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出版时间:2002-08  出版社:人民日报  作者:[日]大江健三郎著  译者:于长敏,王新新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工作搭地铁回来,需要用掉一个小时,回来感觉累想睡,洗手间热水器慢慢蓄好热水,只躺了休息一会儿就起来去洗手间洗澡,在洗澡的间隙想到要把这本书看完,这几天都在下午回来的地铁上看,觉得如果今天夜里没有把书先粗读一遍,做不来其他的事情。
        
         把头发擦干,北京又突然其来的冷空气,穿上冬天轻薄的保暖衣服下着尤文图斯球队短裤,播放The Cure的《Wish》(1992),很久没有听新的唱片,“爵士乐不适合,尺八也不适合,村上春树适合爵士乐,川端康成适合尺八,大江健三郎?实在没有特别合适的,Wish。”洗澡完毕就决定打开Wish来阅读剩余一百四十多页的小说。
        
         1)关于评论。在我看起来,评论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希望自己尽量去避免用“还行”,“还不错”,“唉,那个书啊电影啊唱片啊,还可以哦”,这样的表述。除了大部分人不是要必须做评论的工作,大部分人大概是把这些作品当做消遣,先讲讲专业做评论的人。
        
         例如学文学的学表演的学音乐的人,一般都会接触到很多作品,可能喜欢沈从文胜过茅盾,喜欢老舍胜过巴金;喜欢蔡明亮胜过杨德昌,喜欢黑泽明胜过小津;喜欢巴赫胜过贝多芬,喜欢肖邦胜过舒伯特。不管是作业还是工作谋生的活计,要做许多的评论。只是不知道他们(非专攻英国文学的人)在做狄更斯作品评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对一部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也要做一个评论,自然后者发生的概率是极小的。可能有人会说:“我还看不完狄更斯,哪里有时间去关注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可能他们也会冒出来一些对狄更斯作品的类似“还行”,“还不错”,“唉,那个书,还可以哦”之类的评论。
        
         我的问题是,学文学的人研究文学的人,找经典来看少读不读第二流或者第三流的作品自然不会错,节点在于那么多写作的人,几个是狄更斯?几个是大江健三郎?又为什么那么多做文学学习和研究的人,都去看狄更斯或者类似狄更斯那么好的作家的作品?那么另一个节点是,以学习研究文学专供评论的人,又有几个可称评论界的狄更斯、大江健三郎呢?当对于作家的尊敬不自觉少了以后,就容易放出“还行”,“还不错”,“唉,那个书,还可以哦”之类的评论。如果再沉痛点儿,他们没有看的作者,那些都够不上“还行”,“还不错”,“唉,那个书,还可以哦”之类评论的作者,事实上他们中间有很多人要比评论者本身谨慎许多杰出许多,可是那些作者大都没有说话哦。这与“知易行难”不无类似意思,说说话要比做做事轻易许多。
        
         评论自然很重要,也会变得很谨慎,再到大部分从事金融市场医科农产品制造计算机等工作的读者观者听者,就更容易冒出“还行”,“还不错”,“唉,那个书啊电影啊唱片啊,还可以哦”之类的评论。或者这些评论还是相对慎重的,大放厥词的旁观者也很可观。
        
         反过来,当他对狄更斯或者大江健三郎的重要作品说出类似的话,想想让狄更斯或者大江健三郎去评论短评他们小说读者的工作的时候,读者会作何感想?
        
         狄更斯,大江健三郎会来评论我们吗?
        
         真的会吗?
        
         就算会,就算他们会对着我们邹眉头不说话。
        
         也只是因为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们没有。
        
         我们多辛苦啊,为了生计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写东西的更应该知道这些吧。
        
         他们是因为时机机缘好,所以才做了一些事情。
        
         ......
         ......
         ......
        
         狄更斯,大江健三郎哪里有时间来看我们的工作成绩啊(如果有成绩的话)!
        
         ......
        
