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中国篇)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薛金福 詹志方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大门,千年中华遭遇历史的拐点,“公司”成为没落王朝眼中的救命稻草。追求自由市场是公司的天性,当“汉阳造”的子弹打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公司在悄然而有力地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沧海横流,国民政府骑着高头大马从战场上归来,公司遭遇国家机器的大收编,然而无所不能国家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国民政府最终经济失败中破产,坚强的公司正在默默诠释公司与政治的内在逻辑!在意识形态控制一切的时代,没有公司,没有市场,当然没有国家的富强。濒临崩溃的中国经济重新呼唤公司。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政府在公司面前究竟应该如何自处?民营企业撕开计划的铁幕,中国社会迎来转机。久违的公司回来了,神州大地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公司一次又一次拯救国家,它在昭示自己隐而不露的伟力!国家的复兴初步实现,野蛮生长的公司显露其暴虐的另一面,缺乏正确价值观的辖制,公司制造了一大堆麻烦。何时能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也决定了何时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

作者简介

  薛金福,企业经营管理研究者、深圳金海湾咨询公司咨询师。著有《中国式营销》、《商业的逻辑——价值网模式》等。在《哈佛商业评论》、《现代商业银行》、《成功经理人》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詹志方,深圳金海湾咨询公司研究员、商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做博士后研究。著有《中国式营销》、《商业的逻辑——价值网模式》等。

书籍目录

序言
引子 西风东渐 
 1.猎富时代,屈辱中国 
 2.公司:坚船利炮的动力
第一章 实业救国 
 1.受命于危难:洋务运动 
 2.被动的市场与历史的暗流 
 3.国家的命运与公司的力量 
 启示录:弱政府大市场的野蛮生长 
第二章 黄金岁月 
 1.辛亥炮火打开市场之门 
 2.民族企业高奏凯歌 
 3.“兵战之外的商战” 
 4.文明进程的幕后推手 
 5.最惨痛的交易 
 启示录:挥之不去的政治情结 
第三章 沧海横流 
 1.危机与被收编 
 2.官僚资本家豪取强夺 
 3.抗战与大撤退 
 4.经济沦陷与败走台湾 
 启示录:选择“大炮”还是“黄油” 
第四章 计划!计划! 
 1.经济战争与公私合营 
 2.计划“埋葬”市场 
 3.“文革”中的失去 
 启示录:公司的意识形态 
第五章 春天故事 
 1.星星之火融化坚冰 
 2.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3.改革巨变与“倒春寒” 
 启示录:中国商人的“微力量” 
第六章 本土雄心 
 1.“我们下海吧!” 
 2. 狂欢中野蛮生长 
 3.冲破藩篱,破茧成蝶 
 4.“黑马”崛起,肆虐狂奔 
 5.豪强并起,群雄逐鹿 
 启示录:公司化的力量 
第七章 中国制造 
 1.立足实际,制造起步 
 2.隐形冠军,中国脊梁 
 3.世界工厂,转型转型 
 启示录:前后工业时代的中国制造 
第八章 国退民进 
 1.放权与分权的改革错觉 
 2.股改中“国退民进” 
 3.阵痛中走向世界 
 启示录:国企改革不仅仅是明晰产权 
第九章 发展之痛 
 1.经营战略之困 
 2.“家天下”之伤 
 3.法制伦理之殇 
 4.社会转型之痛 
 启示录:警惕“中国式失败” 
第十章 凤凰涅槃 
 1.大浪淘沙,凤凰涅槃 
 2.信息时代,一飞冲天 
 3.地球无疆,大国崛起 
 启示录:公司重新定义大国 
附录 中国公司发展大事记

