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策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宋赵来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前言

  这里需要直接告诉读者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中国策》——是一本理性思考当代中国问题的著作。  目前,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的时期。说它关键,一是说中国的发展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有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积淀和巨大成就。2007年12月,享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著名时事性杂志《时代》周刊针对中国改革开放载文指出,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月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实践。在2008年12月18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一口气发了6篇关于中国改革30年的专稿,英国《卫报》网站也发了4篇。这样的强烈关注显然是非同寻常的。  放眼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社会变革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中国人和世界的极大关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在没有经历巨大的社会震动和动乱的情况下,发生了如此全面,具有深度的急剧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改革中很多深层次和体制性的问题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虽然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很不完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比过去有巨大进步,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和任务,权力过度扩张、监督制衡相对软弱与过度干预经济,使得不公平、不正义的问题相对突出。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纠葛和阻力。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变革并没有终结,开放没有终结。

内容概要

进入21世纪,无论中国国内还是世界格局均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革。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全球化也迅猛地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各国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此书以理性精神和冷静客观心态审视当前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审视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是一部纵论天下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

作者简介

宋赵来,战略学者、政治学家、作家,国选举与治理专栏作家,独立知识分子,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建有学者文集。文章散发海内外各大媒体。著有《中国观察:纵论华夏100年》(电子版)和《中国改革新视野》。

书籍目录

宏观策  中国成就举世瞩目但仍要理性面对  中国发展路径需趋利避害  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  回归社会和谐面临多维挑战  面对中国模式决不可自我膨胀  中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发展策  绿色GDP推动科学发展,却遭重重阻力  环保法律面临诸多瓶颈  粮食安全:最重大的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有难度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创新文化要多元推动      反垄断仍存在着重重壁垒和挑战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统筹解决需加大力度  农村环境污染:一个经常重视却迫在眉睫的问题  土地产权制度之争  户籍改革艰难推进:从理想走入现实有待时日  中国富豪人数居世界第四的喜与忧  历史视野下的食品安全政治策  人权从《宪法》规定走入细节实施,中国人权之路仍漫漫  三公消费巨额数字是个什么概念  政令不行中央权威旁落,当前要以史为鉴  农村权势群体:挑战社会和谐与农村稳定  党内部分官员信仰迷失:执政党的紧迫挑战  国家问责制度亟待健全和强化  人才新气象与新问题  国外反腐败对我们有多少启示?  如此奢华,如何构建“廉价政府”  反腐保廉遭遇的法律障碍  反腐败遭遇重重阻力  攻治改革还有哪些误区?  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不可低估:小平同志教导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人文策  学术腐败:动摇中国发展根基  道德滑坡:国人为出名太疯狂  中国经济学家,你究竟贡献有多大?  有形胜无形:创新思想的影响力远胜高官巨贾  权力世袭:严重破坏公平就业  中国移风易俗很艰难  医改:仍任重而道远  透视财政性教育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仍是软肋  反思高等教育扩张  解析教育乱收费为何屡禁不绝  计划生育:在激辩中前行  准确预见:学术界能力的极度挑战  诺贝尔奖:中国人何止要汗颜世界策  中国崛起:未来愿景和多重挑战  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金融危机重创短期难以撼动美国一超地位  与弹丸之地相比,我们还有哪些差距  国民党执政,两岸态势机遇中有挑战  六种力量主导世界新走向:不是哪个国家的世纪总结策  排除干扰坚定改革开放不动摇

