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法] 罗曼·罗兰  译者:韩沪麟  
Tag标签:无  

前言

  罗曼·罗兰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镇。他的父亲一族上溯五代都是公证人,母系一族上溯几代虽不是清一色的公证人,但也有几个从事这一行当。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扎根在尼韦内这片土地上,所以罗兰常常不无自豪地称自己为“土生土长的高卢人”。罗兰从小就体弱多病,终日关在深院高墙之内,小他两岁的妹妹在他五岁时就夭折了,给他母亲精神上的打击很大,因此罗兰的童年生活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他的一生都为之受到影响。  一八八〇年,在母亲的坚持下,罗兰离开故乡到巴黎读中学。他一生都不喜欢巴黎,他曾写道:“我在十五到十七岁,呼吸到的净是污浊的气息。”他在巴黎不再像童年时在故乡对宗教那么虔诚了,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思考、敢想敢为的品格。十八岁时,他如痴如醉地阅读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称之为是他“多年来心灵的甘霖”;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又让他很受启发,使他在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罗兰曾两次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但均告失败,一八八六年终于被该校录取,初攻哲学,后改攻历史学,他的导师便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米什莱,真可谓“名师出高徒”了。  当时,他有两个最亲密的朋友,一个是克洛岱尔,另一个是苏亚雷斯,这两人日后也都成了大名。罗兰在青年时代就立誓不以教员为终身职业,并且立誓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得有碍他的思想自由为前提;为了逃避毕业后当教员的命运,他告别了亲爱的母亲,只身来到罗马,在罗马的法国学校注册入学。罗曼·罗兰称罗马是他的“再生地”,他在那儿享尽了目光,沉湎于生动活泼的历史研究之中,领略到雕刻艺术之美,品尝到初恋的甘苦,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并且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才能。在那儿,他结识了一名年逾古稀的贵妇,名叫玛尔维达·冯·梅桑博格,她是个法裔德国人,社会关系极广,为他引荐了当时许多伟人,如马志尼、尼采、瓦格纳;也就在那儿,他写下了最初的几个剧本,而早年在巴黎高师时酝酿创作一部“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设想,也勾勒出大体框架,他由此对“古老的德意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罗马,罗曼·罗兰与玛尔维达相伴去德国游览了一些景点,迷恋上瓦格纳的音乐,在莱茵河畔流连忘返;一八九一年七月间他回到巴黎后,稍事休息,便结婚了。他的妻子是法兰西学院一名教授的女儿,名叫克洛蒂尔德,富有、善交际、赶时髦、有教养,而崇尚独立自由的罗兰当时没有固定的工作,小家庭只能依靠妻子的嫁妆为生,这门不般配的婚姻在一九〇一年便解体了。罗兰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这样写道:“我必须离开我曾经爱过、现在仍深爱着的那个女人,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谁也不愿为对方做出牺牲。”  为了生存,罗兰一时只能违心地执掌教鞭了,但与此同时,他写了大量剧本,诸如《圣路易》、《狼群》、《丹东》等等,均发表在《半月刊》上,从此与该刊创建人查理·贝居成了终身好友,在往后的数十年间,他俩的友谊虽有过不少波折,但一直延续到罗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九〇三年,《贝多芬传》使罗兰一举成名,这是他的“伟人传记系列”的第一部;接下便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他在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一二年的十年间,写了十个分册。这部巨著不仅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确立了罗曼·罗兰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使他从此不再受经济的困扰,从而一劳永逸地从教师生涯中解脱出来。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发表了著名的《超然于纷争之上》的评论集,他的本意是希望莱茵河两岸的人民团结并进,共同创建欧洲文明,不料却同时遭敌对双方的怒斥和辱骂。他对西方失望了,尽管他在一九一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对欧洲的前途仍然不抱信心;一九一九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可悲的和平。屠杀无辜百姓的两国政府间的可笑的默契。谁又想到明天会如何?”  在罗兰看来,“明天”的希望在东方,首先是印度古老的哲学,他认为“欧洲自身已不足以拯救自己”。一九二三年,他出版了《甘地》一书,那是他与许多印度知识分子通信、交谈后,自己苦思冥想的成果。一九二六年,他在维尔奈夫自己的别墅接待了泰戈尔和尼赫鲁,又于一九三一年接待了甘地。  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成功给罗兰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他对革命仍顾虑重重,认为倘若共产主义是为人民服务,有利于和平的,他就拥戴和鼓励;倘若它是压迫人民,对和平构成威胁,他就揭露,并且与它分道扬镳。  一九二三年,虽然他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主持了世界和平大会,后来二次世界大战仍然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回,他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是永远不会愈合的了。在这期间,他又创作了《欣悦的灵魂》、《心灵历程》,续写他的《革命戏剧》系列等作品。一九三四年,他娶了一位俄国少妇为妻,其母是法国人;婚前,他与第二任妻子通信达十年之久,这是一次成功的婚姻,直到他临终前,他的妻子始终是他的生活和工作中最忠诚的伴侣;自罗兰离世之后,她仍抱着对罗兰最诚挚的爱忘我工作,积极出版罗兰的著作,宣扬罗兰的思想,致力于罗兰未竟的事业。  ……

