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DA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晓冬  页数:194  

内容概要

本书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为核心,构建了分析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的方法框架,并通过苏州地区与徐州地区的比较,从城市实体地域扩张的视角,揭示了苏南与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和过程方面的模式差异,并从驱动机制上解释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本书可以作为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马晓冬,男,1971年1月出生,江苏徐州人。分别于1993年、1999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生导师,校突出业绩岗主持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及GIS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并承担多项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地方委托课题。在《地理学报》、《遥感学报》、《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的城市化      1.1.2  江苏的城市化    1.1.3  苏州和徐州地区的城市化  1.2 选题依据    1.2.1  城市化时空演进研究需要知识发现的支撑      1.2.2  ESDA将成为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的工具    1.2.3 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的研究需要地区间比较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区域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    2.1.1  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差异的研究    2.1.2  国内的区域城市化分异研究进展  2.2 城镇群体空间格局研究    2.2.1  国外城镇群研究的主要观点    2.2.2  国内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  2.3 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    2.3.1  国外城市化过程研究进展    2.3.2  国内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进展  2.4 中国城市化理论及机制的研究  2.5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3章 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的实证方法论  3.1 格局、过程与模式、模型  3.2 空间模式的特质    3.2.1  空间层级    3.2.2  空间异质    3.2.3  空间依赖    3.2.4  空间结构与过程  3.3 ESDA与空间模式发掘    3.3.1  国内外ESDA应用研究概况    3.3.2  ESDA的主要工具  3.4 空间韵律与空间格局测度    3.4.1  常用空间韵律指数    3.4.2 城市空间增长模式、过程的韵律识别    3.5 元胞自动机与空间过程模拟    3.5.1  城市形态与结构模型    3.5.2 城市系统机制模型    3.5.3 城市系统过程模型    3.5.4 城市CA模型的发展  3.6 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研究的方法框架第4章 江苏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4.1 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历程    4.1.1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4.1.2  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7)    4.1.3 恢复性增长阶段(1978-1989)    4.1.4 转型发展阶段(1990-1996)    4.1.5 快速发展阶段(1997-2003) 4.2 城镇空间格局的现状特征    4.2.1  城镇建制及空间分布    4.2.2 城市规模等级    4.2.3 城市规模结构    4.2.4  小城镇群体的空间格局 4.3  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 ……第5章 苏州地区的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第6章 徐州地区的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第7章 苏州与徐州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的比较第8章 结论与展望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1.2 江苏的城市化  江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从1980年代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创造的“苏南模式”,到1990年代“外向型”城市化首推的“苏州模式”,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城市化一直引领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2000年伊始,江苏省在“十五”规划中,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提出“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全省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2001年至2004年城市化水平年均递增1.8 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48.2 %,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41.8 %)6.4 个百分点。多数研究成果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从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动力,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化模式,逐步向以资本带动、制造业发展、开发区建设为主要推动力,以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转化(张敏、顾朝林,2002)。经济全球化为江苏的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变化.海外直接投资(FDI)成为江苏城市化的新动力(吴莉娅、顾朝林,2005)。但是,对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流共识并不能涵盖江苏全域,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历史地理条件、政策观念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明显。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方面的反映表现为城市的规模结构、城市形态、城市化率、城镇的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差异(王志宪,2001)。占江苏省总人口43.4 %及国土面积51.1 %的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更落后于苏南地区约26个百分点。事实上,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时间差异,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导致了横向的区域差异,无论是城市化的阶段性还是区域差异,都可以归结为动力机制阶段性的结果。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阶段的苏南、苏北及苏中地区,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所以,对整个江苏的城市化所做的研究和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缺乏对省内更多的地区,特别是缺乏对苏北地区的借鉴意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于ESDA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比较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好了,可以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