章节摘录

  随后出现的名头更响的“G2(中美两国集团)”概念显然与“Chimerica”异曲同工。2008年7月,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美国著名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文章》,为美国“应对中国的经济挑战”提出解决之道:建立中美两国平等协商、领导全球经济事务议程的“G2”模式。  而布热津斯基、基辛格等美国前政要的相关言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初,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专访时说,“在双边关系方面,美国应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确立G2的关系”。布热津斯基是卡特总统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奥巴马在竞选期间的外交问题顾问。他对G2的公开支持,让日本媒体惊呼“这恐怕不只是一种幻想”。  战略界的声音也迅速传到了政策层。今年3月,世界银行行长、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撰文表示,中美两国必须成为20国集团的引擎,“没有G2强劲发展,20国集团就将会令人失望”。不久后,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在《卫报》发表观点表示,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中国将与美国一道,成为两支“权威力量”,成为“世界两强”。米利班德是西方第一位公开支持建立“G2”的在任政治家。  温家宝总理2009年5月20日在出席中欧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时,就所谓“G2”问题阐明了中国的立场。他强调指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中美共治论”有肯定中国发展的一面,但更深层次的用意是迫使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而这对中国是很不公平的。对于这种另有企图的美丽陷阱,我们中国人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戴不切实际的高帽。  而日本媒体也率先爆料中国经济总量将于2009年底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二。  面对国外媒体和政商学界的这些说法,我们必须清醒分析,理性看待。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世人关注。但在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应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的中国只是一个经济大国,建成经济强国的路还很长。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尽管GDP总量跃居全球第3位,而人均GDP却仍处于全球第100位前后。这一客观事实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发展还不平衡,综合国力不强,国民总体生活水平在世界排名靠后。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显示,中国在2007年排名81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阶段,我国人均GDP还不到2500美元,刚刚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  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还不是创新驱动型的发展。经济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入和出口推动的,国内需求的增长相对迟缓,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还很不协调。  美、日及西欧发达国家是最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目前已经率先迈入以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其衡量标准主要是在GDP结构、劳动力结构、生产效率、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国民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公民意识、道德水准、文明礼貌等方面的表现。与这些指标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迈进比较发达和发达国家行列还需要长时期的自主创新、艰苦奋斗。  而仅有GDP的数量增长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就能成为“大国”。因为“大国”的内涵是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它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内容干一体的综合性宏观概念,目前较突出的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比较滞后。  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在迅速崛起,是21世纪最值得注意的一股潮流,在这股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中,中国是突出的代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与其他新兴发展的国家一样在迅速地上升。  一句话,中国的发展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不容贬低和否定,但同时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特别是首强,还有很长的路,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国成就举世瞩目但仍要理性面对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了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DP)最终核实数据,按不变价格计算,GDP比上年增长13.0%,现价总量达到257306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公布后,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很多国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给予了高度赞扬。  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以及在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果断有力、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依然看好的背景下,西方呈现出把遏止全球性衰退的希望寄托给中国的舆论倾向。“G2”即“中美共治论”,在2009年4月份伦敦召开的G20峰会上,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  “中美共治论”最早缘起于一个新造的词汇“Chimerica(中美国)”,这是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2007年3月4日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中美国”主要是指,最大的消费国美国与最大的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以及这个利益共同体对全世界经济的影响。

编辑推荐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鼓励国人讨论、质疑甚至面对自己国家的不足,这样的著作有多重要吗?宏观策、发展策、政治策、经济策、人文策、世界策,新世纪的大国崛起之策。  针时局贬时弊,抽丝剥茧析中国模式之方,破迷思除陈见,鞭避入里言中国崛起之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共治论”被西方大肆宣传,他们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和目的?  中国成就巨大,举世瞩目,我们该如何面对?  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解决之策中为何文化因素常被忽略?  粮食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国多年丰收还要警惕哪些隐患和挑战?  环境治理进展不小,但为什么农村环境治理却迫在眉睫?  在国内严惩腐败的今天,环顾全球,我们与世界清廉国家的差距究竟还有多大?  学术腐败司空见惯,但其危害到底有多大?  教育乱收费屡禁不绝,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  美国遭遇百年金融危机,头号大国是否成残阳西落,大势已去?  中国和平崛起,能否突破历史千年铁律,颠覆零和博弈?  为发展直言进谏 为改革出谋划策  粮食安全、环保问题、城乡差距、户籍改革  教育医改、政治体制、人权民主、反腐打黑  为国运慷慨陈词 为迷局指点迷津  大国介入、历史纠葛、领土争端、资源争夺  台湾问题、西藏分裂、中日争端、中美关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学习中,读完再讲
  •   很喜欢这本书的内容,包装精美
  •   不错超快
  •   挺好的,包装也好,正版书
  •   作者在政治 民主等方面还是很有建树的 但是其他方面就。。。
    在引用证据时 没有进行严密的辨别 其结论有待考证
  •   内容在各种报纸新闻上都能看见,不新鲜
  •     这本书是我一位大学同学,用了很久才写了上面的《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和我们的治国方略》,写完后想找个学者做个序,他告诉我找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东北亚问题研究专家庞中英教授。他说做不了,为什么呢,他告诉我,回复是这样的:
      宋赵来先生:
      
