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李仲轩 口述,徐皓峰 整理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代武学宗师,为什么竟甘愿做西单商场一个普通的看门人?而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大公无私地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本书讲述您不知道的武林故事,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在不经意间,您也许会忽然明白,我们中国人,原来竟也是尚武的!  书中有武林事件,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体育、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个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李仲轩的三位师父唐维禄、尚云祥、薛颠是民国武林的巅峰人物,其在武林的地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  第一,他见证了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第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武林风貌,纪录了许多武人武事  第三,书里有技术、有经验、有做人的道理,其立意很高,传达了中国武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第四,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 此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第五,明清之际,一个叫的姬际可人无意在一破庙发现了半卷《武穆遗书》,并由此创建了内家拳的第一个拳种——形意拳。此后,这半卷《武穆遗书》一直作为形意拳的镇派之宝被传下去。金庸在他的名著《射雕英雄传》里就用了这个典故,《逝去的武林》一书刊登了现存的《武穆遗书》的习武口诀。

作者简介

  李仲轩:(1915——2004年)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武林名号为“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  三十四岁自武林退隐,晚年在西单一个普通电器商店看门为生。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85岁时,在《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提供珍贵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李仲轩自序  荣辱悲欢事勿追唐门忆旧  丈夫立身当如此  乃知兵者是凶器  五台雨雪恨难消  总为从前作诗苦  别来几春未还家尚入忆旧  入门且一笑  师是平淡人  把臂话山河  使我自惊惕  功成无所用  这般清滋味  曹溪一句亡  雕虫丧天真  杀人如剪草  大道如青天  长剑挂空壁  我与日月同  掩泪悲千古薛门忆旧  世人闻此皆掉头  心亦不能为之哀  处事若大梦  困时动懒腰  欲济苍生忧太晚  薛师楼下花满园 今日竟无一枝在  遂将三五少年辈 登高远望形神开  一生傲岸苦不谐  万言不值一杯水  仰天大笑听秽语 我辈岂是草木人  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序  由李仲轩老先生讲述、徐皓峰先生整理的文章,令海内外许多武术爱好者称赞不绝!从其披露的点滴技术细节看,非形意拳嫡传莫属,非尚云祥先生言传身教不能。平淡之中显真实,读后令人顿觉清爽,是近年来有关心意、形意等历史考证、技术阐述的佳作!  尚云祥先生的情况,以前虽然陆续有文章介绍,但由于缺乏更具体的技术、生活方面的信息,使作为读者的我们,始终对尚云祥先生知之甚少,或仅是感觉神奇。而这种感觉,不   仅是对尚先生,就是对形意拳本身以及对形意拳其他早期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形意文化也是如此,而李仲轩先生的回忆,再现了大量客观真实的历史画面,弥补了许多方面的空白。  李仲轩老先生确得到了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先生的真传,并在中国武术人才断层与技术断层的关键时刻,轻描淡写地将之披露,是在两大技术断层中起到了部分钢筋支撑作用。文章面世后,得到广泛好评,尤其在活跃的网络上,得到不同门派的推崇,其影响还波及海外。  李仲轩老先生文章中有许多内容,再现了当时武林风俗,对习艺作人很有启迪。例如:  一、 古人守信:  尚先生收徒时为其所立的规矩,真实地反映出前辈们凡事不仅仅考虑到自己,还要为其弟子们着想,对人负责,也对这门艺术的传播负责。这是历史,李老的作法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实现了对恩师的信用!  二、 弘扬国术精神:  诚然如李存义先生所言“形意拳叫国术,就是保家卫国”,我的恩师亦曾道: “心意、形意的真传正传,乃是正、大、光、明。”这不仅仅是指技术上,更是指精气神、胆识、气魄与抱负!津津乐道于一拳一脚,谁胜谁负者,必与真谛相去甚远!  三、 体现武术工艺层面:  武术的内容除去拳谱上的理论和指导时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从深层次上分析,还有一大块内容,那是难以表达,难以传播的,但却对学者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的中间内容——笔者喻之为“武术工艺层”,这些内容,处于理论与具体要求之间的夹缝中,难以寻求,不易悟到,而李老的文章中却含有许多,实难能可贵,价值连城。  四、 提供历史证据:  李老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技术艺术真传等内容,而且为形意有关历史,文化,事件现象及其人物的空白,提供了及时的证据。