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名声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作者:安妮·史蒂文森  页数:464  译者:王增澄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苦涩的名声:西尔维亚·普拉斯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从成长的点滴到影响其成长的点滴,从个人与社会、心理与现实、环境与性格诸方面入手,研究了一个诗人、一个年轻母亲、一个为名利所鼓舞,一个为情感所伤害的人的“形成”过程。

书籍目录

引言作者按语序言第一章 要成为受人极度崇拜的偶像式的姑娘(1932-1949)第二章 负笈史密斯学校(1950-1952)第三章 涉足城市、备极艰辛(1952-1955)第四章 刻意追求(1955-1956)第五章 激情和花季(1956-1957)第六章 不平静的缪斯(1957-1958)第七章 伊莱克特拉魂系杜鹃花路(1958-1959)第八章 祝贺生日的诗篇(1959)第九章 孕育中的《阿丽尔》(1959-1960)第十章 预兆(1960-1961)第十一章 自我中心的特征(1961-1962)第十二章 功成名就(1962-1963)尾声附录一 追忆青春年华――特德和普拉斯在剑桥的前前后后(卢卡斯?迈尔斯)二 遭受天谴的人――忆西尔维亚?普拉斯(迪多?默文)三 忆念西尔维亚?普拉斯和特德?休斯1962年爱尔兰西部观光之行(理查德?墨菲)译后琐语补记资料来源和注释志谢索引

编辑推荐

  西尔维亚是那些已经进入永恒的伟大英语诗人之一,因其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诗篇留名于世,又因其与另一位英国诗人休斯情感变故自杀的戏剧化人生而成为西方,特别是英美文学界一个长久的话题。这位颇受争议的女诗人所引发的文学与非文学的问题之丰富、奇异出乎一般人们的理解之外。  作为美国有史以来继艾米莉·狄金森和毕晓谱之后最重要的女诗人,西尔维亚的影响家喻户晓。她的诗作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有翻译介绍,是中国当代诗歌阅读中的重要人物,亦是许多已在汉语诗歌写作中颇有建树的中国诗人的偶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苦涩的名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Bitter Fame》是一个英国女人为一个美国女人写的传记。
      
      
      
      英国女人很严肃,她用最客观的追踪和调查重现了美国女人一生的故事,文风严谨,直接叙事,力求还原每个细节。
      
      
      
      英国女人叫Anne,很英式,很严肃,笔调很冷,很利。像一个答录机,完整的追记着点点滴滴,不夹杂任何个人感情和评论。
      
      美国女人叫Sylvia,很美式,很任性,性格很怪异,不过我懂得。她赋有天才,又怀有神经质,热情,浪荡,孤独。她像田野里的风。
      
      
      
       《苦涩的名声》是标准的人物传记,作者严格尊重事实,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调查。也由于是连续不断的平实记叙,使人缺乏耐心继续阅读。这种文体是那些已经对传主有一定了解和喜爱的人所推崇的。由于没有笔者个人情感的解读,使得内容更加客观完整,也不会束缚和左右读者对传主的理解。更不会产生误读和不同见地相冲突的尴尬。但同时,恰恰由于少了感性议论,使得对不了解传主及其作品的人来说,这本书缺乏了许多阅读价值,读起来颇有些乏味沉闷。这也是英国人一贯的笔调。用这样冷冰冰的笔去记录Sylvia天才的越轨人生,难免有些冷酷无情的感觉。
      
      
      
       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不允许作者自我意识与情感的抒发,同时对作者的学术能力要求很高。英国女人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棒。从附录的几十页就可以看出,连朋友间类似于“亲爱的”、“天才的”这样的形容都有据可依,可想作者对作品的认真态度和努力。
      
      
      
       用英国人的严肃去记录美国人的自由,我觉得对双方都是一种委屈。总觉得,Anne怎么能真正理解Sylvia?她们完全是两类不同的人。传记写作者和自由诗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她们的性格中主流的部分截然相反,一个传统严肃,一个放浪不羁。可是在前言中,Anne为Sylvia写的那句话,或许是全书中唯一一次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
      
      If you can't give me love and peace,then give me bitter fame..
      
      
      
       就是这句话,让我觉得,Anne怎会不懂sylvia?她只是不能够,从回忆中将她解救,于是干脆,一言不发。用冷,去重视记录她的狂爱和寂寞。然后,或在书稿完成时,叹息一声。
      
       或许,只因是女人。就算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只因是女人,她才对她心心相惜。
      
      
      
      Sylvia是自杀而死的。两个孩子在楼上。她在楼下。直至最后一秒,她仍没有感受到Love。或者死亡,能够带来一些宁静。
      
      如果两样都没有,天才只能选择名声。
      
      如果可以得到,我想她会选择平凡。
      
      
      
      If you can't give me love and peace,then give me bitter fame.
      
