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作品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瑞士】马克斯•弗里施  译者:蔡鸿君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作品(套装共4册)》包括:《彬,北京之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蒙托克》和《蓝胡子》。  《彬,北京之行》记录了一次想象中的旅行,一次复杂梦境,是一部奇异而美妙的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是一个建筑师,手携一卷图纸,和一个叫“彬”的神秘飘忽的朋友,不知怎么来到梦想的彼岸之城--北京。弗里施以细腻非凡的笔触描摹出梦中场景的幽深与变幻感。他悬想中的北京有月光下的山峦和长城、开满睡莲的湖泊、笑容温和而神秘的菩萨、与他相恋的黑发少女玛雅……而陪伴他,提醒他完成旅行的“彬”,其实是另一个“我”。Bin在德语中是跟在第一人称“我”之后的助词,意思是“存在”。北京之行,其实是一个内心梦想散漫投射的幻境,而存在于一个西方人金色想象中的北京也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感知。小说结尾,“我”回到了现实中妻儿的身边,不由自主地发觉,孩子很像梦中的“彬”,而北京,是一座“我”将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市。    《蓝胡子》  在格林童话中,蓝胡子是一个杀害妻子匿于密室的怪人。  小说中被称为蓝胡子的人是年过半百的沙德医生。他曾因涉嫌谋杀前妻而被刑讯,后来因证据不足又被释放。然而被卷入疑案的沙德医生的事业和人际关系遭受影响,生活十分失意,他也一直无法停止对自己的怀疑和拷问。后来他去警察局自首,却被驳回。最后,在一场车祸中他完全失去了意识。  小说以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徘徊在正常思维边缘的人的记忆和内心挣扎,对于身份和自我的努力辨析,展现了现代人的普遍精神困境和身份焦虑感。对弗里施而言:“写作与心理分析相距并不太遥远,我通过写作,展示我在其他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蒙托克》具有浓厚自传成分的《蒙托克》对弗里施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小说的叙述主线是一位著名作家与一个邂逅不久的年轻女子林恩在美国东海岸所作的两次短途旅行。弗里施决意要以毫无避讳和添加的自曝式写作来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并以这次平静邂逅和隐约恋情作为起点和参照回顾往昔,审视自己的情感和创作历程,寄寓内疚与领悟。数段爱情里的女人、曾经的至交、亲人、作品等一切深藏内心的纠结记忆都透过平白精确的语言暴露于外,表达出作者对于自我真相和创作之真实感的极致追求。  当年,对此书的评价明显两极化。书里被提及的人感到被愚弄,部分读者对弗里施的自曝感觉不适,但评论界却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著名德语文学评论家赖希一拉尼茨基将这部作品纳入了自己的德语文学经典书单。    《人类出现于全新世》是弗里施最具独创性的作品,秉承了他一贯的主题:对人类技术文明和个体存在意义的反思,是一则深刻而清醒的寓言。  年迈的盖泽尔先生独居在提契诺山谷,连日暴雨引发的山洪将他困在家中,困扰他的还有记忆力衰退和思维混乱。  为了保持理智和清醒,他阅读百科全书和《圣经》,从书中剪下知识点贴于墙上。出于对树庄可能被掩埋的忧虑,他进行了一次艰难而危险的登山,同时清晰记起五十年前的一些往事。最后他中途折返。雨过天晴,女儿来到,照顾起了中风的父亲。  作品细致记录了一次中风所导致的思维崩溃的过程,并将其与开裂、滑坡和山洪等自然界的崩溃现象并置,将老人的记忆碎片与书籍所载的自然进化史、人类历史的片段并置,互为隐喻,为我们构筑了一幅人类在世界、在历史上所处位置的清晰图景,映射出作者对于技术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意识。

作者简介

  马克斯·弗里施(1911-1991),瑞士大作家、建筑师,是二战后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迪伦马特并称为德语文学的双子星座。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戏剧和小说,曾获毕希纳文学奖、席勒文学奖等文学大奖。《彬,北京之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蓝胡子》《蒙托克》是其久负盛名的几部小长篇。

