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日] 片山恭一  页数:236  字数:150000  译者:林少华  
Tag标签:无  

前言

  爱情的天敌是生离死别,还是柴米油盐?是卓绝的苦难,还是凡庸的日常?是战场的艰险还是商场的盈利?翻开史书,落难王子有爱情,末路英雄有爱情,穷书生有爱情,革命者有爱情。可是在王子荣登宝座、英雄修成正果、穷书生已成儒商、革命者无命可革的当今时代,爱情还有没有了呢?换言之,爱情能否进入生活?爱情能否物化、世俗化?或者在物化、世俗化后能否地久天长?  日本正走红的作家片山恭一的回答其实并不令人兴奋和乐观。

内容概要

少男少女“我”、薰和治幸三个人成长和恋爱的故事。在“我”所在高中,富有传奇色彩的治幸是“我”和薰这对情侣的好朋友。当他得知“我”因薰的父亲对薰管教太严而无法约会时,怂恿“我”夺去薰的“第一次”来报复薰的父亲。并忠告“我”:如果真正爱薰,就不要同薰结婚。高考时,学习比“我”好的治幸未能考中。“我”和薰则分别上了相距很远的两所大学。薰后得暴食病,治幸下海游泳时不幸溺死。治幸死后“我”才认识到治幸的话是对的:薰所以得病,一是因为父爱二是因为“我”的爱--两种爱都急于把薰纳入自己的生活模式而忽视了薰之所以为薰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作者简介

片山恭一,1959年生于日本爱媛县,九州大学农学系农业经济学专业毕业。学生时代通读了包括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在内的日本近现代文学全集,同时读了从笛卡尔、莱布尼茨到结构主义的欧洲近现代哲学。也读了马克思。学士论文写的是马克思,硕士论文写的是恩格斯。二十二三

章节摘录

  1 治幸  暑假结束后,发现体育馆后面的铁丝网坏了个洞。自那以来,每当快要迟到的时候就避开正门,利用这个洞进去。洞被塞了几次,每次都是体育老师们大致用铁丝修补一下,可以用手轻易扒开。不料,惟独今天早上铁丝网用粗铁丝补得密密实实,推也好拉也好全然奈何不得。看样子是星期日时间多得无法打发的值班老师干的好事。要想进去,只能拧开铁丝网上的铁丝扣。但铁丝网空隙伸不进手,手指够不到那个要命的铁丝扣。而若作罢转去正门,势必给学生训导员在迟到票上剪口。剪口三次,父母就要被叫来学校。  体育馆旁边是个不大的后院。院中央有个喷水池。池周围的长椅上,放学后常有三年级的情侣盯视喷出的水花。但现在是上学时间,没有情侣。倒是有个不好惹的家伙和我同是一年级,自然认得。他有个绰号叫“治幸”,这点我也知道。不过是把“幸治”这个本来的名字颠倒过来罢了,一个非常随便的绰号。在我们高中,治幸还真算是个传奇性人物。  事情的开端发生在暑假快要结束的一天下午。他一个人去看学校严禁观看的电影《埃马尼埃尔夫人》。刚走出电影院,冷不防撞见正在巡视学生风纪的鸭田。鸭田是个明显带有右翼倾向的五十岁左右的体育老师,动不动就喝一声“咬紧牙”打学生嘴巴,这已成了家常便饭。还有一点也很有名:下雨不能使用操场的时候,就把男生带进教室洋洋得意地讲述自己的战场经历。治幸偏偏同这个鸭田在希尔比亚·克里斯泰妖艳的招贴画前不期而遇。阴险的鸭田没有当场叫他“咬紧牙”,而把治幸的名字记在手册上。第二学期第一个全体早会上,校长训话和校歌齐唱顺利结束之后,鸭田慢慢悠悠登上台来,向全体学生报告完治幸的行径,拿出了他的传家法宝。岂料,就在鸭田以近乎自我陶醉的痴迷眼神叫罢“咬紧牙”那一瞬间,不知治幸怎么想的,竟然松开裤带露出了屁股。结果,男生爆笑,女生惊叫,鸭田愕然,有良知的教师苦笑……神圣的早会仪式便在这一片嘈杂声中草草收场。若问治幸后来是否挨了鸭田一顿猛揍,却也不然。重视事态的校长居中调停,治幸得以停学一星期了事,真不知人生孰幸孰不幸。  偏巧,便是这样的家伙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坐在喷水池前面的椅子上看书。  “喂——”我隔着铁丝网招呼他。  他从书上拾起脸往这边看,看一眼又低头看书,就好像被附近的狗叫一瞬间打断阅读过程。  “求你点儿事,”我手扶铁丝网,以可怜的声音说,“把这里的铁丝拆开好么?”  他再次从书上抬起脸,比刚才稍往这边多看了一眼。见他又要返回书页,我赶紧趁他视线还没移开的时候重复道:  “求你了,求你把这里拆开。若不然,我就要给训导员剪迟到票了。伸手帮一下忙,就算救人一命。”  我尽可能浮起友好的微笑,等他表态。他再在鸭田面前露屁股,再是不要命的傻瓜蛋,此时此地也只能指望他帮忙。治幸往膝头的书上注视片刻,终于悠悠然欠身离开长椅,以慢得恨不得让人把他拽倒的速度朝这边走来。  “这里,这儿!”我从铁丝网外指着铁丝扣。  他用仿佛特意惹人焦急的步调走近铁丝网,双手放在铁丝网上一动不动。起身都过去一分钟了,他才好歹来到我跟前,在那里停止所有的动作。  “怎么了?”我问。  “不觉得傻气?”  “什么傻气?”  “有人拆铁丝网,有人来补,又有人拆,又有人补,永无休止。你应该堂堂正正绕到正门由训导员剪迟到票才对。”  在这种情况下讲大道理的人是信赖不得的。我本能地嘀咕这个讨厌的家伙。在鸭田面前露屁股恐怕也不是为了反抗权威,而是出于扭曲的自我表现欲。  “知道傻气,”我拼命克制自己,“不过这铁丝网反正已傻气很多年月了,再多傻气一天也并不碍事的嘛!”  何苦一大清早罗罗嗦嗦辩论这个!他依然故弄玄虚地嘟囔什么“汝等须从窄门进,毁灭之门大且宽”,但归终像是有意帮忙了。话虽这么说,态度还是那么不冷不热,瞧那像要把一切归于偶然的手势,仿佛在说“凡事皆赖时运”。  “这种时候还看书可真够从容的了。看的什么书?”他动手拆的时间里,我最大限度地讨他欢喜。  “你不知道的书。”他说。

编辑推荐

  《在世界中心大声呼喊:我爱你》创造了日本文学史上一个奇绩,成为销售量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当人们惊讶於这位似乎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为何写下如此动人的小说之际,才发现了他的处女作《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早就在「世界」主题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於是,此书又被一版再版,读者在片山恭一的作品中发现了他以生花妙笔着述一个个发生在高度文明化社会中的爱情故事,从中也品味出他有一种独特、冷隽又富有激情的情爱观,这样的爱情主题小说是不同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是有别於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却是发生在你,我,他(她)所活着的时代和社会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3条)

 
 