且提醒我们,以今日之理去判断衡量古人,在历史研究中是不恰当的。  以前,我们看到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中,常有以口令形式编排的教学内容,使人看后产生怀疑:那是国术么?是内行所为么?  李老文中简单的一句话,倒出了缘由:那是国难当头时,国术界的热血男儿为早日培养出杀敌之军而作的努力!  历史证据表明,中国抗日部队确以形意门武功训练士兵,如《最新形意刺枪术》一书,印成方便携带的随军小册,这是历史上形意拳大规模运用于“保家卫国”实战中的证据,进而回证了李先生讲述的那段历史真情。  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中华武学经过战乱、抗战战争、文革等,至今已经是青黄不接。技术与学术,文化与历史均出现严重断层,挖掘抢救刻不容缓,在这一时刻,出来为断层接续的人,就是武术界的英雄。  但当李老先生开始倾吐更高层次的形意绝学,令我们了解和分享其中奇妙的时候,却意外辞世,系列文章嘎然而止!不能不令读者失声、茫然……  今日,以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挖掘、抢救、宣传之文,已是武术界新颖文风。由此想到,从此开始,各武术人物都应该写传记,以弥补技术著作不方便写出的内容,那将是对历史不同侧面的纪录,将是武林的一大财富!无论对前人、对后代,功德无量!  公元二零零六年十月 胡刚  于加拿大首府渥汰华 探微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读观后感--程然  这本书,真令我惊讶。  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一切经典和著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并非名家的力作,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时尚中物,更不是什么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笑料。  如果要来读解,我的心里会升腾起一份巨大的寂寞。这是一位经历了民国、抗战、解放、反右扩大化,文革乃至现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口述的近代武学实践史。这些叙述在老人生命里的最后几年,拨云见雾,偶露峥嵘,一经面世,语惊四座。然而,随着老人的溘然长逝,更多的秘密成为伤痛历史的空白,将沉入无人知晓的海底。  这位叫做李仲轩的老人,出身名门,他母亲的太爷是鸦片战争定海战役里为国捐躯的三总兵之一王锡鹏,他的二姥爷是参与戊戌变法的王照,后来发明了汉语拼音前身的“官话合音字母”。因他是忠良之后,又自小读书知礼,被当时京津地区的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相继收为弟子,深得形意拳大义。生逢乱世,李仲轩不得已退出武林,以一挂算盘谋生立世多年。晚年老人隐踪藏迹,先后在中科院的某研究所,西单某电器行给人看大门。  他令我有深刻的恍惚感——走在街上,你能知道与你迎面擦肩的人里有多少龙虎前辈吗?!你能认出那些销声匿迹,欢声泪痕都沉默的英雄和大隐吗?!  我们险些不能。  若不是李老在晚年怀有济世心胸,于《武魂》杂志发表20余篇谈拳论道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竟然不能。  我不是一个对武术感兴趣的人,即便看武侠小说或电影,也只是外行看个热闹。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捧得七天,哑口无言。深觉李老讲的虽然是形意拳的打法要领,关照的却是苍生人心。那字字句句,在在处处,都让我如雷贯耳,有芒刺背。  这是一本道书。  所谓道书,就是所有钻研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捧读,都可以恍然觉悟,都可以含泪微笑来领受的经书。那些画画的、写字的、跳舞的、练琴的,乃至卖票的、抓药的、耍大刀的,玩杂技的,等等各色人,都可以从仲轩老人的讲述里,得到机要,获取法宝。这是因为至道是一,不是二;更是因为大道会意,大道相通。  那么,我就试着来细诉书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三个方面吧。  一、 做人  首先,什么样的人能练拳?  武学泰斗们观察小辈,是先从人品上来看的。  是不是孝子?是不是为人正派?是不是知礼,挚诚,敞亮,厚道?是不是懂得报效国家,能够把武艺和中国人的武学精神传承下去,而非斗狠压人,逞强好胜?  李仲轩的第一位老师唐维禄一辈子只是个农夫,在陌生人的眼里,根本看不出他是身怀绝技,腿功了得的大家。他教育一众弟子,说的是勇气本领全部要报效国家,私人恩怨要摆出窝囊样子,“你凶我悚,你悚我更悚”,不要卷入人我是非,但凡有点时间,一心一意来练拳。  其次,万事低调,收敛光芒。不仅为修养德行,也是为拳道长进做增益。唐维禄一生无名,别人抬他捧他,他只淡淡一句,谁敢说自己会什么呀,形意拳,我就不会。李老听了,以此为座右铭,说在练武上,没有适可而止的事。  在学武的人群里,越是那高声吵闹,挑衅斗殴的,越是小喽罗,那能虚怀若谷,隐没江湖的,却往往技艺超群。仲轩老人提到,练成钻拳后,人的性格都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因之改善,声音悦耳,心思缜密,所谓水处卑下。  人品和拳法是相辅相成的。少年气盛不自知,修养够了,即便沉默,也会有默如雷。  再次,以什么样的心来练拳,来博弈?  却不是一颗杀心。练功的时候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的自然勃发,如果造作杀心去练拳,人会陷于愚昧。  这个说得真好!这就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心地是好的,是纯正的,你只管去练周身的敏感,练力量的控制,练气息的吐纳,真有伤害发生时,所有的反应都会跟上。要是心地就不正,就如同那个崂山的道士,虽然会了穿墙术,却因为想借此来偷邻人财物,而使法术失灵。  这也是在说做人的道理啊。你的出发点和目的没有人看得见,但你自己清楚。你行的是善事,但若你的出发点和你的目的,有问题,有私心,甚至不怀好意,那么,善事也会转化。