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8-05-0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南非]纳丁·戈迪默  页数:237  译者:莫亚平  
Tag标签:无  

前言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人类文化的高端和前沿,放眼世界,具有全球胸怀和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是不同思想的激荡与扬弃,是不同文明的竞争和共存。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看,交融、扬弃、共存是大趋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是在坚持自我特质的同时,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从而与时俱进,发展壮大。文库将积极采撷当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建设,面向全国,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后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培育,是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必将展示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文库将展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实践和新总结,成为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创新平台。  凤凰文库的基本特征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立足传播新知识,介绍新思潮,树立新观念,建设新学科,着力出版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以及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同时也注重推出以新的形式、新的观念呈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作品,从而把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并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  凤凰文库努力实现知识学术传播和思想理论创新的融合,以若干主题系列的形式呈现,并且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它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中国化、政治学、哲学、宗教、人文与社会、海外中国研究、外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设计规划主题系列,并不断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同时,文库还将围绕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分批设计规划出新的主题系列,增强文库思想的活力和学术的丰富性。  从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出发,从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中国已经并将更加鲜明地表现自己特有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形成独特的学术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这是我们出版凤凰文库的信心之所在。因此,我们相信,在全国学术界、思想界、理论界的支持和参与下,在广大读者的帮助和关心下,凤凰文库一定会成为深为社会各界欢迎的大型丛书,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实现凤凰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凤凰文库出版委员会

内容概要

  《我儿子的故事》是纳丁·戈迪默写于1990年的一部作品。小说完全以一个黑人小男孩的眼光看南非的现实。黑人社会活动家索尼的儿子威尔,无意中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父亲和一个白种女人在一起看电影,猜忌、愤恨由此产生……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也被笼罩上一层阴影。索尼失去了儿子的爱。女儿贝比由于不堪家庭的特殊氛围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企图自杀未遂,后又偷越国境参加了自由战斗队。他妻子后来虽也成为一名革命同志,但与他之间的隔膜却永难消除。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戈迪默作为白人而生活在白人统治下的南非,其处境优于一般黑人,却能抛弃白人惯有的优越感和统治心态而去正视南非的不公正现实,其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同情心、敏锐的洞察力是难以可贵、令人钦敬的。

作者简介

纳丁•戈迪默,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因其“壮丽宏伟的史诗创作对人类的贡献”而成为非洲第三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也是继奈丽•萨克斯1966年获奖之后,25年来膺此殊荣的又一位杰出女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发90年历史上第七位女性获奖人。