章节摘录

  国家的命运与公司的力量  庚子年(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宣战诏书》,通电全国,宣布自即日起与西方各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要求地方筹款调兵,勤王抗敌,共度难关。  当时,时任大清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最先看到《宣战诏书》,盛宣怀竟然胆大包天先把朝廷圣旨扣押,随后立即发电报给被贬到广东做总督的李鸿章。电报中说:“……朝政皆为拳匪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出者,将来必如咸丰十一年故事,乃能了事。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办法。”  李鸿章收到电报后,领会盛宣怀各自保疆土安定的意思,沉思再三后毅然复电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定调后,东南各总督都达成共识:圣旨为“伪诏乱命”,不参战,随后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开战。此事件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标致性事件。在中国封建社会,圣旨是最高权威,抗旨绝对是杀无赦甚至满门抄斩的重罪。正当北方义和团“造反”之际,南方各总督以“乱命”为借口,第一次对圣旨说“不”,不折不扣地造了一次反。中国自古以战为荣、和为耻,而这次南方抗旨议和却受称赞。“东南互保”标志着大清王朝的绝对权威开始瓦解,中国精英阶层开始对处在生死攸关的中国命运拥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和独立立场。  “东南互保”根本上源于全面思想开化。甲午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3.4亿两白银滚滚流入日本,日本利用此巨额赔款建立了金本位制,与国际金本位金融体系接轨,步入了国际资本主义行列。在中国,甲午战败,全国上下,悲愤耻辱,一夜觉醒。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  1895年4月,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一时间群情激动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给光绪皇帝呈上万言书。万言书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发动维新变法。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发布了包括开办实业、修筑铁路、组织商会、改革财政、编练新军、废八股、兴西学等十多条诏令。维新派属于改良派,在洋务派“师夷长技”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系统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1898年9月21日凌晨,紫禁城风云突变,慈禧太后突然闯进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捕杀维新人物,持续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改良生机就此断送,但是新思潮正在启迪全国民众。康有为并非维新思想的创始人,其维新思想受实业家郑观应启迪。郑观应是一位最先全面触及启蒙思潮各项基本问题的启蒙运动前驱,他在洋务运动期间就提出商战、科举改章、修订法律、实行立宪等先进改革。他的著名著作《盛世危言》直接启迪了引领潮流并改变中国历史的三大人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甚至光绪皇帝读过《盛世危言》后,深受启发并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将该书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阅看。  维新变法期间,各种传播新思想、救国图强的学会纷纷建立。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4年4月,一名年仅28岁的广东香山的热血青年孙中山找到其同乡郑观应,托郑观应将其救国八千言《上李傅相书》转交给李鸿章。当时孙中山一腔热血主张变法自强,不料遭李鸿章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孙中山便对腐朽的清政府彻底死心转投革命,并于次年策划广州起义,事败后流亡海外。  而另外一位对大清王朝死心的人,其身份和举动足以震铄古今。这位草根出身的江苏南通人,在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恩科会试中高中状元。而仅仅几年后,接受过维新思想的他看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大清王朝暮霭沉沉,官场险恶难测,断然放弃仕途,选择“下海”经商。这位勇士的名字叫做张謇。  状元“下海”经商,估计是唐代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就在文明开化的今天也有人说三道四。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锵锵响亮,发出时代明流的声音。  虽然张謇精于商业,但是状元办厂开始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1895年,张謇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名取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但是直到1899年4月大生纱厂才投入生产,“首尾五载,阅月四十有四”。在这44个月中,大生纱厂的招股集资历经曲折,几次濒临夭折。张謇属当时时代难以理解的“另类”,但是这种“另类”才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虽然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却促使中国近代企业的启蒙和兴起。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直接推动了民智开化,新思潮日渐涌动,越来越多民众甚至绅士接受并投身商业。继官办商人、买办商人之后,绅士商人和民族商人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战战兢兢地推动这个屈辱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缓慢前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张謇的影响下,另外一位状元陆润痒亦投身商海创办纱厂;咸丰朝老状元孙家鼐则命其儿子孙多森和孙多鑫放弃仕途,创办了阜峰面粉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在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达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战争前20余年的总数;从增长速度来看,平均每年设厂数是甲午战争前的7倍,平均每年的投资数则是甲午战争前的15.5倍。更为可幸的是,国人思想日渐开化,逐步接受了建矿厂、修铁路、埋电缆、办银行等工业实业。状元破土投身工商“末业”,民众积极开厂兴业,世纪之交的中国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1900年,距离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实现工业化,开始步入工业与资本相结合的金融资本时代,即垄断帝国主义阶段。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主要以金融资本输出的方式形成垄断市场之势。  此时,创办于1871年的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已经更名为J.P.摩根公司,以金融资本为利剑,向钢铁、铁路以及公用事业等国民经济命脉领域扩张势力,开始形成足以统治当时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此时,爱迪生已经拥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双向电报、高真空白炽灯泡等诸多发明专利,并由1878年创立的爱迪生电灯公司经营相关产品。1892年,老摩根通过风险投资的形式将爱迪生电灯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之后这家公司在电气领域里称雄了一个多世纪,也是自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唯一至今仍在指数榜上的公司——他的名字叫通用电气(GE)。另外,与摩根财团匹敌的洛克菲勒财团,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构建了涉及石油、化工、军火、汽车、航空等产业的金融网络联合事业——托拉斯。  金融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金融资本不断地游走世界寻找利润的血腥味。被摩根财团注入了金融资本的通用公司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地逐利,而被金融大佬注入了金融资本的帝国主义就像着了魔一样疯狂的瓜分世界。  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直接导致了义和团起事,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同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犯下滔天罪行。这就是让国人咬牙切齿、悲恸无泪的“庚子国变”。  此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有了美国,与整个欧洲陷入自1870年后几十年的工人运动泥潭相比,美国工业化道路一帆风顺,并后来居上大有替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强国之势。庚子国变仅六年后,通用电气就开始同中国发展贸易,成为当时在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公司之一。1908年,通用电气在沈阳建立了第一家灯泡厂。  “庚子国变”的第二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包括清政府赔款各国本息共计9亿8千多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0余年的财政收入。 条约签订不久大清顶梁柱李鸿章郁郁而终,此时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而中国民众已经对腐朽的清政府彻底失去信心。社会变革已经由自上而下转变成自下而上,由改革变成革命。而这种转变的推动力量便是公司的力量,国家的命运正在悄然改变!  由于“东南互保”,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张謇的大生纱厂在度过艰难的创业期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盈利5万两,第三年的1900年盈利达10万两。大生纱厂蒸蒸日上时,张謇准备再锦上添花,于1901年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竟在一年之内就成功募资达20.75万两。1907年后,大生二厂投产,并很快吸收了100万两。此时,大生纱厂及分厂正式注册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到1908年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在此期间,张謇创办了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专营棉花种植;后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唐闸镇工业区初具规模。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张謇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后又在天生港兴建了发电厂。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张謇创办了10余家企业,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民营企业家。企业构建了从原料到生产再到运输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成为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为中国发达的现代轻纺织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南通也就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祥地之一。  与张謇一样,1900年到1911年,中国民族企业获得良好的自生机会。1901年荣德胜与兄荣宗敬等人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一厂。1905年,兄弟二人又与张石君等7人集股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荣氏家族的辉煌事业从此开始。后来,荣氏家族出了一位新中国副主席——荣毅仁。  国难当头,张謇、荣德胜等民营企业家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的资本家一样血腥贪婪地敛财,而是以“实业救国”为担当,办厂兴业,冲击国体。绅士出身的张謇更是在经商成功后,试图谏言改革以图强。张謇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农业学校、女子师范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等,广开学校,传播思想,启迪民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中国东北沦为战场,清政府竟“局外中立”作壁上观,哀鸿遍野刺痛着国人最后仅存的民族自尊。正在开化的民众一时间激愤四起,变革呼声响彻京都,地方总督摇摆不定。中国人常言“穷则思变”,在扼杀了维新变法后,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在1905年前后推行了最为激进的变法。  1903年7月,清政府设立商部,下设商务局、劝业道、商律馆、商报馆、公司注册局、商标局等。次年1月,商部颁布《钦定大清商律》,包括《商人通例》和《公司律》,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公司法。后又连续颁布《破产律》、《试办银行章程》、《大清矿务章程》等。这些法律构成了中国近代一套相对完整的商法体系,构建了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石。商法从法律高度确立了公司的地位,保护了公司的利益。  1907年,大生纱厂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股民第一次在大会上平起平坐地与官股争论如何规范官股决策权力的问题。最终,《公司律》成为了最终的裁判:不分官、商,凡入股者皆为股东,股有大小之别,无官商之分。我们看到,一种保护私有权利的商业秩序正在微妙地萌芽。  另外,清政府不但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允许并倡导民间创办商人组织,而且专门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奖励公司募股。  ……

