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师友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硬骨头,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多为别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能分清是非,又敢分清,从而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关键是一个“真” 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简短一句话,我追求的是古人所说的“知音”。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紧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茫然相对。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艾、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数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沦文集》、《印度占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天竺心影》等;主要翻译作品:《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家庭中的泰戈尔》、《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并撰写过《留德十年》等传记作品及《赋得永久的悔》等散文集。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等。

书籍目录

回忆小学诸师回忆正谊中学诸师回忆山大附中诸师回忆济南高中诸师忆恩师董秋芳先生忆念胡也频先生回忆陈寅恪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回忆吴宓先生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西谛先生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遥远的怀念西克教授布劳恩和冯·格林回忆汤用彤先生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回忆梁实秋先生扫傅斯年先生墓悼念沈从文先生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记周培源先生回忆王力先生记张岱年先生忆念郑毅生先生悼念曹老悼组缃怀念乔木伊姆加德忆章用哭冯至先生悼念邓广铭先生悼念赵朴老追忆李长之悼念周一良忆老友于道泉我的朋友臧克家悼许国璋先生悼念马石江同志寿作人难忘的一家人——忆老朋友普拉萨德先生一家石景宜博士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听到孟实先生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立刻沉重起来。这消息对我并不突然,因为他毕竟是快90岁的人了,而且近几年来,身体一直不好。但是,如果他能再活上若干年,对我国的学术界,对我自己,不是更有好处吗?现在,在北京大学内外,还颇有一些老先生可以算作我的师辈,因为,我当学生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教授了。但是,我真正听过课的老师,却只剩下孟实先生一人。按旧日的习惯,我应该称他为业师。在今天的新社会中,师生关系内容和意义都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尊师重道仍然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我对于我这一位业师,一向怀有深深的敬意,而今而后,这敬意的接受者就少掉重要的一个了。五十多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念书。我那时是二十岁上下。孟实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清华大学兼课,年龄大概三十四五岁吧。他只教一门文艺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美学,这是一门选修课。我选了这一门课,认真地听了一年。当时我就感觉到,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看来他不是一个演说家,讲课从来不看学生,两只眼向上翻,看的好像是天花板上或者窗户上的某一块地方。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P44