检点发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为人功课。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你若得到了真本领,与你善护心地一定密不可分。  最后,师徒之间的关系。学武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拜师傅?  李仲轩说,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就这么办!这一句话就能救了命。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太容易动摇,风吹草动,见异思迁,好逸恶劳,这世上没有几个天生的好汉。  练拳的时候,要有老师给看着。这又是为何?因为人太容易自满。刚有一点小进步,就飘飘然,有大师冷眼看着,总能激发你的自觉之心。自觉才能有进益。  要是没有福分找到自己的师傅,那么练习形意拳,要懂得以24法随时矫正自己。无师,24法就是师。这一点多么象佛教里讲,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以戒为师的遗训啊!李老也说,形意拳的24法犹如和尚的戒律,时刻保持警醒之心,就不会出偏。  李仲轩最早拜师唐维禄,唐维禄教他倾心尽力,不藏私,因为觉得自己无名,恐耽误徒弟前程,所以不计较个人得失,领了李仲轩拜大家尚云祥,那时尚云祥已年过七十,而李仲轩只有十九岁,尚师爱惜他是人才,愿意收下他为徒,但又因为年纪悬殊太大,而门中弟子众多,恐乱了辈分,而让他许诺终生不收徒弟。李仲轩应下这个誓言后,投身尚门。当时唐维禄在天津,尚云祥在北京,唐师常来看李仲轩,京津两地,唐师施展腿功,一夜就到了。这样的恩德,让李仲轩终生感念。他晚年口述拳法秘诀,说如果有读者因此受益,那么向旁人传一传唐师的名,也算自己对深厚师恩的一点回报。这样的报还,令人泪下。  李老也把形意门收徒的规矩讲了两条,一不能为官,以免有仗势欺人之嫌;二不能搞迷信,因为形意拳有祖师。祖师正是岳飞,金庸写的武侠小说里提到的武穆遗书,正是形意拳的宗书。当然,李仲轩所学的形意拳派系,更注重拜达摩。这是后话。世人诽谤,任人宰割,这是外力在喧哗,经历过浮沉坎坷的李老却发出了自己的忠实声音。  爱自己的师傅,却要保持距离。太近,就少了刺激身体反应的那个强度,太远,就不能学到全部的精髓。而如果永远亦步亦趋,不能自悟自修,也是没出路的,对苦心教你的师傅也是个辜负,李仲轩老人特别提到了,要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东西。  二、 拳与禅  看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触类旁通的感觉。  讲的是拳,却讲了很多,比如米芾的书法,诸葛亮的武功,曹雪芹的红楼,易经,儒学,颠倒众生的戏子,西游记里的白骨精,纷纷来至笔下,扮演角色。李老的譬喻,让人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意外之喜。会觉得知识在我们这里,仅仅是浩如烟海,转身即忘的知识,而在老拳师那里,气贯游虹,万般道理皆是拳法。  而那被唤作拳法的,竟也是禅机佛理。条条大路皆通罗马。  比如说,形意拳,讲究象形取意。先开始练拳,要找天地辽远的宽阔处来练,取个借景生发广大之心的意头,待到心胸开了,那么任何弹丸之地,都可以练拳。心胸已开,不再依仗外部世界。  画画的人,有个意思就可以动笔,不用想得太明晰太清楚,如果什么都叫真,脑子会上火,出来的东西也容易死板。有意念,顺笔而发,好诗好画都由此来。  李老的话,打形意拳,会觉得自己渺小。高峰坠石,浪遏飞舟——这种天地间的惊人之举,在形意拳中都有。而真正的拳不是练出来的,是碰到的,冷不丁发现的,意外相逢的,它告诉你,永远天外有天。这是什么?仿佛我们写字时生发的灵感,在漫长的暗夜跋涉后,突然脚力深厚,健步如飞,那支笔如有神助,风驰电掣。你写出了华章,却生发了卑微。越美的,越谦逊。  又比如说,有人说,练形意拳容易短寿。却不知道,短寿的,是因为不得法,死于法,一味地硬练,那拳也是双刃剑,练出来了颐养天年,抗敌杀敌,练偏了无异于迅猛地自杀!例如站桩,不会站的人站得腰都要断掉,泰山压顶,压倒的是自己。会站的,叫做“无为的要站出灵感,有为的要站空了自己”!  再如象形术的自修,有两个词要懂,一是“不着相”,一是“入了象”。不着相,就是平常人刹那显真形。时刻端着个真形架子,一打就倒。“入了象”,是脑子开悟后,懂得借力打力,不蛮干,不逞血勇。这样的例子如关羽。他没有赵云的七进七出,也不象张飞大喝长坂坡,却被人尊为武圣,那过五关斩六将,皆是智慧生发,心机奥妙,省时省力而得来的。  还有这本书里一直提到的虎豹雷音。随着李老学拳的深入,我们也一步步地揭开了虎豹雷音的奥秘。是对打时发出的怒喝吗?还是吓唬人的气势?却都不是。唐维禄师傅为了给李老说明,领着他来到庙里的一口大钟前,他敲响了钟,然后让李仲轩把手放在钟上,那钟有颤音传达到手上。李仲轩不解。后来尚云祥师傅把一只猫放到仲轩怀中,他再次感受到猫身潜在的颤动,尚师说,这好比功夫要上身,需要有物来接引,那么猫如虎豹,能发出低沉,不为人觉的“嗯、嚯”声,由声来接引,功夫便潜移默化到五脏六腑之中。  这就是在长功夫了啊。  那么,将这样的静中有动,动静相续的拳法放之于四海,你会感到有心意相通的地方吗?我有,所以我非常震动。  三、 讲述的与省略的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电影是省略的艺术。  去看一部影片,不仅仅要看它讲述了什么,还要思量琢磨它省略了什么。  口述历史呢?不也是么。  能与人言的,是假语村言,真事却要隐掉。李老在书中唏嘘仅得几声,却在通篇埋下了苍茫伏笔。他说他小时候听大人讲,失意的人看《聊斋》。而自己60岁后,《聊斋》不离手。他自问,难道我成了失意的人吗!他说,《聊斋》里都是被冤枉的人,心有苦衷,看看,找到共鸣,便缓和了情绪。书里怪话多,怪话就是真话,怪话多有隐情啊。  死与生都契阔,唯独中间道路忽明忽昧,逼仄诘曲。讲的是劝世的话,留下的却依稀有寥落的长衫背影。有很多的真相和传奇,都进入不了文字啦,但它们能进入人们的心里,口口相传,千秋万世。  而整理此书,与李老有一段因缘的徐皓峰,在文中也有叹词说,李老谈拳的话语,在广阔后学中,能有人体味,便是李老余音未绝。皓峰对话李老,真真有功于世。但凡有一二知己,读出这禅话拳法的血泪,便是对前辈的最好告慰。  书中境界,岂能尽述。罗嗦至此,已是黄昏。但愿武林不逝。但愿星火燎原。

