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吉林文史  作者:巴山人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前言

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感到困惑:    为什么自己一心替孩子着想,孩子仍会抱怨我们没有关心他?    为什么自己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仍会感到孤独、寂寞和忧郁?    为什么自己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    ……    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懂得爱;说它复杂,是因为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究竟什么是爱。伟大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博士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给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具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战胜人们内心的懒惰和恐惧,推动心灵不断地成长。所以,爱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能给心灵以能量和动力,促使我们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爱催人奋进。我们爱某个人时,绝对不会懒在那里不动,而是会积极地行动起来,竭尽所能地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倾注到对方的身上。在这一过程中,爱和被爱者双方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一方面被爱者获得了爱,自然就会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并懂得自尊自爱,于是,爱的力量便促进了被爱者心灵的成长;与此同时,爱的一方在付出爱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克服内心的懒惰和恐惧,变得积极勇敢起来,他们不辞辛苦、不畏艰险,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智无疑也会因此获得提升。所以,爱能促进爱和被爱者双方的心智走向成熟。    心智要成熟,必须要有爱;    爱的力量越大,心灵的动力就越强;    心灵的动力越强,就越有能力去克服内心的懒惰和恐惧。    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心中有了爱的力量,孩子就懂得自尊自爱,并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能主动承受成长的痛苦,克服重重困难,使自己的心智走向成熟。心智成熟的人从容淡定、胸怀坦荡、积极奋发。他们清楚自己是谁,明白自己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诋毁而看低自己,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赞誉而抬高自己;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始终充满自信和热情;他们拥有智慧,不畏艰险,敢于挑战困难、承担责任;他们的人生道路未必一帆风顺,但他们却能勇敢地去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收获胜利。相反,如果父母没给孩子爱,孩子的心中缺少了爱的力量,他们就不敢呈现出真实的自我,只能生活在虚假的自我之中。这些孩子害怕问题、畏惧困难,不愿承受成长的烦恼。他们心胸狭窄、畏首畏尾;内心不是自卑,就是自大;他们埋怨别人,哀叹自己,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他们根本无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注定会被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缠绕。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缺少爱。    换言之,爱可以解决一切心理问题。    有爱的孩子呈现真实的自己,无爱的孩子活在别人的阴影中;有爱的孩子无所畏惧,无爱的孩子总在逃避;有爱的孩子完整统一,无爱的孩子内心分裂;有爱的孩子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实现的是自己的价值,无爱的孩子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失去的则是自我。所以,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    一旦父母懂得了爱,他们就会明白:    爱不是溺爱,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溺爱则纵容了孩子心中的懒惰,使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沉沦。    爱不是逼迫。爱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则像是在用一把刀将孩子的心灵活活分裂,使之变得残缺不全。    爱不是逼迫,不是分裂,不是摧毁孩子的自尊,不是强迫孩子变得完美。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太急切,他们不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特征,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然而,完美是虚幻的,只是父母的一相情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而爱是现实的,它虽然不能让人完美,但却能使人变得完整。完整的人内心统一,充满自尊和自信,他们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不攀比、不跟风,始终沿着自己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行进。    相反,逼迫孩子做到完美,则会分裂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一方面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沉入黑暗而深邃的潜意识;一方面却又在自己的意识中构建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一个父母喜欢的自我。这些孩子虽然能在学校里获取高分、考上名校,甚至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他们的心灵却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总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而又抑郁。他们失去了自我,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外表光环的笼罩下,他们的内心痛苦不堪,有的甚至走向了自杀之路,这就是很多功成名就之人患上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原因。    因此,如果父母不懂得什么是爱,孩子注定没有未来!