后记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受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影响。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更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师友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泰斗一级的学术大师的身上也是适用的。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长篇回忆文章中说:“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六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这六位恩师季羡林指出的是陈寅恪先生、瓦尔德施密特先生、西克先生、胡适之先生、傅斯年先生、汤用彤先生。事实上,对季羡林起过重大影响的恩师远不止这六位。季羡林的老师给他的影响是关键性的。正是由于所有这些恩师的培养和影响,造就了季羡林,成就了一个学术大师。在季羡林的成才之路上,师友的作用大矣。    《苟子·大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清代诗人唐甄有言:“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者,犹涉险之有助也。”  (《潜书·讲学》)清代大学士李惺有言:“师以质疑,友以析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西沤外集·冰言补》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在他们看来,从师是解答疑难,交友是辨析疑难,成才离不开师友。以文会友、师友辅仁,这些用在季羡林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周敦颐集·通书·师友上》有言“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育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师友下》有言:“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廷正而天下治矣。”“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柳宗元更认为所谓师生关系可以成为一种朋友关系;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将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友关系。(《柳河东集》卷十九《师友箴》)宋代妙喜普觉、竹庵士硅二禅师于江西云门寺所辑录的《禅林宝训》有:“父母养汝身,师友成汝志。”苏轼则说:“称人之善,必本乎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论语说》,引自朱熹《论语集注·公冶长》)一个人是否博学,与师友的交往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朱熹在《中庸或问》一书中阐明得很清楚。他说:“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所而有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发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自有所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    为了能够让读者全面认识季羡林先生,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合作,在编辑出版了《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后,又编辑了《季羡林谈师友》,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季羡林研究所    2006年7月9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季羡林谈师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我非常喜欢阅读《季羡林谈师友》,尤其让我敬佩与感动的是:其一,季老朴实的文风,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那么生动活泼,又极具感染力,有时让人忍俊不禁,有时让人会心大笑,季先生不愧是一代语言大师,孩子正上初中,让孩子阅读,直接有利于学习语言与表达。其二,季老的人品,朴实,正直,一生淡泊名利。季老之所以能取得超人的学术成就,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走进季老,感受他处世的智慧,你才会真正理解古人“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我喜欢季老的文章,带着孩子走进季老,从中了解历史,感悟人生!欣赏季老的文品与人品,无疑是一种享受!
  •   喜欢季羡林的文字,看他写的书就像跟一个朋友聊天,听他静静滴诉说着他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包括思维过程。就像一个外向的朋友,向你诉说所有的想法,以及心理活动,然后对照自己,也像镜子一样,内心也纯净了些~
  •   谈这本书就象是与一位老人平静地谈话,听老人用一生的经历讲述师友之情。在如清水的语言中,让你回味人生,并受到启发。
  •   替朋友买的,具说很喜欢
  •   季老是真正有资格来谈这个问题的,很多人的无知,以为很多道理自己知道,其实,知其一不知其二。
  •   好的文章不用的词藻,主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人格和思想
  •   朴实的叙述、真诚的情感,这本书真的让我很感动,无华丽的语言、绚丽的修饰,个人很喜欢!
  •   是我女儿让买的,她很喜欢。
  •   读了收获不少,观点深刻,受益匪浅。
  •   季老语言朴素而耐看,如品淡茶!
  •   翻了一下内容,感觉还可以。是随笔类的,但是书的质量不咋地,封面磨坏了都,果断退货
  •   看看这本书,会告诉你老师是什么关系?
  •   大师的文笔很朴实
  •   这本书买的超值的 一九折
  •   季老的书应该好看,书没包装,有些脏和灰
  •   季老作为大陆地区一位学问大家,一生著作等身、品性醇厚。他的梵文、吐火罗文以及佛学的造诣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其一生却低调平实尽显大师风范。
    季老早年留学德国也有过浪漫不羁的际遇,但他始终恪守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以儒家君子的道德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他在国外的时候赶上国内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对于这段时期老人时常心存愧疚觉得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自己却在德国享受安宁,没能和人民一道抵御外寇,这样的忏悔足以见证季老的赤子情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季老的老师必定学贯古今,季老的朋友也一定是谦谦君子,读读《季羡林谈师友》实为幸事,并以此向季老及其师友致敬!
  •   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这些,都能在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我尊敬的老先生--季羡林。
  •   季老的文字平实无华,但我很喜欢
  •   最近喜欢上了散文,这本书很喜欢。
  •   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过,现在空闲时间很多,想再读一读。他朴实、有内涵的文章总是让我受益匪浅。
  •   一般般休闲用很不错
  •   或许是版本问题,集子中的文章里的很多句子有重复,让人消减了对大师的景仰
  •   感觉比较一般,不太吸引人
  •   沒什麼意思的書
  •   一个朴实的老人,说的心里话
  •   《季羡林谈师友》,是已故知名学者季羡林编著的一部具有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作者以深情、平和的笔调,描写了自己一生当中的多位师友,从侧面反映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   书本很多灰尘很旧边上有破损。看过其他本,内容依旧耐读。
  •   凑合看,里边很多东西还是很实用的
  •   希望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好心告知!
  •   语言质朴,书本印刷很好。最大亮点是在德国期间与教授之间的师生情和季老踏实认真的学术精神。看了最大的感触就是:凡是在任何领域,尤其是学术领域做出巨大成果的人,必定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认真与执着。必定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寂与耐心。
  •   大师文字流畅,浅显易懂,多用事实,好无咬文爵字.是本好书.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作家
  •   大师最棒的地方就是,文字浅显,流畅,不费劲,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