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新传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孔祥骅  页数:354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孔子新传》的特点是将孔子放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和殷周以来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鲁国的文化背景下,以最可靠的研究孔子的《论语》、《左传》等文献为根据加以展开的。本书将《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尽可能地纳入孔子生平传记。使孔子传记具体而微地与《论语》结合。这样做,一是便于理解《论语》中每句话的真实含义;二是希望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论语》的问世已经两千多年,分《上论》和《下论》编排,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总汇,但《论语》中的语录,往往是孤立地被记载下来,篇章问缺少内在的联系,大多数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既没有按照孔子的成长过程、心路历程来编排,也没有按照一定的专题来编排。《论语》中的语录,有的在前,有的在后,如同一串断了线撒散在地上的铜钱。估计孔子去世后,弟子们聚集在一处纪念老师的时间局促,他们在汇集孔子生前教导时,没有来得及按孔子生平完整地进行编排。由于《论语》的编订可能是在比较短促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它不像《老子》有着内在的逻辑,不像《孟子》有着明显的主题,也不像《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以致后人将《论语》一书比喻为  “云中之龙”,在云雾中,只是见到孔子思想的一鳞半爪。《孔子世家》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孔子传》,也是研究《论语》的最早的重大成果。司马迁之后,两千多年来,历代的学者和无数的研究者们对《论语》这部书的研究和诠释从未中断,由于《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对孔子的生平和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缺少交待,使得后人的研究往往众说纷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自己有如下自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人认为,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自己一生概括的总纲。根据个人的思考并结合对司马迁的《孔子世家》的研究,我以为孔子和《论语》的思想线索大致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从学诗、学礼、学乐到成为春秋时代的著名礼乐大师。孔子从十五岁到三十岁,在学完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小学课程后,他更进一步用功学习了《诗》、《书》、礼、乐等大学课程。《诗》是文学,是语言学,也是政治外交的必修课;《书》是三代的政治档案和历史文献;“礼”是自周公以来制定的国家制度、社交礼仪和西周以来各社会阶层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乐”是三代以来的庙堂和民间的乐曲。这也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神成人的过程。孔子到三十岁时,不独自己已经很精通《诗》、《书》、礼、乐了,后来他教导他的儿子和他的学生也要以《诗》、《书》、礼、乐作为必修的课程。孔子到三十五岁时,已经成为鲁国著名的礼乐大师。孔子创办私学,把作为“王官之学”的《诗》、《书》、礼、乐下移为“平民之学”。《论语》中有关孔子论《诗》、论《书》、论礼、论乐的话,大致是在这个时期说的。因此可以这么说,两周的礼乐文明是由孔子集其大成而传承后世的。 …… 李白则有诗云:“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杜甫向被公认为“诗圣”。杜甫教人学诗“法自儒家有”、“应须饱经术”。他志在孔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千古名句,实来自孔子的爱民思想。 唐代的韩愈是新儒学的先驱,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并开创了道统与治统合一的先河,从而将对孔子的圣人崇拜揉人到“道统说”中去。 韩愈所著《原道》,除了辟佛老而发扬孔子之道外。他又被公认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他是一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家。究其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发扬孔子之道。 在宋、明儒者的心目中,孔子已非汉人之“素王”,也不是何晏、王弼、郭象心目中的“体无”之圣人,更不是佛教徒心中的菩萨化身。这时,孔子已经成为一位真正从事教育的“至圣先师”。 明清之后,历代帝王也就不再以“文宣王”封孔子,而只以“至圣先师”封孔子。 