编辑推荐

一代武学宗师,为什么竟甘愿做西单商场一个普通的看门人?而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大公无私地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本书讲述您不知道的武林故事,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在不经意间,您也许会忽然明白,我们中国人,原来竟也是尚武的!  书中有武林事件,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体育、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个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逝去的武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1条)

 
 

  •   书名 用得很好《逝去的武林》现在的世人或是政府对武学的看法。知识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而真谛逐渐的被淹没了。
  •    《逝去的武林》第二部名为《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预计明年春推出,主要内容是详细剖析薛颠的象形术,以及部分李氏家史,尤其是与民国名人的交往实录。我是本书责编,将陆续为各位同好带来最新消息。 “《逝去的武林》一书也有续集。《逝去的武林》的读者们对书中多次提到的民国武学——象形术感到好奇,续集主干便是对象形术的系统诠释,支干是李仲轩的家史,见证了新时代中旧式世家子弟们的生活,是我的母亲和弟弟采访、整理而来。”——徐皓峰(2008年8月《国术馆》后记) 《逝去的武林2——高术莫用》 作者:李帼忠、徐骏峰、徐皓峰 历史纪实文学、传统文化作品,全书约22万字。 这是口述历史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的续篇,介绍著名武术家李仲轩的家人家事及武术渊源,以及对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著名武术大家薛颠发明的象形术武学进行研究,并涉及李家与一些近现代文化名人的交往,如康有为、胡适、徐悲鸿、秋瑾等,对武术爱好者、文史研究者有较强的号召力。出版后将打入港台市场,并向韩日等国外市场进军。 《逝去的武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1)在卓越网被评为2006年社科类年度十大好书之一,已打入港台市场,2007年出版了韩语版进入韩国图书市场。 《逝去的武林2——高术莫用》由莫言先生...题写书名。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李仲轩家世 介绍著名武术家李仲轩的家人家事,主要写了李仲轩的二姥爷王照参与百日维新变法、发明汉语拼音的故事,王照儿子王守谦、孙子王鹰的故事,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有着世家子弟的逸闻趣事。 另有李仲轩的父亲——李逊之作为风流才子的故事,还有王李两家的女子的故事,李家人及李仲轩的交往实录。其中旁涉这一家人与一些近现代文化名人的交往,如康有为、胡适、徐悲鸿、秋瑾等。 这些故事采用口述历史的形式叙述,文笔简洁,不做文学夸张,凭真实事件本身的幽默传奇取胜。 第二部分 象形术研究 著名武术家李仲轩在辞世前,一直讲解象形术武学。象形术是李仲轩师傅薛颠在1932年发明的武术,但没有得到传播,已经隐没了。因为李仲轩的讲解,世人重新对这门创编自民国的新式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但因为李仲轩在未讲解完便辞世,李仲轩的读者们倍感遗憾。本书根据薛颠的《象形拳法真诠》一书的纲目,综合李仲轩生前的口传,对象形术进行系统讲解,对武术爱好者应有一定的号召力。 阅读更多 ›
  •   这本书上凤凰卫视了梁文道主持的《开卷八分钟》[...]
  •   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林。是一段平淡中透着坚韧的人生历程。
  •   很有意思的一部个人武林史。看看那个年代的武林生活,还真和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   大道如青天!李仲轩先生千古!徐皓峰先生功德无量!我在大学教书,已经2个学期给学生推荐这本书,获得意想不到的局面——学生说:老师,和李先生比,很多大学教师如同垃圾。——这样说话的学生,我均一一赠与他们一本《逝去的武林》,在回家的路上,不知为什么,我泪流满面......
  •   习武之人必看之书吧。。
  •   书中所述的民国一代武学大师,吾辈不能及也
  •   感觉现在的武师缺的就是实战。。。。。。。。。。
  •   李老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相当真实的武林,而非小说家们意淫出来,天马行空的东西。
  •   我是流着眼泪看完《逝去的武林》这本书的,其内容真实、亲切、感人且技术含量很高。我一下买了5本,全给了一些练武术的朋友们,他们说这是看过很多写武林轶事的书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   武学中落,无奈的现实。
  •   关于中国武术的内幕与发展,历史与现实,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讲了一些武林的事情,但是看到感觉没看够,有感觉没看到什么东西
  •   非常棒的一本书了,家人看的,字不算大,纸张还可以。这里面记载的是1924年的求武纪事,开篇是李云轩老人自传,里面配了人物图片,几乎都是一页一张大的图片,翻翻看才知道这是关于形意拳的,的确习武之人都得吃得苦,就象里面说的一样:丈夫立身当如此乃知兵者是凶器五台雨雪恨难消... 阅读更多
  •   可惜武林已经逝去,青春也已逝去了,有点点伤感呢
  •   书不错是武术爱好者的必看之书
  •     一直听说我们这是个拳窝窝,今年拜个师父,学的是心意。师父是个老人,今年才正式收徒,我算赶上了。东西是好东西,我没问老师为什么藏了几十年终于决定教学(师父今年73),不过如果要算的话周口心意拳包括其他的已藏了几百年了(周口心意300年)。师父一直想教几个女学生,因为心意拳一直没女高手或者说是没女的练吧。有些东西,会逝去,但不想让他失去。
  •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原因是舍不得一口气读光,每次拿起来看,都会心潮澎湃,一边拳脚比划。
      这不是文人眼中的境界,这是武人的回忆。不是构思出来的奇想,而是身体本身的殿堂。
      去年,我怀着这样的向往开始练拳,只不过想把自己的身影贴合在一个习武者的身影里,他没有面目,是所有先人的道的重叠,他进退趋避,开合有度。在一个个漫天红霞的夏日傍晚,我走在去练拳的路上,过水过桥,常常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处。我经常想象这些前辈武人的性情,想象一个真正的侠客是什么样子。
      我发现,在武学上,高境界真的让低境界无从窥视。站在高处,一目了然;如果在低处抬头仰望,会奇幻的摸不着边。
      如果对传统武学感兴趣,就赶紧读读这本书吧。即使只能窥视到一角,也足以使人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了。
  •     <逝去的武林:民国武林宗师传奇> 正版转让,9.5成新,私信联系。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07125#ddclick?act=click&pos=20507125_1_0_q&cat=&key=%CA%C5%C8%A5%B5%C4%CE%E4%C1%D6&qinfo=22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30731113627191369028113590510044&ref=&rcount=&type=&t=1375241921000
      
      
  •     口述:徐皓峰 整理:廖颖
      
      我不会武,“会”字必须是脑子明白,身体也必须练到。而因为向我授艺的人——李仲轩不能收徒弟,所以他只是跟我讲武术道理和历 史,没有手把手地教过,更没有对我喂过招,也没有带我走过门子——与别派比武交流。所以我懂武术,不“会”武术。我所能做的,就是保证我所写的武术知识是 有传承的,细节准确的,我的武术观念和武术史观念是我从具体人物得来的,而不是凭空臆想的。
      
      我的武侠小说创作,集中于民国时的武林,最大的 特点是武术界的成长和武侠小说的成长几乎是同时的,当时的民众在现实生活里接触一个习武人,就像现在在街头遇到一个警察一样,所以不会将武侠小说和真实的 武林搞混,知道武林是武林,小说是小说。后来,随着武行的消失,民众没有了判断标准,将小说和武行当成一回事。我至今常遇到的一个提问,就是问“你觉得, 武侠小说和真实的武林有何不同?”
      
      民国的武林,不在乡野郊区,都在都市里,武人首先是城里人。当时的北京、天津都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在 民间底层,武人对民风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因为底层涉及的人事纠纷和财务纠纷,往往是请武人(镖局、武士会、或武术家办的私塾来解决),武德首先是仲裁准则 和办事礼节。而现在等于没有武行了,只有武术爱好者,许多人功夫很高,但在身份上也只能算是业余者,因为不是职业身份,不吃这碗饭。所以大家都是零散地存 在,但有一些武术世家的后人见了面,还在维持着他们儿童时记忆中的祖辈风范,看了让人温馨,也让人悲哀。
      
      武侠小说的历史是这样的,民国二十 年代,由职业武人平江不肖生和姜容樵发明了武侠小说,写的是自身亲见和江湖的传闻,有点像民俗写作,不多做个人的夸张想象。后来被还珠楼主等文人篡了权, 自此武侠小说脱离了民俗写作,努力向明清神怪小说和西方小说体系靠拢,这一条体系后来从大陆移到了港台。我呢,等于回到了民俗写作的前史上,金庸是新派武 侠的集大成者,而我不属于新派武侠的体系。所以我现在特别害怕大家用文人式的文化来总结中国武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吃得苦太多了,到了中年,才发现青年时 代真心崇拜的东西,其实是虚假的。
      