内容概要

  为什么父母一心替孩子着想,孩子仍抱怨父母没有关心他?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仍感到孤独、寂寞和忧郁?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
  ……
  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拥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人们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一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但许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不是把溺爱当成爱,就是把控制和依赖当成爱,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使他们的心灵停滞不前。这样的孩子注定会被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缠绕。
  所以,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

作者简介

  巴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一直以来,专注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著有《父母祸害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身体成长靠食物,心灵成长靠爱
 第一节 爱是心灵的食物 
  爱有一种力量  
  爱最无私,也最自私  
 第二节 爱是全神贯注,更是自我拓展  
  全神贯注是爱的起点 
  自我拓展是爱的目的 
  为什么说倾听是爱最标准的体现 
 第三节 爱是战胜苦难的力量 
  家贫出孝子,苦难多大爱 
  有爱的孩子愿意吃苦,无爱的孩子及时行乐 
第二章 关于爱的五个误区
 第一节 误区之一:错把恋爱当成爱 
  恋爱的本质 
  恋爱是爱的幻觉,不是真正的爱 
 第二节 误区之二:错把亲情当成爱 
  把孩子看成是自我的延伸,父母就很难付出爱 
  有养儿防老的心理,父母就很难付出爱 
  没有得到爱,孩子就不会独立 
 第三节 误区之三:错把依赖当成爱 
  依赖感阻碍了人的独立 
  什么是消极人格依赖 
  父母把依赖当成爱,孩子长大后就会“啃老” 
 第四节 误区之四:错把控制当成爱 
  父母有了控制的心理,就不会有真正的爱 
  父母的控制会废掉孩子的武功 
  父母只有放弃了控制,孩子才能走自己的路 
  父母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控制孩子 
 第五节 误区之五:错把溺爱当成爱 
  溺爱不是爱太多,而是爱太少 
  自我牺牲不是爱 
  父母丧失了爱的能力,才会去溺爱孩子 
第三章 孩子缺少爱,心灵就会失常
 第一节 孩子没有爱,就没有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为什么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小人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第二节 有爱的孩子自尊,无爱的孩子自卑 
  缺乏爱的孩子,缺乏自尊 
  缺乏自尊的孩子,缺乏责任心 
 第三节 没爱的孩子没自我,没自我的孩子没未来 
  丧失自我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没自我的孩子没未来 
第四章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
 第一节 什么是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 
  真正的爱与完整的人 
  心中有了黑洞,人就不会完整 
  第二节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组成完整的家庭 
  自己完整,家才完整 
  父母自身的状态,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 
 第三节 如何让不完整的人变得完整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哭诉是最高的智慧 
  憎恨使心分裂,宽恕让人完整 
第五章 让孩子心智成熟的四种方法
 第一节 先苦后甜 
  先吃苦中苦,后为人上人 
  先吃苦的人,能够笑到最后 
 第二节 不找借口 
  什么是危机 
  人若寻找借口,注定碌碌无为 
 第三节 始终诚实 
  心理疾病就是心灵在撒谎  
  “装”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四节 学会舍得 
  什么是心灵地图 
  人不舍弃,就得不到成长

