就是今天的府河与南河的流向。也就是说,在建成罗城之时,成都就从原来的二江双过城下,变为了如今二江抱城的格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成都街巷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书寻了好久最后托朋友在外地买到寄给我,真是费了大劲,书拿到看后觉得费劲还是值得。内容很详实,把成都的旧时风貌一一展现,非常的不易。按现在成都的发展估计书中的风情只有留在记忆里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