编辑推荐

  1.央视大型纪录片、2010年畅销书《公司的力量》三部曲之二  《公司的力量》是2010年大畅销书,公司来了,中国变了。数百幅珍贵的照片、名家深度解析,一部中国公司的群像。  2.恢弘的史诗,一部中国公司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公司出现之始,干掉了满清王朝;公司发展之中,断送了蒋家王朝。计划经济时代消灭了公司,新中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中,公司让中国旧貌换新颜。近代史也是中国公司的历史,公司的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  3.公司诠释政治,公司博弈政府,讲政治先讲公司  公司颠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公司改进狭隘的苏联经验;公司教会政府如何对待公司。懂现代政治,先要懂公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5条)

 
 

  •   工业化推动现代化,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只经历了4次:秦国结束诸侯纷争一统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
    “每次一次社会转型都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背后快速推动,这种力量一定会打破原有社会的均衡,非均衡状态的社会必然产生严重的问题,引发社会转型之痛。”
    社会艰难转型的今天,《公司的力量(中国篇)》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因为这一次“打破原有社会均衡”的力量必然来自公司。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型,经济所有制和分配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私营企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
    央视大型商业纪录片《大国崛起》讲述了踏上公司快车的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大国崛起的历程。央视另外一大型商业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则从公司演进的角度正面阐释公司的力量推动国家的崛起。
    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农业大国开始衰落,而工业成为了时代的主角。公司重新定义大国,公司也成为社会的核心和细胞。
    社会转型的推动力不再是政府而是公司。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是《大国崛起》姊妹篇《公司的力量》的第二部,与前两部正面阐释公司力量不同的是,这本书依据历史的本源,更多地从反面的角度阐释公司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当公司掌控着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千年古国遭遇历史拐点,血淋淋地教训告诉国人公司成为了国家强大和社会文明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而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社会精英认识到公司的作用。开明之士以捍卫大清、复兴中华为目的发动洋务运动,公司被引进中国,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文明,中国社会开始被一种新的力量推动甚至主宰。
    半个世纪后,武昌的炮火葬送了大清王朝,辛亥革命的思想、枪炮及拥护者都与公司息息相关。根本上说,公司断送了大清王朝的命脉,公司这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深刻转型。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进入“弱政府大市场”时代,当政府让位于公司,中国民族企业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岁月”,呕心沥血的中国商人看到了“实业救国”的希望。但是,“黄金岁月”却在蒋介石政府的“国家主义”面前戛然而止,“实业救国”成为黄粱一梦,官僚资本主义罪恶揭开公司残酷的面纱。
    公司目送“国家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却迎来政府凌驾一切的“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控制一切的时代,没有公司,没有市场,当然没有国家的富强。濒临崩溃的中国社会重新呼唤公司。
    至始至终中国公司都没有西方市场经济的优质土壤,中国公司一次次地遭遇收编,每当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又被请“出山”。不存在方能体现它的价值,历史一次次地反面证明,公司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唤回市场的春天,中国社会迎来转机。久违的公司回来了,神州大地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公司一次又一次拯救国家,它在昭示自己隐而不露的伟力!这一次公司力挽狂澜,强力推动中国社会深刻转型。这一次公司正面证明,公司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助力和核心竞争力。
    国家的复兴初步实现,野蛮生长的公司显露其暴虐的另一面,缺乏正确价值观的辖制,公司制造了一大堆麻烦。如何能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这是我们当下需要反思的问题。
    当下的中国公司一方面在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宏观调控等困扰,另一方面自己在制造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非法牟利等社会问题。公司,这个曾让中国摆脱苦难的组织,如今在大国崛起之路上带给我们无尽的苦恼和困惑。
    民营公司的恶性竞争带来的社会危机显然已经触目惊心,而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不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问题。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伦理法制之殇、社会转型之痛,都必须通过公司的发展来实现。保证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的根本是如何让公司更好地造福国人,而不是遏制公司的发展。
    公司在这一次中国社会转型中又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公司、政府及社会,必须处理好这三个主体的关系,让三个主体各尽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司彰显力量,社会才能向文明迈进。如何发展、如何转型,书中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和答案。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是一部中国公司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史。
  •   .追求自由市场是公司的天性,当“汉阳造”的子弹打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公司在悄然而有力地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沧海横流,国民政府骑着高头大马从战场上归来,公司遭遇国家机器的大收编,然而无所不能国家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国民政府最终经济失败中破产,坚强的公司正在默默诠释公司与政治的内在逻辑!
  •   近日深读《公司的力量(中国篇)》后,困扰多年的问题慢慢有了答案。在读此书之前,我曾将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推荐给了公司的同事及朋友。我认为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商业纪录片。
    或许是看过纪录片的缘故,我一直用比较的眼光在看这本书。看完后,不得不说,这本书不愧为《公司的力量》的姊妹篇。这本书的风格与第一部类似:恢弘的气势、优雅的笔锋、极其厚重的历史感、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但是在创作角度上又与第一部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部站在世界公司的角度看中国,而这一部是站在中国公司的角度看世界。
    本书从中国近代历史开端的大背景中娓娓道来,让读者夹杂着几许忧伤和遗憾。开始以为是作者的写作用意,看到后来才发现中国公司从起源到发展都不是纯粹的,而是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命运紧密相关。
    与第一部中所讲述的世界公司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是,世界公司的发展历史经历狂飙式的“野蛮生长”,以无所不能的力量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中国公司的发展历史并没有如此气吞山河,而是不断地受到传统文化、政府、战乱等各种因素的干扰或打压,中国公司甚至曾一度被灭绝。但是,中国公司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屡次挽救中国于危难。作者一再强调这一点,这恰恰是中国公司的力量。
    看得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冷静、敏锐、一气呵成的。我在比较中读完此书后,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从历史的角度洞悉公司,更能看出公司的深度;从比较的眼光观察公司,更能看出公司的宽度。更为重要的是,从历史的比较的角度看公司,公司与中国历史捆绑在一起,种种规律、问题了然于胸。
    看完此书后忽然明白,金福老弟本意并在写中国公司的历史,而是以历史的答案解析当下公司的问题及预测公司的未来,以公司为载体透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跳出历史,看当下和未来;跳出公司,观经济和社会。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亦是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目前非常盛行“当下师”,与中国当今社会一样,这种所谓的“当下师”给人的感觉非常浮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当下师”越少越好,而我们更需要深入问题的本质,才能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而深入问题的本质不得不尊重并分析公司过去的发展历史及老板的思想秉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又是我们容易忽视的。
    为什么明明可行的方案,企业却不执行?看完这本书问题的答案慢慢浮现端倪。
    除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我认为本书之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价值更大。作者在书中一再刻意提醒世人如何认识社会、如何把握改革的方向,其中包括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国企改革、中国制造业发展等。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让人主动思考。
    出书的人越来越多,好书却越来越少。一部有沉淀、有思想、发人深思的书,值得一读!
  •   沧海横流,国民政府骑着高头大马从战场上归来,公司遭遇国家机器的大收编,然而无所不能国家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国民政府最终经济失败中破产,坚强的公司正在默默诠释公司与政治的内在逻辑!
  •   五年前,正是《大国崛起》创作最关键的时期。那是一次艰难的跋涉,我们试图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探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铺天盖地的史料中,有一个名词不断跳跃出来,进入我的视线:公司。