章节摘录

关于爱的五个误区爱是促进爱和被爱者双方心智成熟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人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去克服懒惰,克服恐惧,克服一切与生俱来的原罪,使自己的心智不断地趋向成熟。一切让人变得懒惰的情感都不是爱。一切阻碍人心智成熟的情感都不是爱。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在许多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整天忙着揽生意,忙着挣钱,忙着应酬,却把孩子托付给了保姆和家庭教师。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爱的愿望,对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有求必应,但倾听和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前面我们说过,倾听是爱最标准的体现,不陪伴孩子,不与孩子交流,不倾听他们的心声,就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这些孩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下孤独地长大,内心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敢承担责任,心智根本无法成熟。不管家境多么贫寒,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给他们爱,孩子的内心就会空虚寂寞、恐惧不安,他们无力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无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会富不过三代!还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一心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塑造孩子,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想法和意愿,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这种心理正是爱的一种表现。殊不知,孩子在他们的这种养育方式下,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篇题为《精神病院的年轻人》的幽默短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位作家在一家精神病医院的花园里散步,遇见一位年轻人手捧一本哲学书正在专心阅读。他的行为与其他病人迥异。作家坐到了他的身边,问:“你在这里干什么?”他看了看作家,很是吃惊。当确定作家不是医生之后,他回答道:“很简单。我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律师,他想要我像他一样;而我的叔叔是一家大商场的老板,他也想让我像他一样。不仅如此,我的母亲希望我像她敬爱的父亲那样,我的哥哥则试图把我训练成像他一样的运动员……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学校里。没有人把我当成独立的个人来看待,他们只是想通过我这面镜子来审视他们自己。所以,我决定还是住进精神病院吧,至少在这里我能做自己。”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付出真爱。父母把孩子当成是自我的延伸,这种心理不是出于爱,而是一种极端自恋的情结。也有一些父母把依赖和溺爱的心理当成是爱的体现,他们一味地牺牲自我,极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奇怪的是,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得到的根本就不是爱。在他们的养育下,孩子变得弱不禁风、懒惰成性,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只会哭哭啼啼,一味逃避。所以,如果父母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就没有未来,而要深入了解真正的爱,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爱的几个误区。第一节   误区之一:错把恋爱当成爱有很多情感都不是爱,但人们却一直把它们错当成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常把恋爱误认为是爱。现在,就让我们来揭开恋爱的面纱,看一看它的本来面目吧!为什么情人的眼里会出西施呢?因为他们坠入了情网!坠入情网是一种幻觉,它能把丑的变美,把坏的变好,把假的变真。恋爱的幻觉,从本质上来看,与其他的幻觉没有什么不同。诚如大家所知,酒和毒品都能让人产生幻觉,正因对幻觉的痴迷、贪图,这些东西才让我们难以摆脱。醉酒之后,贪杯者们飘飘欲仙,幻想自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囊中羞涩的人能把自己当成亿万富翁,窝囊的小人物能把自己当成大领导,胆小如鼠的人竟敢挑衅高大威猛的警察。但幻觉终归是幻觉,当贪杯者们酒醒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仍然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平庸的、被关在派出所里的人。同样,恋爱也是一种幻觉,当恋爱的激情慢慢消退,人们就会看清真实的对方:原来她不是西施,他也不是潘安,他们都有许许多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对于恋爱,最贴切的比喻莫过于一坛老酒,因为它们都能让人产生幻觉。但爱是真实的,幻觉不是爱,很多人把恋爱当成爱,这是人生最大的荒谬和悲哀!第二节  误区之二:错把亲情当成爱恋爱的幻觉结束之后,很多人便开始了真正的相爱。他们接纳了彼此的差异,包容了对方的不足,在爱的旅途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于是,亲情便由此产生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亲情由爱而产生,但并不是爱本身;亲情中有爱,但亲情不等同于爱。如果亲情促进了亲人心智的成熟,那么,这样的亲情就是爱。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在意识中还是在潜意识中,只要亲情阻碍了亲人心智的成熟,它即使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也丝毫没有爱的成分。第三节    误区之三:错把依赖当成爱什么是过分依赖?过分依赖就是自己没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只能依附于别人,过一种寄生的生活!当然,即使是人格独立而完整的人,他们也有依赖别人的心理,但这种依赖不会使他们丧失自我的独立。这就像一个国家,虽然是独立存在的,但却需要外交,需要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只不过这种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并不会影响到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而过分依赖则不同,过分依赖的人没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他们需要依附别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一旦这种依附关系解体,他们就会变得残缺不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了。