        
        2)暧昧的日本的我。这是大江健三郎一个演讲的题目,比之川端康成的《美丽的日本的我》,就好像今村昌平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大江和今村都是后辈,而对先辈提出了一些批判。
        
         就像一个写作的人对另一个写作的人的批评一样,总的来说要比旁的人批评中肯得多,因为同业评论的同时自然会观照自己的东西,说话会变得谨慎严肃。
        
         《万延元年的Football》,几几乎没有关系到一个永恒的主题——恋爱,关系到另外一个永恒的主题——批判,或者说反思反省。沉痛的批判,反思,反省,基于作者自己家族日本人自己民族的沉痛批判,反思,反省,而不是对于书中的朝鲜人和美国人的批判,反思,反省。主人公从东京返乡,一个不复杂的故事生出记忆,梦,诸多事件的交驳,让我生出一种悲哀的无力感。
        
         小说可以这样写,小说可以那样写,大江健三郎在尊敬川端康成的同时批评,但对村上春树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村上在《1Q84》里慢慢倾于一些大江小说的主题也慢慢生出了一些无力感,因为不是村上特别擅长的地方,就像穆时英和徐訏想要往沈从文和老舍靠近一些一样,是很沉痛的事。
        
         而这种沉痛的事,需要我把这本小说再翻来翻去细细读两遍。
      
      写于2012-03-22
  •     读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你会时不时地觉得有必要换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这个世界,任何事情在适当的角度观察之下都会呈现出令人觉得幽默的一面。
      
      而不仅仅发生在幽默背后的事情是,突然发现这个熟悉的世界变得这样陌生,充满悲凉和失望,伴随这种思索而来的便是不尽思考,是否真的具有两面性呢?还是自己的任意武断臆测?
      
      那片违背开垦的大地满怀期待地张开双臂拥抱等待。
      
      这里的人们用一生的时间等待山林里的树木成材,再用遥远的声音唤起那些悠长的年轮对于童年的记忆,村口小卖店的老板不断在悠长的汽笛和撕裂的马达声中平静地等待,山村夤夜便在岁月的沉淀里展开了喧嚣的孤独。
      
      --May 10
  •     高中时因为寝室中台灯没电,所以拿着mp4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看完这部二十几万字的小说。写黎明早晨“我”从难以回忆的“热切”中醒来,意识到弱智的儿子,颓丧的妻子,自杀的友人于我诸多的打击,苦闷难耐,跟从美国回来的弟弟鹰四一同回在大洼地的老家,目睹鹰四模仿万延元年时曾祖父的弟弟一样策划一场袭击朝鲜人开的超级市场的暴动,最后聆听鹰四埋藏心底的真相的故事梗概。主要写了鹰四这一个纵容自己感性冲动和理性带来的深深负罪感所杂糅的矛盾性格。由于他乱伦导致妹妹自杀于他心中激起的难以抚平的创伤促使他蔑视他的世界,有冲动去死亡又渴望苟延残喘,因而独特异乎常人的将自己的人生安放在模仿曾祖父弟弟以及S兄的暴动中膨胀的生命状态。但鹰四不是一味脱离地心束缚,那里还有一根带有他对妹妹强烈负罪感的纤绳将他拉住,如一只风筝迎风飘荡。他想根本地逃离大地,唯有一死扯断对世界的联系。当然故事中还有许多配角如山中的村民这一个愚昧如巨大笨重的木船一样的整体,随海浪漂浮,最重要还是塑造了鹰四这样一个谈不上悲剧只能说是比较不一样的生命体。
       ——2011年3月13日于余姚
      当日后回想起这部作品时,虽记得言语晦涩,却难以言表的喜欢它,难道是高中那两周晚上的时光澄净了这部小说?上次跟人聊起这部小说来时说:印象最深的那一部分还是“我”在开头描写自己友人死亡的方式——打完飞机,身上全是精液,黄瓜插在屁眼里在浴室中裸身死去。我想这不啻是对生前人世间种种束缚的反抗,以这样的方式死去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无疑是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但换种角度看,假若连死也不敢放肆地死,那人生也是被束缚至窒息的状态,极度悲哀的一件事。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一直在被生活强暴,不可逆转地朝着既定轨道走去,踏出反常的一步也许结果不见得好,就如友人的死亡方式,可是这件事意义在于生命应当是由自己的内心来掌握的,它是对生活强暴的一种反抗,而这个是友人迸发出最后的生命之光而做出的决定。其实小说开头讲的这件事就是通篇的主旨:走那条注定失败的路,只是因为寻求一种自我支配感所带来的生命的自尊。
       ——2013年3月31日于宁波
      
