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传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  作者:周士元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前言

李昌同志是我党和我国知名的青年工作领导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早年投入抗日救亡和革命工作,是一位坚毅、勇敢又善于将党的政策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革命者。加以他为人耿直、诚恳,朴实无华,我十分敬重李昌同志。我与李昌的友谊开始于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李昌是清华大学的积极分子,我是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成员。他较早投身革命,曾于1933年在上海加入共青团。“一二·九”那天,他担任纠察队的工作,在“一二·一六”,他是清华的先遣队员。在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李昌显示了他坚强、勇敢的斗争精神。“一二·九”之后,北平各大中等院校组织南下宣传团,我们都在由清华、燕京等校学生组成的第三团,李昌是三团先遣队队长。他带领先遣队的同学为大部队打前站。南下宣传团不顾当地军警的堵截、骚扰和包围,坚持做了一些宣传、发动群众抗日的工作。李昌的机智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在运动中表现十分突出。我们返回北平后,成立了北平民族解放先锋队。李昌先后担任清华民先的大队长、北平民先总队长和全国民先总队长。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民主作风、创新精神和出色才干,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拥戴。我记得在1938年,李昌和我在武汉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当时,长江局书记王明作出了以民先队作为全国统一的青年团体,把别的青年团体如青年救国团并入民先队,以与国民党三青团对抗的决定。长江局青委书记宋一平不同意王明的这个意见,并同我们二人一致认为,在抗战初期各地进步青年以满腔热情建立的多种多样的团体宜予保持,以便更有利于贯彻青年运动的统一战线方针,而不宜以民先队来统一全国的青年团体。我们推崇李昌统稿,形成了《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问题》一文,分送长江局和中央青委,得到了中央的同意。1940年,我们在延安中央青委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李昌在对边区青年工作考察研究后建议:青年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但同时,应注意青年工作的特点,尊重青年组织的独立性。我也持相同的意见。事实证明,这个意见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及时的。早在1940年,李昌就提出了建立青年团的主张。这个卓有远见的创意在1949年4月得到实现。李昌也被调回青年团工作,担任团中央常委、书记等职。1953年,李昌被毛主席任命,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在11年期间,他把一个设施陈旧、条件简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成为那个时期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培养出大批人才,为祖国的国防工业和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正担任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的李昌被假革命势力严重冲击,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李昌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不屈服于极“左”的压力。1975午,李昌恢复工作,与胡耀邦一起整顿中国科学院。粉碎“四人帮”后,李昌在科学院才得以施展抱负,作出了不少令人敬佩的业绩。他主张为“四五”运动平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制定科学院发展规划,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倡导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他晚年工作中值得称道的一段。1982年李昌出任中纪委书记。这是一个不轻松的职务。一方面是当时党内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的现象相当严重;另一方面是在新的时期出现了纪检S-作如何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体现出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问题。当时围绕是否开除雇工党员党籍的问题,社会上和党内都有争论。随着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少经营工商业的党员雇工开始超过7人。有一些同志主张将那些超标(内部掌握的标准)雇工的党员开除党籍。李昌在中纪委常委会上坚决反对这种意见,认为党员雇工,可以发展经济,解决我国十分突出的就业问题,合法致富体现了党的改革政策,应当允许。李昌这种只唯实的态度是他的一贯作风。争论最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得到解决。实际上,至今还没有企业家党员因雇工超标而被开除党籍。在离休后,李昌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从事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思索和研究,十分关注反腐倡廉和法制建设,多次向中央提出书面建议。年迈的李昌依然保持了青年时代的理想和热情,还是那么正直、善良、睿智和勤勉。虽历经种种磨难,他对党和人民仍是无比忠诚,对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无时不在深沉的思考。《李昌传》是一本记载我党多项工作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的著作,是表现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不知疲倦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好书,它即将完稿付梓,我高兴地以这篇短文表示祝贺。黄华2008年8月