  •   喜欢治幸 非常非常的喜欢 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 但他很快就从身边消失了
    我一遍一遍的看这本书 想从中发现更多治幸与治幸的相似之处
    后来发现他与书中治幸并不是完全相像 他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 还是感谢他 感谢他在我生命里出现过 尽管只有几个月 感谢他让我长大 让我懂得了很多
    或许今生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少年 我会珍惜 正好与你相反
  •   两可的心情对平庸个性的难择既喜欢找独一无二的女友但是怕遇见书中的熏那样太特殊爱情果然并不确定
  •   很不错的书...写得很好...很有feel~~书也很漂亮...质量也很好..~~赞一个..>~!!
  •   今天刚看完我觉得作者把治幸这个人物刻画的很生动的感觉片山恭一描写的爱情都是淡淡的味道,但是淡中又可以回味良久
  •   这个世界少了别人就活不了.但是幸治却可以.欣赏幸治,单纯的欣赏.一个人生活的幸治.
  •   看这本书第一页就被吸引然后我用不到三个小时分两天看完了,结果犯病在家睡了一上午没上学下午就送出去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笑)青春的伤感和明亮色彩,很好。
  •   偶然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被开头的一小节吸引了。在当当找到,就买了。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没有读完,但是值得推荐!
  •   一直在寻找在地铁中阅读的书籍,让我在慢慢旅途中忽略了时间,感情细腻,恩,翻译的很好
  •   题目取自一部书,有趣的名字,"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属于你的世界只在你还不知道的地方,方可存在。这本书就是在讨论这一命题.事情情节不是很复杂,主要讲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成长的过程,其中以一位朋友为纽带,通过人物内心世界交流,讲述爱是否应该物化,物化即为社会化。对于这一问题,书中给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写的很是精彩):“如果你真心喜欢她就不要结婚,结婚不是为同世界上喜欢的人在一起设置的场所,而是为同世界上第二个或第三个喜欢的人在一起准备的地方。如果你想继续喜欢她,那就必须寻找其他场所。找也找不到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造!”惊世骇俗的言论必有出人意表的解释(解释也颇为有味道。),提问:“为什么一个家庭要有孩子”回答:“如果是全身心的相爱,无须任何第三方因素介入,换言之已经百分百幸福了。之所以需要孩子,完全是为了调节或者是平衡感情上的缺憾;也是为了人类种族的延续及发展。也就是讲倘若人类都找到最喜欢的伴侣,人类的繁衍工作就变得多余了,该停掉了。”仔细想想现实社会当中,dink(丁客即doubleincomewithnokid),理性之余,变得富有了感性上的因素了。爱情拒物化,世俗的任何场所(这里主要是针对家庭)不可强加于其上,由于爱情是未来的东西,本质是不确定的,而场所这些皆属确定的物件,两者本质相悖,互相排斥。恩,上述论断大都无可厚非,但有一点值得推敲,之所以有这些说法,其根本在于结婚的对象是否为挚爱,作者试图用“孩子的出生”为例说明“否”,但这一例子缺乏必然的逻辑性,换句话说,或者大凡地球人都了解的观点: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作者又该如何解释呢?当然我不具有在这方面旁边指手划脚的资格,因为爱情这东西距我还很遥远,但它涉及到了“现实性”,恋爱也好,婚姻也罢,无非是些语言称谓,本身只是符号,他们背后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是测量人与其他事物之间距离的尺子上的刻度,人即为社会中人无法脱离的便是社会性,这是现实性要求的,“寻找,制造其他场所”,确有新意,但本质无非是逃避现实而已。可能吧,恩....
  •   书的质量没话说,很满意,只是小说里的内容并不是很让人感动,不是很精彩,有点失望,很难想象日本畅销的小说居然情节这么单薄,没趣味
  •   琼瑶式的感觉
  •   看不懂。。,但是还是不后悔买它!
  •   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是一般,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总觉得和我想象里面的有一定差别。也可能是我不够敏感,虽然一样的对婚姻有恐惧感但是还不至于到女主角的地步。我所期待的读后感是感同身受,这本书看来还是没有达到我的标准。
  •   不同于许多日版书籍 这个版本的书质量很差劲 纸张粗糙 纸边都是毛躁的纸球
  •      到底为什么要把人写死?,村上也是,片山也是,好多书都是。
      难道人死了,留下的人才会有感悟么,或感悟到死者的伟大,死者境界之高,或是感悟到早就存在于人物周围,因为那不敏感的神经,或是作者的想法一直未说罢了的东西。
       死,难道只是如此么,为了给读者以心灵的触动? 可是,在承认不知为何心有波动之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是探究波动的原因,亦或是牵强的随波逐流于作者的文字?
      人,或多或少都会被某种东西所束缚,倘若是没了这种束缚,真的就会是好事么,我想,熏是懦弱的,是那种在蜜罐下长大的人才会有的不谙世事的想法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太现实,其实不是,难道不就是因为乐观天真,才能真正的敢去面对这个世界!
       生也好,死也罢,无论是什么,我至少不会屈服于这般境地,虽然,我也承认,那种所有的一切都被设定好了的生活真的会让人扭曲,真的会让人迷失,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但是,像我这样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多会感觉到自己的不对劲,然后,冲破它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要活出自己,我要这样努力下去!
      
      
  •         薰为什么会追求精神上的爱情,说实在的,我一个没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实在不怎么清楚....
        但是,我觉得,薰追求的不一定就完全是精神上的爱情。她也会喜欢主角的拥抱,喜欢主角的照料和吻,这不就说明了一些问题了吗?
        追求精神上爱情,究竟要怎么追求呢?难道就只是想想对方就可以了?应该不是的吧,即使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爱,依然脱离不了物质上的束缚...说道底,我们人类的精神终究是要通过物质来表达的...无法脱离的物质世界,就是我们精神的寄所。薰追求的,会不会是更爱?她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少女,她追求的会不会是主角更加真诚的爱呢?她所希望的或许是能包容她的一切的爱吧...
  •      这年头能写书评的在我看来都被冠上了「文化奶妈」之名,反刍看过的书写点自己的感受吐出来哺育各位没看过书的听众(观众?),是好是坏众说纷纭,我不是什么大师,不好瞎评判,但自己写着玩,怎么看都是可行的。
      
       封面上印着“如果你真心喜欢她就不要结婚。结婚不是为同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在一起设置的场所,而是为同世界上第二或第三喜欢的人在一起准备的地方。如果你想继续喜欢她,那就必须寻找其他场所。找也找不到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造!” 想想身边不论自己或别人,这句话真是太合适了。
      
       姑娘二人关系好,一个当兵一个在警校,一个觉得当朋友就好,还有一个要的可不仅是好朋友。挑明了最后留了句歌词“你的世界让你拥有,不打扰我的温柔”,想想真肉麻,也真是性情中人呀。不能在一起的话喜欢这种事情也不是说“我也不想的啊”就能控制的。
      
       高中时的好朋友花了五年才走出与前任分手的伤感,想想真是痴情绝对,分手理由只不过也都是那时候才会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一时冲动,如今大学毕业大家还算朋友,只不过对方已经有新女友了。
      
       又,说起自杀。写出来可能有些不可理喻,不过我还真想知道如果身边的朋友自杀了会怎么样。朋友间如果真的有人自杀了,怎么互相联系?现在的朋友都知道对方父母的电话吗?这样想下去突然觉得关系经不起推敲了。
      
       治幸死后,“我”做的梦跟《六尺之下》里David做的梦如出一辙,Nate跳进海里不停往前游,如果不存在互相借鉴的可能,那么人的潜意识似乎是个不可思议的共同体,想来真是有趣。海有什么寓意吗?
      