      一切让历史来说话,清末民国武行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如果是高手,不以赢人为标准,要以服人为标准。让人心 服口服,得是在专业技术上能超出对方一个档次,这样在人情上才能有容人的风度。所以当时的武人刻苦极了,不是像李昌镐的围棋,赢半目也是赢,而是吴清源的 围棋,让对手中盘认输。人人都不追求赢一点,而是追求赢一个档次——拉开了档次,才能有风度,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武术曾是中国人生活方式之 一。然而无可否认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离大多数人远去,我们现在只能寄予文学影视作品来遥想江湖;如今没有武行了,也缺乏再产生武行的社会基础,与其按照楼市、股市的商业模式重塑武行,让它成为一个赚钱机构或文化装饰,还不如让其彻底灭亡,总好过弄成让人瞧不起的异种,后人连缅怀的余地都没了。
  •      本书网店一直没货没办法只得看电子版,一本武术书籍备受大家推崇是很难得的。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能感受到老人的平和,对待时代的变化老人用平静的心对待,也许老人已经达到庄子的境界吧!一个真实的武术——人生历程,跨越一个时代(从义和团到21世纪),所以无论懂懂武术本书绝对值得一看!建议先看本书的续集《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以便对本书有更深的了解,如果熟悉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史更好。
      我们这一代人(深受互联网和大众智慧影响的一代)被动的学会了鉴别信息言论的真伪,我们也学会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们也学会了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潜水,很多时候我们一直都是一个看客。
       开始关注《逝去的武林》是因为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学校有机会学到了一套形意拳(我们体育老师是苌氏武技的传人——形意拳的一个分支),说来惭愧至今我只是会打一个套路罢了,没有坚持学下去主要还是自己坚持不下去另一方面对传统拳特别是内家拳仅仅只是想了解罢了没有说特别感兴趣所以也没有坚持下去。体育课只是学到了一些形意拳的皮毛罢了但一直也让我对形意产生了好感,虽然后来我也学了一些佛汉拳的皮毛(因为喜欢无拘无束,不喜欢拜师后的伦理约束,以及和师傅思想上的差别所以特意没有拜师),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喜欢形意拳。
       《逝去的武林》写的非常的真实!关于传统拳的一些规矩至今仍然适用,随着老一代的拳师的逝去如今纯粹喜欢武术为之痴狂的人已经不多了,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另一方面是因为种种政治运动幸存的老拳师也不多了,作者李仲轩老人的晚年是寂寞的,深深的寂寞陪伴着老人的是整个武林的寂寞,中国的散打无疑是非常的失败的,练过散打和跆拳道的话肯定会有切身体会,遍地开花的武校也受限于传统的武林规矩真正传承还是靠师徒关系,而如今的青年大多已经不喜欢这些了。
       其实逝去的不仅仅是武林,随着文革一起消失的是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很多事情知道了又如何?时代风云变换之下一切都只能向前看回不到过去了。回顾全人类的历史对于未来智能够是悲观的。而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好好活着快乐生活,这就很重要了。
  •     怎么说呢,书里把形意拳说得很玄,很厉害,让人神往,这种内容,我小学的时候很信,现在只能当笑话看。上了中学学了物理以后就不太信了,武术哪有那么厉害啊,什么追火车了,腿上多快了。想想二战期间美国的b29超级空中堡垒,在一万米高空轰炸日本,那才叫牛逼,真材实料的。证明彭加莱猜想的那个俄国数学家,他小时看书上说耶稣过河不用船,直接走过去的,他还很较真的算了一下要多快的速度走过水面能不沉下去,算下来觉得人不可能走那么快......中国的武术有强身的功效肯定没错,但未必比普通的体育锻炼强多少。至于打人,也未必能比拳王强。大都是意淫罢了
  •     ﹣不知道是哪個朋友在Facebook上把這本書與《一代宗師》連繫上了,既然戲也看了,書也應該拿來好好讀讀。
      
      ﹣我覺得書‘不太’好看,主要是針對文章中提及很多形意拳的東西,不是練形意的人看上去會比較難理解,當然功夫有一定造藝又另作別論。
      
      ﹣關於李老在書中分享舊日武林的種種,唔,我覺得這東西在香港丟棄得比較少,所以讀來沒有像很多讀者那樣覺得十分驚訝。尊師重道,學武保家衛國等都有點‘耳熟能詳’,加上香港沒有把武術統一在‘體委’下的傳統,各門派還是能自己生存下來。我們面對的挑戰,更多是市場化帶來的衝擊而不是國家政權的干擾吧,起碼以前是這樣。
      
      ﹣自己十分幸運,跟了一位很有德幸的太極老師。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授方法,我這位老師很重視道德修養,其實除了授武要身教,師傅還會以身作則教我們做人。這才是難得。
      