内容概要

  《踏遍青山不觉累:李昌传》讲述了他从出生到求学、冉到止上革命道路90多年的人生故事,作为缩影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程。  《踏遍青山不觉累:李昌传》共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走出灵秀的湘西大山、“一二·九”运动和民先队、宝塔山下呼唤民主、金戈铁马征战急、重返青年工作舞台、创造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辉煌、“文化大革命”中的风雨坎坷、整顿科学院始末、恢复原职重返中科院、在中纪委和中顾委、老骥伏枥锲而不舍等。  《踏遍青山不觉累:李昌传》不仅内容丰富,厚重,而且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史料性和可读性强,可作为青年工作、教育管理、中国革命史等领域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参考书,也可作为励志书供广大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走出灵秀的湘西大地/1第一节  塔卧镇的少年时光/3第二节  在上海参加爱国学生运动/9第三节  团组织被破坏逃亡北平/13第二章  “一二·九”运动和民先队/16第一节  “一二·九”运动的时代背景/18第二节  “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大游行/21第三节  南下扩大宣传团和民先队的诞生/28第四节  从“二·二九”大搜捕到“三·三一”抬棺游行/34第五节  “八月改组”接任北平民先总队长/42第六节  发扬民主组织军事训练/44第七节  “一二·一二”大游行拥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49第八节  学运内部的矛盾和分化/53第九节  全国民先成立当选总队长/54第十节  参加中共代表会议第一次去延安/60第十一节  “七七事变”爆发“南下北上”之争/62第十二节  中央肯定和指导民先队工作/68第十三节  三青团成立民先遭镇压第二次赴延安/69第十四节  当局解散三团体第三次去延安/73第三章  宝塔山下呼唤民主/79第一节  担任中央青委组织部长/80第二节  毛泽东高度评价“一二·九”运动/83第三节  青年工作和青救会的是非功过/85第四节  青年工作的独立性和民主/89第五节  提议建立青年团  受到毛泽东关注/93第六节  “一二·九”和党的关系问题/95第七节  关于“一二·九”运动中党的领导作用的争论/98第八节  调离中央青委/103附录1  一二九运动与民主——为纪念一二九四周年而作/107附录2  “一二·九”运动是共产党发动的吗?/113第四章  金戈铁马征战急/130第一节  兴县整风和抢救运动/130第二节  在豫鄂边区的战斗生活/137第三节  参加解放军与胡耀邦共事/141第四节  集宁战役受挫撤离张家口/146第五节  建立立功受奖的激励机制/149第六节  新式整军和阶级教育/151第七节  战火中诞生的《前卫报》/153第八节  夺取清风店解放石家庄/157第九节  推动军事民主建设/159第五章  重返青年工作舞台/164第一节  毛泽东说:“你们胜利了”/164第二节  筹建华东、上海青年团组织/168第三节  创办上海《青年报》/174第四节  上海青年团工作中的矛盾/175第五节  和胡耀邦再次共事/179第六章  创造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辉煌/183第一节  周恩来点将毛泽东任命主政哈工大/183第二节  艰难起步/189第三节  争夺人才不如培养人才/191第四节  不拘一格用人才/193第五节  敢当知识分子的保护伞/197第六节  “八百壮士”之歌/201第七节  情系师生冷暖苦乐/205第八节  邓小平视察哈工大/211第九节  国防科研教学的重要基地/214第十节  自然辩证法的效应/218第十一节  “神舟飞船”圆梦哈工大名扬天下/224附录  李继耐致李昌校长的信/229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风雨坎坷/231第一节  短暂的文化外事生涯/231第二节  被划入“彭真反党集团”/237第三节  遭受非人道的折磨/240第四节  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248第八章  整顿中国科学院始末/255第一节  受命整顿中科院和胡耀邦三度共事/255第二节  “科技战线不要提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258第三节  把权力从帮派组织手里夺回来/261第四节  抓紧审查甄别冤假错案/265第五节  协助起草《汇报提纲》/266第六节  解决“五子登科”问题/271第七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273第八节  与“四人帮”坚决斗争/276第九章  恢复原职重返中科院/281第一节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281第二节  主持制定全国科技发展规划/286第三节  恢复学部健全学部委员制/287第四节  培养人才爱护人才/292第五节  创办研究生院办好科技大学/296第六节  调整办院方针贯彻新科技路线/301第七节  拨乱反正突破两个凡是/307第八节  反对伪科学倡导精神文明建设/310附录  李昌与管理科学/317第十章  在中纪委和中顾委/319第一节  出任中纪委书记/319第二节  农村党员教育新思路/322第三节  步履艰难的城市党员教育工作/326第四节  中纪委教育室和北京实验大学/329第五节  “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334第六节  坚决反对开除雇工党员的党籍/338第七节  当选中顾委委员/342第八节  痛悼耀邦/344第十一章  老骥伏枥锲而不舍/352第一节  探讨现代化建设之路/356第二节  关注新产业革命和国家发展战略/358第三节  咨询服务部的由来与活动/360第四节  地区开发研究咨询中心/364第五节  咨询工作走入困境/368第六节  几位老干部办公司的故事/370第七节  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372第八节  忧国忧民促进法制建设/375李昌年表/382后记/400主要参考书目/402