    它与国家权力和世界争霸有关,它与财富增长和经济泡沫有关。工业革命离不开它,世界大战也少不了它。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无数项发明的背后都是它。近代以来,世界的繁荣或是萧条,合作或是对抗,进步或是危机,公司都在其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个几乎出现在每一次重要历史时刻的组织,让我着迷。更让我着迷的,是现实。公司就在身边,它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创业冲动和人生梦想的承载者,从物质到精神,我们都需要它。

    于是,就在2005年,我提出了这个题目——“公司的力量”。

    四年前,《大国崛起》播出,节目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广泛、强烈而持续的反响。这样的作品是当下受众所需要的,在欣慰之余,我的思考也更加具体。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力量是什么?相对《大国崛起》的宏观叙事方式,是否可以从一个微观的角度进行探讨和表述?

    公司,无疑正是这样一个具像的载体。2006年,我们第一次公开表达了创作《公司的力量》的设想。

    三年前,我和我的团队接到任务,创作完成了反映中国自1840年以来发展历程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大国崛起》是以中国视角去看世界,《复兴之路》则从世界坐标反观中国的伟大复兴,这给了我许多新的启示。

    19世纪末,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这样评价公司的威力:“尽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驱驾风电、制御水火,亦可也。……西洋诸国,所以横绝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

    从这个角度看去,近代以来,国家的弱,就是公司的弱。

    正如薛福成百年前的预言:“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三十多年中,十几亿中国人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努力,公司,则为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搭建了实现梦想的制度平台。当个体的创造力被解放,当一个个公司由小长大,“富”和“强”对于中国人来说终于不再遥不可及。

    一年前,我们再次出发了。经过了4年的酝酿和沉淀之后,我们想用电视人的眼睛和头脑,去寻找、去记录、去探究、去传播“公司的力量”——它一直在召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就像热爱攀登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什么样的吸引让人无法抗拒?无他,因为山在那里。

    然而,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一次的考验超过《大国崛起》——那是在无边浩瀚的历史中提炼,而关于公司,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涉及经济、管理、社会、历史等领域,完全没有现成的著述可供参考。

    当然,没有出乎预料的是:在最艰苦的过程中有所得的快乐。恰似登山者不足为旁人道的满足:无他,因为山在那里。

    从创作伊始,我们的目标就十分明确:《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回顾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也不是一部介绍公司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的专题片;它既不是企业传记片,也不是案例教学片。它是什么?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对现实的思考和表达,通过历史和事实。

    我为创作确定的几个基本原则成为团队的共识:

    公司是一个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

    没有没有问题的时代,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没有万能的法宝。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比起解决问题,更是媒体的职责和本分。

    故事化的叙述是必须的,而讲述故事的目的远远不是情节本身。

    二、三百年时间仍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历史还在继续。

    公司是什么?中国公司离一个伟大的公司还有多远,中国离一个真正的大国还有多远?