为什么人们容易把过分依赖当成爱呢?前面我们讨论过,爱有两个阶段:一是突破自我界限,舍弃自我;二是扩大自我界限,获得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但值得注意的是,爱虽然需要突破自我界限,但这只是暂时的,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更大更独立的自我界限。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爱是促进自我独立和完整的情感力量。婴儿依附在父母的身边,是为了得到爱;得到爱的目的,是为了心灵成长;心灵成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独立而完整的自我界限;获得自我界限的目的,是为了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一些父母一开始便忘记了爱的目的,忘记了婴儿依赖父母的目的是为了学会独立,他们把手段当成目的,把过程当成结果,把过分依赖当成爱。他们始终沉迷于爱的第一阶段,而忽略了爱的第二阶段,始终让孩子像婴儿一样依附于自己,使他们的心灵得不到成长,心智无法成熟。这些父母根本没有在孩子的心中撒下爱的种子,反而使他们滋生出了过分依赖的恶苗。在这种过分依赖的心理下长大的孩子,会倾尽一生的时间去寻找依赖,而不是去寻找爱。第四节   误区之四:错把控制当成爱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亲近的人,越想控制我们。这些人声称最爱我们,但他们的爱却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为什么这些人的爱会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呢?因为他们给我们的根本就不是爱,而是控制。一些父母就是这样,他们不明白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其作用是要促进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界限,并开始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这些控制型父母用自己的意愿取缔了孩子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从而使孩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完整的内心世界。最悲哀的是,这些父母对自己的问题竟毫无察觉,甚至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就是出于一种爱!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他们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所控制。父母之爱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并促进孩子努力去实现它。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来到这个世上最根本的目的;而失去自我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所以,父母爱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满足孩子;父母控制孩子,则是企图按照父母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孩子。后者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孩子,而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父母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孩子就不可能获得爱;孩子没有获得爱,就不可能独立;孩子不独立,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去实现它,到最后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脚走别人的路!孩子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其目的并不是要去替父母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而是要开拓并完成他们自己的事业。父母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孩子就会失去自我,而孩子一旦失去了自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产生。第五节  误区之五:错把溺爱当成爱爱是向上的力量,它能提升我们的心智。人们爱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不会懒在那里不动,而是会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将自己的精力倾注其中。由于有爱作为动力,所以人们会自觉自愿地去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并勇敢地前行。作为回报,人们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会不断成熟。正因如此,我们才说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而溺爱是什么呢?溺爱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会让孩子变得懒惰,使他们不敢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只知道逃避自己应该承受的痛苦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来,他们的心灵得不到成长,心智也就无法成熟。懒惰是人类的原罪,溺爱则会把它从人们的心底释放出来,迫使人们不断向着黑暗的深渊沉沦。溺爱不是爱,它与爱正好相反:爱催人奋进,溺爱使人懒惰;爱使人提升心智,溺爱使人向下沉沦;爱是天使,溺爱是恶魔;爱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溺爱是人类原罪的帮凶。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常常去姥姥家玩儿。姥姥对她十分溺爱,总是把饭菜端到她的嘴边喂她。为了给女儿解释姥姥的行为不是一种爱,我这样对女儿说:“孩子,你喜欢姥姥对你这样吗?”“喜欢!”女儿回答说。“你今年都10 岁了,难道还想像婴儿一样生活吗?”“可是我喜欢姥姥爱我呀!”“孩子,姥姥把你当婴儿一样来对待,这不是爱,而是溺爱。你知道什么是溺爱吗?”“知道!”女儿想了一会儿,回答道。“那你说说看,你理解的溺爱是什么意思呢?”我继续问她。“逆爱,就是逆着的爱呗!”女儿回答得很干脆,显然,她把“溺”当成了“逆”。为了让女儿彻底弄明白什么是溺爱,我找来了纸笔又写又画,解释了一通之后,我突然发现女儿把“溺爱”误认为是“逆爱”,这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溺爱恰恰就是爱的对立面,所以 “逆爱”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爱是促进人们心智成熟的力量,溺爱则会阻碍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溺爱是爱得太多了,过犹不及;但从本质上来看,溺爱根本就不是爱,它与爱的方向背道而驰。所以,溺爱的本质应该是“逆爱”!

