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李颙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波  页数:154  

内容概要

李颙(1627~1705),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与孙奇逢、黄宗羲以“三大儒”高名于世。《李颙》立足于史实,通过揭示李颙一生主要的经历、社会活动与心路历程,呈现其作为清初遗民思想家对节操、志业、学术思想等方面的抉择与持守。《李颙》(作者张波)尽可能深入浅出地穿插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相关人物及相关思想学说。多角度地丰富李颙形象,还原历史境况,有效地揭示李颙思想的特点与时代思潮的嬗变历程。

作者简介

张波,江苏丰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宝鸡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书法思想史。著有《关学学术编年》(合著)、《中国书法思想史》(合著)等,在《哲学动态》、《西北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艰难涉世
 一、幼年丧父 母子相依
 二、大志希贤 博览群书
第2章 熙代学宗
 一、通变不迂 阐发新说
 二、交友论学 声名远播
第3章 东行论学
 一、丧母别友 群小中伤
 二、群贤拥迎 新宰相难
第4章 南行招魂
 一、襄城招魂 泪尽血继
 二、会友别行 倡道江南
第5章 弘道“关中”
 一、身居奸薮 矢志不渝
 二、执教书院 力辞征荐
第6章 隐逸遂志
 一、移家富平 再辞征荐
 二、西返□屋 隐逸讲学
第7章 思想主旨
 一、思想渊源
 二、人生本原
 三、悔过自新
 四、明体适用
 五、历史影响

年谱
主要著作及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李颙结交蔡启胤、蔡启贤兄弟。蔡氏兄弟为甘肃秦安人。蔡启胤,字绍元,学者称之为“溪岩先生”。据李颙所撰《秦安蔡氏家传》知,蔡启胤“学古高行”,在年轻时就“有声士林”,随之从学从游者很多。蔡启胤平生刻苦研读“五经”和各种典籍,尤其是“读史至忠孝节烈”时,常常“拊膺流连,欷歔不自胜”。其本人也是侍奉父母至孝,承颜聚顺,除讲学和接纳宾客外一概不离其左右。如果父母生病,则延请医生,并祈祷上天以求自代。李颙在文章.中也记载了两则蔡启胤孝亲的故事:一则是蔡启胤为给年迈的父母提前预备棺木,亲自到深山采漆,遇到老虎,而老虎却加以回避。还有一次,贼寇将蔡启胤的母亲掠走,蔡启胤哀请自代,贼寇深为感动,于是将蔡母释放。然而,当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后,蔡启胤则常颂屈原的《离骚》以明志,杜门事亲,不再与外界接触。蔡启贤,字景元,号琴斋,和其兄一样敦行孝道,晨夕问安。李颙也记载了蔡启贤的一些生平事迹,其中有一事:蔡启贤在盏屋任职期间,有一次到李颐家拜访。李颙预备了一些瓜果加以招待,但是蔡启贤假托肚子不好,不去吃。后来,李颙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因蔡氏家所处的陇西与□屋存在着气温上的差别,所以陇西的瓜果要晚成熟于□屋的。当事亲至孝的蔡启贤看到瓜果时,想到此时的父母还未吃到瓜果,自己也不愿先父母而品尝。李颐之所以能与蔡氏兄弟交往,也是因为蔡启贤曾在□屋任职,数次造访李颙,二人结下了友谊。其兄蔡启胤也因此知晓了李颙的学识与风范,但因其父母均年约百岁而不能亲自前来拜访问学,故“托族弟千里步捧,遥投教下请学”。当蔡启胤每次获得李颙的答复时,则兴高采烈,并庄重地焚香拜受。可见,蔡启胤的为学与为人是何其真诚!如此真诚至孝的兄弟,当然在性情上与李颙相投合,李颙也乐于结交这样的朋友,以致后来二人殁后李颙又为其立传。  李颙结交党湛、王化泰。据徐世昌《清儒学案》记载,党湛,字子澄,陕西同州(今陕西大荔)人,曾经师事明末关中最著名的大儒冯从吾。党湛生平不事帖括科举,而是勤于学习宋明诸儒的学行言论,曾经说,“人生须作天地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所以白号为“两一”。党湛性至孝,其父有癫痫病,则昼夜服侍不离;当其父亲殁后,又在墓边搭起草房守墓三年,所以时人赞誉为孝子。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逾八十岁的党湛听说了李颙的贤名,便冒雪履冰,徒步前来求正以往自己所学,二人探讨学问数日,每次均至半夜。王化泰,字省庵,陕西浦城人,虽然从医救世,但是又笃志于儒学,并与同邑的单元洲结社讲学,与党湛经常砥砺探讨学问。康熙二年(1663),王化泰前来谒访李颙,当即欲拜李颙为师。然而,李颙以王化泰年长于自己二十余岁加以推却,订交为友。党湛、王化泰均是李颙的前辈学者,但是当他们闻知李颙后,立即被其折服。李禺页也深为二人的品德、问学精神等所感动。后来,在党湛、王化泰去世后,李颙分别撰写了《党两一翁行略》与《题王省庵墓碣》,记叙二人的学问、操行等,并且在多年后,李颙仍念念不忘亡友,寄字与时任同州地方官的郝斌,请其为党湛树碑表彰,寄书与友人董郡伯檄书蒲城官吏,为王化泰树碑,并以“理学高士王省庵先生之墓”表之。  康熙二年,李颙结交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江苏昆山人。在明亡后,因仰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为炎武,字宁人。又因其家乡有一亭林湖,所以学者称之为亭林先生。顾炎武14岁为诸生时就参加了复社,有了一些声名。面对明末时局的多变,顾炎武放弃了举业,转而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在明亡后,顾炎武曾参加过短暂的抗清斗争。在其家乡昆山被清军攻陷之时,死难百姓多达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也在此时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惨遭杀害。而当时顾炎武因奉嗣母王氏避兵乱于常熟而逃过了此劫。当王氏听说昆山城陷后,便绝食十五天而死,临终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顺治十四年(1657),顾炎武为躲避仇家的追杀,只身北上,开始了他后半生的漫游生活,所到之处考察山川形势,交游论学,著书立说。在康熙二年(1663)十月,顾炎武来到□屋拜访李颙。二人均是当时少有的博学大家,且均主张经世致用,所以二人相见,分外高兴,昼夜论谈,上下古今,无所不辩订,交契甚欢,自此,也开始了两位大学者的友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人谈论即将结束的时候,李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人当务之急,原自有在,若舍而不务,惟骛精神于上下古今之间,正昔人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也。”李颐认为,谈论上下古今,无关自己的身心修养,也不是当务之急。顾炎武闻之怃然,甚至有些失落的感伤。这也显示出两位大学者在思想上仍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家精要·李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大师就是大师。关学大师。学习学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