    公司不该是权力的工具,而应是普通人展示智慧汇聚能量的舞台。公司不该是金钱的奴隶,而应是带动社会创新和进步的动能。公司不该是冰冷的机器,而应是以人为本的倡导者和受益者。(
  •   数百幅珍贵的照片、名家深度解析,一部中国公司的群像。 恢弘的史诗,一部中国公司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公司出现之始,干掉了满清王朝;公司发展之中,断送了蒋家王朝。
  •   当下的中国公司一方面在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宏观调控等困扰,另一方面自己在制造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非法牟利等社会问题。公司,这个曾让中国摆脱苦难的组织,如今在大国崛起之路上带给我们无尽的苦恼和困惑。
    民营公司的恶性竞争带来的社会危机显然已经触目惊心,而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不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问题。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伦理法制之殇、社会转型之痛,都必须通过公司的发展来实现。保证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的根本是如何让公司更好地造福国人,而不是遏制公司的发展。
    公司在这一次中国社会转型中又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公司、政府及社会,必须处理好这三个主体的关系,让三个主体各尽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司彰显力量,社会才能向文明迈进。如何发展、如何转型,书中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和答案。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是一部中国公司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史。
  •   公司的力量,五个再通俗不过的汉语文字的组合还是那样再通俗不过。对这些于专家来说比较通俗的东西进行概念化解析,智者会选择追本溯源,探个究竟。在中国,公司,从初见端倪到家喻户晓,这其中辛酸已作古,然未来如何,静待解读。只是,公司与中国的初次见面并不像纳兰词里“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唯美动人,而是带着血腥拖着尸体,践踏着炎黄的尊严 。
    全书围绕着公司的力量对其进行追本溯源,从公司炮轰我们泱泱大国的国门开始。这种炮轰于是就给公司蒙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公司为何有力量炮轰这“富庶一方”的文明大国?读者不住的想要走进、想要揭开,进而引人入胜,此时,作者则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充足的历史故事、记录性材料的紧凑堆砌让读者趣味十足而又清晰地了解其中原委——公司的力量为何关系国家的命运?公司的力量的不可阻挡为何是历史的一个必然?并给出了很多作者个人独到的见解和预言 。
    我一直在想公司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有什么区别,此本书的书名可不可以改为市场的力量,当然,在此我并不是说书中公司与市场的概念混淆,我只是想说公司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它们也许阐述的是同一个主题,但是当我自己真正试着去想把书写出来、把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后我才知道作者是智慧的,从公司着手论证作者的观点是明智的,而且也独到。因为公司相比市场更具体。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把复杂的问题用最浅显最熟悉具体的东西表达。而且本书也确实做到了语言平实易懂,容易理解,我想这不乏作者的智慧之于其中。
    世界或者说中国呈现如今这种形态有偶然也有必然,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我们大多喜欢分析其中必然的一部分,公司的力量便是作者从中发掘出来的其中一个必然的因素,书里也一直证明它的必然性。公司在历史暗流中激流勇进,激起千堆浪——这就是公司的力量。
    文章线索很明确——时间。过去时间的事就是历史,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会惊人地相似。这句话在本书出现数次,本书的内容也证明了句话,实业救国(洋务运动)、黄金岁月(辛亥革命)、沧海激流(蒋政)、计划计划(毛政)、春天的故事(邓政)、本土雄心(下海)、中国制造、国退民进(平衡产权)、发展之痛(转型)、凤凰涅槃(翱翔),作者把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每个时段都逐一分析,公司的力量时而如天使轻柔,时而又如恶魔施虐,甚至让人幻觉其无法驾驭。然而它也遵循一定的规律,跟着作者解析的步伐,隐藏的规律终将大白天下。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公司的起起落落,这是否是巧合?不,这不是巧合,是必然。中国一直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企业也以多种形式花样崛起又落下,然而只有成长为公司之后才趋于稳步发展、兴旺。这时即需要对公司进行一次定义。之后引进一个新概念——公司化。当然我也有疑问,为什么公司的定义会在本书的如此之后,为什么不是开篇就解释个明白,这是作者的疏漏还是别有用心?这是否会影响读者对主旨的理解?这个问题尚未解决。
    个人认为本书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真是恰到好处,趣味十足、平实易懂,而且内容材料丰富,在理解本书的论点的同时也获取了很多其他相关信息,如今的商业漫游性很强,本书的材料也同样可以在商业的其他方面给我们启发,说实在话,这点竟然是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有点启蒙教育的意味,简单而又那么不可缺少并影响深远。
  •   公司一次又一次拯救国家,它在昭示自己隐而不露的伟力!国家的复兴初步实现,野蛮生长的公司显露其暴虐的另一面,缺乏正确价值观的辖制,公司制造了一大堆麻烦。
  •   公司出现之始,干掉了满清王朝;公司发展之中,断送了蒋家王朝。计划经济时代消灭了公司,新中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中,公司让中国旧貌换新颜。
  •   国家的复兴初步实现,野蛮生长的公司显露其暴虐的另一面,缺乏正确价值观的辖制,公司制造了一大堆麻烦。如何能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这是我们当下需要反思的问题。
  •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否认公司与一个国家的强大的关系。对于这本《公司的力量:中国篇(《大国崛起》姊妹篇 《公司的力量》三部曲第二部 看中国公司怎样改变国家命运!)》一书中作者所说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我们还是比较认同的。只是,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真正的世界级的企业在哪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的出现,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外部成长环境
  •   在意识形态控制一切的时代,没有公司,没有市场,当然没有国家的富强。濒临崩溃的中国经济重新呼唤公司。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政府在公司面前究竟应该如何自处?
  •   公司走向成熟是一个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公司和其他事物一样,被社会所产生,被社会所利用、被国家或者社会这些大的事物公有化、直到被淘汰!
    公司颠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公司改进狭隘的苏联经验;公司教会政府如何对待公司。懂现代政治,先要懂公司。
  •   计划经济时代消灭了公司,新中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中,公司让中国旧貌换新颜。近代史也是中国公司的历史,公司的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
  •   .民营企业撕开计划的铁幕,中国社会迎来转机。久违的公司回来了,神州大地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大门,千年中华遭遇历史的拐点,“公司”成为没落王朝眼中的救命稻草。
  •   这本《公司的力量(中国篇)》由薛金福、詹志方著,央视大型纪录片、2010年畅销书《公司的力量》三部曲之二,2010年大畅销书,公司来了,中国变了。
  •   公司与一个国家的强大的关系。对于这本《公司的力量:中国篇(《大国崛起》姊妹篇 《公司的力量》三部曲第二部 看中国公司怎样改变国家命运!)》一书中作者所说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我们还是比较认同的。
  •   中国篇(《大国崛起》姊妹篇 《公司的力量》三部曲第二部 看中国公司怎样改变国家命运!)
  •   与第一部中所讲述的世界公司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是,世界公司的发展历史经历狂飙式的“野蛮生长”,以无所不能的力量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中国公司的发展历史并没有如此气吞山河,而是不断地受到传统文化、政府、战乱等各种因素的干扰或打压,中国公司甚至曾一度被灭绝。但是,中国公司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屡次挽救中国于危难。
  •   看完此书后忽然明白,作者本意并在写中国公司的历史,而是以历史的答案解析当下公司的问题及预测公司的未来,以公司为载体透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跳出历史,看当下和未来;跳出公司,观经济和社会。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亦是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目前非常盛行“当下师”,与中国当今社会一样,这种所谓的“当下师”给人的感觉非常浮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当下师”越少越好,而我们更需要深入问题的本质,才能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而深入问题的本质不得不尊重并分析公司过去的发展历史及老板的思想秉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又是我们容易忽视的。
    为什么明明可行的方案,企业却不执行?看完这本书问题的答案慢慢浮现端倪。
    除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我认为本书之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价值更大。作者在书中一再刻意提醒世人如何认识社会、如何把握改革的方向,其中包括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国企改革、中国制造业发展等。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让人主动思考。
    出书的人越来越多,好书却越来越少。一部有沉淀、有思想、发人深思的书,值得一读!
  •   都说中国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封建史,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和农耕经济的主流使得市场经济之花迟迟难以萌发。可事实上,人类社会一直就未曾离开过公司的活动。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为主线,较客观、清晰地记述了中国商业发展及经营事件,虽不比《公司的力量》外国篇详细、精美,但仍不失为一部值得收藏的小作。
  •   前些天,我读了《公司的力量》这本书。书中所记录的翔实的数字、5位诺贝尔得主和9位知名商学院院长的评判,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深。