书籍目录

《彬,北京之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蒙托克》《蓝胡子》

章节摘录

  谁也不会真心实意地相信竞有人不认识我们的朋友彬。除非发生了一场幼稚可笑的误会,他们随便给他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因而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去……在这场可怕的战争中出了名的一位元帅曾驻扎在一家旧农合里。他坐在灯罩下面半明半暗的边缘区域,独自一人,战事的进展要求明日发动一次突袭,他正筹划这场战斗。他把突袭计划思考得一清二楚的时候,可能已近午夜时分。他关了灯,开窗把异乡的夜色放了进来。他的军官们齐集门前,正等候着他。当他朝着门口已经走了一半的光景,见外面有个人倚窗台而立。元帅停下脚步,手里拿着他的命令、地图、突袭计划。显然,那个人,那个陌生人,站在那儿已经很久了,嘴里叼着一只烟斗,身子支撑在裹了那件穿破了的绒毛夹克的双肘上。  他站在那儿的姿态,仿佛是个邻居,是个本乡本土的人,在黄昏将至的时候,偶尔走到我们的窗前闲扯一会儿。不过,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在此时此地,根本就不可能还有这种在四周走来走去的本乡本土的人;要知道,这可是战时啊。当兵的是有的,我方的,敌方的,以及其他可能生活在军营里从事各种工作的人。霎时间--这位出了名的元帅猛地感到恐惧--他想到这可能是一个刺客。我们忘记说了,这里也还有游击队。反正警卫人员没有把他逮住就是了。不过,这位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却怎么说都不像个为非作歹的人,他不过是在那儿刮窗台上的青苔,时而端详他的手指,看他那神情,仿佛此时此刻没有比这更为迫切的事情了。过了一会儿,等眼睛已适应黑暗而彼此辨认得清楚了些之后,他甚至跟元帅说话了。  啊,说的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东西!他说的正是无论怎么说都让人大吃一惊的我们这位元帅的家乡话,他本来说任何一种别的家乡话也是可能的。他把熄灭了的烟斗在他的鞋跟上敲了敲之后,再次举目远眺广阔田野上的夜色,月光宛如一头黄色的猫蹲在他的肩头。他极目远眺:蟋蟀,丰收在望的田地,情人们,栖息在黑暗的树枝间的小鸟,沉睡的小鹿……因为元帅也是一个狂热的猎手--显然仅仅出于对无能的警卫的愤怒,他突然按铃,开灯,发警报,士兵们!自然白费力气。甚至听见孤零零的一声枪响,响彻星光下的辽阔的夜空。然后一切依旧:宁静,蟋蟀,星星,卫兵的脚步声。然而,即使到了东方发白时,他们也一无所获,没有发现一具游击队员的死尸,甚至连血迹也没有。(而元帅,虽是这场丑恶的战争中的名人,但他早已阵亡了。)  有关彬的事情就说这么多。  那是三月间的一个晚上。我们坐在一家咖啡馆备有皮垫靠椅的角落里,正如人们每晚下班之后来这里喝一杯樱桃酒、看看报纸一样。蓦地,在多年等待之后,我们面临一个切身的问题:我们在这个地方究竟有何希冀。如今,至少半辈子已经过去了,暗地里,我们开始在企盼落空的那个小伙子面前感到羞愧。老这个样子自然是不成的。我示意茶房过来,付账离去。他举在手中想帮我穿上的大衣,我接过来搭在手臂上,还有那个图纸卷。  外面是一个不可名状的傍晚。  我走着。我朝着一种思念之情指引的方向走去,这种思念之情并不值一提,因为它每年卷土重来--我们了解这一点并发出会心的微笑--它是一种季节的情愫,是一种对新的人的三月间的怀念,对于这些新的人,我们自己最好也是新的,这样,就值得围绕许多事物开怀畅谈,纵情畅想,乃至热情奔放,兴奋不已,它是对于与一个陌生的女人进行初次长谈的渴望。啊,就这么外出漫游,进入夜境,置一切边界于不顾!我们是永远也不会跳过我们内心的任何边界的……  自然,我没有遇见什么人。我信步而行。我也可能驻足于一个橱窗之前。和女人搭话是一种特殊的天赋,有的人具有这种天赋,有的人就没有。可是我觉得这非常美,外面是傍晚的珍珠母湖,空气如此清新,三月间的这样一个晚上如此柔和,开阔得出奇,又蓝得出奇,一阵叮咚作响的钢琴声高亢扰人,它在静谧的玻璃般透明的天幕下萦绕,或可笑,可笑得那么感人,或肃穆,肃穆得催人泪下,情趣低下,流行歌曲似的,达到极乐境界。可是,我却继续信步徐行,悲哀地走过我无心欣赏的花园。一个厨娘牵着她主人的狗散步,狗儿嗅遍每个角落,而四处还留着最后的一些树荫下的残雪,一小堆过了时的冬天。鸟儿在半明半暗的暮色里唧唧喳喳地叫。那厨娘消失在一扇花园门里。  后来,我脚步沉重地走过森林。  后来,月亮也升起了,它宛如一面铜锣浮悬于一片出人意料而从来无人知晓的沼泽地的芦苇之上,浮悬于一片呱呱蛙声之上,我觉得好像没有走多久,就突然伫立于中国万里长城之前了。  “彬,”我说,“这可真是古怪啊,--这肯定是一种幻觉--”彬微笑着。  ……

