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诫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财富》杂志 FORTUNE  页数:256  译者:叶硕,谭静  
Tag标签:无  

前言

  凯特·墨菲  想一想500亿美元,这是伯纳德?麦道夫“蒸发”掉的大致数字,准确数字恐怕永远不会有人知晓。这究竟是多少钱呢?一家公司如果有500亿美元的年收入,将会在2008年的《财富》500强中排第46位,就在微软和西尔斯百货之后。如果有了这笔钱,你可以去收购任意一家职业棒球大联盟球队,剩下的钱也足够买上一支美式橄榄球队。这是全世界电影产业收入的两倍。简言之,当麦道夫在2008年向他的家人承认了他的所作所为时,他其实是在承认,自己就是那个骗了最多钱的骗子。“麦道夫”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动词(意思与“杀熟”相仿),就像“庞氏”成了一个形容词一样。如果这真成了现实,也有它在语法上的合理性:因为麦道夫的计划因其简练而堪称“经典之作”:根据他的供述,他是拿新客户的钱去支付给老客户(第20章)。这和查尔斯?庞齐在1920年的所作所为一模一样,但他的计划在当年就破产了。  麦道夫的独特性体现在诈骗规模上;但就其作为而言,他顶多排在长长一列“无赖”们的队尾。像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尔?克鲁格(第3章)一样,麦道夫的末日是从市场大跌开始的,这令其“对冲基金”的弱点暴露无遗。像卡洛父子(第12章)和丹尼斯?埃利韦尔(第14章)那样——毁灭慈善机构,欺骗朋友甚至家人——麦道夫的行为同样显露了他对最终后果的漠不关心。最后,麦道夫引起的“金融风暴”,和其他丑闻一样,几乎都会引起法律法规的变化,正如监管者所说的那样,“绝不让它再发生”。  从20世纪30年代创刊开始,《财富》杂志就一直致力于报道全世界的这些“麦道夫”们。但如果说到生意场,那么这些丑闻和罪孽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实际上,在美利坚合众国还是一个襁褓婴儿的时候,它就遭到了第一场大金融丑闻的袭击。那是1792年1月,距离乔治?华盛顿在华尔街附近不远的街道拐角处宣誓就职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叫威廉?杜尔的人,将他好赌的天性用在了新生的政府债券市场。杜尔下了一个天大的赌注:他试图囤积年息6%的债券交易。这批债券是时任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发行的,用以清偿美国独立战争的债务。  杜尔的“6%俱乐部”以“正常程序”最终覆灭:债券价格起先上涨,但之后就以更快的速度下跌。杜尔持续举债,赌价格会出现反弹。然而,反弹没有出现。1792年3月,光是政府债务,他就欠下了23万美元。几周之后,他孤零零地坐在专门关押债务人的监狱里,神情慌乱,一名小混混尖叫着正从墙外威胁他。  这一崩盘事件,使得汉密尔顿的批评家们胆子更大了。作为一名才华横溢但又脾气暴躁的空想家,汉密尔顿坚信,美利坚合众国要想强大,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是必需的。这一丑闻着实戳到了汉密尔顿的痛处,这是因为汉密尔顿曾经被指控对独立战争的债券有投机行为。一个名叫詹姆斯?雷诺兹的无赖,曾经向这位财政部长的政敌们揭发,汉密尔顿曾经付钱给他,以拿到内幕交易的情报。  这并不是事实。汉密尔顿证实了这一点。他的辩词是:他曾与雷诺兹的妻子同床共枕,付钱给雷诺兹是因为受到了这位丈夫的勒索。通奸,这个真有;腐败,这个真没有。  金钱、性事和丑闻,这些事实在生活中就如同“死亡和收税”一样确定。但没有受到公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巨大的丑闻,一直在规范美国经济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就拿这个不走运的杜尔来说吧。正当他在监狱中煎熬的时候,24名经纪人和商人在距现今华尔街68号不远的一棵树下聚首,他们下决心要让纷乱的经济井然有序。这就是1792年5月具有历史意义的《梧桐树协议》:他们约定,在他们自己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只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以甩开那些拍卖师。他们确信,拍卖师们在操纵价格——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端。  在接下来的19世纪,市场努力走向成熟。