章节摘录

北平,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弥漫在耻辱和混乱之中。东交民巷日本使馆的驻军在大街小巷耀武扬威,摆出一副占领者的姿态。前门火车站一片拥挤混乱,党国要人、豪商大贾们携带金银细软和家眷纷纷南逃,东北、华北各地的难民则源源不断地涌进北平。各所大学惶惶不可终日,纷纷筹谋计划“南迁”。在他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的清华大学,此时也是一片狼藉。清华园的图书馆门前堆满了木箱,准备将藏书装箱运往长沙。往日的欢歌笑语、朗朗读书声,被一片钉木箱的吵闹声所替代。“九一八”事变后迁来北平的东北大学,也要再搬到西安。教育界吵吵嚷嚷,人心混乱,许多教授慷慨陈词,说准备上“最后一课”。对于眼前的一切,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心中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莘莘学子,何以报国?李昌曾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我因失掉了团组织关系,刚进清华没有熟悉的朋友,好像一只失群的孤雁。好在同年级同学董凌云(清华的职工考入清华)很活跃,我们就慢慢地和一些进步同学联系起来了,这样使我感到不再是漆黑一团。”清华大学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开办的国立大学,校内实行美国式教育和民主管理,倡导办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这一时期,学生会的《清华周刊》和《清华副刊》为进步学生所掌握。李昌人校后不久,就读到一期抨击法西斯的专辑,周刊勇敢宣传进步思想,文笔犀利,议论风生,读后使他振奋不已。国民党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横征暴敛,沉溺内战,加之全国各地连年灾害,黄河泛滥,中国大地哀鸿遍野,饿殍载道。灾民涌进城市,卖儿卖女,沿街乞讨。大中学校的许多学生缴不起学费和饭费,面临失学的困境。人民已无活路可走,唯有救亡图存。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纷纷站出来反对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的独裁统治。“九一八”事变以后,平津地区的文化教育界知识精英、各民主党派及各界爱国人士自发成立了各种抗日救国团体,其中有平津教职员联合会、北平市抗日团体联合会、东北热河后援协会、东北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北平各大中学学生抗日联合会、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北平分会、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工联合会、义勇军敢死队、左翼文化联盟等进步团体,另外还有工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北平农民救国会、商民救国会、妇女界抗日救国会、北平市民联合会等等。各大中学校的学生也成立了自治会、诗社、读书会、世界语学会等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继“五四”运动之后,北平的知识精英再次走在运动的前列。当时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教授名人有张申府、马叙伦、许德珩、杨秀峰、黄松龄、刘清扬、邢西萍(徐冰)、齐燕铭、冯友兰、曾昭伦、涂长望、严景耀、雷洁琼等进步人士。尽管学者教授们的政治倾向不尽相同,但停止内战、抗日图存的信念是一致的。原北平女一中校长孙荪荃因在“九一八”事变中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撤掉校长的职务,但她依旧支持学生的抗日救国活动,后又被捕入狱。中国大学的国学大师吴承仕教授也始终和广大学生站在一起,参加他们的活动。8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执委许德珩与夫人劳君展,邀集了北平各大学的一部分教授徐冰、陈豹隐、张申府、刘清扬、张晓梅、吴觉先等在玉泉山开会,研究组织各校爱国师生开展救亡活动。北京大学学生黄敬(在青岛出狱后来北平,此时与党组织尚未接上关系,北大也没有中共地下党支部)一直和许德珩联系,并参与他们的活动。10月中下旬,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传人北平、上海等大城市。1935年10月1日,《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副标题:《八一宣言》)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委员会名义发表于共产国际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以后改名为《救国时报》)。这份告全体同胞书用《八一宣言》作为副标题,可能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动手草拟这个重要文件的日期有关。大概由于《八一宣言》简要明确且顺口而著称于世。这时,中共中央和红军还在长征途中,即令到了陕北吴起镇,与共产国际和国内各地方党组织都还没有联系上,无从知晓共产国际这一新的精神。直到12月25日,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才由从莫斯科秘密回来的林育英(张浩)传达了国际七大的决议并报告了《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八一宣言》10月份就传到了北平,在各界进步人士和广大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响应《八一宣言》的是平津知识界、社会名流。名教授许德珩邀请杨秀峰、孙文淑、程希孟、彭道真、温建功等人从天津来北平开会,决定响应《八一宣言》的号召,为吁请政府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举行请愿游行,“以救危局,以警奸邪”。会议确定了联系各校发动工作的负责人: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由许德珩、马叙伦、尚仲衣负责;清华大学由张申府、潘体素负责;女子文理学院由劳君展负责;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及各学院由寸树声、陈豹隐、程希孟负责;师范大学由杨秀峰负责;内外联系由徐冰、张晓梅负责。这些学者教授,许多人既是民权保障同盟会的会员,又是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会员以及各校抗日团体的成员或负责人,阵容强大,颇有社会影响力。