编辑推荐

  《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作品(套装共4册)》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代表人物,瑞士最伟大作家,民族诗人,马克斯·弗里施诞辰100周年纪念版,弗里施是一个伟大而启人心智的作家,他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感觉:分析是一种热情的行为,驱动它的是我们对于世界解体的恐惧和对于自身脆弱性的认知。  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作品  《彬,北京之行》  一次想象中的旅行,北京,是梦想的彼岸之城。  《人类出现于全新世》  弗里施:“《人类出现于全新世》是我最喜爱的作品,最接近诗的作品。”  《蒙托克》  评论界认为这是弗里施最重要的作品,创作的最高成就。著名德语文学评论家赖希-拉尼茨基将这部作品纳入了自己的德语文学经典书单。  《蓝胡子》  弗里施的最后一部小说,再次印证了他将写作视为一种内心探索和认识自我的途径的创作态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作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弗里施的非著名小说有两本挺散弹的。《彬,北京之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第一本假借北京,来缘他对遥远国度的憧憬向往,可是写的没有魂,没有故事,也没有寓意,像是自己一个不完整的梦境继续荒唐的走完,中外人物都有还互换身份,不知道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说不清的,才是弗里施最想达到的境界吗,他也许是在创造一个写作方法,看来没有成功。
      瑞士人的生活该是社会福利不错的,衣食无忧,可是精神困顿的很普遍。社会福利的富庶,不代表没有精神危机,作者写的盖泽尔先生的世界,应该称作盖泽尔先生的一天无聊的感受,因为盖泽尔在家里显得很有时间,左手翻着瑞士大字典,右手持一把剪刀,将自己感性的天地诞生,侏罗纪时代、人类的困顿、甚至滚滚的雷声都做了剪裁,并书写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峰象周作人先生的笔法,都是雨天的书,但盖泽尔先生写的不是回忆也不是社会,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自然科学的观察力,而写了一堆生活中的琐事,电视的画面记录、冰箱没电了、存的东西全化了,吃的东西所剩无几,但没多大影响,因为盖泽尔觉得学习还是更重要些,这就是《人类出现于新世》的主要内容,我感觉象弗里施的写作草稿,一些素材的组合,牵起来的只是那个叫盖泽尔先生的人。
      
  •     开始时间: 2012年1月8日 周日 15:00
      结束时间: 2012年1月8日 周日 17:00
      地点: 北京 朝阳区 东直门香河园路1号 当代MOMA北区T2座一层 库布里克书店
      发起人: 楚尘文化
      组织者: 楚尘文化
      类型: 讲座/沙龙
      
      
      