    “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大笨钟”的出现,就没有全球统一的时间,也就没有列车时刻表、交易期限,交易是很难完成的。如此看来,无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个专业,要想提高这个组织的效率,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和文化。

    “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读到这里时,我开始思考,一个好的专业应该是一个定位准确、易于传播的富有特色的专业。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仔细地想一想我们的技能特色是什么;而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每一位教师,也都应该用心地思考一下我们的教学特色是什么。班级特色和教学团队的特色加起来才能形成专业特色。

    “只有同竞争结合得最好的国家,才能吸引更多的知识、才能、资本、企业,并动员公共资源,从而在世界上发展得最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作为一个营销人应该从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更多可利用的资源与机会,发展自我,服务他人。

    也许一本书不能马上去改变一个人,但只要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为他照亮两三步,这样我们坚持下去,那我们的改变何止是一个人,整个行业,整个社会,国家,都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更精彩!

    让我们肩负起我们的使命,实现我们存在的价值!
  •   对于公司,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不陌生,从本土的联想、海尔、华为到国际大公司微软、苹果和可口可乐等,每一个公司都代表着一个组织、一种制度、一个文化的结合体。公司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胜枚举:它为国家创造了利润,为人民解决了工作,它承担着国家创新的很大部分任务,在全球化进程中,公司还是国家间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这本《公司的力量:中国篇》,给我们提供了公司的历史和沿革,公司在国家、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公司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等,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公司的一份很好的资料。