       我在说什么呢,其实跟这本书没多大关系,只不过看完想起来的片段罢了。
  •     在林先生拗口且毫无生气的文字中结束了片山先生的又一作品,想起先前想过不再读林先生的译文,却食言了,都是因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当年给我的感动,在那青涩的岁月里,一个老掉牙的TV似的故事让我触摸到了爱与生死的关系。
      爱起因生,爱灭也因生,若要延续,却是要死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和《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关系犹如一个人照镜子而存在的两个影像,亚纪和薰,都是如此安静的女子,为爱而生,命运多舛。两部故事的高潮无疑都是女生从医院逃脱,奔向自由。所不同的是,亚纪的逃脱是主动的,死亡的召唤越来越清晰,她没有时间再等待下去,和心爱的人去诺言的地方,需要勇气。亚纪逃脱的是死亡的束缚,用仅剩的时间去呼唤爱的延续;薰是由“我”带出精神院的,而且毫无目的,仅仅是为了彼此相见,漫无目的的走在海滩,逃离的却是父亲对她深切的爱,因为一种爱而要逃离的另一种爱。亚纪在机场结束了这次逃亡,死神显然速度更快;薰在一句“我今晚要呆在这里”宣誓对父爱的反抗。本质上,她们都已成功,为了爱情
      放下亚纪,只来说说薰
      毒药一样的迷,也许从小被爱包围的女孩都有其独特,在你的世界她来了又走,无法尽她所能给你爱,因为还存在一份爱,父母的爱,紧紧地缚着她,在靠近你时将她拉走。薰,无疑在两股力量中失去了自我,或者说,因为第一份爱的存在,就没有自我。所以薰是听话的,但越是听话的孩子,越存着一股反叛的力量,犹如积久未发的火山。薰,崩溃了
      无论是在海滩上的独自散步,还是半夜无法自制的暴食,抑或拉上治幸分享三人之夜,充满绝望的毁灭的力量,将“我”,“我们”的爱情推向深渊。然后,治幸死了,犹如《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里面的亚纪,死亡可以给生人全新的感悟
      “亚纪在没有我的世界里只有一周,而我将要在没有亚纪的世界里独自过多久呢……”
      片山先生对于爱与生死的追求,完全的印在在这两本书中,充满日系的充满邪性的理智,近乎绝望的礼貌,用阴郁形容毫无夸张。如果你也相信爱情,觉得关乎生死,不妨读读看这两个世界
      薰,亚纪,生与死
      
      
      
  •     世界不疾不徐的运转着,以忽视一切的决然。
      
      总觉得这书看起来挺好玩的,但是缺一种风韵,缺一种感觉。
      然后刚刚才意识到,其实,这里面的人,都颇有符号的意思。
      
      他就是个这样的人。
      她就是个那样的人。
      
      决然的没有任何让步的意味。
      
      这样的淡然。
      
      我知道这本书畅销的原因。
      但又觉得,这本书绝非大师之作。
      
      单薄的人物形象。看完之后,没有余味。
      只是还行而已了。
      
      可能最近看大师的作品太多了吧。
  •       献给学潮的一曲挽歌。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与春树那部名作颇有几分相似的故事,细想起来,一个时代或许都有只属于那个时代的固有模式吧。平成前的日本,大体采取着斯巴达式的教育,愈是田舍这种倾向愈为显著。而外面的世界(东京和阪神)却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与田舍几乎绝缘的学潮运动。这种矛盾的时代背景,很容易产生性格稍显乖张,却又有虽然幼稚但却独特的自我世界观的青少年。ジーコ(治幸)无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与其说主人公是第一人称讲述者,不如说第一人称讲述者只是私小说形式下的一个固定视角,真正的主角却是这位颇能代表学潮时期田舍学生的ジーコ(村上龙的名作《69》也是以田舍学潮为主题的)。而恋人カヲル(薰),则更像是当时女性青年的群体写照:被女权思想启蒙,却又在现实中没有挣脱社会传统权威的勇气,最终只能以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方式生活。作品本身充满怀旧色彩,却并不想为这种困境找出答案或出路。诚然,对那一代人来说,学潮或许只是一次酣畅的梦,梦醒了,毕竟还要栖身于年功序列的社会秩序下过自己的生活。累了倦了,还记得曾有那一场梦,或许也便够了。
      
        (顺带一提,《きみの知らないところで世界は動く》这部小说的中文名译为“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林少华译。林少华的日语水平众所周知属于半路出家,所以这句明显错译,真正的意思是:“当你无所察觉之时,世界仍在转动”。此处的“ところ”被很莫名其妙地翻译成了名词“地方”,实则是动词连接体,表示后者动作发生时,前者正在进行的动作。)在写《最後に咲く花》书评时偶然想到的,特此补充。
  •      读这本书时,我有一大把的自由,却像被抛弃了一样。毕业,没有工作,一个人躲在乡间,阳光透过密密的杨树叶子跳跃在窗棂上,我睁开眼睛,却想回到梦中。可是读这本书时,薰的状况让我警醒,我是否一如她“逃在病的无时间的世界”。作者所欲呈现的薰,一半在“我”的爱包围里,一半在“治幸”的旁观中,前者是在世俗的框框中营造的让薰无力挣脱无可拒绝的单一幸福,后者是在理想的缤纷中想要绽开想要释放自己的芳香的薰。而薰无法弥合这两半的自己,于是选择了逃离到没有自己的国度。
      
       想起杨乃文的一首歌《我离开我自己》:用天真换一根烟的光阴/我离开我自己/像倦鸟归去留下的空寂/安安静静
      
       总感觉,薰是那么孤独,她有很多话想对“我”说,可“我”不会懂,因为我只会编织一张网将薰架构在上面,以为那就是一个女孩的归宿。而治幸游去了远方,薰在治幸的葬礼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静和决绝,不再顺从父命,不再任由“我”的安排。只是对薰而言,前面是否有光亮的前途,有或者没有,其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避免的孤独,只是这种孤独已经越过纠结两半的自己,已经风清月明,何妨何必何其荣幸。
      
       我不能把握滚滚红尘,但愿意在一颗微粒的内心埋下种子,让其在灰色中生根发芽。我相信可以,于是我不再多说话,静静走一段旅程。
  •     林少华的译文确实可以。读这本书的感觉和看《夏天协奏曲》的感觉一样青涩,所不同的大概就是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家长对待高中爱情的态度,书中描写的是三个孩子从高中到大学的生活,包括生活、社会经历、情感经历、前途的把握。到最后,也不乏有一些伤感的生离死别,可是,这让我看到了很强大的日本青少年,无论是思维还是对自己的责任。或许,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日之间如今在发展上的很多差距,例如GDP,GNH。
  •     即使没有爱情,世界仍然在我不知道的地方运转
      那么,一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心若丰盈怎会孤单。
      
      
  •     
       喜欢的是那句封面上的话,但读完后更没有得到答案,又重读了两遍,还是感到迷茫和不安,我想作者的本意或许不是为了说明爱情的真义,只是以此提出问题,将事实摆出来罢了。
      
       不能不说作者采取了某种讨巧的方式,但技巧的痕迹过于明显。心理描写几乎没有,有的也是流于表面的泛泛之谈,情节和人物过于简单,有日本式的干净,故事也有点乏力,读起来几乎是很费力气,就如交谈不畅快的朋友,但非得强迫着交流下去,尽管之间流淌的是微弱的真实,但那些没能呼唤起我内心的天性和感悟,在这样流于平淡的故事里,没有深刻的人物刻画,人物无法引起某种怜悯感,尽管叫“熏”的女孩的生活中这段卑微的故事过于平静,但是也值得一写,就是为了说明,爱情的没有出路或者说即使没有所谓爱情,世界还是会“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但是,出路似乎被悬挂起来了――熏定格在空中的跷跷板上。
      