内容概要

  《约翰·克利斯朵夫(套装上下册)》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故事,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译者:韩沪麟

书籍目录

上卷《约翰·克利斯朵夫》引言黎明IⅡⅢ清晨I约翰·米歇尔之死Ⅱ奥托Ⅲ米娜青春I欧莱一家Ⅱ萨比纳Ⅲ阿达反抗I流沙Ⅱ陷入困境Ⅲ解脱作者与自己的影子(克利斯朵夫)对话广场上的集市下卷安多纳德屋内IⅡ女朋友们燃烧的荆棘IⅡ新生IⅡⅢⅣ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告别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朋友们

章节摘录

老人叹了一口气,起身说道:“走吧。”他走到她身边,用他那粗硬的胡子碰了碰她的前额,并问她有什么需要;然后他把灯芯捻小,在阴暗的内室里撞着了几张椅子,这才走出房门。他还没走到楼梯口,就想到儿子醉醺醺回家的模样;他在每一级楼梯上都停顿了一下,想着儿子独自回家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孩子躺在母亲身边,又动来动去了。他内心深处升起了一种莫名的痛苦。他尽力抗争着,扭动着小身体,紧攥双拳,蹙起眉心。痛苦却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在悄悄地进逼。他不明白痛苦是什么,会进逼到什么地步。他只是觉得这苦难无边无涯,永无尽头。于是他伤心地大叫大嚷。母亲用温软的手抚摸着他,他的痛苦稍减,可还在哭,因为他始终感到痛苦永伴着他,就植根在他体内。成年人痛苦时可以知道它缘何而起而减轻其症状,可以在思想上把它限制在身体的一个部分,可以医治,必要时把这部分挖掉;他可以确定它的范围,把它从身上除掉。孩子就没有根治痛苦的自欺欺人的办法了,他与痛苦的首次相会更加悲壮,更加真实。他觉得痛苦与他的生命一样也是无边无涯的;他觉得痛苦扎根在他的胸中,在他的心里,主宰着他的肉体。事情就是这样:痛苦只有把他蚀耗尽之后才会离他而去。母亲紧紧抱着他,轻声柔气地说道:“行啦,行啦,别哭啦,我的小祖宗,小宝贝……”他还是抽抽噎噎地哼着,仿佛这个尚无知觉的、不成形的小东西已经预感到生命中将充满着苦难,与生俱来,无可慰藉……圣马丁大钟在夜空上响起,庄严肃穆,节奏舒缓。钟声在雾雨漾漾的空气中漾开,如同在苔藓上潜行。婴儿呜咽一声之后戛然中止。美妙的音乐如同一股乳泉在他心灵里缓缓流动。黑夜大放光明,空气温暖而湿润。痛苦消失,心花怒放,于是他吐出一声叹息,潜入梦乡。庄严肃穆的三口大钟继续鸣响,预示次日是个节日。路易莎也在沉思着,她边听钟声边回忆着往昔的种种不幸,设想着熟睡在她身边的可爱的婴儿日后会是什么样子。她躺卧在床上已有几个小时了,身心疲惫。她的手心和身体发烫,鸭绒被沉沉地压着她;她感到黑暗在窒息、压迫着她,但她不个盹,乱糟糟的形象在她的脑海里纷至沓来。她依稀听见迈尔西奥在开门,心狂跳起来。静寂中,江涛不时发出更大的轰鸣声,如同一头咆哮的野兽。窗上有时传来点点雨声,大钟余音袅袅,更加舒缓,最后消失了。路易莎在孩子身旁睡着了。这当儿,老约翰·米歇尔在屋檐下等着,天上下着雨,他的络腮胡子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他在等着他那个不孝之子归来,因为他一刻不停地想着这个醉鬼闹出来的种种荒唐事。虽说他不相信真的会发生什么灾难,然而这天夜里他如不亲眼看见儿子回家就离开,他会整夜合不上眼的。他听到钟声更加悲怆伤感,因为他联想到他的希望已成泡影。在街头,这样的时分,他顾影自怜,不禁羞愧万分,潸然泪下。时光悄悄流逝。昼夜交替,犹如那无垠的大海上的潮涌汐退。岁月轮回,周而复始;一天,又一天,恍如一日。无穷无尽、默默消逝的岁月,是由黑暗和光明交替的均匀节奏、由在摇篮中做梦的懵懂婴儿的生命节奏表现出来的。生命的迫切需要,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是如此规律有序,因此尽管它们是从昼夜交替之中而来,表面上却像是在牵着昼夜前行。生命的钟摆在沉重滞缓地运动着,而生命就在这缓慢的搏动中整个儿消失了。余下的只是梦幻,一段段残缺而嘈杂的梦幻、随风飞舞的原子尘埃、一阵阵令人晕眩的旋风,让人欢喜、令人生畏……喧闹的声响、游移不定的阴影、龇牙咧嘴的形状、痛苦、恐惧、畅怀大笑、梦幻、梦幻……一切都只是梦……而在这一切凌乱纷繁的梦幻之中,也有如春风扑面的亲切的眼神,有从母体,从奶水充盈的乳房里溢出又传遍他的肉身的欢快的暖流,有自身的、下意识聚积着的逐渐壮大的力量,还有在婴儿的如小囚室般的微躯里汹涌澎湃、轰然作响的海洋。谁能洞穿他的身心,便会发现一个埋葬在黑暗里的大干世界、正在聚拢的星云、在渐渐成形之中的茫茫宇宙。他的生命是无限的。它包含着一切……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该书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