    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公司的力量,在于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大大激发人们追求利润、创造优秀的积极性,在成就个人目的、完成公司目标的同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公司的成就,在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沟通着人们之间的有无,从而为社会的福祉增添了公司的注脚。公司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制度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组织的不断完善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实践的检验标准,追求利润和公司目标的使命也成了公司创新的原动力,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管理终于逐步被重视,并作为一门新的科学独立于哲学之外,这也是公司对于社会和科学的一个贡献。
  •   何时能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也决定了何时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适合经济学爱好者阅读。
  •   追求自由市场是公司的天性,当“汉阳造”的子弹打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公司在悄然而有力地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   世界或者说中国呈现如今这种形态有偶然也有必然,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我们大多喜欢分析其中必然的一部分,公司的力量便是作者从中发掘出来的其中一个必然的因素,书里也一直证明它的必然性。公司在历史暗流中激流勇进,激起千堆浪——这就是公司的力量。
    文章线索很明确——时间。过去时间的事就是历史,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会惊人地相似。这句话在本书出现数次,本书的内容也证明了句话,实业救国(洋务运动)、黄金岁月(辛亥革命)、沧海激流(蒋政)、计划计划(毛政)、春天的故事(邓政)、本土雄心(下海)、中国制造、国退民进(平衡产权)、发展之痛(转型)、凤凰涅槃(翱翔),作者把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每个时段都逐一分析,公司的力量时而如天使轻柔,时而又如恶魔施虐,甚至让人幻觉其无法驾驭。然而它也遵循一定的规律,跟着作者解析的步伐,隐藏的规律终将大白天下。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公司的起起落落,这是否是巧合?不,这不是巧合,是必然。中国一直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企业也以多种形式花样崛起又落下,然而只有成长为公司之后才趋于稳步发展、兴旺。这时即需要对公司进行一次定义。之后引进一个新概念——公司化。当然我也有疑问,为什么公司的定义会在本书的如此之后,为什么不是开篇就解释个明白,这是作者的疏漏还是别有用心?这是否会影响读者对主旨的理解?这个问题尚未解决。
  •   公司能够制造战争,也能够把人类从战争中解救出来。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获得生活用品;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不得不发明创造……,为了生活的比人好,不得不抢夺资源,于是:战争成为了工具;战争使得人们畏惧,人们不愿意再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能够生活的幸福,人们不得不从战场转向经济的较量,当然还有体育的较量,体育的交流间接来自经济的较量,公司是这一切的归宿和推手。
      人类好战的本性转移到了经济载体的公司里,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奋不顾身猛冲猛打,更有日本人把中国的孙子兵法研读融通入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企业由此成为了国家的军队,老板的枪。被雇用的人于是成为了奴隶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农民,这种社会发展的翻版,迟早要被无产者所起义。而企业的发展给市场的完善、法律的健全提出了无法完成的任务。企业的创新是生命之源,而法律的制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这种不协调的关系,无法平衡企业的野马脱缰。也正是由于法律无法限制住公司的发展,让公司快速成长,也同时造成了公司颠覆自己的陷阱。
  •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是《大国崛起》姊妹篇《公司的力量》的第二部,与前两部正面阐释公司力量不同的是,这本书依据历史的本源,更多地从反面的角度阐释公司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未来在中国,无论是要完成GDP改革,还是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都离不开市场的力量,离不开公司的力量。政府要做的就是帮助市场更有效的运作,企业家帮助公司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技术的进步。
  •   公司这个生命体孕育生长的背后,是全人类不断认识财富、认识市场、认识权力、认识人性的思想历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清晰脉络。公司缘起和植根的背景、自身变迁的路径及其日渐扩增的力量,是我们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公司的成熟尚需时日。了解各国公司走过的历程,无疑将有助于中国公司的健康、壮大,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   公司一次又一次拯救国家,它在昭示自己隐而不露的伟力!这一次公司力挽狂澜,强力推动中国社会深刻转型。
  •   满目疮痍的满清王朝,屡次战败,改革势在必行。洋务运动在腐朽的天朝内热火朝天的开展,然而辛亥革命阻击大清王朝的“第一枪”居然是洋务大佬盛宣怀苦心经营的“汉阳造”。公司的力量,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
  •   看完此书后忽然明白,薛金福本意并在写中国公司的历史,而是以历史的答案解析当下公司的问题及预测公司的未来,以公司为载体透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跳出历史,看当下和未来;跳出公司,观经济和社会。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亦是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以冷静、客观的理性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真知的渴望,立足当下中国,以中国公司为载体,回望过去,眺望世界,在历史的推演和与西方公司的比较中,洞悉中国百年商业的发展规律及公司成长轨迹,期许能够为正处在危机困扰下的中国公司提供了一些价值参考。
  •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举国欢庆中灭亡,民营企业的丧钟,终于演变成了国家的悲歌。无剥削、无资产阶级、无私营财产、无民间资本的20多年,贫穷的国家走入崩溃的边缘。消灭的公司的代价,就是消灭国家的希望。
  •   辛亥革命百年,中国繁荣富强这一使命尚未完成。论者可以各有其说,但是无法否认的一个简单明确的事实是,繁荣富强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发达国家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的现代公司,还没有在中国真正发展和壮大起来。繁荣富强,中国尚未完成的一个使命。
  •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自然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如果说到公司一次次的拯救国家,说老实话,我却有点不敢苟同,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两者之间究竟谁拯救谁,抑或是两者之间相互拯救?这都是一个非常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公司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固然有很重要的关系,但是,其与国家的强大并无必然的直接的关系。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所谓“国家兴,则某某兴”一样,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密不可分的关联。我们也大不可必非要把这两者硬扯到一起去,那样的话,往往会直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太多太多了,而我们吃的这方面的苦头更是不计其数,因此,还是长点记性的好。
  •   一部近现代的中国公司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党国兴衰史和改革开放史。
      鸦片战争表面上是国外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实际上是代表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经济利益侵占的延伸,中日历次战争亦然。
      1945年之后,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的竞争,虽然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当时有多么强大,至少可以说明蒋介石政权对经济治理的无能。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公司也进入新的纪元,特别是入世10年,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当前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全球经济处于全面衰退之际,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不仅仅面对的是挑战,更多的应该是机遇。
  •   我认为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商业纪录片,而当得知金福老弟撰写《公司的力量》第二部“中国篇”时,我为他高兴并满怀期待。
  •   从江南制造总局到开平矿务局,洋务运动的功绩并非只是创办了几家与外国公司匹敌的企业,而是全面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
  •   根本上说,公司断送了大清王朝的命脉,公司这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深刻转型。
  •   这本《公司的力量:中国篇》,给我们提供了公司的历史和沿革,公司在国家、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公司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等,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公司的一份很好的资料。
  •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   或许是看过纪录片的缘故,我一直用比较的眼光在看这本书。看完后,不得不说,这本书不愧为《公司的力量》的姊妹篇。这本书的风格与第一部类似:恢弘的气势、优雅的笔锋、极其厚重的历史感、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但是在创作角度上又与第一部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部站在世界公司的角度看中国,而这一部是站在中国公司的角度看世界。
  •   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成长中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
  •   这本书让我们跟随中国公司一路走来的脚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
  •   看完此书后忽然明白,作者本意并在写中国公司的历史,而是以历史的答案解析当下公司的问题及预测公司的未来,以公司为载体透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
    中国历史上为帝王将相立传的书不少,倒是独缺为企业家立传的。整套书看完,确实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那些舍小家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企业家确实应该让历史铭记
  •   《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国故事》、《公司的力量》,这当中充满了合乎逻辑的知识,13亿人只要有100万人认真看了,就是巨大的民族竞争力
