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学说史(上下)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岂之  页数:123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撰述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整整六年。在我写序的时候,全部稿件已整理、修改完毕。朋友们曾建议我写一篇长序,叙述本书对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理解以及研究方法。也有朋友不赞成这样做,因为一部书的思路、方法是不能脱离具体内容的,没有必要单独提出并加以论述。以我个人读书的习惯来说,特别是读学术著作时,首先要看序,希望序扼要地叙述书是怎样写成的,以及阅读时应注意哪几点。如果是长序,与书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我往往略过,或者待读过全书以后再来补读。同时我相信,读者对于书的评价,并不以序为准,序里说得再好,读者未必相信,主要还是取决于书的内容。基于此,我决定为《中国思想学说史》写一短序,而且在序里只表述我个人的想法,不代表此书其他作者。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学习和研究中国思想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侯外庐先生。1948年,外庐先生到北京大学文学院开“中国思想史”课,我选读并且坚持听到底,受益不少。他将思想家和思想学派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样去说明思想的来源及其影响,力求找到根底,是很有意义的科研工作。外庐先生在讲课中不仅给我关于思想史的具体知识,而且给我一种研究学问的方法。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我又有机会参加外庐先生主持的一些编著中国思想史的科研项目,在他的具体指导下,我对他的学术研究有了比较深切的认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有自己的理解,他探索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并不以当时苏联官方和某些学者的意见为准,敢于和他们“商兑”。他强调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的自身特点,将社会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在外庐先生看来,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保留旧有氏族血缘关系去建立国家组织,可以称之为“早熟”文明,这种血缘的宗法制度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思想的进程。西周的宗法等级社会以及后来的封建社会都和这种氏族血缘的遗存有关。封建社会中的宗法、宗族力量就是从氏族血缘关系演变而来。外庐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及其对思想史的影响的分析,也有助于学人们的思考。还有,外庐先生研究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史的时候,注意到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某些变化,认为这在思想史上也有曲折的反映,他称之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它不同于西欧思想史中的文艺复兴,而带有自己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内容概要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写作提纲。这个提纲将中国思想学说史按照历史顺序和思想特点分成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每一卷关于思想学说的论述,并不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而以思想学派和问题为主展开分析,因而每卷都有篇名,下设章、节,这样论述会更加集中。在注意概括有关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某些独立自得观点的阐述上。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体会到,即使是同一问题,或者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例如每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潮),只要深入下去,就会发现研究的空间是相当宽阔的,并不是已经走到了尽头。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确是学术研究的真理。  《中国思想学说史》——一部推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巨著。它在继承和发扬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论问题,方法问题以及许多重大学术问题,提出了独立的看法,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浓厚的时代气息。 本书为《宋元卷》。该书论述了以前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许多薄弱环节,充分展示了理学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揭示出理学思潮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对宋元时期思想学说史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新探索。

作者简介

张岂之,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现为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和独立撰写的学术著作有:《宋明理学史》(与侯外庐、邱汉生合作主编)、《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华人文精神》、《中国历史》(六卷)、《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六卷)、《春鸟集》、《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十五讲》等,发表中国思想学说史方面学术论文多篇。          分卷主编简介: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著作有《宋明理学通论》、《湘学原道学》、《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合著)、《湖湘学派史论》等多种。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社会篇  第一章  宋元社会与士林风气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宋元士林风习的嬗变    第三节  宋元士大夫风习对思想学术的影响  第二章  宋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一节  民间神鬼信仰与巫术    第二节  婚丧礼仪习俗    第三节  风水术的风靡  第三章  宋元的社会生活及其思想内涵    第一节  服饰风尚    第二节  饮食风尚    第三节  饮酒、饮茶风气的盛行第二篇  理学篇  第一章  理学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一节  关于“理学”之名    第二节  理学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节  理学的学术特征  第二章  周敦颐濂学    第一节  《太极图说》的理学思想    第二节  《通书》的理学思想  第三章  张载及其关学    第一节  关学源流    第二节  “太虚即气”的天道论    第三节  心、性、诚、礼的人道论    第四节  《西铭》的天人一体论  第四章  邵雍象数学    第一节  先天之思    第二节  象数之学    第三节  “观物”之术  第五章  二程洛学    第一节  天理论    第二节  人性论    第三节  修身工夫论  第六章  胡宏、张杭的湖湘学派    第一节  湖湘学派的思想特色    第二节  胡宏的理学思想    第三节  张枝的理学思想  第七章  朱熹闽学    第一节  天理论    第二节  心性论    第三节  致知论  第八章  陆九渊及象山学    第一节  陆学渊源    第二节  陆九渊的学术宗旨及主要思想    第三节  朱、陆学术异同辨析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学    第一节  元代理学的概述    第二节  北方理学家许衡    第三节  南方理学家吴澄第三篇  子学篇  第一章  宋初诸儒的思想学术    第一节  范仲淹、欧阳修对宋学的开创作用    