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在思想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雷戈  页数:4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史学在思想》对“历史性”概念作了细致的分析;对历史与传统的关系、历史与思想的关系、历史与史学的关系、历史观与史学观的关系作了独特的批判性思考;对中国人历史观的特点作了新的辨析;对历史研究与法律实践的关系作了全新的阐释;同时,对“新史学”的观念和结构作了明确规范;对“当代史”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思辨;对历史智慧、批评话语的特质作了富有新意的阐发;最后,通过中西史学精神比较,揭示了史学求真与客观意识的内在分殊,指出中国史学需要在求真的基础上发展出真正的客观性原则。

书籍目录

自序历史观与史学观的复合逻辑论历史性神圣与世俗:历史的张力历史与传统历史与思想历史与史学——一个统治权的问题指出历史论史学观与历史观——用什么历史观来解释我们的现实论中国人的历史观历史学与新史学的多重建构历史研究与现实权力史与法——历史研究与法律实践相关性之分析历史学家和他的历史中国主义:历史学家的抉择与权利一种超史学的史学构想关于新史学的若干补充性思考在史学的边缘上当代史:零度历史——对作为“历史一学”文本的当代史的纯粹思辨否定的界限——史学哲学断想论历史智慧批评话语的自足性本质中西史学的理念比较真实与客观——以《春秋》经传为中心兼及中西史学基本精神之比较史失求之野——中国古代野史问题研究修昔底德的思想内涵官僚阶级的历史记忆——一个历史学、心理学与政治学间的共识性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广义的《春秋》褒贬包含讥刺,其共同点在于重人轻事;其做法是以事系人,或以人定事;其特点是好人好话,坏人坏话。这种语境虽并不断然排除对事情好坏的性质认定,但一般说来,叙事话语受制于身份差异。一件事往往因做者不同而评价悬殊。  《春秋》的狭义褒贬主要限于人而不关涉事。狭义褒贬主要通过对人物姓名和称呼的刻意讲究和变化而暗示出来。狭义褒贬的一般方式是,对书写对象的姓名、姓氏、名号、身份称谓做出某种改变。这些人包括鲁君、鲁君夫人、鲁公子、鲁大夫以及其他国家君主、大夫,甚至天子之大夫。有些字、词、号之所以引起或褒或贬或非褒非贬以及褒贬对象之争议与分歧,正说明在《春秋》书法和语境中,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可能用于褒贬讥刺。在这种《春秋》话语和传统支配下,历史事实真实性岌岌可危,历史事实客观性无立足之地。  与狭义褒贬不同,讥刺更侧重于对事不对人。它主要通过对所记历史事实的“中性”叙述,来达到某种讥讽之目的。相对于褒贬,讥刺显得似乎“客观”一些。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种地道的礼制内的普通行话。按照礼制,某事该做而未做,就是非礼。非礼则需记之。故而这种记述表面看来相当“客观”,实则寓有讥意。其潜台词在于,这种事情何以发生?原因是它没有按照礼制要求去做。从某个角度看,这种叙事方式的潜在逻辑似乎也包含有某种因果观念。但从直观上看,《春秋》这种讥刺之目的并不在于着力揭示这种因果关系,而在于含蓄暗示这种因果关系。它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委婉显现出来。事实上,这种书写方式和表述方式本身就不属于客观性概念范畴。因为客观性概念规定之一就是明确性、确定性,而不是模糊性、含蓄性和暖昧性。因为任何模糊性和暖昧性表述,都意味着其中存在着某种难言之隐或心照不宣的事态,同时对于这种事态只能含糊其辞点到为止,而不能穷追不舍纠缠不休。这样一来,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在这种极度繁密的政治考量和道德顾忌的人为过滤下而消耗殆尽,不复呈现。  ……

编辑推荐

《史学在思想》结集的是作者雷戈近十余年来有关史学哲学、史学理念、史学理论、史学评论以及史学史的部分文字,书中收录了《历史学与新史学的多重建构》、《否定的界限——史学哲学断想》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学在思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