      ﹣之前曾查過一下資料,知道其實民國時民間的武術/國術甚為活躍,但對49年以後所有東西被國有化了,沒有了民間自己的拳社、將最基本的一種組織方法瓦解掉。學武讓草根的人也有拿起拳頭的可能,把武術變成體育項目、科層化,又或搞甚麼太極操等,不過是拿掉了民間的勇武之氣,甚為可恨!
  •      一曲《消逝的武林》终了,深觉意犹未尽,掩卷长思,每不能言,个中滋味实难为外人道也。
       自觉读的书也是不算少了,也曾在书中苦苦求索真知,加上这两年旧疾集中爆发,更是每在书中苦苦追索,儒释道,西方新兴灵性学说,炼金术,上帝,可终究没能找到自己真正能共感的东西,有时迷惘了,甚至由此生了了之感,对于自己对人生的期许更感暧昧不明了,在生病这两年中,我感到从未如此孤独,也感到从未如此嫌弃自己心中的怨气与恨,这怨气与恨非但对人对事无益,更是自损身形!我渴望自身的净化和重生,我渴望信念,而信念又是什么?先有信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我想,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这个东西。
       我是学中医的,对于传统文化多了那么些亲近感。这个国家好东西丢的太多了,有人常说中国人把孔庙砸了,丢了信仰,可一直也未能有一本书诠释旧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国学有讲,道家有讲,禅宗也说了些,但这些都支离破碎零零散散,在看这本书前,对那些所谓国学讲座我是敬谢不敏的,听没两句就被里面的大道理呛得打个饱嗝,食不知味了,为什么呢?那些国学大家知道的少吗?人家起码比我文化内涵深多了吧,我没什么理由不听之受益吧?直到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到为什么所谓国学讲座我听不下去了,太平淡生硬抽离了…没有求拳道路上的曲折与灵性,没有民俗有趣的生活以及形形色色人等不同的人生追求,脱离文化的土壤去谈文化就好比观那无本的假木头,死气沉沉,令人望而生畏!
       我不学拳,但每每听那平实语言叙述学拳者的内在体验,所追求的境界,每每掩卷长思,惊喜有之,神往有之,学拳者里面尚老先生已经达到无时不修拳了,还有薛老先生的取象入拳,看到什么,拳里面就有了什么,不是学习,而是得到,光这一点就不知比现代教育理念先进多少了!中医里面的取类比象中也包含取象之说,我惊喜的是,书中包涵了中国人过去一部分人追求的境界,“道”的境界——道通四海,所以四海之物皆可入道,求道之路万法归一,所以戏子可得道,得道的戏子是妖精,能颠倒众生;拳师可得道,那拳里得了天地万物,涵了天地万物;一个卖油老翁也可得道,每将油滴入铜钱细小的孔洞里都能滴油不沾,这就是那个时代里的那样一群人,他们精通每件事务,持续重复单纯而枯燥的尝试,每次尝试都专注摒弃杂念,岁月沉积,人就有了灵有了慧有了悟性,从中窥见万物,万物皆可入己之艺,因万物自在道中!
       这是一群东方孤独的天才,他们出世也入世,他们隐没在人群中,用一生的专注体验自己的道,体悟宇宙人生旷味,我格外懂得为何老人家晚年手不离《聊斋》,旧时代已经远去了,当周围的人已经遗忘并且失去了某些东西,人群中的自己又与孤魂野鬼何异?坚守的也仿佛是棺材里入土了的东西罢了,当然我不这么认为。
       我真的感谢这本书,这本书是前所未有的,它令我找到了希冀与人生的追求,也教我求道的方式,它是一本活化石,将某些理想从棺木中翘出,它是一种信仰的回归,填充了我内心空旷的虚幻,收益匪浅也。
  •     去影院看了《一代宗师》,就想起这本书来了。影片中叶问在过三关的时候,第二关就是形意拳。就让我想到这个。所以,就把书又翻出来,又读了遍。我不懂拳,但略习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皮毛,了解一些粗浅的中医和易经知识,因此再读李先生的这本口述历史,心中便有了一些响应。看了这书,有时候也就看懂了一些武侠片。深知,武林、江湖各有各的道,但其实并非以往电影中那么的夸张。但有些其中的道道,在别的影视剧中一笔带过,但在《一代宗师》中,还是留了些深的痕迹。因对武学一窍不通,便把书中获得响应的一些段落摘录,留下备忘:
      
      P6
      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
      (电影一中,有所论述)
      
      P28
      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做人最基本的是“诚信、谦和”,要忍耐。“老要颠狂,少要稳”,老年人死盯着规矩,小辈人就很难做了,所以老人要豁达点、随便点,小辈人可一定要守礼仪,如此才能和睦,才能延续传承。
      
      P53
      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更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
      (看篮球比赛,深有体会)
      
      P100
      古人讲,武者不祥。练武人太容易陷入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分名气,便多一分烦恼。
      (电影中,很多高手都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做人,这是江湖中的传统,其实金庸故事中的武林并非现实的那样)
      
      P114
      得到一个徒弟很难,总是有这缺点有那遗憾,但要真得到一个好的,门庭立刻就能兴盛起来。有的时候师徒感情太好了,也不行。规矩越大越能教出徒弟来,人跟人关系一密切,就缺乏一教一学的那种刺激性了。
      (桃李满天下这种事,在武林中,其实少有;所以,在各类功夫片中,影响力大的门派大多有个好徒儿撑门面,是因为这个道理)
      
      P123
      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
      
      P171
      高功夫的人之间不用比武,也无法比武,一旦动手,都不敢留余地,没有将人弹开一说,手上的劲儿碰到哪儿就往哪儿扎进去,必出人命。练武者要能容人,但不能受辱,这是原则。
      (所以,电影中的切磋都非高手对决,凡高手对决则必出人命)
      
      P188
      练拳要如盲人走路,盲人跟常人不同,蹭着地走路,外表好像很沉重,但脚下是活的,并不只维持着前后平衡,四面八方都照顾着,绊到什么东西,一晃就站稳了,这是以柔克刚,多股劲的作用,这个柔不是软化,是变化。
      
      P225
      练武人要仗义,但更要明是非。仗义的糊涂,一是会被人利用;二是仗义了这个人,就害了那个人,往往拖累的是自己家人。
      (好像每部功夫片里都有瞎仗义的人)
      
      P231
      别人的好,一辈子不忘;别人的不是,转头就忘掉。这样,你就能交到朋友了。年轻人,心胸要大点,不要做“与恶狗争食”的事,只要自己在理,不抡拳头,也能找到公道。
  •     看书,有时会感到冥冥中好像有什么在牵引,是缘份。每本书之间,甚或与书你之间都有一条条看不见的线网,在彼此牵连
      
      那天看锵锵,谈《逝去的武林》,觉得有点意思,就看了这本书。
      
      书是讲形意拳的,这书中的形意却不是拳这么简单,它和禅、中医、道这些大有关联
      
      又或者说这书是讲真正的,剥去武侠小说后的真实面目。原来在现实社会里,学武并非正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行,如摇煤球、会计、农民、看大门。。
      
      而会武的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打过架,而且书里说一位拳师收徒,就要求性子要好,不惹事,别人打了也不还手的。
      
      这让我想起父亲曾说,爷爷会武,却没传给父亲和叔叔,说他们性子太爆,学了会惹事。而且也说了要打不还手的才行。
      
      说来当时的社会学武好像很普遍,我爷爷会武,我姥爷会摔跤,哈哈,果然是全民皆武,所以才有了武侠?
      
      书里又说形意最大的特点是改变力的方向,如果形意练到一定的火侯,从悬崖上掉下,只要手打旁边的山,下坠的力会变成平的,人不会摔死。这又让我想起父亲说的一件旧事。说我爷爷一生只打过一次人。一个挑水的和摆地摊的人打架,我爷爷去劝架。结果挑水的犯荤,要打劝架的,爷爷下意识一挡,挑水的向后平飞起来,撞到一棵大树上,当时口吐白沫。后来爷爷去过三次,给找了大夫,所幸医好了,没留下什么病根。爷爷为此一直自责,再没动过手。真像现在的连续剧。呵呵。所以我信书上的不是瞎说,但也许有夸张成份:P
      
      因为是口述,故事都是一段一段的,虽经整理依有些散,并不好读。一来我较为自虐,常看这路书。二来口述虽然看着费劲,毕竟真实(当然这个真实是说口述者本人坚信,但他坚持的是不是真实又另当别论了)。三来是有我爷爷的“传说”,我还是信的。
      
      结果昨天和父亲聊起,原来我爷爷学的就是形意!!!真是太巧了!!太神奇了!!!
      父亲可能连“形意”这两个字都按不对,口口声声说的是“行医”
      
      父亲说爷爷是和老祖儿学的,祖儿善使九节鞭,性如烈火(敢情我爹是隔代遗传)。爷爷是独子,从小体弱,学武后身体慢慢养好了。书上也说,形意出自道家,练形意对身体有大好处,能调节五脏。
      
      可惜了,爷爷没有弟子,也没传给亲人。父亲说他小时缠了很久,一点没教。但他不后悔。他说要真学了,八成早死了,又或者进监狱了,哈哈。不过我看过这书,倒委实觉得可惜了!
      
