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现场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翠容  页数:444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中东这个充满争议的地区?或许,包括作者与读者,不要再继续沉迷于那些流水账式的历险记吧!什么烽火热线、什么生死日记,反而阻挡了我们的视线、封闭了我们的心灵、窒息了我们的思考。    在过去多年的采访旅程中,我刻意抛开冲锋陷阵,放慢一下脚步,把焦点对准阿拉伯地区,这一块牵动着国际局势的是非之地,有人更视之为人类未来祸福之所系。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这片土地抹上不同的救世主理论色彩,学者们也忙不迭地诠释该地区的持续性冲突,大国争夺终极的霸权。    我甫踏进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诡秘的新闻黑洞,它吞噬了多少记者的事业和生命,我怀念这些已牺牲的同业,没有他们,这个地区更是摸不清、看不透。    一切不曾发生,直至它被描述。(Nothing has really happened until it has been described.)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我从这些记者身上学习到不要掉眼泪,至死也不要掉眼泪,因为眼泪会模糊记者的视野。我很努力地学习这一点,虽然不一定成功,特别是当我曾经采访的人物,一个个在我身边倒下。    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驻中东的知名记者罗伯·菲斯卡(Robert Fisk)在他最新的一千多页巨著《文明大战:征服中东地区》(The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 The Conquest of the Middle East)这样写着: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只能感到沮丧,死亡正笼罩着中东,并成为我生活的梦魇……    面对不断生与死的悲剧,我们要作出反应吗?不,我会说,新闻工作是一项志业,一个记者可以对死亡咆哮,而非站在这里哭泣。医生,当然我不是将新闻工作与医生专业作比较,他们不会一边为垂危的病人动手术,一边哭泣。我们的工作是去记录,把我们的手指向当权者,一如以色列异议记者阿美娃·哈西(Amira Hass)勇敢地站出来说话……    哈西是以色列犹太人,她跑到“敌方”采访固然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她写出有异于以色列主流的第一线见证,更需要有极大的抗压能耐,正如菲斯卡受到多次追杀威吓也表现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继续坐在贝鲁特的露天咖啡店与友人分析时局。    在这个地区,不论你如何客观报导,总会有一方认为你不够客观,特别在两派鲜明对峙的处境。我也曾经受到客观的迷惑:到底怎样才算客观?    有记者以为各打五十板就叫做客观,但我终于明白,应该要打八十板的就打八十板,要打四十板的就四十板。    记者得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忘聆听内在的声音。这需要一分冷静,就好像医生解剖一样,这样才能跨越令记者迷失的烽火线、生死线。    翻云覆雨的中东地区,容不下记者个人的荣辱和天真的烂漫。它需要的是我们老老实实而灵巧地去做一位记录者。是非黑白的混战正在敲打我们的良知,毕竟这是“文明冲突”中最核心的冲突,我们无法不去解开这一个谜。    我希望读者抛开猎奇心态,能够耐心与我一起探索这一个被喻为最麻烦的火药库。    一个存在着二十二个阿拉伯国家与一个犹太以色列国的中东地区,斗争超过了半个世纪。打从以色列于1948年建国开始,这个地区便与“恐怖主义”结缘,而且愈演愈烈。    作为一个香港来的记者,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大陆,我只能集中几个是非之国,从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大本营埃及,到因巴人丧失家园而成为中东冲突焦点的以巴地区,还有由于领土问题而与以色列长期对峙的黎巴嫩与叙利亚,以及美国正用武力改造的伊拉克。我花一段长时间采访这几个阿拉伯国家,企图解开伊斯兰激进活动的来龙去脉。    由于个人资源与体力有限,此次我只能从这几个阿拉伯国家来探讨一些国际关注的问题。至于以色列,它足以用另一本书去了解其多重丰富的面貌,例如犹太宗教与文化和国内的复杂政治。在此我难以兼顾,只能略带出它与阿拉伯之间的纠葛,望读者见谅。    毕竟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

内容概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第二个十年,看来是危机与机遇、绝望与希望并存的一个新革命年代,没有领导却个个是领导的年代,没有英雄则无处不出现英雄的吊诡年代。
中东可能是世界上最诡秘的新闻黑洞,它吞噬了多少记者的事业和生命。这一本书,是作者在风起云涌的中东地区,横跨十年 (2002—2011)
的见证、观察、记录。拨开这个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迷雾,让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该地区与我们命运的关联。从阿拉伯的现在回望过去,或许让大家有更深的了解,而作者内心亦不禁百感交集。