       这个故事本身削弱了他的真实感,人们无法碰到这样的一个对一切洞明的人,他也不会成为“我”的朋友,和我说那些深刻的话,那些话如果未能引起交流的共鸣,治幸为什么还要写信和我交流呢,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治幸的信好像只是给读者看的,作为“我”只是在事态非常明显的时候才感受到一点点的端倪,哲学思考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好像和文章剥离了,因为这是个意义非常明显的小说,也可能有它的广义性。。。
      
       那些充满哲思的话,非常真实,需要单独去读。。。
      
  •     拿到书,先随手翻上几页,对坐在电脑一旁的夫说,这片山恭一怎么竟是和村上春树一样的口气?再翻回来看,原来是同一人翻译的。林少华,太熟悉这名字了,村上春树的专业户。事实上我是挺喜欢这种语气的,淡然的、简略的、不肯多做一下大惊小怪的咋呼,好像一切都在掌控预料之中。然而终究要出状况,因为,世界在不停地运转,在我们知道的地方、不知道的地方、在身体外部、在心灵深处······且因人人不同而大有异趣。
      
      和青春有关。本书从三人的高中生活讲起,“我”和熏是一对恋人,朋友治幸是普通人中的异类。说实话,看完本书,我对日本的高中生真是刮目相看,无论精神修养方面、生活能力方面,都可看出他们的涉猎广泛、兴趣浓厚。虽然也有青春期与成人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但思想上对于人生探索的深度与广度恐怕不是我们的孩子所能比及的。——好像我永远不能摆脱的是母亲这个身份,看到什么书都能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不可救药了。
      
      但患病的熏要摆脱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规范的单一的特定范畴。凭心而论,她是喜欢“我”的,甚而可以说是爱的,也愿意相处下去,但又不能接受自己成为妻子母亲这样的角色,只想作为一个“人”而不愿进入自己是个“女人”的特定范畴。既不想放弃又不想被特定角色所束缚,进退两难,无从逃避,所以换上厌食暴食的怪病。——真实的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我们谁愿意演一成不变的角色,过一成不变死水般的日子?谁不从内心深处盼望一场意外,有一次“不平常”,不过她是严重些罢了。很多时候我们不也是想反抗一下,叛逆一下,出轨一下。不想再做个乖的好孩子,不想正襟危坐的就事论事,为一点小事就开始莫名的歇斯底里,要抛却一切的放浪形骸,酩酊大醉······背负一个既定的角色是疲累的、乏味的。治幸了解熏,他们多么相似啊,都是那种自我意识过剩,自我归属非常强烈的人。以致一再发出那种迷茫的心情,我是谁,他们是谁,来这个世界做什么,人们都是如何的思维,是什么支配他们他们日复一日无聊的工作和生活,一切都是为了什么,相爱就不要拥有,小孩子是附属品,虚无的人生······大段大段兴之所至漫不经心的交谈,透漏着年轻人的焦虑、怅惘、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模棱两可。
      
      那些年轻时候的事啊,煞有介事地认真恋爱,天马行空的浮想联翩,过生日相约去看海走了很远很久却迷路了,因为晚归被关了禁闭,偷偷电话,偷跑出来见面,三五好友一起去游泳,在阴冷的冬天里去逛冷清清的动物园,一本正经的胡言乱语,甚而不知所以的突然莫名的哭泣······这一切,都是适合年轻时做的傻事呀!虽然过去很久了,合上书,依然有淡淡的忧伤来袭。短暂的青春,奢侈的青春,以为自己会永远年轻,一转眼已经老了。人生是一条慢慢向前的河流,沿岸一路风景,青春那一段年轻气盛锐不可当的摸索碰撞,最为疼痛,让人刻骨铭心。
      终究是要成长的,一帆风顺也好歪打误撞也罢,头破血流也好抽筋断骨也罢,我们与现实彼此驯养,互相适应。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发表完以后要“步入正轨”的一番谈话后,治幸在最后一次的游泳中,身缠海藻沉在九月的海底。梦境一样的现实又让我们见识了死亡,片山真冷酷。到底什么才是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终究不能逃脱的是死亡,人人如此,早晚而已,却为何要让治幸如此不幸?生命本质的虚无感,再次让人感到沉淀的压抑,再一次为生命的脆弱和不测不寒而栗。
      
      非常值得玩味的话:“我觉得自己还谁都没有遇见,无论你还是谁,甚至我本身。所以,首先要找到自己,即使为了遇见你。”
      
  •     “如果你真心喜欢她就不要结婚。结婚不是为同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在一起设置的场所,而是为同世界上第二或第三喜欢的人在一起准备的地方。如果你想继续喜欢她,那就必须寻找其他场所。找也找不到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造!”
      
      那是要让它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运转么?这个解释看起来挺抽象。事实就是,别想啦,让它回火星吧。结果是一样的,不管它在哪里运转它是否运转,都和我们无关了。自己动手制造的话也有点牵强,我们毕竟不是孩童,长大了还自己找自己的乐子,要让一切都在我们自己的眼里看起来合理。书里面讨论爱情是不是不能物化的,是不是纯爱的,这些其实都没有必要去深究。因为爱本来就是自私的东西,每一场爱情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我相信有的爱情的天敌是生离死别,有的天敌则是柴米油盐,有的甚至禁不起分居两地的现实,有的只是几分热度没过几个月就消失殆尽。
      这样多变的一个孙子,说它干嘛!
      
      “我们的生活空前便利,我们的爱情四面楚歌。事情就是这样有趣或者滑稽:爱情拒绝物化却又必须物化,爱情本质上是形而上的理想却又必须面对形而下的婚姻,爱情没有希望却又是惟一的希望,爱情没有未来却又必须开辟未来。或许,我们离情爱越来越近,而距爱情越来越远。”
      
      爱情的归宿不应该是婚姻的话那究竟是什么呢。在没有产生更好的办法之前也只能是婚姻了吧。那是也许是一条抛物线,结婚可是让一切达到更高的顶点然后慢慢滑落。直到我们死去,有一些韧性不够的,之后就分崩离析。大概是因为没有积累足够的能量,以至于爱情在婚后马上消耗完毕了。我不赞同有的人说婚后的情感是亲情的说法。肯定会有爱情,这个和信教是一回事,你不去信主,主是不会护佑你的。当你不相信爱情,爱情怎么可能眷顾你左右呢。所以在我看来,婚姻宁可当做一个契约。它为了要保护住爱情只能是存在于更高一层的空间里。它高于爱情,让它在自己的世界里运转,这大概就是片山恭一说得“自己动手制造”吧。
      总之爱情的问题很复杂,我也是偶尔看到这么一本书才想起来说说。书里有那么多如同上面的话,但是都不是我要的,我只是把他们当做一个讨论题的题目一样放在这里。全书唯独一句话让我看了感动了一下,十几万字归结到最后一面女主角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自己还谁都没有遇见,无论你还是谁,甚至我本身。所以,首先要找到自己,即使为了遇见你。”
      
      没错,我同意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现在很开心地做事工作生活,也许不久之后我就会找到自己,再看那时心如止水的自己一眼。说不定世界真的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着。
      
      
  •     因为《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和林少华,而买了这本书来看。同时林少华的翻译,下意识地就拿这本书和刚刚看完的村上的《国境之南》比较。
      
      片山恭一的哲理思辨更多地体现在人物的对白上,而村上则喜欢从人物心理上透视进去,对比之下,片山笔下的人物就必须显得怪异了很多,很多东西必须通过“治幸”这个怪人的口才能说出来,而这样的人物设计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反观村上,在一张张普通人的面具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东西,似乎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这种思辨是意识流形态的,也将是无休止的。
      
      两人同样擅长用精妙独特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现象,片上恭一对描绘的死亡,和对死亡气息来临前的恐惧让我不仅拍手赞叹。但村上却可以描绘出比死亡更加恐怖的活着的情景,这也是我认为村上更胜一筹的地方所在。
      