编辑推荐

爱不是溺爱,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溺爱则纵容了孩子心中的懒惰,使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沉沦。     爱不是逼迫,爱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则像是在用一把刀将孩子的心灵活活分裂,使他们变得残缺不全。      不管家境多么贫寒,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给他们爱,孩子的 内心就会空虚寂寞、恐惧不安,他们无力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无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会富不过三代!      解放孩子,让他们去做他们自己。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并趋于完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辨别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是控制!给孩子自主自由,好好的读!
  •   不只针对孩子,而是针对整个家庭
  •   本书读了很受震撼。家长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店发现这本书,就觉得很好,后来回当当网买,实惠不少!
  •   有爱才是真正的生活
  •   看广告、看部分章节,一直希望买到这本书。现在终于买了,高兴。
  •   纠正了我以前的许多看法,值得读。
  •   每个月都要买书来看。
  •   我和爱人仔细研读了,大有收获
  •   呵呵,主要是教育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也不要打着爱孩子的幌子来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受益匪浅。
  •   这是本做父母的完善自我的书,很有启发,读的比较累因为对书自省原来自己欠缺那么多...
  •   针对事件方面比较贴切!
  •   观点很新,继续学习中~~~~~
  •   对自我的完善有很大帮助。只有自己拥有完整的自我,才能使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推荐大家都来看哦。
  •   从父母到孩子的爱的心理学,不但找到了爱孩子的方法,同时也明白了如何爱自己,爱别人。
  •   看完此书,让我感触颇深:原来爱是这样的。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父母看来,爱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就会随心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自己的表达爱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是不是就适合孩子呢,是不是就是孩子喜欢的呢?这些只有孩子知道,但是又有多少父母会主动、民主的跟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呢?这是一本全方位解读“爱”的书,我想推荐给已为人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了,可以借着这本书反省一下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哪些地方做的太过了;如果你即将成为父母,这本书可以作为你以后教育孩子的参考.
  •   这不仅是一本家教指南,同时也是一部让孩子可以真正理解父母的暖心之作。父母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孩子,孩子在这本书里看到父母。对于后者,我感触颇深。记得孩提时代,每每傍晚放学回到家,我躲避父亲唯恐不及。因为父亲从不像别的父母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而是对我有很多严苛的要求。例如:酷暑天让我独自搬着凳子去后院拉二胡,摆弄一个姿势,少则一个钟头;写字台上若是稍微有一点杂乱,就是怒颜相向。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似乎能理解父亲的一些做法,但同时也认识了父亲的一些做法。虽然父亲并没有溺爱我,也从来不希望我依赖他,但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想控制着我。虽然我以前一直不认为父亲很爱我,但实际上他确实把爱藏在心里,只是有一些爱用错了方式。如今,我读到这本书,也从书中学到了这些知识,自然希望在对自己未来的子女的教育上,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能够给孩子真正的爱。这也正是本书作者倾心想传递的信息。
  •   这本书总的来说还行,里面都是讲的一大堆关于爱的大道理,有些太深奥。
  •   还可以。应该还不错。
  •   和想象的有点差距,有点小失望!
  •   爱不是溺爱,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溺爱则纵容了孩子心中的懒惰,使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沉沦。 爱不是逼迫,爱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则像是在用一把刀将孩子的心灵活活分裂,使他们变得残缺不全。 不管家境多么贫寒,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   深有感悟,自己在生活中能做到的很少,以后会加倍努力的.
  •   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不过我的感受是会爱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需要专业指导,不信你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很多时候,父母都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但父母却以为那是爱,真的令人遗憾!值得一看。
  •   80后慢慢地成了父母,成了养育孩子大军中的一员。8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眼前的宝宝,80后的确有些手足无措。80后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众多知识,希望孩子成为小天才,也希望孩子来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事实上,孩子有健全的人格比单纯学这学那要好得多。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首先父母自己要有爱,要懂爱。看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们之前...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