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2卷)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车文博  页数:52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卷是车文博主编的《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二卷。它的任务是对近现代中外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发展为科学心理学作较系统的阐述,并对其进行比较评析。所谓中国近现代心理学,主要包括19世纪清朝时期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至20世纪20年代创立中国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就外国近现代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讲,可上溯到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传播的西方心理学思想。所谓外国近现代心理学,指从冯特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各国科学心理学创立、传播与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理论,主要包括以德、美、英、法为代表的西方近现代心理学,苏俄近现代心理学和日本近现代心理学等。中外近现代心理学比较思想史,不是作心理学学科史的编写,而是要从心理学思想史的视角进行阐述和比较评析,把握中外科学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中外心理学展现的历史轨迹的特点是,都经历了由哲学心理学思想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历程。第一卷详细阐述了中外古代哲学心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并进行了比较评析。本卷首先阐明中外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经过漫长的渐进过程,怎样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指出:“科学的进展是同研究的方法上的进展密切相关联的。近年来,整个自然科学的起源都来自方法学上的革命。”①哲学心理学思想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思辨的方法和内省法。自然科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和实验法。随着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的流行和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便诞生了以心理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先导的科学心理学。这也表明,科学心理学虽然由于引人自然科学方法而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但是它仍然自觉地受到哲学方法论的影响。因此,中外科学心理学的创立,都必须有其必要的哲学思想前提和自然科学准备。西方国家由于自然科学发展较早而比较先进,科学心理学首先诞生在条件成熟最早的德国,然后在欧洲各国相继创立,它们的传播又影响并促进了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东西方国家相互吸取融合,进而形成了科学心理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人既是自然的实体又是社会的实体,是二者的统一体。作为自然实体具有生物性,作为社会实体具有社会性。进一步说,人是这两种特性结合的独立主体,具有高级的心理特性。因此,心理学应当是既具自然科学性质又具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二重性科学,亦称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而不能简单地说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心理学创立以后的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所展现的事实,也是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并进,而不只是偏重自然科学性质的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内容概要

  本书试图揭示中外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它们的重要贡献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了解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把握中国学者在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心理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主要心理学学派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及其重要影响,掌握中国学者在中外心理学方面的主要科研成果;总结中国本土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洞悉中国本土心理学与世界全球化心理学发展的辩证统一的规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科学心理学的创立 第一章  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前提与科学准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前提与科学准备   第三节  苏俄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前提与科学准备   第四节  中国科学心理学的思想前提与科学准备   第五节  中外科学心理学创立前提的比较评析 第二章  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第三节  苏俄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第四节  中国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第五节  中外科学心理学创立与传播的比较评析第二编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章  构造主义及其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构造主义体系   第三节  西方对构造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对构造主义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对构造主义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四章  机能主义及其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能主义   第三节  苏俄和中国对机能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中外对机能主义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五章  行为主义及其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行为主义   第三节  苏俄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法国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五节  日本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七节  中外对行为主义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六章  中国现代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学基本理论观   第三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观   第四节  应用心理观  第五节  中外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三编  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第七章  意动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意动心理学体系   第三节  欧洲各国对意动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对意动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对意动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八章  精神分析及其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析   第三节  欧美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四节  苏俄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五节  日本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七节  中外对精神分析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九章  格式塔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三节  欧美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苏俄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日本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七节  中外对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十章  文化历史学派及其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   第三节  欧美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   第四节  日本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   第六节  中外对文化历史学派研究的比较评析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学基本理论观   第三节  人生心理论   第四节  中外对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参考文献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汉英术语对照表

章节摘录

插图:1.贝尔-马戎第定律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两类不同的神经。这个重大的生理学发现是英国生理学家贝尔和法国生理学家马戎第分别在1807年和1819年各自独立发现的。他们根据尸体解剖和动物实验证明,脊神经有两种不同的神经束,位于脊髓背部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因而称为感觉神经纤维,位于脊髓腹部的前根只传导运动神经冲动,因而称为运动神经纤维。虽然这个发现是两人分别独立发现的,但由于结论相同而合称为“贝尔一马戎第定律”。这个研究发现不仅消除了人们对神经传导性质的错误认识,而且为很多心理现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2.神经特殊能学说  虽然贝尔也认识到,感觉神经纤维可以因为传导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托马斯?扬也曾预见到存在着不同的感觉神经纤维。但是,真正把神经纤维作更细致区分的则是约翰内斯?彼得?缪勒。1826年,缪勒通过研究证明,存在着五种不同的感觉神经,每一种神经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经能。当这种神经能受到外部刺激时,就会产生该神经纤维所特有的感觉。例如,无论是用电流、光波还是用压力或击打来刺激眼睛,都会使人产生视觉。1838年,缪勒正式公布了这个学说。后来,赫尔姆霍茨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学说,认为在每一种感官内有不同数量和性质的神经特殊能。这个研究发现为感觉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生理学支撑。3.感觉研究的重大发展19世纪对感觉的研究有很多重大发现。由于天文学、望远镜技术和光学研究的进步,导致视觉研究最先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视觉领域,著名诗人歌德(J.W.V.Goethe,1749—1832)首先开创了颜色研究的先河。1810年他出版了两卷本的著作,一本是关于颜色的观察报告,另一本是关于颜色的理论学说。这项研究激励捷克生理学家普金耶(J.E.Purkinje,1781—1869)运用现象学的方法阐述了他的视觉现象学观点。他发现了夜间视觉的颜色会发生相对的光度变化。这个发现直到70年后才被生理解剖的研究所证实,在视网膜中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在明亮的白天发挥作用,后者在黑暗的夜晚发挥作用。缪勒在《视觉的比较生理学》(1826)和《想象的视觉表现》这两部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视觉心理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听觉领域,1843年欧姆(G.S.Ohm,1787-1854)发表了他对听觉法则的研究成果,认为耳朵可以把复杂的声波分析成为协调的成分,这个观点成为赫尔姆霍茨听觉共鸣说的理论基础。缪勒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探讨了耳的听觉性质,分析了声音传导和耳的解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内耳的听觉学说。其中有些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他的研究促使更多的人对听觉心理学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触觉领域,虽然贝尔和缪勒等人都曾谈到有关触觉的研究,但对触觉研究贡献最大的是韦伯,他的《论触觉》(1834)一书是当时感觉心理学研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韦伯对触觉的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触觉是一种皮肤感觉,它包括压觉、温觉和位置觉。他对皮肤两点阈限的著名研究,成为后来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一般感觉的研究是对皮肤触觉的一种补充,例如,他把痛觉从皮肤觉中分离出来,使之归人一般感觉的范畴。

编辑推荐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2卷)》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2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