  •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图书馆的借书限期的一个月。
      看了“我”和熏的爱情发展,到最后熏的暴食症。
      看着治幸知道了一个社会中混混是怎么生成的,是的,在大众的眼中,治幸就是混混,但是只是因为治幸看社会看的太透,从而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罢了。
      第二次看了暴食症,熏和“我”在旅行时候吃东西的那个片段,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就是熏的身体对于被人强加在身上所表示的不满,熏有着自己的个性,就像治幸一样,所以治幸知道熏真正的病因。两个人都是要挣脱社会加于他们的枷锁的可怜虫。
      
      关于爱情,治幸在给我的信中,说的不错。抄录于下:
      没准你认为爱情是万能的,可那无非是你头脑混乱而浅薄的证据,说到底,能爱的来的女人一开始就是有限的。你不能爱腰缠万贯之人的女儿,不能爱一贫如洗之人的女儿,不能爱八十岁的老太婆,不能爱马赛人的女儿,不嫩爱霍顿督人的女儿。爱是不能超越社会阶级的、年龄和文化水准这道障碍的,你们的爱情只是邮购商品目录上的爱情,无非选择有限的商品穿到身上罢了。
      
      关于人生,
      想做的事应该马上做,这样或许多少推迟事物的恶化,人们就是在以为未来可能变好的过程中腐烂下午的,有见识的人正一步一步变成无聊的大人,笃定如此。
      
      关于死亡,
      治幸的母亲用自己的化妆品为儿子化了淡妆。穿上白寿衣、脸上化了淡妆的治幸,较之滑稽,更近乎凄惨,这样子的做法根本不适合他。……尽管如此,表面上做了处理,治幸比刚才死得更彻底了。死这一暴力性的过程所造成的血淋淋的惨状被揩去,而同无机物更为相似。
      
  •      爱情的天敌是生离死别,还是柴米油盐?是卓越的苦难,还是凡庸的日常?是战场的艰险还是商场的盈利?翻开史书,落难王子有爱情,末路英雄有爱情,穷书生有爱情,革命者有爱情。可是在王子荣登宝座、英雄修成正果、穷书生已成儒商、革命者无命可革的当今时代,爱情还有没有了呢?换言之,爱情能否进入生活?爱情能否物化、世俗化?或者在物化、世俗化后能否地久天长? 日本正走红的作家片山恭一的回答其实并不令人兴奋和乐观。在《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或译《在世界的中心高呼爱你》)里面,作者机警而巧妙地让爱情的脚步止于婚姻生活的门前:爷爷爱的少女后来嫁给了别人(生离),“我”爱的少女被白血病夺去了生命(死别)。恐怕惟其如此,爷爷才在五十年时间里觉得不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一刻也不曾有过”,“我”才得以在心中持续呼唤爱——爱因生离死别而得以闪光、得以升华、得以永恒。也就是说,主人公的爱情在本质上尚未从形而上的“世界中心”(即心中世界)降至形而下的物质世界。爱情在接触柴米油盐,在物化、世俗化之前即戛然而止,于是成了“纯爱物语”,惹得东瀛超过三百万读者争相购买,成为继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以来又一洛阳纸贵的文学奇观。
       因了《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纯爱效应,作者早在一九九五年创作的《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对方运转》于二零零三年八月重新出版,且销量很快突破十五万册。而这部长篇“三角关系”之一的治幸一登场就与世俗拉大了距离:作为高中生因看三级片而在全校大会上即将被体育老师打嘴巴时,却把腰带一松露出了屁股,顿时惹得男生爆笑女生惊叫老师目瞪口呆。应邀去海滨“双对约会”,却对身穿比基尼的女同学那简直令人荡神销魂的丰满肢体毫无兴致,讥笑道“时起时伏时凹时凸好忙乱的身体啊”,而后看都不看一眼。住的房间垃圾乱扔杯盘狼藉被褥永远不叠,唯独西方古典音乐——不是流行音乐——唱片收拾得整整齐齐,音响周围干净得俨然另一天地。而且嗜读哲学、宗教书籍和文学名著,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是一个精神求道者。相比之下,“我”则完全是世俗意义上的乖孩子,遵守校规,学习用心。虽然高中没毕业就和女同学薰谈恋爱,并在治幸的怂恿下为报复薰管教太严的父亲而夺去了薰的“第一次”,但态度是认真的,打算大学毕业即和薰结婚,“永远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听音乐,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再说薰是自己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可是治幸告诉他,人是不能够同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如果真心喜欢她就不要结婚。婚姻不是为同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在一起设置的场所,而是为同世界上第二或第三喜欢的人在一起准备的地方。”但“我”不以为然,急于让爱情叩响物化世界之门。
       随之而来的高考把治幸、“我”和薰分开了。学习好些的治幸意外落榜开始打工生活,“我”和薰上的大学又相距很远。分离期间,作者没有设计例如误会或第三者等套路让这对情侣经受世俗考验,书信来往,男来女往,并无风浪。不料几个月后薰突然患病住院,始而厌食见饭即吐,继而暴食大吃不止。而无论“我”还是薰的父母家人都不知晓薰的病因。知晓的只有治幸。他明确地对“我”说道:“她为什么得病?你想过这点么?你也有责任的!明白?你为了把她对你的爱情确定下来而力图否认她之所以为她的个性。方法就是婚姻这个制度。婚姻把一个多姿多彩的人搞成单一的抽象概念:妻子啦母亲啦女人啦等等。她在你俩的未来中看到的即是这种空洞的、规范化的自己。所以她不能不对同你结合的未来感到悲观,却又无法逃避,就是说她的现在成了让她完全动弹不得的东西。所以才逃到病这个没有时间的世界中。”并进一步指责“我”为什么不尊重薰的特殊性,“她既不普通,又不一般,她具有惟独她才有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不接受你所说的极其普通的婚姻、家庭。然而周围又逼她接受,所以才得了病。你连这个都不明白?”在此之前治幸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自己倒和薰“十分相似”。于是,在三人一起去孤岛旅游时,“我”惊愕地看到治幸和薰抱在了一起,薰甚至招呼治幸进入自己的房间。我们当然不宜据此责备薰的用情不专,而不妨视为一种象征——象征薰力图让爱情免于物化而向形而上世界靠拢的尝试和努力。不料形势再次急转直下:翌日治幸下海游泳时不幸溺水而死。结果,薰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精神知音没有了,她赖以挣脱物化爱情的对象没有了。在此,作者水到渠成地点化了现代人爱情的尴尬:爱情拒绝物化,而又不可能灵化——爱情被吊在了空中,上下失据,四顾茫然,无处觅归路。
       其实,恐怕也不仅仅是现代人,古今中外,人的爱情大多如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林黛玉和贾宝玉,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情侣,成为纯爱楷模,很大原因就在于爱情在物化之前即告终止,纯属不知柴米油盐的罗曼司。当今更是如此。试想,《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和罗丝上岸后还能保持船头上凌空展翅般的浪漫造型吗?《廊桥遗梦》中的农场主妇跟摄影师私奔后还能继续刻骨铭心的激情吗?《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婚后还能对病病歪歪吞吞吐吐的直子那般忍让和疼爱吗?同样,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的亚纪假如没得白血病而同“我”终成眷属,那么两人现在也该有四十岁了——在生命激情丧失殆尽、越看妻子越像不能辞退的保姆的四十岁的现在还能持续高呼我爱你吗?片山恭一的一个精明之处,就是让爱情的流程在婚姻生活的门前徒然泻入地下,或者说生活的大坝对爱情实施了残酷而完美的截流,不使其进入物化的下游。读者们也心照不宣地接受了这项蓄谋已久的安排。因为他们需要填补感情生活的缺憾,需要唤醒深藏于心底的爱情因子。说到底,文学的目的和魅力是帮助人们完成——尽管是虚拟地——各自的心灵理想和审美图像。
       这样,同样的问题伫立在我们面前:爱情可不可以被包含于生活、可不可以物化?或者说爱情是独立的个体、是可以永远徜徉在灵化天国里的信仰,还是生活的附属物、是终归消解于柴米油盐的梦幻?片山恭一这部长篇《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提供的显然是否定性的暗示。是的,相对于生离死别这样的风云突变,鸡毛蒜皮的庸常生活对爱情的磨损和伤害远为严重和残烈。换言之,爱可以不在乎生死,但不可以不在乎生活。更令人无奈的是,爱情最后总要进入物化阶段,总要经受柴米油盐的折磨与考验。不知幸与不幸,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为爱情准备的早已不是被冰山撞沉的泰坦尼克号,不是麦迪逊镇披满夕晖的廊桥,不是逼迫梁祝双双化为彩蝶的封建专制,而是摆满电器的套间、修剪整齐的公园、琳琅满目的超市、招惹是非的手机……我们的生活空前便利,我们的爱情四面楚歌。事情就是这样有趣或者滑稽:爱情拒绝物化却又必须物化,爱情本质上是形而上的理想却又必须面对形而下的婚姻,爱情没有希望却又是惟一的希望,爱情没有未来却又必须开辟未来。或许,我们离情爱越来越近,而距爱情越来越远。
       那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么?片山恭一——这位相当熟悉马克思恩格斯颇有哲学头脑的日本作家最后还是开了一副未必有效也未必无效的处方:让爱情“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不要急于把对方纳入自己的规范、模式和程序,在爱情的神秘性和个体的复杂性面前保持一分距离、一分敬畏和谦恭。
  •      在珠海的时候,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总是在睡觉前或者去厕所的时候读上几页。林少华的译本,应该跟片山恭一写作时用的语气差不多吧。
       作者是睿智的,都到头来却感觉自己脑袋蒙蒙的,有些莫名其妙怎的就是这样的结局。也许结局并不重要,那本书读过很久了,回忆起来满脑子都是薰得厌食症消瘦的样子还有治幸邋遢的房间,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依稀记得里面有些句子是很耐读的,无论如何要再借来读一遍。
  •     最早购买这本书,有20%的理由是为了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林少华先生在多年前就凭借其精美的翻译文字,在中国大陆推红了著名的村上春树——与一般的翻译不同,林少华的翻译风格总是带有更多的『再创作』成分,咬字用词十分斯文得体,而又全无匠气。
      
