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视野中的女性诗歌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晓红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代中国女性诗歌,曾经、现在都以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先锋性而获得学界的重视,无论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还是海外汉学的研究中,它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对当代中国女性诗歌的研究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整理和新的观照,并尽量克服以往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误写和误读,是文学研究者们刻不容缓的工作。张晓红博士的The In-vention of a Discourse :Womens Poetry,rom Contem porary China(荷兰莱顿大学CNws出版社2004年版)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女性诗歌的英文专著,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下审视了一系列“周边”话语。该书在文学理论、性别研究、中外女性文学史等领域中开辟出一方新天地,同时避免了让研究对象个性化的声音淹没在理论术语和历史潮流之中。  某些文本在一些个体当中偶然走红的机制,凸显了个性化声音,而巧合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某一民族诗学的趋向。美国诗人西维尔亚·普拉斯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即可为一例。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拒绝哗众取宠的诗歌文本并不多见。在官方文艺圈之外,这些稀罕的另类文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和接受效应。放眼中外文学史,由于机缘巧合而导致个体写作者成功和某种诗学形成的先例屡见不鲜。当学者们试图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时,往往会小视偶然性之类的概念。然而,艺术品先由我们创造出来,而后又被我们考量。当我们致力于辨别艺术品永远变化着的维度时,一旦发现偶然性,就有理由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然,归根结底,机缘巧合只能起到催化作用。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只能用文学标准和学术标准加以评判。

内容概要

  张晓红博士新的研究成果,阅读它增强了我对中国学界水准和国际化程度的信心。在诗歌研究不景气和感性批评泛滥的今天,张晓红博士等学者的努力,对当下中国诗歌的研究、西方诗歌与中国诗歌的比较研究、中国女性诗歌的研究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张晓红,1970年生,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荷兰莱顿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和性别研究等。已出版英文专著The Inevention of a Disourse和中文合著《苍山夜话》,以及《阐释历史:欧洲语境中的荷兰文化》、《千万别娶大脚女人》、《达尔文的梦幻池塘》、《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的小传》等多部合译著作,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女性诗歌第一节 术语和概念的歧义/9第二节 当代主要潮流/15第三节 区别性文本特征/26第四节 女性文学传统/28第五节 历史大观园/31第二章 作为一种阅读策略的互文理论第一节 互文现象掠影/43第二节 互文性概念/54第三节 应用型互文性/58第四节 分析框架/66第三章 走向共同的中国女性诗学第一节 有关语言和性征的女性主义理论/75第二节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84第三节 走向中国女性诗学/86第四章 女性身体第一节 传统母题/107第二节 当代重写/109第三节 闯入禁区/121第四节 女性创造力的象征:血和分娩/127第五章 镜子与写作第一节 传统的镜子意象/137第二节 跨文化的镜像作用/146第三节 照镜与镜鉴/154第六章 她们自己的黑夜第一节 黑夜意识/166第二节 黑色、女性性欲和主体身份/172第三节 历史记忆/185第七章 死亡的圣地第一节 文坛自杀事件/199第二节 隐喻性死亡/203第三节 戏剧化的生命叙事/217第四节 死亡乃创造力之源/225第八章 沉重的飞翔第一节 女性身份和飞翔/234第二节 飞行生物的生存境遇/245第三节 小鸟和创造力/252结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 走进翟永明的诗歌世界附录二 南行深圳:王小妮采访笔录附录三 诗里诗外:与海男谈文学创作和性别话语后记

章节摘录

  互文性现象由来已久。不过,互文性这一术语却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命名的。根据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特的阐述,抽象的原创性子虚乌有,封闭自足的文本无处可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和别的文学或非文学文本发生关系。互文性概念引起我们关注以下问题:在普遍拥挤不堪的文学环境中写作者何以组成和构建文本?此文本和他文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存在于各种文学传统当中?然而,此文本和他文本的互为参照并非互文性概念的全部内涵。互文性意味着一个文本固定的界限被打破,所有文本都被置于一个庞大的、密密麻麻的文本网络之中,因而削减了文本的同质性、特殊性、独特性。  互文性理论适用于任何一个文本的解读。同时,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阐释。关涉文学文本的阅读策略多种多样,学界常用的包括历史的、传记式的、结构主义的、新批评的、女性主义的、解构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的等批评方法。笔者倾向于互文性视角,因为它有助于探察女性诗歌话语的形成机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互文视野中的女性诗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