后记

《李昌传》经过五年的磨砺,终于结稿付梓。编写本传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难度。难,不仅在于传记的跨度长——记述传主九十年的历史;也不仅在于传主参与了现代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并充当了重要角色;更主要是难在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始终为民族振兴和人民福祉奋斗,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和磨难,其复杂的背景和心境,需要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再现和评判。青少年时期,传主怀抱救国之心,接受“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投入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历史潮流,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在数十年奋斗过程中,他坚持独立思考,为民族和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但也在一些问题上招致错误的批判和整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历史痛切反思的基础上,他更自觉、更理性地回归并激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传主在政治生涯中所受到的挫折,主要是在延安中央青委时期的一段和6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其中的是非曲直,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把事实呈现给读者。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发动过程,我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冯兰瑞老师对此也有相当深刻的见解,写出了精彩的文章,作为附录收入了本书。传主在长期的工作中,也曾与一些同事产生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本书对此也有客观的呈现。他在谈到这些事时十分平和,对分歧和争论的另一方没有丝毫抱怨和责难。我深为传主宽阔的胸襟所折服,也为这些老同学、老同事间的友谊而感动。要在本传记中再现和还原传主这样的心灵世界,以及因如此心灵世界而招致的人生曲折,对我这样一个阅历浅薄的后生来说,难度自然是很大了。今天,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得以完成,是因为积聚了众人智慧和力量,应该说它是一项群体创作的成果。首先,要感谢近四十位被采访者,为本传提供了传主各个时期丰富而鲜活的材料。他们中,如于光远、黄华、李锐和任仲夷等前辈,年龄全都超过90岁。他们宝贵的回忆,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感谢跟随传主工作过十余年的80多岁老人李景煊。在我访问哈工大期间,得到他一直带领、指点、陪同,访问了原校长杨士勤、党委书记吴林、副校长强文义和一些老教授,如李家宝、齐毓霖、何绍元等不下20人。以后李景煊还找到了孟新(原哈工大党委宣传部长,现为黑龙江东方学院院长)和丘广发(原哈工大校刊主编)一起核实、补充传记中有关哈工大的一些情节,提供修改意见。感谢曾在中科院与传主共事过的吴明瑜、明廷华、周贝隆、孟昭文,还有汪敏熙和范岱年,提供了传主在这一时期活动的宝贵资料。感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郑沈为本书提供了不少有关青年运动史的历史资料。感谢传主在中纪委时的秘书李树林先生,他把自己跟传主工作期间(1990—1995年)的全部工作笔记,和雷美芑合作精心编写的传主生平传略,慷慨提供给本人,使本人能在第一时间里进入编撰角色。感谢传主的子女李玉、李炎、李嘉,他们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本传的编写工作。特别是李嘉先生,作为冯兰瑞老师的助手,自始至终参与了审订工作,李新舟为本书录入、编排以及图片的处理做了许多工作,对本书的完稿,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感谢冯征、吴明瑜、明庭华、孟昭文、郑仲兵、韩钢诸先生,他们是本传的特别顾问。他们丰富系统的历史知识,登高望远的历史眼光,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他们的史德、史识、史胆在我编写本传记过程中,不断起到指点迷津、去困解惑的作用。特别要感谢冯兰瑞老师,她事实上是本书的总策划、总指导和不肯署名的主要作者。冯老师不仅最熟知传主的情况,而且思绪明晰,认识境界高。是她帮助我设计了写作框架,联系和安排了采访对象,而且在我数易其稿,仍觉得未曾到位,后期又由于新的工作所系无法脱身的情况下,从头到尾,句斟字酌地进行修订,做了增删润色的工作。有些章节还进行了改写。可以说,没有冯兰瑞老师的工作和各位老师、朋友的贡献,本书不可能有今天的质量,甚至不可能有今天的问世。哈尔滨工业大学党政领导给予出版《李昌传》很重视,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强文义教授对本书进行了审阅,并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特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将此书作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图书和哈工大建校九十周年校庆丛书之一来出版,使我能够借以表示对传主九四高寿的祝贺,这是本人特别感谢的!在写作此书过程中,我参考了许多他人的作品和大量资料,在此一并致以谢意。由于传主的人生经历涉及中共历史几个重要时期和事件,因此,编撰《李昌传》的过程,也是一次认真研讨相关历史问题的过程,是坚持实事求是,进行拨乱反正、去伪存真的求索过程。这正契合传主李昌坚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上下求索,不断去伪存真的人生轨迹。这正是本人和参加本书编撰工作的全体同仁感到莫大欣慰的地方。当然,本传还会留下不少遗憾——主要由于本人的原因,疏漏错讹在所难免。万祈大家批评指正。周士元识 2008年11月8日

编辑推荐

《踏遍青山不觉累:李昌传》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昌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