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01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敖丽红 著  页数:237  

内容概要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基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县域范围内从区域视角(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产业视角(农业现代化)两个独特的视角层面讨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建立它们之间关系模型,试图更深入地探索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期在推进“农三化”上寻求突破,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寻求辽宁县域经济与“农三化”联动的最佳路径,发展辽宁县域经济,为东北老工业振兴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敖丽红,(1968.8-),女,满族,渤海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从事区域经济、工商管理研究。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近1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一、研究目标二、研究方法三、主要内容四、理论创新五、实际应用价值第一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性质与特征一、县域及县域经济二、县域经济的性质三、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县域经济要素、类型及发展特征一、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素二、县域经济的类型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第三节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方向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第四节 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一、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二、县域经济主要问题成因分析第二章 县域经济与农村工业化第一节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及本质一、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二、农村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三、国外农村工业化的历史回顾及特征分析四、农村工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节 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模式及制约因素一、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特点二、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及经验三、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一、农业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二、农村工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三、农村工业化的基本战略第三章 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第一节 城镇化内涵、本质及其理论分析一、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内涵二、城镇化理论及其演变三、城镇化的本质及生成机制……第四章 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县域范围,劳动力的转移有赖于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劳动部门转移到城镇的高生产率的工业、服务业,从而促进县域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从生产率提高的角度分析,发展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率。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劳动力则十分丰富,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必然非常低,甚至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到零,即什么也不生产。因此,农村以低生产率为特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业部门就业,将会增加一个地区的宏观经济总量。据统计:现在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1.5亿左右,农产耕种19.35亿亩,每户不到8亩地,农产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剩余较少,甚至遇到灾害时没有剩余。可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势在必行。从需求增加的角度分析,中国30%的城镇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70%,70%的农村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30%。一个农民的货币购买力和一个市民的货币购买力的比例是1:3-1:3.5。因此,如果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将会使中国总的市场需求有一个较大的增加,进而拉动宏观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关学者的计量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会创造数千亿元的需求,GDP达到1-2个百分点的增长。同时,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工业化将大量的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城镇人口。推进农村城镇化,就是将这部分农民转入城镇就业、定居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城镇人口增加和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城镇极化作用的结果。极化作用使城镇及县域周围的生产要素集中,导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从而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说,推进农村城镇化,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有力保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