      
      
      如果都不能够拥有,最起码怀有一些希望吧,那也是好的。
      
  •     1932年10月27日,一个“身体健康、体重8磅的女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敦城一家医院诞生了,小女婴的父亲是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专门致力于蜜蜂的研究。而她的母亲则是她父亲的一名积极上进的学生。他们不会知道,这个小女婴日后会名声大震,也不会知道,她在三十出头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小小的刚刚诞生的生命就是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她被认为是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晓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
      
      西尔维亚8岁那年,她的父亲因糖尿病去世,父亲的去世和葬礼给西尔维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这些场景还要反复出现在她的诗作里。
      
      15岁时她的一组诗歌让她的中学英语老师大为惊讶,西尔维亚有些欣喜若狂,但那一首诗却是她初尝痛苦滋味的体验。
      
      我想我的感情不会被伤害
      我想我一定会
      对痛苦无动于衷
      不受内心痛苦或者愤怒的影响
      
      1949年西尔维亚即将高中毕业,她象所有初长成的少女一样对前途充满了期待和不安。但在她的心中涌动的更强烈的是出名与成功的欲望。
      
      斯密斯学院为西尔维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她在报纸上发表了她那些早熟的诗歌,写了50个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夏天将不再重来》得以发表,这为她赢得了15美元的稿费和最初的仰慕者,与此同时,她对性开始有一种“可以预料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性之初体验,而没有人知道她内心最深处的困惑与迷茫:
      
      “假如你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那毕竟是现在的组成部分,你最好还是摆脱‘现在’这一空虚的外壳,以自尽了之。”
      
      “不过生活是孤寂的,任凭所有的麻醉剂,任凭……,也都无补于排除萦绕在心际的孤寂。”
      
      1953年,西尔维亚遭受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崩溃和身体的伤痛,在1963年自杀身亡一个月前以笔名维多利亚·卢卡丝出版的自传性小说《钟形罩》中,她描绘了生命中的这一时期,但她最终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剑桥。
      
      西尔维亚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新汉姆学院。1956年,她在那里遇到了诗人塔德·休斯,也就是她未来的丈夫,爱的火焰被点燃,同时也让她深感不安:“我已极端地坠入爱情里,这只能导致严重的伤害,我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最硕大最健康的亚当,他有着神一般雷电的声音。”
      
      他们又后在美国,英国工作生活,儿女先后出世。西尔维亚最初的担忧变成了事实,塔德·休斯移情别恋,这把她再一次推出崩溃的边缘,虽然塔德·休斯移情别恋有太多的值得理解的理由。
      
      但就是崩溃前夕的痛苦的煎熬一下引发了西尔维亚那势不可挡的创作激情,象压抑太久的性,找到了爆发的机会,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普拉斯创作了四十首有关愤怒、绝望、爱与复仇的诗。这些诗歌为她赢得身后大名。1962年10月到11月间,她每天拂晓便起床动笔,象听写一般,不可思议地一行行地写下去,如《蜜蜂会议》、《针刺》、《爸爸》、《拉扎勒斯女士》、《爱里尔》、《死亡与陪伴》,以及她为幼子所作的催人肝肠的《刻痕与烛台》和《黑夜的舞蹈》。
      
      她利用白色和红色两种颜色来传达她设想的死亡和复活:
      
      我任何花也不要,我只要
      朝天躺着,两手空空
      
      
      也许在一个诗人的眼里任何一个人的不幸只是个体性的,当一个诗人下了从容就死的决心,他就用一扇门把世间及世间的一切关在了门外。他的情感,体验,经历,身体,心灵都也只成了他自己的私有财产,与任何人无关,他会用这些做一个刚好适合自己的床,然后自己不紧不慢地躺进去。
      
      1963年寒冷的冬季,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在伦敦自杀身亡,死前没忘了做一下保护,不让煤气泄露到孩子们的房间,并在他们的床边丢放了食物,那一年,她年仅31岁。
      
      在她死前创作的诗作《边缘》里,她这样写到:
      
      女子人性完美
      她的尸体
      显现出她成就的微笑
      一个希腊人命运的幻觉
      随着她的宽松外袍的饰带在飘拂
      
      她在身前就能凝望自己死后的景象,就象它只是千年前躺在花环里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幻象。死并不是死,也与痛苦,绝望无关,它只是心甘情愿的自我熄灭。
      
      而她留下来的那些让人不安的诗只是墓床前的浅吟低唱。
      
  •   想看她的钟形罩
  •     在她死前创作的诗作《边缘》里,她这样写到:
      
      女子人性完美
      她的尸体
      显现出她成就的微笑
      一个希腊人命运的幻觉
      随着她的宽松外袍的饰带在飘拂
    這翻譯也太差了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