宋明诸儒虽尊孔子,但认为孔子之圣德可学而致之。如周濂溪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二程亦深信“圣人可学而至”。孔子这时之所谓圣,对学者而言,只是师。学者之学可与师相等。在宋明儒者看来,一切人与孔子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思想到了王阳明那里则成了“个个人心有仲尼”,亦即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于是将孔子的圣人地位,安置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从此,不必以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或者是古代的圣人,而是认为孔子这位圣人就活在当下人们的心中。 佛教、道教均认同孔子为圣人。在中国的宗教史上,外来的佛教与基督教,传人中国后,为了争取中国民众的信服,也都先后自附于中国的儒教,尊孔子为圣人。佛、道、基督三教之间互相排斥,彼此视为异端邪说,而只有孔子在任何宗教中,皆居为首位。中国的佛教徒、道教徒与后来的基督教徒,各于其教主之外,皆推尊孔子,尊之为“孔圣人”。 到了清代,孔子在文化中的地位,又与宋、明不同,鉴于宋、明之儒的空谈心性,清代重经史之考证,倾向汉代经师之法。及至晚清,公羊学兴起,于是孔子又变为一建制立法者、托古改制者、革命排满者。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自辛亥革命之后百年来,孔子和儒学几度遭遇冲击打压,处于“明夷待访”的困难境地。时至今日,我们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终于取得了一些共识:中华民族要面向未来,走向复兴,就应当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而每—个中国人只有回到孔子那里去,才会找到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左传》的编年,并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中,寻找孔子的踪迹,又从历代学者的《论语》注本中,对孔子的语录进行了编年的研究,并将其纳入到孔子的生平传记中去,以求尽可能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孔子一生的思想言行,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三十岁前后,以礼为核心;五十岁前后,才提出仁的思想,并将“仁”作为“礼”的核心价值;大约在六十岁之后,他在研究《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仁”与“礼”加以综合,提升到以“和”为核心价值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孔祥骅,教授,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审。一生坎坷,颇具传奇色彩,著有长篇回忆录《老爸青春无歌》。青少年时代在贫贱中凭着担食瓢饮不改其乐的精神,发奋学习。大学时代凭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真理。二十年监狱与劳改农场中,在“谈孔色变”的极左岁月里,凭着圣祖孔子的精神,在苦难中从儒家经典里寻求智慧,支撑生命。四十岁平反后进华东师大,坚持研究孔学,从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据。先后发表孔学论文20余篇;参与《孔子大辞典》编写;著有《万世师表:文圣孔子》,合著《孔子本纪·孔子百问》。退休后,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本着“儒门淡泊”的人生态度,坚持弘扬孔学,著有《国学入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没落贵族贫贱出身 一、殷商后裔 二、“野合而生” 三、天感生圣子 四、三岁丧父 五、在礼仪之邦长大 六、奇异的外貌 七、勇武的大力士第二章 十五有志勤学周礼 一、入太庙每事问 二、鲁国的尚武风俗 三、孔子的服装 四、十七岁前丧母 五、合葬父母于防 六、季氏飨士 七、十九岁结婚 八、委吏、乘田、相礼 九、孔子的梦 十、问学于郯子 十一、学琴师襄 十二、儒的来历第三章 三十而立办学成名 一、子产逝世 二、景公来鲁 三、晏婴论“和”、“同” 四、孔子前的“学校” 五、始教于阙里 六“圣人出世”的预言 七、孟僖子诫子 八、礼乐大师 九、赴京都洛邑 十、参拜明堂 十一、问礼老聃 十二、八佾舞于庭 十三、昭公失国 十四、壮年游齐 十五、齐鲁文明比较 十六、在齐闻韶 十七、对管仲的褒贬 十八、齐景公问政 十九、晏婴与孔子 二十、孔子去齐第四章 四十不惑 修身待时第五章 五十知命 为政以德第六章 周游列国 传道救世第七章 六十耳顺 南下陈楚第八章 晚年归鲁 讲学洙泗第九章 删述六经 垂宪万世第十章 七十国老 关心国事第十一章 西狩获麟 《春秋》绝笔第十二章 孔子的宗教精神

章节摘录

