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页数:193  

内容概要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发明,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互联网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基础性科技发明之一。据最新调查显示,互联网已覆盖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民超过15亿。我国网站总数287.8万,网民2.98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问世和应用,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巨大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互联网不仅具备通讯功能,而且具备媒体功能。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有着开放度高、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加剧了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社情民意和思想动态也更集中地在网上反映。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述
 一、 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类型
  (一) 网络舆情的内涵
  (二) 网络舆情的类型
 二、 网络舆情的表现途径
 三、 网络舆情的结构和变动
  (一) 网络舆情的结构
  (二)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
  (三) 网络舆情的变动周期
 四、 网络舆情的特性和环境因素
  (一)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性
  (二) 影响网络舆情的环境因素
 五、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演变
  (一) 网络舆论的形成
  (二) 网络舆论的互动
  (三) 网络舆论的变化
第二章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要求
 一、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一)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内涵
  (二)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特点
 二、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 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二) 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三) 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掌握宣传舆论工作主导权、增强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性的需要
  (四) 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三、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一) 服务大局、服务决策
  (二) 关注大事、把握大势
  (三) 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四) 灵敏高效、快捷畅通
  (五) 把握规律、与时俱进
  (六) 掌握新知、探索前沿
 四、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 重大决策部署类网络舆情信息
  (二) 经济发展类网络舆情信息
  (三) 社会热点类网络舆情信息
  (四) 突发事件类网络舆情信息
  (五) 宣传思想工作类网络舆情信息
  (六) 社会思潮类网络舆情信息
  (七) 重要境外涉华类舆情信息
  (八) 互联网发展类舆情信息
第三章 网络舆情信息的发现和研判
 一、 发现筛选
  (一) 发现和筛选的标准
  (二) 发现和筛选的主要方式
  (三) 发现和筛选的“四眼法”
 二、 动态跟踪
  (一) 动态跟踪的对象
  (二) 动态跟踪的方法
 三、 分析研判
  (一) 分析研判的基本要求
  (二) 分析研判的主要方法
 四、 传递报送
  (一) 传递报送的具体要求
  (二) 传递报送的主要方式
  (三) 传递报送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四章 网络舆情调查
 一、 网络舆情调查的方式
  (一) 网上问卷调查
  (二) 网上议题设置
  (三) 电子邮件调查
  (四) 网络会议调查
 二、 网络舆情调查的过程
  (一) 前期准备阶段
  (二) 调查实施阶段
  (三) 撰写舆情报告
 三、 网络舆情调查的优势和问题
  (一) 网络舆情调查的主要优势
  (二) 网络舆情调查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网络舆情信息的编写
 一、 网络舆情信息的编写要素
  (一) 逻辑结构要素
  (二) 形式结构要素
 二、 网络舆情信息的编写要求
  (一) 选题要求
  (二) 内容要求
  (三) 材料要求
  (四) 数据要求
  (五) 语言要求
 三、 网络舆情信息的编写技术
  (一) 制作醒目标题
  (二) 区别不同类型
  (三) 重视信息摘要
第六章 用互联网新技术推进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一、 互联网新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一) 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二) 互联网新技术的特点及影响
  (三) 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 互联网新技术带给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机遇
  (一) 有利于呈现和把握网上社情民意
  (二) 有利于搜集和整理网络舆情信息
  (三) 有利于分析和预测网络舆情走势
 三、 互联网新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挑战
  (一) 增加了网络舆情信息的复杂性
  (二) 冲击了传统舆情信息工作的方式
  (三) 加大了防范和处理有害信息的难度
 四、 增强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主动性
  (一)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创新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二) 增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的技术素质
  (三) 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后记

章节摘录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  认识了网络舆情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  1.影响个别舆情形成的要素  个别舆情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三个要素。①  第一,特定公共事件或话题是个别舆情形成的诱因和依托。个别舆情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某些公共事件或话题的出现及传播所带来刺激的结果。尽管社会公共事件与话题每天都存在,但是,并不是所有事件与话题都能刺激起较大的舆情。具有下列几方面特点的事件或话题容易成为个别舆情的诱因:反映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或矛盾;与某个时间点上社会发展的特定诉求相契合;与社会公众在特定时期的需求与利益相关;在思想或认识上具有较大的争议性,等等。网民正是通过参与具有以上这些特点的事件与话题的讨论,才有机会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并展开互动,并由此形成网络个别舆情。  第二,个体意见倾向是个别舆情形成的基础。网民个体在获得公共事件的信息后,会形成自己意见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与个体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等多种背景相关,也与个体的价值观有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可以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比较权威和专业。
  •   本来没准备买这本书的,一次性买了好几本网络舆情方面的书,论条理性、研究深度,都数这本不起眼的09年的书为胜了。很受用,很庆幸看过此书,作为相关工作者,一定会有所收获。
  •   打开了视野
  •   很好的书。。。。。。。。。。
  •   书很不错,都是些实务性的,有针对性。
  •   有点象教材
  •   宣传、教育、管理、研究部门的人员要看看,挺有启发性的。
  •   快递员送货很及时,服务也很好,五星好评!
  •   从舆情的意义到如何操作,都很具体,确实是一本实操性比较强的书。
  •   是我所需要的书,正在看。
  •   仍有指导意义。
  •   内容有点简单了,和其他的几本同类的书比,还是有些粗糙
  •   印刷字体非常大,整本书的内容还是官方化比较严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