作者简介

张翠容: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曾服务于西方及华文媒体,这包括BBC World Service和Inter Press
Service,香港经济日报与现代传播等,其后以独立记者身份活跃于两岸三地,为中国内地以及港、台地区多份报章、杂志、电台报道国际事务。自一九九八年开始,经常背着背囊,只身游走在国际边沿的第三世界,被台湾知名评论家形容为希罗多德的现代版。
采访过的国际大事计有:印度尼西亚民主化进程、柬埔寨红色高棉解除武装、东帝汶独立公投、科索沃危机、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最后岁月、巴以地区冲突、伊拉克战争、黎巴嫩真主党、拉丁美洲21世纪社会主义革命、东欧剧变20周年、2011年阿拉伯之春等。
曾采访的国际领导人物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巴勒斯坦自治组织已故主席阿拉法特、东帝汶开国总统古斯芒、柬埔寨王子拉那列等。
繁体字著作共四本:《行过烽火大地》、《大地旅人》、《中东现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均由台湾马可孛罗出版。《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中国内地简体字版改名为《拉丁美洲革命现场》。

书籍目录

前言 阿拉伯惊雷:2011年,埃及
自序 一切不曾发生,直至它被描述
楔子 恐怖主义的迷思
第一章 埃及:尼罗河之子
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的起源地
激进主义的发展
第二章 以色列?巴勒斯坦:风暴在这里开始
从约旦到耶路撒冷
走访犹太定居点现场
月光下的孤影:从杰宁到加沙
阿拉法特与巴解组织
第三章 黎巴嫩:浴火凤凰
从战争灰烬中站起来
国中有国,战中有战
亲往真主党基地:黎巴嫩南部
第四章 叙利亚:风暴靶心
大马士革的荣耀与哀愁
呼喊的山谷,戈兰高地相思何时了
第五章 伊拉克:潘多拉的盒子
伊拉克,动荡之源
伊拉克的石油原罪
国家重建的困境
贫铀弹的贻害
第六章 文学?政治:阿拉伯艺术家
阿拉伯文学家如是说
第七章 美国?中东:从文明冲突到东方主义
寻找美国中东政策的幕后推手
历史,一把了解世界的钥匙
第八章 和平运动在中东:黑暗中的光芒
发现和平之旅
追访和平缔造者的踪迹
风萧萧兮易水寒:他们到伊拉克去
后记 为和平作谈判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不知在哪一次采访旅途上,有人这样向我说:“革命是一种乡愁。” 我不大明白他的意思。后来在埃及首都开罗的伊斯兰开罗地区一个古老的艺术中心,观赏了一场苏菲派音乐舞蹈。 表演者是清一色的男性,他们头上顶着高帽,身穿白色及地的裙子,有时候是彩色的,背后是一队乐团,一男子站在舞台楼上一房间孤独地唱歌,舞者随着音乐与歌曲起舞,一手向地,另一手向天,然后转呀转。 这个舞姿也有一番故事。一手向地,寓意毋忘世上的苦难,以及自己在地上的责任;一手向天,则是呼唤真神,垂求怜顾。不断地转呀转,是希望可以返回真神的身边,重修断了的关系。 此时,我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其中一章的标题为“呼愁”,觉得中文翻译很有诗意,而作者所指的是土耳其人对过去光辉历史之无法挽回,遂产生一种集体的忧伤,一种心灵深处的失落感。 原来这词来自伊斯兰的苏菲派。苏菲派信徒那个旋转的姿势,就是一种“呼愁”。人生无法完美,就是灵魂深处那一度裂痕,如断了线的风筝,无所依归,如何能填补这个“隙”? 革命是一种乡愁?我可以从“呼愁”领悟到它的含义吗?如果失落的伊甸园被视为原乡,乃是人类朝思暮想的归宿,人们便得闹起革命来,企图一步一步靠近乌托之邦,寻回心中的所依,填补心灵那个“隙”,或许吧! 世事变化万千。想不到2011年的春天,我有机会重临阿拉伯地区,但它已是不一样的世界了,一场阿拉伯革命牵动全球神经,从北非的突尼斯开始,大家都在问,为什么就在此时此刻此地? 有趣的是,这场起义行动有其独特性,也有其全球色彩。接着与阿拉伯一样受经济冲击的“欧猪四国”等地中海国家,亦同样由经济到政治层面,激发起大规模抗议示威,他们质疑自己国家的代议政制,哪里出了错?

