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证明的逻辑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作者:栗峥  页数:181  字数:23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刑事诉讼系列:司法证明的逻辑》所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哪种证据组合成事实的奇妙方式。怎样的方式可以称为司法证明的理性化路径?怎样的证明线路图是“满意的逻辑”?在求证事实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确定那是通往科学的坦途,是否可以确信下一站就是“真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司法证明的思想谱系:以英美证据法学为样本
一、司法证明思想的萌芽期
二、司法证明思想的发展期
三、司法证明思想的鼎盛期
四、司法证明的当代思想
五、归纳与反思
第二章 司法证明的非形式逻辑:似真推理与模糊理论
一、似真推理
二、模糊理论
三、司法证明模糊方法论价值
第三章 司法证明的数理逻辑:贝叶斯定理
第四章 司法证明的语言逻辑:叙事理论
一、叙事理论的原理
二、故事模型的生成
三、故事模型的完善
第五章 司法证明的图式逻辑:威格莫尔证明图式
第六章 司法证明的路径选择:逻辑草图
附录威格莫尔论证明
一、司法证明原则导论
二、证明的难题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历史相对主义:贝克尔与比尔德。 沿着弗兰克的反思轨迹,司法证明从历史学中找到了回答核心命题的方法与出路,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历史相对主义司法证明科学派。历史相对主义是由历史学家对19世纪历史客观学派的批判中发展而来的,后者主张历史学家的使命在于完全按照事实发生的原貌对其进行精确描述。历史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科罗斯(Croce)、曼黑姆(Mannheimm)、卡尔(Carrl)。尽管上述学者们的学术观点存在差别,但他们均不约而同地宣称要与“极端相对主义”划清界限。其中,最为知名的历史相对主义者是贝克尔(Becker)和比尔德(Beard)。 贝克尔的主要攻击对象是客观主义。在他看来,何者构成事实是一个难以捉摸的问题。我们无法与过去直接对话,因为过去已经消逝了,我们直接对话的不过是关于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主张——一种对过去事实的断言。作为现象存在的过去事实消逝了,而有关该事件的主张却延续存在着。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对过去事实的断言构成了我们所谈论的事实,于是事实并不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它演化为一种可供我们施展想象力予以再造的语言符号,而符号并无真伪可言,我们仅能就该符号与其所表征意义的匹配度作出评判。在贝克尔看来,有关“运用证据以证明事实”的本质含义是“何者、何时、何地构成了事实”。贝克尔承认诸如公元前9年凯撒帝征服了卢比孔河此类关于过去事件的简单断言是可被证明的,这并无疑问,他只是质疑上述断言是否恰如其表面所见般简单,它们能否等同于历史事实。对于上述问题,贝克尔均作出了否定回答。他认为凯撒帝跨过卢比孔河一事看似简单,但假若我们今日能有一名见证该史实的亲历者,恐怕这一事件的全部面貌是一本像《一千零一夜》那样的巨著也容纳不了的。因此,简单的仅仅是关于事实的断言,而事实本身则要复杂得多。事实是不完整的,即使是某个简单又明确的断言也涉及对过去历史事件全貌的筛选,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掺入个体的主观取舍,“事实”成为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解释和重新编排。“我们说它曾经是一个实际发生过的事件,而今日则成为了一种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现在的一部分。”

编辑推荐

《司法证明的逻辑》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予以充分关注,尤其是对管辖、证据、司法鉴定、强制措施适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刑事和解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从多角度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选择方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司法证明的逻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