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2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中国海关  作者:当年明月  页数:27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在我第一次接触历史的二十年之后,我开始动笔,写下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写给我自己,也写给所有喜爱历史的人。  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为了文章的流畅,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好了,就此开始吧。

内容概要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并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第二章 等待中的朱棣痛苦第三章 准备行动第四章 不得不反了!第五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第六章 朱棣的对手第七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第八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第九章 帝王的烦恼第十章 帝王的荣耀第十一章 帝王的抉择第十二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第十三章 纵横天下第十四章  天子守国门!第十五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十六章 帝王的财产第十七章 生死相搏第十八章 最后的秘密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叔叔的威胁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么,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的判断告诉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朱允炆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型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在行,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因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建文的班底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第一个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也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第二个人  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含九年)没有过任何过失的,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突破1000万册,建国60周年以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朝那些事儿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8条)

 
 

  •   没看到《明朝那些事儿》之前,对历史的印象还停留的中学阶段。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非常之无聊,非常之死板。
    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寝室有一个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哥们,开始我觉得很奇怪,很不理解。觉得这哥们比较异类(因为我们是学工科的,学工科的人喜欢历史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因为,我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但是囊肿又比较羞涩,没那么多银子买书,正好他看完了,我看他看的很来劲,索性就像他借来看看~
    这本是第二部,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讲的是永乐皇帝~
    这哥们大家都知道是篡位来的,所以他的有些决定是比较奇怪的。
    也得益于他,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可以让我们这些后来大锤特吹的事迹才得以实现。文章的语言诙谐幽默,但都有理有据,绝不像电视里的什么秘史啊~戏说啊什么的那么让人蛋疼~
    看过之后,定会感叹,原来历史真的可以很好看!
  •   对于明朝来说,当年明月对于现代明朝的普及可谓是起到了重大意义。
  •   第二部呢,不错的非常好看,比第一部精彩。谢谢当当网。
  •   想买这版的全集却没买到,没办法一本本集齐的,写的相当相当的好。当年明月是用时间和心血写历史,而我是在享受历史。
  •   看完前两部对元末明初的历史又有了新的观念:朱元璋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治理国家的好皇帝,而且似乎疑心过重;朱棣谋权篡位取得天下,虽然登上皇位的手段不怎么光明,但却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东西!
  •   书挺好看的,本想买一套,谁知道买来买去变成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反正能看。经过比较后发现,所谓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差别在于每本收录的内容章节有差别,有些多一点,有些少一点,所以比如说同为第二部的话,可能这个出版社第二部的后面几章的内容,其实就是其他版本第三部的开头部分而已。这个版本的封面设计个人是不太喜欢啦,绸缎面,太亮,字印在绸面上感觉不太精致,会着墨不匀。纸质偏硬。
  •   这次书好久才到 帮别人买的 好不好不清楚 但第一部我自己买了 还可以
    虽是填的要我带书的人家的地址 但他隔三岔五跟我说书的事 还说自己不在家 要我去他家帮他收 貌似我就是闲人一个 被他弄得崩溃
    还好刚才总算收到了 下次不敢帮他买了 一个星期买三次 我就纳闷了干嘛不一起买 搞得我天天看快递的流程 这种整法谁受得了
  •   其实是卖给朋友的生日礼物,送出去之前自己翻阅了一下,原来真的很好看~好通俗,没有想象中历史书的那种沉闷,很吸引人~~~
  •   喜欢当年明月写的这书
  •   看了这部书终于知道了朱棣是篡位的啊
  •   看完第一本,现在是第二本,很好看
  •   用很直白的语言来叙述明代历史 很好
  •   很不错的一本书!轻松了解历史!
  •   非常好看的书!值得推荐,正在看。
  •   买了全本,不多说,经典在不言中
  •   本人最爱看的一本
  •   之前买了平装的第一本,内容还行,可以一边看一边傻笑,考虑继续看这套书,发现有这么个精装的版本,收到书后是我当当购书以来最满意的一次,书本印刷真的不错,如果有想收藏的朋友这个版本我强烈推荐
  •   不过觉得纸张没学校图书馆的正,仿真的吧?
  •   早知道这本书,一直没买,儿子先网上读,他觉得好,就下单买下。真的挺好的,他一口气读完。又把精彩片段反复的读,还读给我们听。
  •   打算买全了
  •   写的很好,只是没买齐全套
  •   孩子很喜欢,文章写得好.
  •   我儿子上初二,非常喜欢这本书,可以说爱不释手。
  •   是和第一部一起买的,质量很好,会买下去的
  •   很喜欢这本书,想买很久了,喜欢读这种纸质很好的书,特别有感觉
  •   大人孩子都抢着读,同学也借着读。
  •   包装有点简陋,但书没有坏,纸张不错, 整体还不错!
  •   好,给同事带的。
  •   还可以,很好。买给朋友看的
  •   给朋友的孩子买的,应该不错。
  •   不错,很喜欢,值得多读的书
  •   好漂亮的书
  •   未拆封,买了两本送给爷爷看。外封装很有意思,有圣旨的感觉
  •   老公喜欢,也可收藏
  •   黄色封皮,感觉像丝绸的,字体大小合适。 经典
  •   文笔幽默,值得收藏,准备让孩子暑假看!
  •   早就看过,经典啊,必须收藏~!
  •   推荐各位有时间看看
  •   天涯观光团
  •   与精装说法有点差距。
  •   挺有意思,收藏
  •   子虽小但看起来还是挺舒服的。
  •   字体大小和封面都很好,很不错~~
  •   作者的语言很诙谐,很生动,看得爱不释手,还会继续买接下来的几本
  •   比在**买的要好,**的书有一股味道,当当的就没有。
  •   不错,凑满一套
  •   当当送货很快!书的装帧很美,好极了!
  •   較客觀
  •   系列书籍,不错的。
  •   给男朋友买的,觉得好
  •   替同事买的,为凑齐一套。质量一般。
  •   美中不足:内容自不必说了,想买来做藏的,可惜布料的黄封皮太易脏。另外,价格也比较高。
  •   封面用的材料不错
  •   真的是好书,看了上瘾
  •   很好的质感。但是面子有点容易脏。
  •   是正品希望折扣再多些
  •   真正的好书,已经收齐一套了,期待作者的新作品
  •   受益匪浅,委实受益匪浅
  •   我很喜欢这书,就是有点贵。
  •   书中精品,分析精辟,一口气看完六本。嘎嘎。
  •   这本书没有一个错字,全书内容很好
  •   这本送同学了。。。。。。
  •   用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语言来述说历史,不错。
  •   明朝那些事儿2(典藏本)
  •   值得收藏的
  •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好书呀
  •   前7本早就买了,就差1和2
  •   确实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