后记

我以和平运动作为本书的终结,目的是要展示在一个充满暴力与仇恨的地区,原来也有生命的信息,指出一个希望的方向。这不是一味追求战争与死亡的小布什集团所能比拟的,也不是腰缠炸弹的“圣战者”可以较量的。    游击式的恐怖主义固然恐怖,国家恐怖主义更恐怖。它之所以更恐怖,乃由于它鲜少在我们的关注视线之中,它可以比前者更胡作非为,激发更多有害细胞。不幸的是,它总会穿上美丽的外衣,手中握有绝对的权力,以及舆论的咽喉。    为什么会有伊斯兰主义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基地、真主党、哈马斯等激进伊斯兰组织?一个危险的讯号,红色的灯光向世界闪动着。    当我要剖析恐怖主义的谜团时,却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有人有心混淆视听,有人根本搞不清楚,他们总会向一些企图了解恐怖主义的人扣上同情恐怖主义的帽子,然后,言论一刹那便给窒息了。    有不少时候,和平组织也被视为恐怖主义的同情者,甚至是同谋者。当权者不喜欢他们的身影,一如他们不希望记者在前线目击一切。    但,只要我们走到前线,让一切世人以为没有发生的事给描述出来,好让人们停留一刻,想想那里究竟正在发生什么事,然后走出冷漠与无知,监察战争发动者的行为,那么,我们的来临,便可为和平做谈判了。    写完这本书,还有没有完结的感觉。真的,它仍未完结。在中东采访过程里,我认识不少朋友,例如驻守耶路撒冷旧城的以军,其中一个总会大呼:“Susanna,you are back!”(你又回来了。)然后,我们紧紧拥抱,亲如兄弟姊妹。    这个地区,的确需要改变,但不是来自集束弹、贫铀弹甚至人肉炸弹,也不是来自殖民者、占领军或“圣战者”。那些新保守势力的帝国霸权野心,那些走向极端的宗教狂热分子,还有民族扩张主义及贪污腐败的独裁政权,他们吊诡地互相依附生存,造就了今天的中东局面。人民要对这一切说“不”,国际和平队伍甘愿冒险与他们牵手,展示了世界公民的力量、非暴力的可能。    对如何在该地区建构一个相互包容、尊重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并与国际接轨,或许当中可找到答案。    最后,我感谢曾协助我采访的国际友人,还有近在香港与台湾的朋友不时给予我鼓励。我特别感谢黄芳田女士义务为我打字、审阅文稿,并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她送给我那本由新加坡女医生洪瑞钗(Dr.Swee Chai Ang)撰写的《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From Betuit to Jerusalem),与弗里德曼的书同名,却见证了一位华人在中东地区的关怀。我希望后有来者,而且浩浩荡荡。

编辑推荐

《中东现场:揭开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迷雾》是作者在风起云涌的中东地区,横跨十年(2002—2011)的见证、观察、记录。拨开这个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迷雾,让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该地区与我们命运的关联。从阿拉伯的现在回望过去,或许让大家有更深的了解,而作者内心亦不禁百感交集。《中东现场:揭开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迷雾》作者是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卡普钦斯基”、“希罗多德的现代版”的独立记者、国际观察家张翠容,她行走风起云涌的中东现场,十年磨一剑,告诉你不一样的中东,绝对真实的中东!一场牵动全球眼球的“阿拉伯之春”为什么会在中东发生?亲临现场,追问历史,理解现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东现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终于知道中东动荡是怎么回事了
  •   几年前看过台版,很不错的一本书!这本书应该写在拉丁美洲革命现场之前,对中东地区的各作教派纷争、缘起做了很好的阐释,如果不了解中东如何演变成现在这种局面的伙计们,能够通过本书对此有个很好的了解。还有就是一手采写,作者是到一线采访了很多宗教派别的主要负责人,一个个的中东地区的神秘人士,在她手下都变的鲜活起来。很喜欢张翠容的写作方式,看了让人有一种感动,她在为我们解读一个我们从未到过的世界,从未到过的现场。
  •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老师介绍的,还有她的另外一本是《行走过烽火大地》,暂时还没看。但是应该不会差(在文字这方面,至于图片的话,印刷一般般)
  •   书还没有细致去看,最近太忙了。大概看了一下,还是不错额
  •   本书行文不畅,以为是港台作者的原因,但龙应台的文字为什么那么顺畅,优美?看了几十页,作者强调美帝在中东的经济阴谋。更甚者,作者认为中东恐怖现状应由美国承担。
  •   读过之后,才知道我们生活的如此幸福。不要再象愤青一样,说着我们国家如何不好,至少让我们平安的和家人活着!
  •   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   政治背景浓郁,适合男性阅读
  •   个人非常欣赏作者,记者中的翘楚,她的书我都要看。
  •   纸张超级好---少见!内容正在读。。。。。。
  •   很不错的一本书,张翠容的文笔和冒险精神都给人深刻印象。
  •   如果你对中东的宗教战略历史等了如指掌,自动跳过,这本书对你无益且无聊~
  •   书很不错,写的很详细,记者深入实地采访这些人,很是羡慕
  •   伊斯兰世界真实的一面。
  •   该书对了解中东的政治、民众的生活和信仰颇有帮助,但是有几点美中不足,其一是作者的语言习惯使得读者的理解速度放慢,许多话让人觉得词不达意;其二是许多句子有语病,一些词用错,不知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是校版的问题;其三是该书有十多页完全空白,还有十多页只有一个标题,让人觉得有买纸的嫌疑。
  •   去过伊朗
  •   希望了解中东史料的童鞋的参考书
  •   正版图书 值得购买!!
  •   跟着她的镜头,看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   中东现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