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场对伊利铁路(Erie Railroad)控制权的邪恶争夺——该铁路被称之为“华尔街中的荡妇”,因为在它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阴谋——迫使证券交易所清理门户。除此以外,这一事件还促进了更严格法规的确立,例如证券的注册,以及禁止内部人士卖空自己的股票。此类改革大多是被各种小规模丑闻推动实施的,其结果是,到了世纪之交,纽约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而强大的金融市场。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变化都是由纽约证券交易所自身推动的;很少有人被判刑,即使是1869年“黑色星期五”因有人企图垄断黄金而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丑闻可以和刑事犯罪有关,但这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人违法,因为没有几项法律可以违反。纽约证券交易所本身是一个自我约束的私立机构,因此没有人选择去动摇它的地位。  19世纪末,随着超大型企业的出现,政府对商业的监管意愿最终变得非常迫切。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反垄断法》(Sherman Antitrust Act)是对那些主宰经济的卡特尔的规模做出限制的首次尝试——这里特别针对的是约翰?D.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但实际的实施效果甚微。只有当埃达?塔贝尔在《麦克卢尔》(McClure’s)杂志上的连载文章于1902至1904年刊登后——这些文章明确剑指洛克菲勒的“商业马基雅维利主义”,谢尔曼反垄断法才终于不再是一张政府颁布的空头文件。  20世纪初,随着无缝不钻的“扒粪者”(丑闻揭露者)们将公众的愤怒情绪抬到极点,联邦政府也开始行动了,几百家托拉斯被强行拆分,包括标准石油公司。这一行动赢得了公众的极大喝彩。华盛顿在保护消费者的行动上变得更加坚决。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批联邦法律,其中包括保护食物供给,以及从国家药品目录中将那些无效的药品清除等。这些事件的成功,促使公共机构更加积极地从事管理企业的行动,即便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1905年的“著名舞会”就是一个例子。28岁的亲法分子,衡平人寿保险公司接班人詹姆斯?哈森?海德组织了这一舞会。衡平人寿当时是世界第三大寿险公司。出席舞会的客人们被要求穿凡尔赛宫的服装。在那个以著名舞会著称的年代,海德的舞会虽然规模宏大,但也算不了什么。然而,舞会上出现的场面引起了不和谐的声音。玫瑰花多得堆到了屋顶;女士们戴的珠宝太多,几乎走不动路;伏特加从一座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冰雕中汩汩流出(丹尼斯?科兹洛夫斯基再现了这一“壮观”)。由于他所处的位置,海德在公司内外都有树敌。根据媒体报道,海德组织的这次盛大舞会动用了公司的资金(实际并非如此)。这次起源于八卦小报的小道消息,居然动摇了海德在衡平寿险公司的帅位,甚至最终还引发了针对整个保险业的大调查。  尽管这种借口显得过于牵强,但阿姆斯特朗委员会做了大量翔实工作,揭开了业内的各种恶行和投机事件。这一结果使得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从此改变了华尔街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保护消费者的作用。另有十几个州效仿了纽约州的做法。  1907年的大恐慌,标志着普遍监管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10月中旬,一小撮“流氓投分子”企图垄断联合铜业的股票交易。他们最终失败了。该只股票就像毒井下的金丝雀一样,振翅飞了几下之后就全盘崩溃。几个小时以内,资金全盘留出,股市回到了1893年的水平。  其实,如果以理性的态度来审视股市,它并没有糟糕到如此地步。但恐慌并不是理性的;而且如果是钱的问题,那么人们也会把理性抛之脑后。他们需要现金,立刻就要,这才有了银行门口的挤兑。  金融家J.P.摩根伸出了援手。因为美国并没有一家中央银行,联邦政府也没有向金融系统注资的能力。摩根把纽约所有的有钱人都召唤到他华尔街23号的办公室。在那不寻常的一天——10月24日——当数十家经纪公司都因被要求补充保证金而面临破产时,摩根让他们共同抵押2500万美元,以维持纽约证交所的运转,并降低保证金贷款的利率。得到这个消息,证交所大厅内的人们集体起立鼓掌。