      父亲说后来,爷爷很老很老的时候,在公园里指点过一个学武的小伙子。但人家有师傅,所以不是收徒弟,只是给指点指点。好吧,这样说还好,也算传下了一些。
      书上说很多人一生都找不到合适的徒弟,无法传承,就那样带着一身本事下去了。信也,看书上讲的这个形意是要意会的,不可言传,所以愈渐消亡吧?
      
      无意中看到这书,没想到却与我竟有牵连
      
      逝去的武林,消亡的又何止武林呢,整个中国文化都衰微了
      
  •     1
      
        有些作者能写出非常寂寞的文字,这种氛围足以让读者每读至会心处或若有所悟时,体会到生而为人在世界上的渺小。
      
        不过这样的自知,不是消极的,而是凭借着自身不同阶段的阅历,和作者所说的那种寂寞相印证,从而满心欢喜,从而想找寻其他能理解这欢喜的人,分享这寂寞。越是成熟的人,越是享受这充盈的寂寞,自然而然做到谦卑、沉默,但坚守自己的原则。简而言之,这可以借用郭德纲吟诵过的一首定场诗感慨一下:
      
        难难难,道德玄,遇了知音谈几句,不遇知音,枉费舌尖。
      
        《逝去的武林》,可谓两位忘年知音的欢喜相逢,一位昔日见证过真正的武林,晚年却执意做一个看门人的形意拳大师李仲轩,一位尊重武学深入学术的中年学者徐皓峰。书在武学界引起的轰动以及在读者间爆炸的名气,让它成了我早些年就购入并痴读的心头好。
      
        第一次读完是去年,近日再次翻阅,那些李老讲述练拳之道、宗师之风的段落,带给我的震动远超一年以前。我恍恍惚惚地觉得,一身功夫一生感悟的李老闲聊似的说的那些话,我好像早就明白了,只是被很多霸道的意识形态给灌了迷魂汤。清醒之后真是惭愧,因为李老奉为名言的一句话,来自他的启蒙老师唐维禄:谁敢说自己会什么呀,形意拳,我就不会。
      
        人们会把自己对武侠的兴趣以为是对武功的兴趣,就像会把对很多能引起刺激感受的兴趣当成爱好一样。但各行各业有所成的人,基本上都是很少炫耀兴趣的人。《逝去的武林》中,最让我开眼的,就是李老见识过的武学真相,这些轶事对于练武的人来说是画龙点睛的开示,对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同样是对自省自知莫大的帮助。
      
        书中有说高手之间其实不会有太多正式的比武,一搭手就彼此有了底,说一声“晚了”就表示输了一筹。这固然有不练武者无法咂摸到的妙处,在我看来,同样是体悟人生状态的绝佳法门。没有一针一线、一坑一步的练习,就不会有这份敏感、自晦,若从小争名夺利,达不到高人的成就,也遇不见高明的对手,只能成为一个大声发表意见的聋子、瞎子、傻子。
      
        2
      
        李老的师傅之一薛颠,在书中的形象特别压得住我。这位领悟武学的大师,在身体上突破极限的程度,让不练武的我坚信武学绝非武术套路、动作电影那么绚烂,而是能够改变精气神的深奥存在。“形意拳,只杀敌,不表演”,这句由李仲轩师祖李存义说的话,就能改变很多以为“电影、小说是武林”的认识。
      
        形意拳是很难看的,这是因为拳架既不是用于表演也不是用于实战,它是用来出功夫的。我想象着一位打形意拳的大师,躲在无人的地方施展各种动物般的动作,忘形忘己,养气养心,冷不丁被我们这些“哼哼哈兮快使用双节棍”的孩子看到,我们一定会发笑。我们总是忍不住嘲笑丑陋、怪异、孤独的存在,在嘲笑中,我们与智慧失之交臂。而即使这位形意拳大师发现了我们的愚蠢,也只会微笑地躲开我们吧?唐维禄教育李仲轩说:“你凶,我怂,你怂,我比你还怂,这才是我的徒弟。”这个中道理,真让人敬佩欣喜。
      
        懂得武学杀伤力的武师,一般都是懂低调为人的好处的。李仲轩老人的第二位师傅,名满京城的尚云祥大师,李老对他有一段回忆:
      
        尚云祥晚年名气已很大,比武、来访的人非常多,有时想睡个午觉都不行。一次李仲轩跟随尚云祥出门办事,路上,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打闹,尚云祥就停下来看了半天,还蹲下来伸手逗小孩。李仲轩催促他不要耽误时间,尚云祥起身说:“我练拳一生,还不如这俩小孩。”很让李仲轩莫名其妙。办完事后,在回家的路上,尚云祥说:“古人讲,武者不详。练武人太容易陷入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份名气,便多一分烦恼。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没事了,不是令人向往吗?”
      
        真正的武学,是善养浩然正气的,他能让坚持的人在老年时返回到童真之中。这样的德行,现在已不是有成就、有地位的老年人都具备的。从这个角度说,所有已经失去土壤的国学、国术,真是无价之宝。因此像徐皓峰这样的为先贤大学整理资料的人,功德之无量,大概也只有后人才知道了。
      
        李老因为遵守尚云祥“不准收徒”的承诺,一辈子隐逸凡人中,晚年做个孤独的看门人,即使对待知道他身份的倾慕者,他都不破师嘱,一直守门。这份守得住寂寞的能耐,不是“愚忠愚孝”,更多的是领悟了人生的智者,对我们这个历经苦难、浮躁的社会一份冷眼旁观。
      
        对了,说起徐皓峰,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在今年2月份他拍了一部非常寂寞的动作片《倭寇的踪迹》。这部有如形意拳那样“外形难看”的电影,打的是一击必杀的真玩意。在众多爱与不爱、知与不知者中间,此片一闪而过。
      
