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的乌托邦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渊  页数:428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设计专业领域空前活跃,除了继续介绍引进国外的城市设计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案例实践成果外,国内学者也在一个远比十年前更加开阔而深入的学术平台上继续探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广泛开展了基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而展开的城市设计实践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  首先,在观念上,建筑学科领域的拓展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得到重要突破和体现。吴良镛先生曾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学术思想,“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事实上,建筑设计,尤其是具有重要公共性意义的和大尺度的建筑设计早已离不开城市的背景和前提,可以说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时的城市设计意识在今天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近年的一些重大国际建筑设计竞赛活动,不难看出许多建筑师都会自觉地运用城市设计的知识,并将其作为竞赛投标制胜的法宝,相当多的建筑总平面都是在城市总图层次上确定的。实际上,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即使不专门从事城市设计的工作,也应掌握一定的城市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如场地的分析和一般的规划设计,建筑中对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表现,城市空间的理解能力及建筑群体组合艺术等等。  ……

内容概要

  “十次小组”是20世纪中叶在CIAM之后出现的具有革命气质与实践追求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年轻团体。《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不仅是关于“十次小组”的专题研究著作,还是一部由此延展的相关城市与建筑关联的探索性专著。全书始于“十次小组”与CIAM的决裂与继承,将“现世的乌托邦”的核心论题逐步引入“十次小组”特性的“中介”之解。其中,“整体关联”“社会对应物”“CIAM格网的分析工具”“大量性”“As Found”美学等,表述了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基于批判性重建,《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以“新毯式建筑”理念的提出,对未来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适于城市设计及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0 绪论0.1 缘起0.1.1 乌托邦与日常生活之间0.1.2 “十次小组”重塑0.1.3 “中介”视角下的“实践乌托邦”的命题0.2 研究途径与意义0.2.1 关键词0.2.2 研究范围0.2.3 途径0.2.4 意义0.3 相关研究综述0.3.1 CIAM与“十次小组”的出版物及研究0.3.2 国外学者对于“十次小组”相关的研究与评价0.3.3 平行关注0.3.4 国内的研究成果0.4 研究框架1“十次小组”初识——角色的转承1.1 从CIAM到“十次小组”1.1.1 CIAM概述1.1.2 “十次小组”前夕1.1.3 准“十次小组”1.1.4 “十次小组”的形成1.1.5 CIAM消亡1.1.6 “十次小组”成立1.1.7 CIAM之后1.1.8 “十次小组”之后1.2 角色转承的“十次小组”初释1.2.1 僭越式回归1.2.2 现代主义重塑1.2.3 日常生活:渐行的基本社会话题2“十次小组”门阶认知——“内”“外”“内与外”2.1 “内”——本体认知2.1.1 “十次小组”认知图表2.1.2 “十次小组”会议2.1.3 “关联”矛盾的调和2.1.4 平台——主要出版物与杂志解析2.1.5 教育轨迹2.2 “外”——先锋的实证性2.2.1 从“新巴比伦”“插件城市”“流动城市”到“十次小组”2.2.2 游弋与秩序:“巨构”乌托邦2.2.3 日常性的回归2.3 “内与外”——“十次小组”定位认知2.3.1 组织“内与外”的关联跨界(横向)2.3.2 多“点”定位下的“线”性演进(纵向)3 “十次小组”解析——“中介”理念之策略导入3.1 “中介”理念3.1.1 语义3.1.2 矛盾性的永恒3.1.3 “真实的第三类”3.1.4 “门阶”——一种循环的门槛与边界3.2 “中介”模型解析3.2.1 “中介”特性3.2.2 “中介”之发展层级3.2.3 “中介”模型之“形式对应物”特性3.3 “十次小组”角色之“中介”解析3.3.1 继承与决裂3.3.2 “内”与“外”:相对角色的转换3.3.3 作为建筑师3.3.4 “松散”与“聚合”:“十次小组”组织形式启示3.3.5 乌托邦与日常性3.3.6 一种常态的建立3.4 “十次小组”辩省——现世的乌托邦4 整体关联:迷宫式的清晰4.1 “整体性”4.2 迷宫式的清晰4.3 “总体人”的辩护4.4 “茎干与网”:整体的关联城市4.4.1 街道的关注4.4.2 从街道到“茎干”4.4.3 从“茎干”到“簇群”……5 “社会对应物”:社会属性的内外辨析6 “CIAM格网”:现实特质转向的分析工具7 “大量性”:恒定的动态陈述8 “As Found”美学:现实的真实认知9 批判性重建10 启示性延展:“新毯式建筑”探究结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十次小组”会议简述附录2 12点建议附录3 杜恩宣言:人居主张附录4 新雅典宪章索引索引1 人名英中对照索引2 文章名英中对照索引3 地名英中对照图片来源致谢

章节摘录

  “图示”以一种多样性的集中工具,在汇集、反复作用、联系、揭示、筛选、深省中,逐渐将信息数据转化为现实再现。该途径脱离静态的研究方法,以不断演变的动态视角,展现了“十次小组”格网化信息展示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种整体化的“新毯式建筑”设计的主要策略,“图示”逐渐成为在衡量与描述的过程中建造世界的工具。这不仅是一种对现实的写照,而且融入了对人们生活世界的重塑,以实现其中的潜在价值。在此,“图示”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诠释工具,在设计与规划中,呈现具有开启式的思维模式策略。  随着不断重复的信息处理,点与边界的不断变化,带来了开放形式的活跃性,并以非可视路径化的特性,开创信息的综合显现途径。同样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相对于“规划”(planning),“图示”融入了对现存环境潜在能动力更多的研究,以寻求与揭示过程。当“规划”以一种高瞻远瞩的姿态引领未来发展的同时,“图示”则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将现有要素的潜在意义融于未来的发展可能之中。“图示”的主要目标在于对现有环境中物质性与思维性的双重突破,从而使隐性的结构逐渐显现。  基于“十次小组”发展“格网”的分析理念,“新毯式建筑”在理论性的表达中,将以重新发现的眼光,在历史与现在中,开启建立于现有潜在路径之上的全新肌理,并在物质性(地形、河流、道路、建筑等)与非物质性(文化、经济、政治、调控机制等)的叠加中,表述不断协调的基础上,从复杂与矛盾的关注转向潜在的实践途径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表述。“新毯式建筑”将以实证性的诠释,充实缺乏实证的理论化深思。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世的乌托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关于“十次小组”,我们以前是听说的多,引用的多,但像这么系统介绍的还真没有。很细致。值得一读。正在读,还没看完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