  •   全球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公司在大力推进的,因为全球化就是由公司组成的一个网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这是公司梦中的美景。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的力量”值得我们倍加关注。而恰在此时,世界遭遇了全球化时代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   不存在方能体现它的价值,历史一次次地反面证明,公司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公司的出现是“人类的成就”,尤其是股份公司惊人的崛起和当前无可争辩的统治性地位,是现代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   公司在这一次中国社会转型中又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公司、政府及社会,必须处理好这三个主体的关系,让三个主体各尽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司彰显力量,社会才能向文明迈进。如何发展、如何转型,书中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和答案。
  •   近代史也是中国公司的历史,公司的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
  •   这本书全面讲述了中国公司发展的历史,从清末、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公司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对国家竞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数百幅珍贵的照片、名家深度解析,一部中国公司的群像。
  •   从官督商办到自主经营,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中国公司经历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和企业家成长了起来,穿越民族国家的边界,扫除建立世界市场的障碍。
  •   《公司的力量》探讨公司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是公司的力量第二部,写中国公司的发展历史,两部都不错。
  •   全球经济危机余波未消,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困扰全球。率先走出危机阴霾的中国,又陷入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食品安全问题等困扰。近三十余年来,中国公司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前行,而社会似乎被落在了后面。于是,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公司组织本身以及中国公司的发展轨迹。公司,这个曾让中国摆脱苦难的组织,如今在大国崛起之路上带给我们无尽的苦恼和困惑。
  •   我们从《公司的力量》这本书里借鉴的东西可以有助于推进中国今天的改革。比如书中讲到为什么中国官办企业在晚清时期的企业也相继衰落。这本书里所揭示的一些国际公司发展的兴、衰、荣、辱都对中国今天有启示。
  •   至始至终中国公司都没有西方市场经济的优质土壤,中国公司一次次地遭遇收编,每当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又被请“出山”。
  •   在中国,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是创业者的时代。被拯救的老企业和刚起步的新公司,一点点突破了计划体制的坚冰。也正是它们,孕育催生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再次唤醒了这片土地上沉睡已久的激情
  •   它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   未来在中国,无论是要完成GDP改革,还是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都离不开市场的力量,离不开公司的力量。
  •   这本书是CCTV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同名书籍的姐妹篇,因为喜欢纪录片,就把这本书收了。写的是中国篇,不知道写不写华润集团什么石油石化的。呵呵。
  •   同《大国崛起》相比,《公司的力量中国篇》在理论水平上退步太多。
  •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预示了当今企业对于国家作用、责任和使命。
  •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已近二十年,作为市场运行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公司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核心载体。
  •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是一部中国公司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史。
  •   社会变革由自上而下转变成自下而上,由改革变成革命。而这种转变的推动力量便是公司的力量,国家的命运正在悄然改变!
  •   好书!公司的力量一和二都非常的不错,页面也很精美。第二部讲的中国公司的发展史,跌宕起伏!
  •   书中提供了三个视角,让我们透视公司进化的力量:技术、制度、文化。
    新技术的诞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而文化又是使技术与制度之间高度融合的一种深层结构。
    反观中国公司的发展,我们会发现1873年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分水岭。这一年,轮船招商局正式开局营业。
    这是一家有着完备的公司章程、清晰地界定股东权利与义务,并以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为依托的新型企业。伴随着唐廷枢、徐润等高级洋行买办的入局,又把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引入企业。至此,虽然在国弱民贫的大环境之下,招商局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力,并创造出优异的经营绩效。
  •   国家要想强大,必须要有相当强大的经济组织来支持,而公司则承担了这样的角色。中国要崛起,不可忽视公司的力量。
  •   中国依然是一个政治社会,政府依然是社会的核心,面对公司的挑战,政府给予坚决的回击,而这恰恰是历史的逆流。
  •   公司缘起和植根的背景、自身变迁的路径及其日渐扩增的力量,是我们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公司的成熟尚需时日。
  •   随着民族企业进入“黄金岁月”,公司的力量正在快速改变中国社会。
  •   公司力量的变化,是世界性大国崛起与衰落韵风向标。中国加油!
  •   当下的中国公司一方面在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宏观调控等困扰,另一方面自己在制造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非法牟利等社会问题。公司,这个曾让中国摆脱苦难的组织,如今在大国崛起之路上带给我们无尽的苦恼和困惑。
  •   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还缺点什么?集中力量可以办大事,但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领域还需要公司这样的组织形式。
  •   公司诠释政治,公司博弈政府,讲政治先讲公司
  •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对于广大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公司的内涵和实质,加深对公司改革发展的认识。
  •   随着公司超越了国家的实力,在金钱和权力之争中,国家战胜了公司,公司被限制在一国范围内。而由此诞生的国家特许公司某些特权就成为公司驰骋世界的法宝,股份公司由此诞生。国家大多以控股的形式,又以公司的名义开疆辟土,牟取暴利。而这种以权力牟取利益(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政府经营企业)的模式,很快使得公司的经营出现了暴力、战争,使得公司成为了国家的包袱,负债累累。这一时期股份公司实质上是披着公司外衣的国家政权延伸的工具之一,像印度被英国所殖民。
  •   继小肥羊卖给“开封菜”母公司后,徐福记也要卖给“雀巢”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变成了“弃业家”,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如果乔布斯生在中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臣民社会”而非“公民社会”里,他的自大会惯坏他,人们会完全屈服于他的权威,听从他的指令,直到他最终把公司毁灭,就像牟其中、唐万新、孙宏斌这些人一样。像谷歌退出?国,像其他一些。。。环境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如此,我认为,中国企业的这些结局缘于我们的商业环境。就比如一个本来不文明的人,到了米国就学会遵守红绿灯。
  •   以历史的答案解析当下公司的问题及预测公司的未来,以公司为载体透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
  •   《 公司的力量》两本书都看了,这个相当于公司视角的中国百年商业史。值得一看。
  •   关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如和俄罗斯相比较,过去20年成功的秘诀是,在旧的国有企业之外,又成立了很多新公司,这是很重要的思维。
  •   社会艰难转型的今天,《公司的力量(中国篇)》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因为这一次“打破原有社会均衡”的力量必然来自公司。
  •   这是一个公司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变化着的时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我们也迎来新一个五年规划,只有不断的更新发展理念,不断的创新管理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公司的力量,实现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
  •   《大国崛起》这书看过,公司的力量有必要买本, 搞经济的、学历史的都应该买一本!文字比较通俗,长见识!
  •   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未来,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行了三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实践了近二十年,公司作为市场运行中的重要角色,为我们提供了寻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载体。
  •   公司作为国家争夺市场的前沿阵地,在近代的中国为西方列强发挥到了极致,攫取的暴利最终滋养了今日的财团帝国。中国企业的崛起依靠的必须是另一条路,我们还在探索,路会很艰难。
  •   公司对外竞争环境的恶化加剧了对内部职工的剥削和压迫,罢工潮的兴起就是针对职工权益和福利的保障,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内部变局,一开始,公司所有者借助着政府这棵大树而态度强硬;而民众的集体性不仅包含了争取企业福利和待遇提高的权力,而且也包括了对政府官员的投票权——即支持和罢免。通过这样的逻辑,雇员的集体性不满最终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改变,雇员的权益和福利得到了提高,公司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以亨利福特的大幅提高工人工资和培育了汽车购买市场最为典型。
  •   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当中国各处高唱《春天的故事》的时候,要知道,真正的主角是公司。政治家永远都是配角。
  •   就是重新梳理认识中国公司发展的历史。特别对书中早期公司对世界对中国的军事政治作用的描述有兴趣
  •   之前看了一部公司的力量中国篇,感觉是一本很好的书,所以就买了这本再看一看。
  •   公司再完善,仍然是技术实现的制度保障,不是公司又力量,而是公司保障技术的力量得以实现。所以《公司的力量中国篇》表面看着花哨,但是思想不深刻
  •   1978年,当中国再度打开国门时,招商局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
  •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公司的成熟尚需时日。了解各国公司走过的历程,无疑将有助于中国公司的健康、壮大,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   中国企业无法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中国的公司应该走出自己路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