  •     你有没有算过,你究竟说过多少次“从明天起,有个新的开始”?这是一笔只用火柴就能算清的账,但即便你拿着计算器也无法得到答案。我们的思维系统使得每次“新的开始”都把过去的“新的开始”覆盖,甚至自动清零。直到有朝一日,系统出现故障,使用痕迹毫无征兆地恢复,那些被你用连自己都记不清的密码锁住的记忆尽数堆砌在硬盘,显露在桌面,你才知道,原来那些让自己抚掌大笑或双眉紧锁的往昔不过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骗局。
      
      我们奔驰在通往未来的道路,说一切都应为之退步。当我们将其捕获并且征服,蹂躏并享受着它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舒服,却发现怀中不过一片冰凉的虚无。慷慨激昂的陈词让你腹中的啤酒酿成泪滴,你说一切都没有意义,你说过去跑得太狼狈,你说“从明天起,有个新的开始”。
      
      你拉来几个朋友,喝着啤酒,吃着烧烤,痛斥自己过去的无耻,或夸耀自己过去的坚毅,不过是为了让人对你举起酒杯,说一句:“你现在进步可真不小!”或“你过去活得可真不易!”举杯人是你最好的朋友,是你可耻的过去的见证者或可耻的现在的粉饰者。在他举杯之后,其他人也纷纷举杯,献上同样的话。于是,他们成了你的新朋友,成了你下一阶段的“可耻的过去的见证者”或是“可耻的现在的粉饰者”。这动人的场面发生在你又一次立言“从明天起,有个新的开始”之后。
      
      违背人意的是,那能够割断历史记忆的未来只存在于意念之中。即便你皓首苍苍,也无法割断那段光着屁股尿床的往昔。未来是连接在你的辗转难眠与夜夜春宵之间的煎熬,它绝非在某个路口等着你,任你尽情撒放关关雎鸠的窈窕淑女。当你转弯,转弯,再转弯,终于如期而至在那个路口,却发现墙角堆积着过去的一切,有条理的、乱如麻的、褪色的、浸湿的、发霉的……你突然觉得周身骨格被轮回得粉碎,只好疲惫地说:“从明天起,有个新的开始。”
      
      这时,我们需要的只是在别人投来木瓜或木桃时报之以一脸沧桑和一眼冷漠。于是,我们站到沙漠之巅,怆然而泣地望着悠悠天地,念着多少古之英豪也曾踩踏过自己脚下这块沙土。我们绝不愿相信,脚下的沙漠从眼球跃到大脑的一瞬就已几经变换,更何况是几度物换星移之前的古人。我们只将注意力投向身后那串长长的弯曲的脚印,即便我们早就忘了自己从哪里出发。
      
      就这样,我们有了历史,有了回忆录。历史是被诠释和创造的,回忆录不过是被我们删选后又加以重写的日记。要说那是用来欺世盗名的,则言之过矣。并非每个人都长久怀着欺骗世界的宏愿,但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做着欺骗自己的勾当。这种勾当需要卓越的智慧与娴熟的技巧。一旦面纱被无礼地掀开,就会赤裸裸地露出真相。
      
      我们曾以为自己是沙漠,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颗沙,即便我们是站在山巅,最接近苍天的那一颗。我们从天南海北纷纷赶来,聚居在一起,堆成沙漠。沙漠既成,我们便在沙漠之风的催促下给身后的沙粒让路,滚到下一个天南海北。我们迟迟不敢说出的真相只是我们身前还有古人;我们久久难以面对的意义不过是我们身后还有来者。
      