然而,危机还远未过去。  最终,11月初出现了美国金融史上最为戏剧性的一幕。摩根又一次召集了纽约的银行家们,这一次是到了他那富丽堂皇的曼哈顿图书馆,并锁上了大门。他用无可置疑的语气说,在收拾好这个烂摊子之前,没人可以离开这里一步。他们做到了这一点,终于在周日的凌晨达成了一项复杂的救市计划协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这位并不太关心华尔街的富人,批准了这项计划。当周一重新开市的时候,市场终于反弹了。最坏的时候过去了。  1907年的恐慌虽然来势汹汹,但好在去得也快。更令人揪心的是,每隔十年,美国差不多都要来一次这样的大恐慌;有些恐慌变成了全面的经济大衰退。尽管引发衰退的并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整个经济显然并没有想象中的健康。到了20世纪初,即使是最为热忱的杰克逊主义者——安德鲁?杰克逊1832年关闭了汉密尔顿建立的中央银行——也不得不承认,如果缺失了中央银行,那么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政府控制局面的能力也无从施展。1908年,国会开始探究如何稳定金融系统。结果是,1913年,美联储被建立起来。  “1907年大恐慌将会是最后一次银行家们比政府还忧虑的危机,”罗恩?彻诺在《摩根财团》(The House of Morgan)中总结道,“在此之后,钟摆将会毫不迟疑地偏向政府金融管理一侧……每个人都能看出来,财大气粗的大亨们激动人心的救市行为,对于银行系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丑闻所引发的彻底塑造美国经济的行动,乃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如此,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这种政府干预才变得更加频繁,最终变成了常规。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以及伊瓦?克鲁格的大规模欺诈案(第3章),“使得国会——尤其是新上任总统——能够更加轻易地通过重要的立法决议。”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市场、伦理和法律专业副教授马克?霍达克说。霍达克指出,时至今日,人们的预期已经变了;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受到保护,不受那些违规者们的伤害,甚至不应受到风险的伤害。  1930年创刊的《财富》杂志,一直在为这一商业演化做着第一线的编年记录。这20个从杂志中摘录并改编的案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现代丑闻史。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让这本书再厚500页,将“6亿美元烟草欺诈案”、“鲍里斯操纵案”、“米尔堡—华斯律所破产案”,以及“佛罗里达石油欺诈案”加进去。但本书的宗旨,是要向大家展示1933年到2009年最精彩、最关键的故事。  可用于遴选的材料是如此之多,因为《财富》杂志已经将挖掘商业世界中那些“可疑成就”,以及法律和监管层面的回应当成了己任。因此,当20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菲利普?穆西卡的大骗子,从一家“百年老字号”药品公司骗走数百万美元时,他不仅仅搞垮了一个家族企业;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当时的会计准则向现代迈进了一大步。  举一个离我们更近的例子。1989年“储贷丑闻案”使得整个行业发生巨变,而同一时期的大量华尔街丑闻,也促进了1984年《内幕交易制裁法》(Insider trading sanctions act)的通过。随着一些更加不体面事情的发生(第13、14章),更多立法成为了事实。之后涌现的一系列丑闻——阿德尔菲案(第4章)、南方保健案(第17章),安然案(第16章)等等——不仅使得21世纪初的十年成为了《财富》记者们兴致盎然的十年,也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带给了世界。很多商界人士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公然表示厌恶。无论它是否足够有震慑力,该法案并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一系列严重犯罪行为之后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  最后要说的是次贷危机。