      一般而言,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往往是带有浓重的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比如韩寒的『三重门』、比如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片山恭一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日本作家,其作品『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等都曾改编为真人电影。而这本『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则正是其处女作。
      
      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译者林少华先生在序言里认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无法物化的爱情』,但对此我并不同意。我以为,本片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人之『本我』、『超我』和『镜中我』在内心交战的过程。
      
      故事中的『我』即为『本我』,主人公的好友『治幸』即为『超我』,而主人公的恋人『薰』则为『镜中我』。表面上是讲爱情,但其实是映射在一个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上。人在青年期的阶段,『本我』对外部的世界事实上存在着高度的迷恋,正如同主人公对『薰』的爱情。但是,这种盲目的探索和占有世界的冲动,也会在道德、理性等层面上受到『超我』的制衡、约束,所以故事里的『治幸』常常会在主人公兴高采烈的时候给他唱反调。而『薰』所象征的『镜中我』——他人眼中的自己——则代表了一个人与外部世界所建立关系的当前状态。『薰』由于无法协调好与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不幸得了精神疾患,那正是象征着年轻人进入社会时所必定会遭遇的种种不协调、甚至危机。
      
      所以,片山恭一的这部处女作,表面上是写爱情故事,但实际上恐怕是他自己当年刚出道时,真实心理状态的绝佳写照——这种创作往往是不自觉的,却又一气呵成。就如同今年奥斯卡最佳导演丹尼·博伊尔(『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所言:你最好的电影永远是你的第一部,因为它最纯粹。
      
      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终于在『治幸』的帮助下将『薰』带出了医院,而『治幸』却在三人一起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以后,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那个不眠之夜,恰恰象征着『本我』『超我』『镜中我』的最终会聚——在解决问题之后,『超我』以消失的方式不再与『本我』唱反调,而『镜中我』则微笑着期待着世界下一步的运转——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是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复杂和不确定。如果你想刻意在人生中寻求确定性,那么注定会失望、甚至引发危机——你只有接受它的不确定,与之共舞,才能在世界的不断运转中达到和谐。
      
      这,也许才是片山恭一的本意——抑或是潜台词吧。
      
      p.s. 简体中文译本的封面设计,实际上是盗用了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之作品『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的彩色背景插画。对于此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出版社今后能够避免。
      
      ------------------------------------------------
      http://www.leeforce.com
      
      
      
  •     很适合带着心情去读,当然是要融合进去了。
      里面有个人物,最后去世了,我喜欢的性格,读到最后,竟然伤感起来。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同一个译者,片山同村上在语言风格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这样平静叙述娓娓道来。而这部《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和《挪威的森林》在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我”、治幸、熏,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蛮喜欢里面这个“治幸”的,当文中的“我”要帮他撮合个女朋友时,他反而对“我”讲了一堆大道理,说下身是人之所以不易自视为神的原因啦,所以他要超越啦,看的我窃笑不已,这话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呢,我以前还用这做过QQ签名类!还有在“我们”帮他搬家的时候,他的屋子无比杂乱,他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发表了一通高见,说人们之所以需要“整顿”,无非是力图把现在永远冻结起来,是对于未知未来的恐惧和抗拒,而生存,本身就是要不断吞食现在,我们的生存过程就是把秩序加工成混沌的过程,而屋子的凌乱正是自己生存的证据。
      
      虽然文中的“我”讽刺说,这房间令人忍无可忍的堆着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家伙生存的证据,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治幸君的言论深得我心。哈哈哈哈,我也喜欢把东西铺在一个平面上,随手拿起随手放下,所以无可避免的,我的屋子在别人眼中亦是无比凌乱,乱到连老妈都懒得说了。现在好了,以后万一有人说我屋子乱,我也可以这么反唇相讥,说对方只是个没有勇气面对未来只幻想着死守现在的胆小鬼!在治幸的屋子里,同时存在着色情杂志、深奥的哲学书籍、西方诗歌散文、大量古典音乐的CD,让我猜测治幸君恐怕也是天蝎座人吧。因为星相书说,天蝎座人屋子大都很乱,因为他们都习惯在垃圾堆中思考人生,呵呵。
      
      “如果你真心喜欢她就不要结婚。结婚不是为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在一起设置的场所。”“如果你想继续喜欢她,那就必须寻找其他场所。”这是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的文字,也是治幸对一心打算和熏结婚的“我”的劝告。一开始看见的时候很不以为然。以前听到有人跟我高谈阔论什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啦拒绝结婚啦,都会马上把这人归类到不想负责任的jp男一类(毫无疑问说这类话的都是男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女的当面对我宣称自己是拒绝婚姻的,正相反,周围的女人全都想嫁人想到疯了,我无语……)。但是到后面,我承认这个问题可以重新考虑:
      
