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俊文  页数:355  

前言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调整而完成的。今天,呈上这篇凝结我3年多艰辛付出的拙著,我不仅没有丝毫的如释重负之感,反而更增添了几分担忧。因为这三十多万字的论文一旦付印成书之后,便要等待“读者”严格的审阅。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正是我此刻的心情。  本书从确定选题,构思和写作提纲的斟酌损益,直至撰写、修改等,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导师俞思念教授的睿智与心血。在写作过程中俞老师时刻关注着我,鼓励着我,并常常给予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正是导师的指点和启发,才使得我写作中每每迷茫困惑之际而豁然开朗。俞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足足让我受益终生。在此,谨对俞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及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致以深深的谢意!  我的师母贺金浦教授以慈母般的情怀给予我细致周到的关心和帮助!永远忘不了贺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给我智慧,教我做人!也永远忘不了贺老师为了给学生改善生活而亲自下厨做出的飘香饭菜,使远离亲人和家乡求学漂泊的我,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母亲般的关怀!在此,谨向贺老师致以深深的真诚谢意!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一生都难以忘记。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导言、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透视、当代中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国外反贪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贪困启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贪困治理结构框架、当代中国农村反贪困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

王俊文,江西省瑞金市人,博士,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江西瑞金中等师范学校;1988~1996年自学考试专科(政教专业)、本科(会计专业)毕业;1996~1999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科社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承担省级社科规划课题5项,市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即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等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一)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贫困表现层次呈现新现象  (二)贫困人口向中西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  (三)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提到了日益凸显的位置,并且直接与社会保障体制性问题结合在一起  (四)部分贫困群体抗风险能力差,返贫情况严重,加重了反贫困任务的难度 二、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意义  (一)中国反贫困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  (二)中国反贫困进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反贫困进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良好示范效应  (四)中国反贫困进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内外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一)从不同方向和领域分析了贫困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二)各流派都没有用阶级分析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贫困问题  (三)理论研究成分多,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四、当代主要贫困理论阐析  (一)贫困的经济学解释  (二)贫困的人口学解释  (三)贫困的社会人类学解释  (四)贫困的政治学解释 五、相关理论概念流变及界定  (一)贫困的界定描述  (二)“反贫困”的内涵把握  (三)贫困类型的轨迹划分  (四)贫困测定的价值取向  (五)对贫困区域的理解  (六)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七)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描述 六、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二)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三)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四)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  (五)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透视 一、形成贫困的环境原因  (一)对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二)对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三)对我国贫困地区环境与人口的相关性考察 二、形成贫困的历史原因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政治性根源  (二)城乡“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性根源  (三)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性根源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是导致我国区域贫困的基础性根源 三、形成贫困的文化原因  (一)文化贫困对形成贫困的影响  (二)民族文化对形成区域贫困的影响 四、形成贫困的体制、机制原因  (一)部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缺位与错位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二)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三)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对我国贫困的影响第三章 当代中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四)小结 二、当代中国反贫困历史进程及其轨迹演进 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反贫困绩效及其评价  (一)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主要成就  (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成绩显著 四、当代中国反贫闲基本经验和做法 五、当代中国反贫困过程及其政策存在缺陷分析  (一)当代中国反贫困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当代中国反贫困政策存在的缺陷反思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反贫困面临的机遏和挑战第四章 国外反贪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贪困启示 一、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  (一)发达国家贫困状况  (二)发达国家贫困的一般特征  (三)发达国家反贫困措施  (四)美国反贫困政策措施  (五)意大利反贫困政策措施  (六)日本反贫困政策措施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及反贫困实践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  (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基本举措  (三)印度反贫困实践: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  (四)巴西反贫困实践:“发展极”战略  (五)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扶贫 三、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第五章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贪困治理结构框架第六章 当代中国农村反贪困战略选择参考文学后记

章节摘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中国仍然普遍存在的贫穷落后状况,邓小平及其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敏锐的深邃目光、超凡的政治气魄、理论勇气及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思想、论断,这是邓小平理论反贫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引中国反贫困实践的伟大旗帜。邓小平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①,“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即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进行反贫困,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转型期反贫困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重要意义。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设计师,长期以来非常关心反贫困问题,并在贫困实质、反贫困思想及对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构想,这些反贫困思想不仅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学说,而且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关于贫困实质问题。  邓小平对贫困实质进行解释时,把贫困问题与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相联系,提出了独特的贫困实质论。社会主义存在贫困是必然的社会现象。世界历史表明,社会主义不是在资本主义相对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恰恰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这就决定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邓小平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具体国情后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贫困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期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代朋友买的,应该能够起到作用吧。学术作品对我们多数意义就是参考文献
  •   比较笼统,没有具体针对是边疆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因为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贫困和反贫困的情况也就不同
  •   课题研究用的,相关的书籍都要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