房利美提供“最后一根稻草”式贷款,国会支持它的行动;因此太多的美国人利用金融杠杆,借下了他们根本无法还清的债务。对于成百上千万人来说,拥有一套自有住房的“美国梦”,最终变成了一场金融噩梦。房利美并没有犯罪,那些私人领域的借贷者们也没有犯罪。这里的丑闻在于贪婪,这是由疏忽大意引起的贪婪。结局就是经济危机。“丑闻,无论大小,终将引起监管的需求。”霍达克说,“就目前来看,它已经成了一个可见的预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这种略显“狗拿耗子”的强行干预,商界自身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本书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能够用前述的框架框住。例如,空头支票诈骗一直是违法的,但它仍然有可能发生,并令全城的人为之痛心(第12章)。20世纪50年代的众多操纵价格的卡特尔也是如此(第6章)。当比利?索尔?埃斯蒂斯在西得克萨斯州的大平原上将他的储氨罐挪来挪去的时候,他一定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但是,从那些“自作聪明的城里人”那里骗钱,简直是太有诱惑力了。  《财富》杂志热爱商业,也愿意来讲述那些“好孩子”——勤恳工作的优秀发明家、职业经理人,以及劳动者们。然而,现代商业界并没有那么自律。创意点子以“微秒”为单位在网络中穿梭;荷兰海法市的天才们,一晚上就能在加利福尼亚赚到大笔钞票;然而从邪恶的一面来看,由于安然公司内部的骗子们的所作所为,会让安大略湖区教师的大部分退休基金损失殆尽;从明尼阿波利斯市到圣保罗、再到特拉维夫的人们,向伯纳德?麦道夫投资之后却输光了上衣。大部分的事件会登上期刊报纸的头条,并待上一段时间。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在商界中“坏人”的比例要比其他行业中更高;同时,“丑闻误判”也不是商界的专利。同时毫无疑问的是,商界也不总是这样。  在那些备受尊重的优秀企业中,道德观念占有很重的地位,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阻止了小错酿成大祸。业绩颇佳但价值观模糊、管理混乱的企业少之又少,而且像昙花一现那样短命。诚实才是最好的准则,智慧才是公司业绩最好的部分。  不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迟钝愚昧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最为引人入胜的阅读材料

内容概要

本书所收录的丑闻故事,是《财富》杂志创刊八十年来关于重大商业丑闻的最佳报道文章。有些是当下广为人知的,比如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20世纪80年代猖獗的内幕交易;而另一些则在当时影响巨大,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力设备制造领域的垄断定价合谋,以及约翰·洛雷恩因一桩可卡因交易被捕之后,其在汽车业所创造的虚假繁荣就急转直下,走向衰落……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是骇人听闻的,以至于很难让人相信这些都是发生在现实世界。《财富》杂志正是通过这些敏锐和富有时代感的深度报道,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着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相信所有的商界人士都会从中获得震撼心灵的启示。

书籍目录

引言 凯特·墨菲
第一部分 劫掠
 猎食者
 “了不起”的科兹洛夫斯基
 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尔·克鲁格
 阿德尔菲传奇
 对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的劫掠
第二部分 糟糕的交易
 令人震惊的电气合谋案
 法兴银行的75亿美元“窟窿”
 “丛林热”
 为钱诊病
 IBM如何“蜇”了日立一下
第三部分 骗局
 麦克森一鲁宾斯公司的“兴”与“衰”
 “救火队员”
 内幕交易者的“内幕故事”
 华尔街的“金融食人族”
 三重人格的“乡村骗子”
第四部分 毁灭

章节摘录

