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入与涵化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雳  页数:196  字数:29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近代开埠城市当中,西方外来建筑的移植成为城市建筑的一大特点,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深深影响了建翁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领域,人们普遍认为民族性和现代性是一个核心问题,但在德国占领时期的青岛呈现出了不同的建筑现象。  青岛是一个特色鲜明的近代城市。在近代历史中,青岛不但被德国人侵占,而且被日本人两次占领,又经历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政府的统治。独特的政治背景,不仅导致其近代城市形态非常奇特,建筑形式也与众不同。在这些复杂的历史变革中,德国人的占领阶段是城市的开创时期,无论城市形态还是建筑形态都经过了精心的规划设计,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德国人对青岛市区采取全部规划重建的策略。在某种意义上,青岛新城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德国城,因为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这一区域极其有限,所谓的民族性在这一阶段的建筑中并不突出。德国的入侵主观上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掠夺中国的财富,但客观上也给青岛这座城市带来了现代文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德国是现代建筑起源地,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新建筑酝酿的关键时期,但此时的青岛代表现代意义的建筑风格并不是城市的主体格调,城市中最典型的是德意志传统建筑风格。仅从这两点上看,德租时期青岛建筑形态具有特殊性。个人认为,针对这种特殊性展开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陈雳是我的博士研究生,长期生活在青岛。经过了多年的积累,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他提出了“楔入和涵化”的概念,以此作为理解青岛近代建筑的切入点,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论文经过了深入的考察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理清青岛城市建筑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建筑发展的深层原因,研究当今城市发展与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土地管理制度对近代城市发展作用的研究。德国人在青岛施行的土地政策是一个创举,是青岛近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中绝无仅有。这些土地政策不仅对青岛,对近代中国,对1949年之后的中国台湾乃至欧洲都产生过影响,而且对于当今的城市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其次是对青岛独特建筑风格的深层成因分析研究。青岛是德国人重新建设的完整城市,与中国其他一些由租界构成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起初青岛最典型的建筑风格并非当时欧洲流行的新建筑样式,而是典型的德国传统建筑形式——新罗马风建筑形式,其次才是代表新建筑思潮的青年风格派建筑形式,此外还有其他的建筑风格。这些风格的出现都有其内在的文化原因,作者的分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作者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德国占领青岛时中西文化相互作用和融合。晚清时期胶州地区是比较封闭的农业社会,德国人的占领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二者之间的冲突和作用不可避免。德国人尝试推行了不同的文化政策以加强其殖民统治。在建筑形态上,当时青岛地区是以欧洲建筑文化为主体,中国文化不断对其进行作用的一种形态。这种交融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其中有政治的原因、文化的原因,也有工业化的诱因。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建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为人们理解近代建筑与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占领青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人对青岛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实行了分区管理规划,同时采取了先进的土地管理制度,奠定了青岛城市的基本结构框架。    德租时期,各种建筑风格被移植到了青岛地区,青岛成为德国建筑在海外的展览场,其中新罗马风是最主要的建筑风格,青年风格派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该时期的青岛建筑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随着新兴行业的出现,加剧了两种观念的碰撞与交融,这一点在建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这种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受到社会多元势差的影响,体现楔入与涵化的特点。    德租时期青岛华人社区的合院式住宅是一种独特的居住建筑形态,它的外在形式,内部空间,街区组织和文化背景都有自己的特点,是研究青岛近代城市的重要依据。

作者简介

陈雳 197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 
2006年获DAAD奖学金赴德国亚琛工大(RWTH)古迹保护研究所学习访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03 1.1 青岛城市发展历程概要 003 1.2 研究青岛城市建筑的意义 005 1.3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的相关研究 007 1.4 各章内容概要 008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 青岛城市的形成 015 2.1 青岛的原始概况 024 2.2 德制青岛城市规划的思想 026 2.3 青岛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分析 038 2.4 德租时期青岛的城市建设 045 2.5 单威廉及其土地政策第三章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风格与类型 055 3.1 青岛外来建筑产生的时代背景 060 3.2 德租时期青岛的新罗马风建筑(D1e Neuromanlk) 073 3.3 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085 3.4 德租时期青岛的工业建筑 091 3.5 青岛建筑细部特点与风格传承 101 3.6 德租之后青岛的建筑形式简介第四章 德租时期青岛中西建筑的融合 107 4.1 青岛地区原始经济状况和建筑形态 114 4.2 特殊社会结构下的中西建筑融合 118 4.3 文化碰撞下的新建筑形式 124 4.4 新兴行业及华工住所 129 4.5 住宅中的中西方建筑融合第五章 德租时期青岛华人社区 139 5.1 青岛华人社区产生的商业背景 144 5.2 青岛华人社区的形式和发展 152 5.3 青岛华人社区的街区形态 160 5.4 青岛华人社区的建筑形态第六章 结语 173 6.1 近代青岛城市地位和建筑价值 175 6.2 独特社会系统下的青岛建筑体系 178 6.3 后续研究展望183 参考文献189 插图索引195 后记

章节摘录

  现代的各种学术思想、西方特有的宗教的差异和矛盾冲突……种种差异决定了整个社会内部必然经历剧烈的冲突、整合过程。一方面德人试图强行将西方城市和建筑形态楔入到胶澳地区,但是中西之间各个方面差别悬殊,其文化体系绝不可能对中国文化实行全面涵化。不论何种力量都无法中断中国社会内部发展的自然历程,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外来的楔入产生作用;另一方面,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压力,租界区的华人在文化基本形态上不同程度地形成了转变,他们在痛恨和抵制外来同化张力的同时,也萌发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从建筑上看,在中外合力作用下,胶澳地区外来建筑形态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涵化现象,即从纯粹的西洋风格向中西交融的涵化状态转变。德租时期的建筑群体之中,中国建筑现象屡见不鲜。但是总体上看,这种涵化过程是缓慢的和渐进式的,不可能出现全新的城市主体建筑风格,青岛依然是西化的城市,主体建筑依然是西式的建筑。1905年前后,德国殖民当局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建筑文化的融合涵化现象。  当时欧洲大陆折中主义手法方兴未艾,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师也受到影响。他们从中国建筑文化中寻求素材,并运用到设计中去。这些建筑显示出外来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某种好感与好奇。中国工匠是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在整合建筑细部方面驾轻就熟,完成了许多精品建筑。如果仔细观察这短短十六年间德国人兴建的建筑,就会发现,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传统痕迹比比皆是。这些建筑类型包括文教设施、新兴行业的华工住所、华人贵族的仿欧式住宅等等。此外,在建筑细部也有许多中西结合的形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楔入与涵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刚刚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看了两眼,很好。。正是我了解青岛所需要的。。
  •   不错的书,用于研究内容作参考,很详细
  •   这本书最为写论文的参考资料还是十分有用的,编写的很用心
  •   很全面,可以搭着别的书一起看
  •   发货快,昨天订货,今上午就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