插图: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夏历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岁。孔子的祖先本系春秋时宋国的贵族,宋国贵族原是殷商子姓王族的后裔。据说孔子自称他是轩辕氏皇帝的后代。黄帝传至契,佐尧、舜有功,封于商,赐子姓。孔子的先祖微子启为商王帝乙之长子、纣的庶兄,曾为纣的卿士。周武王伐纣克殷时,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以续殷祀,并使管叔、蔡叔傅相之。武王死后,周公代年幼的成王行政当国。后来,管、蔡与武庚反叛作乱,周公承成王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大乱平息后,乃命殷遗臣微子启代武庚“奉殷祀”、“国于宋”,成为宋国第一代君主。当其死时,其子已亡,仅有孙遁尚存。按照殷代“兄终弟及”的传统,便不立遁而立其弟微仲衍。微仲衍传位给宋公稽,稽传位给丁公申,申传位给滑公共,共传位给炀公熙,熙后被滑公儿子鲋祀所杀,以让位其兄弗父何,何不受位,鲋自立为厉公。从此,弗父何以让位的美名闻名于后世,自弗父何以下,世为宋卿。孔子就是弗父何一支所生。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是孔子第七代祖先,他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见称,是辅佐过宋国戴、武、宣三公的三朝元老,而成为三命上卿,他的地位显赫而持久。他在家庙中的鼎上作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佘敢侮。馇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他是一个以谦让退守为处世原则的政治家。每当接受任命、提升官位时,他都显得很低调,他明白地位越高,越象走钢丝,他总是越来越恭敬,始则低头,继则曲背,二三则弯腰,连走路也小心谨慎地靠着墙边走,他对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人总是恭恭敬敬,然而谁也不嫉恨侮慢他。他的生活极为俭朴,平日饮食只是用鼎煮一些极普通的馇和粥,聊以充饥糊口而已。正考父是一个柔逊的人,这种柔弱从何而来?胡适说:“柔逊为殷人在亡国状态下养成的一种遗风,与基督教不抵抗的训条出于亡国的犹太民族的哲人耶稣,似有同样的历史原因。……不但柔道的人生观是殷十的遗风,儒的宗教也全是‘殷礼’。”据传《诗经》中的《商颂》就是正考父整理出来的。正考父之子就是孔父嘉,他是孔子的第六代祖先,在鲁隐公初年,任宋宣公之弟宋穆公的大司马,鲁隐公三年,宋穆公病重,“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他曾做过宋殇公的大夫,被任命为主管军事的大司马。孔父嘉深受宋穆公敬重,同朝的宋太宰华父督见孔父嘉之妻的美貌而攻杀孔父嘉,夺取其妻,并将宋殇公也杀了。孔父嘉上距宋国始祖已经超过五代,因此从他开始才别为公族,改姓孔氏,自成一系,有了自己的族姓。确切地说,孔父嘉在孔氏家族史上是一个关键人物,孔氏家族到孔父嘉才算正式确立。如果从有族算起,孔父嘉才是孔子的第一位先公。又在他之后,孔氏家族才从宋国迁往鲁国。孔子的先公是在孔父嘉之后逐渐没落的。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为华氏所逼,逃到鲁国。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防叔。木金父逃到鲁国后,父子两代为平民,至第三代孔防叔才做了鲁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出任防邑宰,故人们呼其为“防叔”。但也有说“防叔奔鲁”的。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即孔子之父。由于当时一般取五代祖先的字为“族名”,因此,孔父嘉的“孔”成了孔子的“族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孔父嘉的五代孙,前四代从宋国逃难到鲁国后默默无闻,孔氏家族传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已经没落了。由上述可知,孔子是殷微子启的后裔,其祖封于宋,而后移民到鲁国的。二、“野合而生”叔梁纥在鲁襄公十七年突围之战胜利归来时,年已六十三岁左右,他曾娶过鲁国人施氏为妻,生了九个女儿,没生儿子,又娶妾生了一个儿子,是个有残疾的跛子,取名孟皮。叔梁纥感到孟皮不能继承他的家业,又向颜家求婚,颜家是鲁都的大姓,有三个女儿,只有未满二十的小女颜征在愿意嫁给叔梁纥。这个孔子父母成婚是出于叔梁纥求婚、颜征在自愿出嫁的说法,在《孔庭摘要》和《阙里述闻》中,有所记载。

编辑推荐

《孔子新传》:将《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尽可能地纳入孔子生平传记中,使孔子传记具体而微地与《论语》结合,便于理解《论语》中每句话的深刻含义,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孔子新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了解论语中,孔子不同年龄所讲的话,了解孔子真正的学问,是在六经当中,因材施教,对弟子的教育也是用六艺,晚年得道,喜易,为易作十翼。弟子中有传经与传道之分。真正得到真传的弟子,鲜矣。而后世人却把论语奉为孔子的学问大成,有待商榷。论语中,提到中上之人可语上,中下之人,不可语上。高级的学问,显然很多弟子都不可得知。真正中华文化的精髓应该去学习孔子所学所著,应当是在六经当中,而非论语,这只是一本孔子与弟子的一些言论集而已。感谢编者的用心。感恩孔圣先师。扬我中华文化!
  •   才开始看,希望孔子的后人给我们一个全面的孔子,真实的孔子。
  •   作为孔子后人评价孔子比较客观,特别是对孔子思想发展的观点有新意。
  •   这本书对易经读过百遍的人来说,看起来是小菜一碟。
  •   还没开始看,听朋友介绍很值得一看。
  •   喜欢,正在看!
  •   朋友觉得不错就买了。待看了再来评!
  •   还行吧!作者自称是孔子的第多少代孙,对自己的祖先很崇拜,因而有些话说的太过了!语言一般,不是很简洁、生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