  1 猎食者  来看看这个意大利恶棍是如何将米高梅(MGM)洗劫一空;令里昂信贷(Credit Lyonnaise)蒙羞;甚至让教皇泪流满面……  大卫·麦克林蒂克  1996年7月8日    “那俨然就是一座‘后宫’。”弗洛里奥?菲奥里尼回忆道。那些年轻女郎们的薪水,都是由公司列支的:从米兰来的卡拉,皮肤白皙,性格文静,身材颀长——颀长到似乎从来没有人见她和她那位矮胖的“奶爸”一起“并肩”行走;红色的头发,绿色的眼睛,那是从威尼斯来的玛丽娜,据说还对莎士比亚颇有研究;罗马来的辛琪亚,则略显慵懒闷骚,还得了个“烟枪”的美名。  她们都是吉安卡洛?帕雷蒂包养的女人。这位意大利大佬,可谓是“极致粗俗”和“聪慧魔力”的完美结合体。他刚刚以13亿美元的“地板价”,收购了米高梅影城(MGM Studios)——那还是1991年初的事情。帕雷蒂从一个西西里的“小混混”,瞬间可谓一步登天。一套价值900万美元的比佛利山豪宅,一辆价值20万美元的棕色劳斯莱斯,一架私人喷气机,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同时,他还拥有了一个颇为上档次的社交圈子,并在好莱坞频频露面。一切都来的如此容易:这都归功于给那家大型跨国银行高层的几笔颇为“到位的”贿赂——当然,该银行贷款的数额,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总计超过了20亿美元!  然而,米高梅这幢炫目的大厦,却已隐隐开始出现了裂缝。1991年1月10日,米高梅开给达斯汀?霍夫曼的一张支票跳票了——这可是一张高达六位数的支票。严重的资金短缺,迫使米高梅不得不推迟《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的首次上映。影城对开给肖恩?康纳利的一张信用状一直拒绝付款,直到这位大腕演员威胁说要联合抵制《俄罗斯大厦》(Russia House)的首映式。就在帕雷蒂染指米高梅仅仅一个月之后,影城就开始拖欠债券利息了。据估计,整个公司正在以现金流净赤字之下运行,而每天的赤字高达100万美元!  甚至那次为了证明帕雷蒂正式入主的合法性而举行的狂欢活动,也被遮上了一层阴霾。那是2月28日(周四)的晚上——收购米高梅整整四个月的日子,帕雷蒂从比佛利-希尔顿酒店国际大舞厅的首席圆桌,向全世界广播了这条消息:他正在由国家高龄协会(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主办的黑领结舞会上,被授予“杰出贡献奖”:他刚刚承诺向该组织捐款50万美元。与帕雷蒂共席的还有艾伦?拉德二世,英国老牌作家罗宾?里奇,以及著名制片人卡洛?庞蒂。然而那些真正的好莱坞精英们——演员、影城老板、顶级经纪人们,却像地震之前四散的鸟儿一样,玩起了“消失”。他们是无缘亲眼目睹这台将帕雷蒂盛赞为“配得上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炫彩节目了。  然而,从他自身的发展轨迹上来看则是这样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帕雷蒂的“好莱坞大厦”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颓圮;而那个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建筑材料——贿赂——建立起来的国际帝国,也将在风雨飘摇中彻底颠覆。帕雷蒂的传奇影城,同样将转易他手。那间道德败坏的银行——曾经令人敬畏的巴黎里昂信贷——也因向他贷款高达20亿美元,从此将一蹶不振;而其扩大国际影响的“大梦”,也将同样付之一炬。  时至今日,帕雷蒂的案子,动用了一个美国大陪审团,两位联邦检察官和一大批来自联邦调查局和洛杉矶国内税务局的特工——他们正在核实帕雷蒂一伙人涉嫌诈骗罪、证券欺诈罪、税务欺诈罪、洗钱罪的相关证据。该案同样成为了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和美国特拉华州刑事案件的焦点。  这是一部好莱坞朝圣者们的编年史:他们或腰缠万贯,或不名一文;他们来到好莱坞追寻风流韵事、一夜成名或暴富的伟大胜利。这部史册中,这个意大利酒店侍应出身、五短身材的男人在短短时间中带来的惊天破坏,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人。在随之而来的大崩溃中,最大的银行欺诈案和最大的好莱坞欺诈案融为一体,整个故事充满了近乎天衣无缝的骗术、赤裸裸的贪欲和令人惊叹的冒险。  帕雷蒂从来不惧怕遭到拒绝的难堪,甚至身陷囹圄失去自由——曾经在梵蒂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私人电影放映室里,劝教皇看完了整个电影(教皇为此片而深深感动);在贝弗利威尔赛大酒店,他曾邀请前总统里根来做米高梅的掌舵人(里根拒绝了);后来在他贝弗利山庄的宅邸,他还曾企图诱使影星梅里尔?斯特里普与他同眠共枕(她用嘲笑将他赶出了房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商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