      小说中,熏突然莫名其妙的忽而厌食忽而暴食,治幸说,这是因为“我”从未怀疑过,大学毕业就会和她结婚,这种确定性的未来是她不愿接受而又无法拒绝的,所以才用疾病这种方式来逃避。前段时间看了《变态心理揭秘》,里面有无数的案例表明,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生理异常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治幸的这番分析,也算是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吧。用治幸君的话说,“我”力图用婚姻这种制度,把熏对“我”的爱情确定下来。然而,婚姻却把一个多姿多彩的人搞成了单一抽象的概念:妻子啦母亲啦女人啦。这种规范让她成了动弹不得的东西,完全否定了她的特殊性,她不愿意接纳,但周围人却在不断强迫她接纳,所以她才逃向病这个没有时间的世界中。
      
      以前经常和叶小猪谈到未来: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认识一个门当户对忠厚可靠的男人,然后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得到所有人的祝福,拥有表面上的幸福美满……说到这里,我们都会被深深的恐惧所包围。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么?就这么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人生,怎么能够忍受下去?治幸君说:“无论哪一种类的东西,大凡追求确定性,都意味着对生的放弃。只有委身于不确定的未来才谈得上人生”。
      
      原来如此!以前,当有人问我,你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时,我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现在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一直追求的,是一直叫做“不确定性”的东西,只所以追求这个,也仅仅是出于生命对于“确定性”这种东西的恐惧。无怪以前遇到男的跟我考虑结婚什么的,我都感觉无比可笑。结婚?谁要跟你结婚?有病吧你?曾经以为,有这种反应,不过是因为还没遇到对的人而已,现在想想,恐怕是自己现在还不能接受一个“确定”的未来吧。
      
      的确,爱情这东西是不能物化的,在柴米油盐的包围中,当初再怎么相爱的两个人,也会沦落到窝在沙发上抢遥控器。可是,爱情又不可能被灵化,所谓的心灵相契,在长时间的共同相处中必然被打的粉碎,寻找灵魂伴侣的人最终只会发现现实世界的一地鸡毛。可是,生活还是要过下去,我们最后还是会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过上平庸平凡的生活。可是爱情呢?有人总结说,真爱这东西,就像UFO,人人都听说过,谁也没见过。可是,我还是愿意相信真爱存在。只是,它不是日用品,能够经久耐用历久弥新;它是奢侈品,需要特殊的保存方法,否则会马上被现实世界侵蚀变质而已。
      
      唉,怎么又说了这么多废话。治幸君说:“周围的人都在为准备高考而牺牲思考。也许是为了不必思考而准备高考。想必他们上了大学也好工作走上社会也好同样什么都不思考。十八岁时不思考的人至死都不会思考。”不得不说,周围至死都不思考的人实在数不胜数,这样的世界令人绝望。还好,有网络的存在,可以为我这个自我意识过剩的家伙生存过留下证据。
      
      
  •     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似乎这本书和《在世界的中心呼喊爱》一样,都在讲这么一句话。
      
      书的名字很长,不知道是不是片山一贯的作风。书名本身让我想起新海城的动画《她和她的猫》,感觉是充满忧伤和很有道理的名字。
      
      看的时候让我感觉很自卑,所有关于音乐和作家的东西,一概不知。
      
      厌食症的女友,哲学家的好友,平凡的自己。很奇怪的组合。治幸死的时候,莫名的觉得很伤心。如此古怪而有趣的人,把自己磨练成丝天睡一觉。
      
      书里有些很有趣的话。比如:似乎所有的儿子都是为了让父亲感到失望而出生的。比如:你只会和你第二喜欢的人结婚。比如:如果两人真的相爱,就不会生孩子,两个人中间容不下第三个人了,为什么还会生孩子呢。
      
      不过,看书的时候真的很累。
  •     今天是我见过的最好天气,
      晴天,却时常有清风徐来,
      实在是难得,
      尤其是在南京这种地方。
      
      总是准备写这样一篇书评,
      前段时间读的,
      片山恭一的《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
      
      从前在一个叫做紫猫的姐姐那里看到过,
      当时可能是因为自己正和某人关系处在微妙的僵持阶段,
      所以没有什么心情去看看具体的内容。
      
      这学期以来,
      一些事情变得貌似顺利,
      也有了一些貌似闲暇的时间去图书馆借几本小说来看:
      最近一段就读小说的频率而言可能是我12岁后到现在
      最为密集的一段时间。
      
      总的来说这本书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
      “我”,薰和治幸。
      而前面两个从中学时代起就是恋人,
      而最后那个是“我”的一个机缘巧合下
      认识的性格古怪的好朋友。
      
      于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是以“我”为中心的故事,
      在不知不觉中幽幽地展开了。
      
      特别让我欣赏的倒不是这本书的情节:
      男女主人公恋爱,
      后来女病了,
      男和好友一道帮助女孩从医院中出逃,
      三人一起到海边旅行;
      最后那个好朋友终于是死了,
      于是男女主人公一起领悟到一些东西,
      走向成熟。
      
      好吧,
      我坦白,
      我故意把这本书的情节平淡化描述,
      那是因为我更看重这本书中透露出来的
      一些特别思想的端倪:
      “婚姻是为自己第二或者第三喜欢的人准备的,
      如果你真的喜欢她,
      就不要和她结婚。”
      
      虽然这句话是写在书的封面上,
      况且一开始我并不赞同:
      但是随着情节的推演,
      从治幸的口中,
      观点得到了再次的重述
      (当然有大段的解释)——
      这时候看起来,
      却似乎有了那么一些道理。
      
      有个姐姐以为我是“婚前恐惧”,
      这倒于我还有些远,
      因为我毕竟不知道那个她是如何想法;
      纯粹是有一些迷茫,
      如果真是这样,
      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如果也曾经有和我一样的迷茫,
      那他们各自最喜欢的人又会是谁呢?
      
      头痛!
      混乱!
  •       看似随意的讲述,治幸的话刻在心里.
        1974年开始'我'的自述,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和薰一起.如治幸所说:那岂不在二十几岁就完成了人生目标,后来的岂不是太无趣?每每读到治幸的一段话,总会在心底被深深触动.总是游走在'我'和治幸的对话时,停步,一起讨论起来...
        薰的存在是引起话题的存在,亦体现着人的坚强与弱的双面性,矛盾的双面体.没有她!也不会引来'我'和治幸那些个不同的世界观的对话.
        人为什么要遵循祖先的足迹来走呢?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四天中三天不眠一整天用来睡觉,那么只用换一次睡衣,刷二次牙~呵,多么可爱的想法啊!居然让治幸这小子给做到了?这不刊为奇迹么?
        片山的文字总是轻轻的述说着'我'的故事,在不经意间划过心弦,在蔚蓝蔚蓝的天空下独语.在小人物的大道理中体会到片山细腻的心思.故事里总有不幸,故事里总有不完美的结局--完美?不完美?如同童话故事里的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未看到爱的结局--婚姻的过程中即画上句号,留下最美最美的回忆在那里,在那里~
        如果死亡即是结果,那么出生未尝不是结果.
        人就是在以为未来可能变好的过程中腐烂下去。
        有见识的人正一步步变成无聊无谓的大人。
        开始还是结束?我,还是治幸?
        你的世界还是我的世界?毫无疑问地都在公转自转...
  •       开始读会觉得是简化版的挪威的森林,但更享受片山恭一简练集中的情节。另外之所以比挪威喜欢世界,是因为有治幸这个人物的出现。其实世界中的人物可以从挪威中找到对应,而治幸对应的人就是很早就自杀了的木月。如果挪威对木月的刻画多一点,我可能会更喜欢挪威。
        治幸的话很好玩,可这并不是他可贵之处。大家可能都会因讲出了“活着本身对人就是不健康的。”“人应该连续干三天活再睡一天。”这些看着接近真理的玩笑话而沾沾自喜。但有谁能真的去实践真理,采用四天睡一次的生活模式呢?治幸是作为一个能用透彻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角色存在的,并且是会付诸行动的一个人。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     感觉有点挪威森林,里面的三个人,有两个都属于怪人,然后这两个人又莫名其妙的彼此理解。开头看着挺有意思,一结尾就没劲了。治幸那些话倒是可以背几句玩。
  •     家里只有书房的窗子是对开,周日上午风很大,阳光刺眼,但是坐在对开窗子里面,风吹进来倒是很舒服。
      先看片山恭一《满月之夜白鲸现》,然后再看松本清张《黑色的天空》,很有趣的组合,就好像从极不现实到极现实。
      