章节摘录

  长辈们为他而感到的骄傲,不仅仅是贫穷和无知之辈的势利——津津乐道某人已升迁并离开他们那个阶层,其中还包含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悲哀——他已弃他们而去——这种悲哀总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的狂妄向他们掩盖了这一点罢了。为他的与众不同感到的骄傲是出自一种本能,就像探找水源者为自己的魔杖感到骄傲一样。尽管他比家族中其他的人肤色更黑——通常这是会降低他在他们之中的地位的——他们仍然为他而骄傲。他的长相和行为都表明他与众不同。他那张在青春期就已开始成形的脸修长而匀称,两道眉毛又浓又密,眉下的黑皮肤环绕着一双又大又黑的敏感的眼睛,这些身体特征好像都表明他有深邃的思想。就连他那双儿时还是胖乎乎的手如今都已那么不同寻常,修长的手指与掌上的曲线配合得恰到好处,一举一动敏捷、灵巧得像有点神经过敏似的,但在握手或抚摸时却给人以平静之感。他与一个好像是专门留给他去迎娶的女郎结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只有他才配做他所做和获得的一切。他俩的婚姻不是父母操办的那种,她家祖辈有父母操办婚姻的习俗,而且这种婚俗在她那个家族至今仍徘徊不去,尽管年轻的一代已忽略或抛弃与之结伴而行的宗教仪式。艾拉是那么沉静寡言,其他的人恼火地感到她的美是明珠暗投了,浪费掉了;小伙子们、男人们不知道该对她说些什么才能引起点反应。她那黑亮的瀑布般的鬈发好像永远不会为他们中的任何人飘撒。要想象她衣服下面娇小的胴体是何模样是不可能的。她那可爱的双唇和牙齿流溢着微笑,向男人致意和向老妇或小孩没什么两样;她好像不懂得男人的亲近对她意味着什么。  只有索尼知道她会用她这样的人唯一可能的方式——沉默,来表示拒绝的是什么。她说话了,和索尼说话,他第一次去看她的时候,他当时被她的一个兄弟引荐没几天(在她那类家庭,这才是接近女孩的正确方法),两人一见如故,彼此好像早就已经交谈过了——在与别人相处时的那种沉默中,她已和他进行过交流。别人误以为她的温顺是一种轻蔑;也许他也误解了,用另一种方式——误以为那种温顺只是表露出来的那些东西,而没有看到它轻柔地包裹起来的那种意志的力量。即使在彼此理解最深的男人和女人之间都会留有某种奥秘,谁都不知道那是什么。艾拉还不知道怎样调情,从来没有想过选定任何一个别的男人做那个独一无二的人——终生的朋友和情人,一个为她而活的“丈夫”;假如她没有把自己人格的某一点滴留给自己作为一种独立的自我,那么,即使她把别的一切都给了索尼也价值不大。也许正是由于索尼不知道那种保留是什么,除了他们彼此共享的爱,索尼对她还怀有某种特殊的、心照不宣的尊敬——一种超越激情与爱意的神圣品德。  他们之间的确有激情和爱意。他们正式订婚之后结了婚——他甚至为她买了一个嵌有一小块钻石的戒指——直到结为夫妻之后彼此才成了情人。他们在公开场合从不使用呢称或用亲呢行为证明彼此相爱,但在她的衣服下面的确有一个真实的胴体,一个为他而存在的处处可爱的胴体:供他衔在口中的黑葡萄一般的乳头,光洁的腹部上娇小的肚脐,柔润如她母亲给她做新婚内裤的绸缎般的私处。他们在如梦的缠绵中长时间地谈论彼此相识之前各自的生活,谈论他们今后将共同去创造的生活,然后,随着他几乎是偷偷地进入她体内,对话用另一种形式进行,其中的极乐每每使他们彼此感到惊奇。他们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地感动了。这种情感具体表现为彼此的精神感应和心心相印。他们经常不用讨论就能在事关他们生活的问题上做出同样的决定;即使是讨论,他们也总是能合二为一,讨论作为一种日常交流,已成为他们默契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彼此互相适应,就像一对猫儿在火炉前蜷身相依共享温暖一样。  他们决定生孩子,但不超过两个。穷苦人家往往不负责地生出众多儿女——他们就出身于这类家庭——他们可不愿再那样。他们相信孩子有权幸福地成长,但他们不想娇惯孩子,只准备为孩子们提供必需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他们新婚之初的亲呢包括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彼此都反对任何宗教信条,尽管为了使长辈们高兴她偶尔也出席一下宗教仪式。他们俩发现对他们来说,生活的意义——或许有点神秘莫测——好像已包含在有用的生活之中。他们知道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仅仅为自己、为儿女或为家庭而活。他们还拿不准那意义到底是什么,还没到时候。他们只知道那必须是与对社会的责任相联系的;而社会只能是他们被拘于其中的那一个社会,他们属于那一个社会,首先是因为法律告诉他们那才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其次是因为日常生活的依赖和生活在那个社会的共同忧虑迫使他们隶属于那个社会,那个他们的社会。  索尼感到对他来说有意义的生活显然在于对自己所教的孩子们尽特殊的责任:首先是尽责尽力地教好自己的课,进而就是为全校学生的利益竭诚奋斗。他发现有必要让学校和社会联合起来,因为学校长期以来都是孤军奋战——教育已沦为一种奢侈,一种与父母们的生活急务脱节的特惠。他暂时抛开莎士比亚而买了其他的书籍。这些书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以便理解和运用把学生的家长、亲友和邻居所进行的社会教育视为学校功能的一部分的理论。他发起成立了一个家长教师协会和一个少儿教育咨询服务社,筹集资金为残疾儿童购买特制的学习生活用品,还带领高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到养老金领取者家中做义务修补工作。此外他还能做什么呢?为了他那个社会的进步,他大胆地走向设在白人区的“扶轮社”和“狮子会”,彬彬有礼地恳请它们仁慈地派出医生、律师或业余戏剧演员和音乐团体到学校的礼堂去演说或演出。  艾拉要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可不容易。瞧她,留心地等待着,却一声不吭。她也曾在学校注册学习过,但她从小就生活在她家那个闭塞的女人窝里,18岁就结婚了,从未在社会上闯荡过。索尼需要的不是一个家庭主妇似的妻子,而她又想成为他所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她选修了文秘课程并通过函授学习了心理学,以便过一种有用的工作生活。他微薄的收入也使她有必要去挣钱;不过这一点不是他们夫妻最关心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儿子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里第一人称是儿子,主角是父亲sony,而作者其实是女儿Babe?
      
      这是本从初中开始一直看的书,现在已经是不知道多少遍,这本书伴着我走过从15岁到24岁的时光,不同的是我在这些年间从一个个的城市跋涉而逐渐初老的脸,纸质的书变成了IPAD上的PDF文档,不变的是夜深人静时,捧着相同的文字,那一颗柔软的心。
      
      仿佛已经过的很久,我回想起来的时候依然记得,Sony给孩子们做的早餐角,带他们在初夏的草坪上野餐,寻找到草丛里被野火烧尽的雏鸟的躯体,用丝线牵绊骨骼将鸟复原,babe在院子里用泥土压模,为爸爸做烟灰缸,而小男孩则是在午后偷偷翘课,溜进白人区的电影院。
      作为黑人民族领袖的SONY,却在工作中与白种女人安娜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不伦之恋和对家庭以及种族的责任心彼此纠葛,盘旋在原本安宁的家庭上空。
      
      而其实家庭中的每个人都知道sony的秘密,却都彼此悄悄隐瞒,维持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把他为英雄的儿子,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温纯善良默默支持他事业的妻子。在那样一个年代,教育物质贫乏,种族歧视严重,而让一切波涛仿佛置于海面之下的是,他早年对家庭的贡献,对妻子的爱,对子女的教育,对自由明主的信仰。他隐忍和坚韧却又浪漫多情的性格造就了在现实羁绊和灵魂追求中冲突。
      
      这总是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外婆家乡下的小溪里跟表哥一起抓螃蟹,傍晚时分看着晚霞落山,踏着古老的青石板听老人说战争年代的传说,山脚碧幽的老井,掬一捧水解渴也觉得夏天离自己很遥远。
      在爷爷家却是繁复的规矩,晨起练习书法,橱柜里一排排的线装书,背唐诗宋词,养花识树。而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却尤其难忘,父亲为我念书的雨夜,一同做手工的木质模型,睡前的童话故事,墙角亲手栽下的玉兰和爬山虎。。。
      
       你们是我走过的人生,我的父母,朋友和家人。
  •   08年的书你15岁就开始看了?
  •   这本书写于1990年,最早收录在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文集里,应该是08年才单独出版,同样的翻译版本,但很少有人看过这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