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儒学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昭瑛 著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论述了台湾儒学的起源、发展与转化。作者认为,台湾的儒学经验,体现的是台湾本土性和儒学普世性的结合,台湾没有在儒学传统中缺席,由此说明儒学的普世伦理对政权的弃地、化外的人民所发挥的教化作用。

作者简介

  陈昭瑛,1957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系硕士、外文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台湾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自序
斯人千古不磨心(初版自序)
第一章 儒学在台湾的移植与发展--从明郑至日据时代
 前言
 第一节 明郑台湾与儒学
 第二节 清初朱子学的复兴与台湾儒学教育的建制
 第三节 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第四节 清代台湾书院学规中的儒学思想
 第五节 清代台湾的儒学诗
 第六节 殖民地的台湾儒学:1895-1945
第二章 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学
 前言
 第一节 由敬而诚:由贤人圣的心性修养
 第二节 穷理与践实:实学的双重性及其统一
 第三节 “五经与五伦相表里”
 第四节 对文史的重视
 结语
第三章 台湾的文昌帝君信仰与儒家道统意识
 前言
 第一节 孔庙的发展与文昌信仰的渗入
 第二节 台湾的文昌信仰与敬字习俗
 第三节 文昌信仰与儒家道统的矛盾与调解
 第四节 敬字习俗的通俗教义与儒学教义
 结语
 附录 台湾以文昌帝君为主神之庙宇概况
第四章 清代台湾凤山县的儒学教育
 第一节 凤山县儒学教育的建制概况
 第二节 凤山县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凤山县师生的诗歌与儒学教育
 第四节 凤山县原住民的儒学教育
第五章 《台湾通史?吴凤列传》中的儒家思想
 第一节 连雅堂的时代与家学
 第二节 《台湾通史》中的汉族意识与原住民形象
 第三节 吴凤故事的各种版本与连雅堂立传的准则
 第四节 “仁、义、智、武”的儒家思想及其文学性的表现
第六章 连雅堂的《台湾通史》与儒家的春秋史学
 前言
 第一节 “继绝存亡”与“复仇”之义
 第二节 华夷之辨与王霸之分
第七章 儒家诗学与日据时代的台湾--经典诠释的脉络
第八章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中的儒学思想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澎湖县师生的唱和之作偏重师生之情的流露。如胡建伟的《留别文石书院诸生》:“学舍难忘结构深,杖藜时听读书音;虽无韩子兴潮化,具有文翁教蜀心。……诸生勉矣终如始,文石辉煌尽国琛。”又《留别马明经掌教》后二联:“莫忘治事分斋法,须记穷经按日功;明月满船辞海国,殷勤不尽语匆匆。”①可谓殷殷垂训,离情依依。吴性诚的《留别澎湖诸生》②也有“惟有弦歌忘未得,旗亭诗酒送人行”的离情。  至于师者对学生的厚望,当以周凯送蔡廷兰的诗最著。周凯在道光十二年(1832)到澎湖赈灾,澎湖书生蔡廷兰上《请急赈歌》四首长诗,周凯答以《抚恤六首答蔡生》、《再答蔡生》,中有“蔡生澎湖秀,作歌以当哭”,“蔡生满腹怀琳瑯,入门意气何飞飏”等句,又《送蔡生台湾小试》中有“海外英才今见之,如君使可与言诗”等句。③  而澎湖教师并不以地狭生少而懈怠,如张玺的《澎湖暮春课士》:“星河岛屿此天同,浴咏春风共冠童;礼乐百年沾圣化,诵弦多士仰儒宗。……为语芸窗勤讲肄,菁莪乐育望无穷。”他的《饯赠诸生赴台院试》有句:“衣冠四十斯文寄(士子只四十余人),礼乐三干至道存。”④学生虽仅四十,而为师仍觉“望无穷”⑤。张玺贵为海防通判,但诗中一派儒师气象。  同为通判的蒋镛也不让胡建伟、张玺专美于前,大谈读书之法。在《示文石书院诸生》之一中言:“簿书七载勉从公,政拙还兼课士功。”虽自谦,而显示重学。此诗之二更论及读书为学方法:“寒毡诵习贵心坚,晷继三冬念勿迁;屏去俗情征实学,阐来新义获真诠。《诗》、《书》到熟方生妙,志气能勤始益专。……”⑥  儒学诗中尚有反映原住民教育者,为台湾经验所特有。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湾儒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