      人生虚无到人生残酷。似乎都不太好,不过倒也不至于心情变糟,只是很严肃罢了。
      我觉得片山恭一很像村上春树,大概是译者都是林少华,语言像倒也罢了,主要是片山总是想脱离开事情而去告诉大家一些心灵上的东西,想不着痕迹地说出,因此很像村上春树。
      不过,比村上虚无。
      
      我常看大家抱怨说村上的书看着灰暗,一直也没觉得,还一直认为觉得他灰暗的人理解不了村上的那份情趣。但是这次看了片山,我知道那些人的心情了。
      大概他们比我快乐又简单吧,所以才会说村上的书灰暗,但是片山么,就连我也觉得……
      
      片山最主要想说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婚姻这个概念到底有无意义。照以前,我大概会觉得多此一举——婚姻这东西,只有混蛋男人才会总说它没有意义吧?
      而现在的我呢?我对婚姻这个概念觉得怅惘和无聊,大概是从两年前产生感情倦怠开始,那个时候,只要一想到这意味着和眼前人度过一生,就觉得不可忍受。虽然说对方对你确实好,好到撒手简直就是愚蠢至极,但是不可能这样一直不结婚地呆下去吧?而婚姻确实……承受不了。
      大概片山没有在爱情中来写这些书。爱情果然是让人做出不顾一切决定的催化剂。
      爱,然后结了婚,然而爱情,能否足够地让你在婚姻中呆一生呢?
      片山问:从一而终之婚姻,真的是很好的吗?
      到最后,对方的眼神游移而激起的愤怒,是因为还爱着他呢?还是因为觉得契约上写着他不能离开所以才……?
      
      所不同的是,片山这一次(我指的是《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并没有让混蛋男人这么想,而是一位女生。
      薰(这个名字……)从小生活在父亲的严厉管束之下,那父亲是个大男子主义极其严重的……,然后薰遇到了对她一往情深的男孩,俩人从上学时开始恋爱,然后不可避免地走向社会,诸如此类。一生的路程可谓如风景明信片上一般清楚。
      男孩从17岁起就想结婚。但是薰总是一笑置之,直到有一天,男孩得知她得了厌食症,然后是暴饮暴食……然后又回到厌食……总之是精神上的问题。
      那就是因为,不想受到束缚。
      跟你在一起,很快乐,如果可以,一直这样也很好。但是,一想到婚姻为什么就会觉得不堪忍受呢?婚姻会把我冠上一系列的定义,最终使我这个个性鲜明活生生的人成为一个“家庭主妇”?“贤妻良母”?
      
      确实不现实吧?不现实……但是,每一个个性鲜明并珍惜着自己个性的人,不管男人女人,是不是都在想着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自己的伴侣关系。
      因为想展现信任与爱——婚姻出现
      而婚姻——束缚了信任与爱的形式和真正意图
      不管什么事,还是处于它最平衡的地方为好,我认为,当结婚成为如果你不那么办就会招来侧目的一种社会趋势,就没意思,很没意思。
      
      这么想,大概我年纪太大了。
      所以说,还是单纯的孩子好一些,还是……从小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将来才会有机会幸福地生活在社会模式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自然,我们无权对那些天真幸福的人嗤之以鼻,觉得他们都被蒙蔽,因为人家是幸福的,而我们还在寻找幸福。
      
      请注意,幸福没有真假,只有感觉。
      
      总地来说呢,片山恭一的书我统统都买了,但是并不表示它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书,它只适合一部分人看。它会吸引一部分人,让他们捧着书思考个不停,而另一部分人会说:什么啊,每本书里不是死人就是神经病,人何苦如此悲观?整天想着要逃离什么呢?
      
      最后补充,片山的每本书里都有一个这样的形象——完全了解着一切,但自己毫无感情可言,大概就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吧,但是这些旁观者在每本书里都会死去或者失踪,留下那些和他交谈过的人,继续在世界里摸索。
      
      终于一想——这个旁观者寄居在我们脑子中嘛,偶尔你是不会会想到一些自以为很正确的(没准很正确……)的人生哲理,但很快又变得无所适从呢?这种思维时而出现,搞得你晕头转向的时候也是有的,但是我们,不得不在世界里继续前行,而且,几乎没有人走的是一条直线。
      
      但是,这样才有意思不是吗?
      片山恭一,读他,请谨慎。
  •   跷跷板
  •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我也看过,但总觉得村上的作品,所表现的意识更深点吧!
  •   同意你的看法,表层是爱情,内里是交战。
  •   其实还是没有遇到对的人。
  •   强烈同意“治幸是作为一个能用透彻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角色存在的,并且是会付诸行动的一个人。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觉得“我”跟治幸间平凡珍贵的友情也很动人,就是不太懂薰~
  •   要懂薰首先要懂她的病~暴食症~不接受自己的女生身份~
    总之她是作为病患存在于这本书中的。
  •   我觉得治幸更像挪威森林中的永泽,对世界有着清晰而独到的认识。只不过他俩的世界观略有不同。
  •   治幸的世界观怎么说呢,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颇喜欢他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好像是一种“超然的消极”。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治幸的存在太过于孤独,但他更让人佩服的是自得其乐,用具有极强哲学性的观点赋予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到是与尼采有几分相似!
  •   确实感觉像村上村树,像,的确像。
    总是有个悲剧女主角,
    全篇交织着男主角执着的爱,满满的期待,破碎的结局。
    让人心痛,又迫不及待追着把它看完。
    (看到一半,还差一半)
  •   分三个月才看完……
    其实充其量就是两天的事。
    结尾确实有点没劲……
  •   同意,也觉得这个故事讲得过于简单..
  •   我也想 看看
  •   怎么说呢..看片山的书就会觉得,那个书上描述的世界好远...用自己的脑袋瓜子怎么想都理解不了那些人的想法...
    可是,又很容易产生共鸣..太矛盾了么?
  •   他的每本书似乎都写到我心里去了.
    这个电影也不错.
  •   楼主写得不错。
  •   片山是现役作家中我最期待看到新作的,喜欢他远胜村上
  •   楼主有些话真写到我心里去了~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宽容地接受更多元的生活方式,那很多人就能活得更快乐些吧~
  •   楼主的话说得很好呢。婚姻真的很有害。把一个自由自在发展着的人,束缚到为了下一代的发展而停滞了自己的家庭中去。
  •   看不出来片山强于村上的哪怕是一丝端倪...
    文章略显简单
    个人意见 欢迎交流
  •   哦 忘记了 我看的是另外一本 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   看了這本的確很有感觸 自個兒説不清
    樓主把它說出來了 贊成!
  •   人、真的是这样吗
  •   看完之后,我也觉得跟村上的风格有点像,与挪威的森林给我的感觉有点相似
  •   在这个年纪再次看一遍,已经觉得对我的恋爱观造成影响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