编辑推荐

《约翰·克利斯朵夫(套装上下册)》:经典译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约翰·克利斯朵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读来非常顺畅,感觉很好。值得购买,珍藏。注解到位,比傅雷的那个版本多了罗曼罗兰当初再版时加的序跋。更令人钦佩的是译者对于名著的那份敬重之心。只有对名著角色本身的热爱才能投入浩大的精力去翻译。
  •   永远不要指望符合你心中的翻译,那是一种与你毫不相干的语言,用另一种方式传输与你,即使你懂这种语言,也未必能了解当时境遇下语言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更何况是跨越时间,空间的异国他乡的另一种文化,那种文化语言的俏皮是你所不了解的。翻译者如是文学修养极深,确实译出了他的真实意境,恐怕与文字也早就毫无瓜葛了。如采用直译又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让你完全看不懂而蒋罪责推给译者。什么时候直译,什么时间意译,完全看翻译者对内容的领悟。所以翻译文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有时真的无谓好坏。傅雷先生的版本很好(二十年前买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册本)。韩沪麟先生的译本也很好地把握了信,达,雅。最重要的是两位先生都把“意”表达了出来,这就够了。
  •   本书翻译一流,毫不逊于傅雷的翻译。印刷精美,纸质一流,价格合理,值得收藏。
  •   其实韩沪麟译版本也很不错。
  •   其实最好的还是人民文学版的,一套4本,封面为傅雷亲自设计。
  •   如果你喜欢看书的话,那这是你20岁后不能不看的一本小说.天才之作!
  •   一直想买傅雷先生的译本,但市面上却长期没有,看到这个韩沪麟的新译本,以前读过他译的《基督山伯爵》,感觉非常好,比蒋学模的英文转译本强多了,所以就买了。到手后没有失望,装帧印刷都很精美,拿到手上很舒服。字号大小正合适(比上海译文出的一系列平装名著字号舒服多了),而且译文流畅,富于文采,最可贵的是对原文的俗语、成语、人名、地名等增加了不少注释,适合阅读。
  •   包装精美的正品书,送的时候还有纸盒,书角,外观完好无损。翻译得更是大气磅礴,细腻如丝,文采非凡。傅雷的翻译我在网上也读过,不是说译的不好,而是比较平淡。个人认为:韩译相对于大家都推崇的傅译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遗憾的是有两个缺点,上册中间部分字迹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下册字迹均匀,但右页字行有点倾斜。这两点比较不爽。。。
  •   包装精美就不用说了。首赞翻译,行云流水。买这本书是因为之前买过译林出版社这类型的【战争与和平】,都超棒的。
  •   包装保护十分精美。该书是经典名著,内容的质量想必是不用说了吧。期待开书~
  •   送人的 自己没看过 不过朋友说喜欢
  •   只是看时是47 到了之后是53,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第1版... 阅读更多
  •   包装精美,孩子挺喜欢。虽不是傅雷的译本,但也不错。
  •   在感慨主人公的一生的种种经历时,有时替他那性格着急,有时候又觉得生活让人无奈。其实,我们自己从出生到最后,何不是也是如此,要经历很多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人和事,总有一天,都会变成我们生命的积淀,帮助我们实现一些东西,获得内心的平实。主人公不同时期的爱情,虽然不完美,但当时总有他的幸福,我们自己也是,在一个年纪有那个年纪的憧憬和懵懂,回首过来,生活总是给予了我们... 阅读更多
  •   书很棒 封面很精美 = =跟描述较一致~~
  •   书应该是正品,只是有些旧,上册已经开线了。包装太不敢恭维。两本厚厚的书只用一根细细的橡皮筋勒起来,然后松松垮垮的装在塑料袋里就寄过来了。
  •   本书的内容没得说,印刷方面不知道好不好,因为是送朋友的
  •   比想象中的好一点,喜欢
  •   史诗一般的巨著,要花好长时间看完。文字的细腻程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一书一世界,我忘了世界。。。
  •   不错,送货及时,还没看,但包装完整。好评
  •   很好的书的了
  •   经典 藏书
  •   名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