      多谢来信!草根网不是我自己做的博客。
      
      遗憾的是,要给一部关于中国的“治国方略”专著作序,确实超出我的专业和能力范围。请您原谅。宋赵来先生:
      
      多谢来信!草根网不是我自己做的博客。
      
      遗憾的是,要给一部关于中国的“治国方略”专著作序,确实超出我的专业和能力范围。请您原谅。
      
      此复
      
      祝顺利!
      
      庞中英
      
      
      此复
      
      祝顺利!
      
      庞中英
      
      庞教授,是著名的国家问题专家,这个无可挑剔,但是其他领域就不太熟悉了。
      《中国策》这本书,真是涉及领域太多了,不是一般学者教授可以作序的,也缺乏这个能力
  •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所和美国前总统科特中心强烈推荐此书
      两个学术机构都是国内和国际上第一流的学术机构和智库,作为重点图书在其官方网站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上做重点推荐。该网站是中国国内最为是一个从选举和治理的角度探索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中英文网站。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该站入选《南风窗》2009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年度组织奖,全国仅8家,该网站还获得改革开放优秀集体奖。在国外也是很有盛名,海外媒体大幅报道,大量引述网站学术观点。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希望国人能更好的借鉴,看这方面的书,
      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国情
      
      LLll
      确实是一部好书,本书是国人的辛勤劳动和作者智慧相结合的结晶。
      
      
      
  •     说白了,中央和地方的问题就是没有有效地法律来规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绝对的行政权优势,而地方对中央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制定法律,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个人认为这才是解决目前困境的道路。
      
  •      摆在案头的这部《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正是理性分析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成就与问题,直面挑战、点燃希望、踏实前行的思想结晶。作者重点从《宏观策》、《发展策》、《政治策》、《人文策》、《世界策》五个方面针砭时弊,纵论时局,理性思考,运筹帷幄。
       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清醒才能理性从容,勇担责任才能历练智慧,充满希望才能勇往直前。
  •      中国老百姓不谈政治,但并非不关注时事。我们在意很多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行之有效地解决,比如:教育乱收费问题屡禁不绝,其根源究竟在哪里?粮食问题是定国安邦的首要大事,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需要防范哪些隐患?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能杜绝?《中国策》这本书一一给出了答案。
  •      200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然而,这一串看似令人愉悦的数字却并未有效地改善中国整体经济问题。在中国,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而消费需求却很低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些需求大却又没钱的人,只好勒紧裤腰带,穷日子穷过了。一旦人民不敢花钱,拉动内需只能成为一个易碎的梦。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未来心存恐惧。于是,越是缺什么就越是紧张什么、渴望拥有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全。似乎每个人都缺钱,孩子的教育需要钱,买房子需要钱,看病吃药需要钱,赡养老人也需要钱……每一项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越来越多的人不敢轻易跳槽,即使心理压抑得要命;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失业,甘愿忍受各种压榨。人们忍不住振臂高呼:GDP涨到爆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老百姓才能不再为未来存钱?才能痛痛快快地消费一把呢?
       近些年来,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外收入增长很快,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却迟迟没有大的起色,大多数钱被投资到哪里去了?有些人心知肚明,有些人水深火热。2010年,中国整体经济势必会以扩大内需为核心命题,这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并实现小康社会不能绕行的问题。想要打破“中国人不敢消费”的局面,就必须重新调整收入分配体制。否则,人们只能接受事与愿违的真相:房价、失业率、贫富差距,以及不能吃也不能喝的GDP继续飙升,而就业率、工资福利、幸福感却在一路暴跌。
      