第二节  “宋初三先生”的思想学术    第三节  李觏的思想学术  第二章  涑水之学    第一节  司马光的哲学、政治思想    第二节  《资治通鉴》的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  第三章  荆公新学    第一节  荆公新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理论特点    第二节  荆公新学的治学特点    第三节  王安石的本体论建构及其特点    第四节  荆公新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地位  第四章  苏氏蜀学    第一节  苏氏蜀学的学派特征    第二节  苏氏蜀学对佛道之学的汲取    第三节  苏氏蜀学与洛学的歧异  第五章  吕祖谦的思想学术    第一节  吕祖谦的思想学术渊源与治学特点    第二节  吕祖谦的道德性命之学    第三节  吕祖谦的的史学思想  第六章  陈亮的思想学术    第一节  陈亮的经世事功之学    第二节  陈亮与朱熹的学术论辩  第七章  叶适的思想学术    第一节  叶适的经制事功之学及其与理学的分歧    第二节  《习学记言序目》的学术批评  第八章  郑樵、马端临的思想学术    第一节  郑樵的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    第二节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第四篇  宗教篇  第一章  两宋禅宗    第一节  宋代士风与禅宗    第二节  禅门各宗    第三节  两宋禅宗的形式与思想特质  第二章  元代禅宗    第一节  元代社会与禅宗    第二节  元代的临济宗    第三节  元代的曹洞宗  第三章  两宋时期的其他佛教宗派    第一节  华严宗    第二节  净土宗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章  两宋道教的发展与内丹学的成熟    第一节  两宋帝王之崇道    第二节  两宋内丹学的传承及其特质    第三节  陈抟、张伯端的内丹理论    第四节  内丹道南宗与内丹中派  第五章  金元全真道    第一节  兴起与鼎盛    第二节  从佛道争辩到三教合一    第三节  全真道的教义  第六章  宋元符篆派道教的新发展    第一节  新符篆道派的降生    第二节  净明道的流传与思想特质  第七章  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及摩尼教之关系    第一节  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    第二节  白莲教与摩尼教之关系    第三节  白莲教与宋元下层社会  第八章  宋元时期的外来宗教    第一节  基督教    第二节  伊斯兰教    第三节  犹太教    第四节  祆教及摩尼教第五篇  格致篇  第一章  技术成就及技术思想的进步    第一节  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与《武经总要》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节  两部《农书》及动植物谱录的农学思想    第三节  《营造法式》和它的标准化思想    第四节  宋、辽、金、元医学发展脉络    第五节  苏颂等人的天文学贡献及其他  第二章  沈括与《梦溪笔谈》    第一节  沈括的生平、成就及其自然观、科技观    第二节  《梦溪笔谈》作为“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    第三节  沈括的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    第四节  沈括的科学精神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宋元科学技术的深化与发展    第一节  “宋元数学四大家”的数学思想    第二节  “宋元医学四大家”及医学流派    第三节  郭守敬的科学成就及其科学思想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地学思想    第五节  宋元科学技术思想与理学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篇 社会篇第一章 宋元社会与士林风气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很容易就觉察到的事情。实际上,早在明代就有学者指出晚唐、北宋以来中国社会的这种巨变:“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的确,宋代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远承汉唐、近启明清的重要的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皆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面貌,并引发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转变。我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前期进入后期的关键性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和后期的特点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第一,土地所有制。前期,土地国有制有较大的势力和比重,地主土地所有制还不很巩固,私有制发展的水平较低。如战国、秦汉时期,国家按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军官、士兵数量不等的土地,也赐给贵族、官吏土地。东汉的假民公田,三国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这几种土地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土地的国家占有。国家是最大的田主,分配的权力则操控在皇帝手中。后期,也就是从宋代开始,土地商品化的趋势在加强。南宋孝宗时的袁采就曾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光宗时,辛弃疾作词感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专制国家不再拥有大量的土地,也不再对它所占有的土地实行均田制式的再分配,国家土地所有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国家也不再强烈地干涉土地买卖,从而承认了土地买卖的自由和大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宋代史家指责本朝“田制不定”、“不抑兼并”,认为这是宋朝土地制度的根本弊病,这种指责实际上完全不能成立。土地自由买卖就是宋朝的“田制”,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整个宋代,政府掌握的土地被称为“官田”,除沿边地区还采用士兵屯田、募民屯田以加强国防力量之外,其余的官田也模仿地主私田的办法出租给民间经营,也就是说,官田经营已经租佃化了。政府甚至大量出售官田,官田也商品化了。根据《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的统计,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官田仅占全国垦田数的1.39%,而且以后官田仍时常出售。到了南宋,官田的民间化程度更为加深。明清时期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指出,汉唐称土地所有者为“豪民”或“兼并之徒”,到宋代则公然号为“田主”。事实上,自唐代两税法施行之后,专制国家便逐渐承认土地买卖的自由和大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宋代则更为典型。第二,直接生产者的身份问题。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下)》适用于哲学专业人员参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思想学说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著名学者汤一介主编的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理学兴起下的各种思想的发展。理学、子学、史学宗教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书。写得非常好
  •   有张岂之的名在就不用多说了!
  •   东西还没到手,想象中应该是有用的
  •   好的书
  •   教材式著作,可以用作复习参考。
  •   亲爱的当当网,我在贵网已订购上万元的书刊,从未出现过差错,不知这次为什么出了纰漏,本来订购的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下),贵网却给我发来两册下卷。恳请调串一下,把上册给我发来,我会同时把多余的下册给贵网退回去。
    希望贵网不要让我失望,我们的读书沙龙会和贵网继续合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