  •   活动介绍
    嘉宾主持:牟森(戏剧导演)
    特邀嘉宾:叶廷芳(翻译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阿 乙(作家)
    马克斯·弗里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瑞士德语作家之一,与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被视为战后瑞士德语文学的象征,拥趸者众多。他最初是以舞台上的成功而一举成名,《他们现在重展歌喉》《中国长城》等剧作的上演,均引起极大轰动。198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将马克斯·弗里施的剧本《毕德曼和纵火犯》搬上首都舞台。无论是其剧作还是小说,中国观众和读者都已相当熟悉。
    2011年是马克斯·弗里施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德语界的文学泰斗,楚尘文化出版了他的《彬,北京之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蓝胡子》《蒙托克》等四部久负盛名的小长篇,并于2012年1月8日联手瑞士卢加诺市政府暨瑞士大使馆,于北...... 查看全部 »嘉宾主持:牟森(戏剧导演)
    特邀嘉宾:叶廷芳(翻译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阿 乙(作家)
    马克斯·弗里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瑞士德语作家之一,与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被视为战后瑞士德语文学的象征,拥趸者众多。他最初是以舞台上的成功而一举成名,《他们现在重展歌喉》《中国长城》等剧作的上演,均引起极大轰动。198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将马克斯·弗里施的剧本《毕德曼和纵火犯》搬上首都舞台。无论是其剧作还是小说,中国观众和读者都已相当熟悉。
    2011年是马克斯·弗里施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德语界的文学泰斗,楚尘文化出版了他的《彬,北京之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蓝胡子》《蒙托克》等四部久负盛名的小长篇,并于2012年1月8日联手瑞士卢加诺市政府暨瑞士大使馆,于北京库布里克书店举办马克斯·弗里施作品发布会。
    嘉宾简介:
    牟森,男,著名戏剧导演。主要作品:《0档案》、《与艾滋有关》、《红鲱鱼》、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等。
    叶廷芳,男,著名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留任助教后,于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德语文学研究至今。先后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本所学术委员;中国作协、剧协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理事,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国际歌德学会荣誉会员。主要著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动》(随笔集)、《遍寻缪斯》(散文集)、《不圆的珍珠》(随笔集)《扬子-莱茵――搭一座文化桥》(随笔集)以及学术论文近百篇;有译著《迪伦马特喜剧选》、《溺殇》、《卡夫卡传》(合译)与卡夫卡作品等多部以及编著《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德语国家散文选》、《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德国书话》、《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合编)、《外国名家随笔金库》、《外国百篇经典散文》、《外国文学名著速览》、《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大师群像》等30余部。此外有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有关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阿乙,男,本名艾国柱(Ai Guozhu)。1976年生于江西省瑞昌县一个乡村,幼年随家先后搬迁至城镇和县城。1994年考入江西省公安专科学校(警校)。1997年毕业,并被分配至瑞昌的一个偏远乡镇做警察,2000年前被调入县城公安局。2002年后,仅仅为着从封闭的家乡逃离,他放弃警职,先后到郑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给报馆打工。2008年开始写小说,当年被牛博网(bullogger.com)创始人罗永浩发现,在罗永浩的扶持下,于2008年底出版短篇小说集《灰故事》。2010年,阿乙开始活跃在文学网站今天论坛(jintian.net),并被诗人北岛发现,后者两次将阿乙的作品以专辑形式发表到他主办的杂志《今天》(Today)上。2011年,《今天》杂志刊登阿乙的第一个长篇小说《猫和老鼠》(Cat and Mouse),这篇小说将在2012年初出版单行本。北岛说:“就我的阅读范围所及,阿乙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他对写作有着对生命同样的忠诚与热情。”在2010年和2011年,阿乙还先后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鸟看见我了》和随笔集《寡人》。阿乙的作品还先后在《天南》(Chutzpah)、《人民文学》、《当代》、《文学界》、《时尚先生》中文版(Esquire China)、《新世纪周刊》(Caixin Century)、《百花洲》、《美文》等刊物发表过。2011年,阿乙以小说《意外杀人事件》获《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奖。阿乙写了很多罪案,但他否认自己是侦探小说或者推理小说作者,他从不为利益和市场写作,他觉得自己是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等作家构建的文学河流的跟随者。《南都周刊》认为:“阿乙所有的写作都是在指向一个主题:在边远小镇喧嚣的背景下,一个个生命是如何违逆生活平庸的本质,与孤独抗争,而最终又如何殊途同归地死于失败。”而评论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阿乙的写作展现出了一个更远、更大、更隐蔽但更真实的中国。”阿乙的小说里没有一个英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