      从明天起,有个新的开始。别忘了,你此刻耗费着的是古人的明天,你的明天还会是你的吗?
  •     如果拿给L君的话,他一定会说,这部小说是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因为它几乎提供了一个标本式的,不合情理的追魂案例。当然,因为我比较不喜欢拿这些条条框框去套在一部小说上面,所以L君估计会笑话我的。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是一部非常大江风格的小说,比方说,特定的犀利的冲突,偏激的多重理解,追问式的主线索,锋芒毕露的比喻,等等。总之,作为情节来说,它是相当吊诡的。如果要总结一下,那大概可以这么说,这部小说讲的是兄弟俩(我——蜜三郎和弟弟鹰四)探究百年前曾祖父与曾祖父的弟弟两人间一场戏剧性冲突的谜底的故事。当然,这么一讲,其暗中设置的对应关系是一目了然的。“我”选择的是曾祖父那种平静的人生观,而鹰四则始终希望以自己一手策划的暴动来再现(re-present)曾祖父的弟弟的精神情怀。这种再现讲成一种仪式是可以的,不过鹰四以这种再现最终想得到的是自我追问的完满解答。故事的结尾急转直下,一方面鹰四的自我追问即使得到解答,却远不能称为完满;另一方面“我”在鹰四死后方才发现,曾祖父的弟弟在万延元年的暴动后也选择了克制清澄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如果鹰四是希望复制曾祖父的精神寄托以求自我完满的话,那最后谜底的揭晓无疑给了他的追问之路最大的打击,也使得并不赞成他的 “我”追悔莫及。
      
      当然,故事远非这么简单(大江一向喜欢写极其复杂的故事),其中反复出现的某些镜头都富有相当真切的隐喻的意味。比如把脸涂成红色,全身赤裸,肛门处插入黄瓜上吊而死的“我”的友人等,始终不曾做出明确的解释,但其象征意味是相当浓的。如果套用格尔兹的话来说,那么,本来希望以一出仪式来升格自我的鹰四却沦入历史与政治的深度游戏漩涡中,其追问的答案也不过成了空谷的回音般,似有似无。
      
      然而,大江的口吻却并不是嘲弄的,而是开放的。他始终以探求的目光掠过每一行文字,以怀疑以犹豫的口气诉说。应该说,故事由寻觅友人的自缢为开端,却以一个深沉的,有关人生的意义之获得为终点。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寻找人生的意义有无数种方式,但生命之解脱-精神之重蹈却是一个满新的可能。因此,有关“我” 和鹰四的兄长(S兄)的死才被预设成数种可能,而“我”的妻子也在由“我”而转向鹰四的同时逐渐获取重生的机会。
      
      大江的文字是锋利如刀的,其展现场景断面的能力无与伦比,而其如实还原感觉(其实这种貌似最真实的感觉未必“如实”)的笔力尖锐到逼人后退的地步。尽管其叙事的节奏感似乎不能算相当的好(在我看来),但我仍倾心迷醉。大江健三郎是如此伟大。
      
      2006-09-11
  •     作者通过把写作小说当作画地狱图而得到一种抽离的解脱和解剖的快感。小说形式感浓重,倾于暴力美学。“边缘人”的定位和描述和传统的日本美学思想相承合。
  •      大江健三郎先生,讲故事,蜜三郎与其弟的回乡,.漂亮的结构,亮漂的描写,摆脱了早期方向,转而寻找另一种神奇.。
  •     邱雅芬的翻译相当好,回归了大江健三郎的极具特色语言叠句。别的不多说了,Football的映射太沉重,并不适合年轻人的读书的快感,有些类似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   看得好费劲 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   词太堆砌,不清丽爽朗,不过还没看完,不能谬断...
  •   并不适合年轻人的读书的快感...
    我果然是个年轻人
  •   这本书主要是对背景知识了解不多,无法站在一个透彻的角度思考
  •   译的很好,虽然是读起来有些费劲了,甚至让我以为我的阅读能力下降了。是不是因为我太年轻了才觉得不能很好理解,只明白了作者点明的东西。不过这个阅读过程是很奇妙的体验!语言很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