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思录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先军  页数:310  
Tag标签:无  

前言

之所以要策划这本书籍,还要归咎于我们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创造了世界史上一个国家经济持续长时间高速发展的“神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造成了很多的遗憾。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城市进行反思,应该以更冷静的态度和更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这些变化,不要盲目地被眼前短期利益冲昏头脑,否则将来只能以更大的代价来修补我们今天的急功近利给城市造成的缺憾。3月5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又有一些大家曾经引以为荣的城市列在其中,山东省枣庄市、湖北省黄石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等均经过激烈的“竞争”后榜上有名。32个城市赫然在目,加上去年公布的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我国资源枯竭城市数量已达44个。而《南方周末》6月5日报道,中国现在有400多座资源型城市遭受重创,正面临着突围的困境。因此,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很多有识之士做了很多呼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有很多城市仍处于这种危险的运转模式之中。此外,人们对于“第一高楼”的追求仍然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张扬的时代,而这种特殊的城市事件能够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提升城市知名度,但也应该清楚,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是经过历史积淀后才形成的,是靠一个城市的花草树木、建筑、道路、河道、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当地人民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靠几个张扬的建筑来表现城市形象和变化,这无疑是新时期暴发户意识的体现。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和低碳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现在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危机,正是因为危机的产生,才使得我们开始重视寻找对策。

内容概要

  之所以要策划这本书籍,还要归咎于我们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创造了世界史上一个国家经济持续长时间高速发展的“神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造成了很多的遗憾。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城市进行反思,应该以更冷静的态度和更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这些变化,不要盲目地被眼前短期利益冲昏头脑,否则将来只能以更大的代价来修补我们今天的急功近利给城市造成的缺憾。

作者简介

李先军,生于1982年,《中国园林》杂志社编辑,《风景园林》杂志特邀评论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个人会员,之前曾工作于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已在学术期刊和大众报社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分别有论文入选《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优秀论文集》、《第三届“U+L新思维”学术双年会优秀论文集》、《2007年第二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等,设计作品入围“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同时,还曾为多个知名景观设计公司做企业宣传策划。

书籍目录

前言序言思考城市城市建设的节俭之美城市的美和美的城市——城市的“无为之美”市民城市城市中的情感世界——荆其敏教授在天津大学的讲演(节选)滨水空间:生态城市的窗口迪拜:梦中海市广州——感觉、视觉、知觉广州——个轮回城市的精神史野草之美的城市化小街道激活大城市当街区成为“布景”紧凑的城市充满乐趣城市也疯狂解读中国城市困与惑中国城市之变被城市化的我们城中村改造:为谁谋利?用“批判”的思想促进中国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在国际化中寻找自我城市变大的科学难题资源型城市转型难点何在?管好自己关于绿色北京建设的一些浅层次思考思考建筑建筑慎言“接轨”与“艺术”——兼与叶廷芳先生商榷从ABBS鸟瞰CCTV建筑的理想与现实建筑美的探索乡村无建筑——“中国建筑传媒奖”得主谢英俊谈中国建筑盲点中国不见建筑师彭培根在哈佛大学讲2008北京奥运会建筑建筑环境与人民的文化及美育的关系人民为什么幽地标的默城市第一高楼辩南锣鼓巷拆迁:市民的留恋“亡羊”前“补牢”岂不更好?!时尚是中国建筑的救赎之路深圳的伟大建筑本不该微弱的声音关于欧陆风格的多元对话随笔北京——五次竞赛和一部宪章思考景观规划的理性与权威之谬误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一再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母亲河中国现代城市郊区发展战略欢呼我国园林形态的跃迁山水城市——一个崭新的城市设计命题理想与现实的景观十年——访ECOLAND易兰总裁陈跃中城市向哪儿学?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反差之反思——谈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之缺失工业遗产保护及创意产业发展以人为本,为人看?为人用?——对于北京城市景观的几点思考汶川地震后的风景园林再思考“设计师对不起这块土地悠远的历史,绝美的自然”——谈风景园林原创设计的迫切性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景观规划能否破局?尊重自然是园林建设的根本原则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历史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翻过了这一页。人民的共和国也已经进入盛世年代。我们会发现不少地方政府不论财政收入如何都不忘打造自己一方的“城市风景线”,或称“政绩工程”或称“地标”。当我们回顾了历史就明白了,这种对城市的思维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不说是历史的糟粕,也是城市理念的倒退,拾的是负面的砖石,来搭建社会主义的城市。许多曾经传唱过《小城故事多》的小城市更是变得全无活力,面目可恶,这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并非只是上述的单向思维,也有的学者提出另一种城市意识和城市观:“作为大明帝国的第二首都南京清晰地承载着此种城市性,比北京、苏州、杭州等大城市,更容易表现城市的特质,同是凝聚晚明的城市观。此种观点既非官方论述,也非文士之见,但具有横跨地域的普遍性。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则又是另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市民的城市。几百年前的城市所体现的理念居然正是我们今日所要寻觅的。从历史的鲜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现代城市发展和保护意识的官方共识的成功例证,感到非常可喜。这样的城市,这样对有历史的正面式的传承,可惜不多。另一种不属于“无为之美”之城的表现,并非主要出自官方意识,更多是对城市建设有一定话语权的知识阶层(主要是规划师和建筑师)中精英分子的失误。身处大跃进一样的造城运动中,在“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中,失误是难免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城市有生命力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师把中国文化吃透,再将她从现代文明的骨架再生出来,表现在建筑没计上。  ——彭培根纵观世界各地,历史上,所有城市繁荣的原因之一,就是保有长期稳定性的城市结构。经历时代变革而持续适应的城市区域,要使城市网络活力再生,就要在城市结构上有远见。  ——乔全生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  ——俞孔坚全球化与多元化,本就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不容偏废。  ——萧默建筑还是人的问题。建筑师该知道只要人的品质、生命的尊严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状态的时候,好建筑就会出现,前提是我们需要一个更加自由、公民化的社会,也就是需要一个科学和民丰的社会。  ——艾未未

编辑推荐

《城思录》:关于城市整体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思索。艾未未、陈跃中、崔镇轩、泻原、洪铁成、胡玎、黄俊杰、荆其敏、孔样伟、匡晓明、李津逵、李建伟、李华东、粱梅、林东、刘涤字、庞伟、彭墙根、钱江帆、乔全生、萧默、易介中、俞孔坚、王珮珩、章俊华、郑晓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思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景观,建筑,城规行业的专家语录,很值得一看呀,值得学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