  •      北京时间2009年12月27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和其他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提出:一位网民说房价涨得太快了,一平方米每个月竟然涨了1000块钱,他们想请总理谈一谈房价的问题。
       对此,温总理提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四项措施:
       1.加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
       2.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的用房。但与此同时,要采取措施抑制投机。
       3.运用好税收、差别利率以及土地政策等经济杠杆加以调控,稳定房地产的价格。
       4.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温总理对于国家调控房地产行业、抑制房价上涨的肯定回答,无疑是给那些想要在近期买房的年轻“刚需族”打了一针镇定剂。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下长大,心中“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买房子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一种“潮流”,不是理财或置业,而是基本的生存保障。因此,买房子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刚性需求。
       年轻人强烈的购房需求与快速上涨的房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迫切原因,新措施出台之后,还是有不少的年轻人对此表示质疑:措施真的能打压房价吗?为什么此前出台的调控措施都把房价越调越高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越来越多,虽然如同雾里看花般地让人理不清头绪,但总算有了一点眉目。2009年12月10,《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评论指出“按照中国的人均GDP,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认为青年人一定要在工作后数年以内就有能力买房子,而且是大城市的房子。”而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早先,任志强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他说:“如果从发达国家来看,30岁以下的人没工作几年,就靠自己独立收入去买房的几乎为零。”
      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搁置一旁,先来看看社会各界关于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激烈争论。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的讨论擦出点灵感的火花,看清楚现在的年轻人到底该不该买得起房子。作为反对土地私有化的一方代表,《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一书援引“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观点:“中国农村一旦以土地私有化推进兼并,那就不是贫民窟的问题了,而是暴利冲突。我曾经多次去考察过墨西哥的农民起义、埃及农民的地权斗争、印度的游击区,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农民对抗性冲突,根本的制度原因都是一个,就是资本主义与土地私有化结合。”作为主张土地私有化的代表,书中同样援引了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的观点,他说:“说什么土地私有会导致土地兼并、导致社会危机、甚至说会导致农民战争。这应该说是个极大的认识误区。这个误区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历史’宣传有关。”
      关于“土地私有化”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农民的确没有享受到近30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地产增值的福利——城里人买房之后,地产增值,现在很多人都是拥有数十万地产的中产阶层了,但是,农民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他们的地产不值钱。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均耕地较少,如果政府不去控制土地,个人自由买卖土地盖房子,中国必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土地用掉一块就少一块,人们对住房的物质欲望却在不断增长。
      对此,《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尖锐的论断:土地是否私有化这个矛盾将永远无法解决——因为解决不了。同时,书中还提出:“‘大国崛起’已成为当下的最重要国家背景,国富民强正形成一种趋势,当然也意味着贫富差距正在加剧。”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年轻人买房的话题上。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一个东方大国正在崛起,这些因素都强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而劳动者的收入理应随之提高。以绝对收入来看,它与房价之间的比例应该越来越适当,起码应该满足年轻人的购房需求,能够全面提升其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能力。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想要在城市买一套住房,只有“啃老”。而老一辈则心甘情愿地被孩子“啃”,没有能力供孩子“啃”的老人就去找亲戚朋友借钱——购房问题成为两代人的心病。
       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不应该对年轻一代做出“他们就该买不起房”的论断,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所要做的是,应该尽量保证其绝对收入以及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至于他们是否愿意买房,或者是否愿意把买房作为第一要务,决定权则掌握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而不在于你和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