        但它可贵在于,遇上了懂它的人,它的一瞬就此不朽,一如虽已逝去却已长生的那个武林。
      
  •      一本清静静的书,一个明朗朗的人。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写武道的书,也就这本最平实,最深入简出。字里行间掩埋着过去的传奇,隐流着武脉的真机。
       看到有人说这是伪书,真是令人无语。一个门派里的争斗都成了这个样子,更何况门派之间。作为一个武者,不遵行自己的武道,不磨砺自己的修行,却整日计较,打嘴皮子战,就这样的心胸气魄,就这样的气质识见,谈什么究极武道,怕只是终成为一个长舌庸人!
       希望有志于武学的人,消了心中一腔戾气,不再到处大吵大闹吐沫横飞,不要总觉得自己、自己的师傅掌握着天下的道理,别人的都是谬论。努力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清清淡淡的人,把时间用在修心究学上。或许会看到更大的天空,感受更大的欢愉,体验到难以言说的收获。
      
  •     我看到一些相声的影子,比如那种师兄代师傅传艺,要有人引见师傅。再有就是些生活的智慧,比如太熟悉不能当师徒,就像老公不能教老婆开车一样。再有就是辈分,收了年轻的徒弟,辈分就乱了,但相声界偏就出了个少马爷。少马爷还沾了个例子就是已经没了的大师还可以让徒弟代收师弟。
      
      老辈人重信用,说不收徒弟,就不收;也好面子,说蹦了就十年不见。有原则,有敬畏,才有真性情。
      
      不能说是虚伪,但一方面说练武的都管饭,一方面有看不顺眼的过来吃饭,又不乐意,我只能说中国是人情的社会,有些东西说不清楚。
      
      另,这是看了倭寇的踪迹后追看的书。那个电影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有意味,有派头,值得细看。
  •      上学期间比较喜欢网购图书,毕业前一看吓我一跳:累计消费3000多元!有的书自打买回来后翻了不超过5次,真是败家!不过要说买的最值的,就数这本《逝去的武林》。
      
       本书由李仲轩口述。李老先后师从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老一辈练武者虽然修身养性,但因时代限制,使得文化素养普遍有限,出身书香门第的李老所具有的文化素质正是其三位师父所看重的,也正因为此才让半个多世纪后的人们得以通过李老的文字看到真实武林的风采。
      
       传统武术在晚清时期达到巅峰,但经过军阀混战、批林批孔、反四旧等运动后跌入低谷,目前人们所认识的传统武术大多是竞技武术或影视剧中的表演武术,所以许多格斗爱好者宁愿去看UFC、MMA或K-1,并认为中华武术不堪一击——散打融合西洋拳击、跆拳道、泰拳等技法,只有摔法是自己的,所以散打并不被认为是中华武术的分支。
      
       《逝去的武林》宝贵的一点在于纠正了人们练武的一些误区并揭示了传统武术练法及技击方面的一些关键细节。举几个例子:练拳时一个动作无限重复打下去并非是为了“一招熟”,而是要练出你所特有的节奏来,有了节奏,人就会越来越强;点穴不是点得人一动不动,而是一动就痛苦,也不是追着人点,而是“适逢其会”,顺着敌手的劲戳住了,顺手在哪里就在哪里;练拳是培养精气神的,所以练拳时要把精气神含住,那种咋呼着嗓子打拳的完全是在耗费精力,年龄一大肯定出毛病;传统武术都要站桩,站桩绝不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比如唐师所传的桩功要求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站桩时很细致很轻微地抖一抖,就能够享受桩功,还能养生,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书法握笔,指头在笔杆上使力,反而使不出力量来,手心要像握着一个鸡蛋,下笔时催动这个虚运出来的鸡蛋,这样手上的劲就能整合到一起,字方能力透纸背,而练拳就是要整合全身的劲力;八卦掌代表人物程延华说过“练拳如亲嘴”,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觉就不同了,练拳就是要这样使身心都起变化,一句“练拳如亲嘴”,一下就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大道理说通了……
      
       除了练法上的宝贵资料,其对三位形意拳大师日常言传身教的描写,体现了内家拳在修身养性上的莫大功用。作为内家拳必不可少的内功,不仅能协调身体、修身养性,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发力技击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却往往最被人们所追求,有些舍本逐末。
      
      
      
       写到这儿我才发现,上面基本上还是整理了一下已知的资料,并没有自己的体会或见解,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连业余都算不上的爱好者来说,面对这样内容丰富精深的好书,只希望自己尽可能多的消化罢了。非要说一点体会,那就是:好东西就如空气,时时在你周围你却从未留意。
  •     我是跟师父学得杨氏内传太极拳。也参加过所谓竞技武术,也拿过奖。心中还是有点感触。打个比方吧,大学里的学生会为什么不再为学生服务了?旧时候学拳的要在师父家住上很久,帮师父干活,还要学拳。以前人学拳艺要比现代人困难得多,也比现代人更会专研,所以功夫能达神变。以前的武林,就是自己觉得学有所成,导出拜访拳师,一个进入这个圈子,一个能为自己打名号。所以各位能明白,这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只是现在人生活习惯不一样了,武林也就显得消逝。
  •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过去武林中的轶事见闻与形意拳的不同练法。
      
      本书由5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李仲轩老先生的自传,其后三个部分分别是他在唐师傅、尚师傅与薛师傅门下习武的回忆录,最后一部分则是收录自他的答读者问。
      
      轶事部分让我对昔日的武术世界,有了一个更具体的理解。前清禁武,民初开禁,武术后迎来了黄金十年,其后对日抗战,又间接地为其传播添了一把火,直到1949年。那时的习武之人,是真正醉心武术,有小本商人,练武成痴,竟无心经商,沦为乞丐。“穷文富武”固然有所依据,但并非绝对。书中提到,有资质高、底子好的,师傅抢着教,收为入室弟子,吃住都给你包了也无不可。
      
      “文以儒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条,在作者笔下,是没有道理的。文中有言,“假练武的多是非,真练武的无是非。”时间都用来练功悟道,哪来的时间好狠斗勇?再者,即使不论师傅的循循善诱,真要练起了内家拳,性格、品质都会得到修养提高,以至于一个大字不识的武者,往往比起满腹经纶的儒生,更要豁达、开阔。当然,成王败寇,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视角,当权者认定薛颠该死,一如秦始皇觉得酸儒当坑,他们站得高,可以喊话,那酸儒与薛颠,被坑杀了,生前所追求的,也就随之成迷了,而他们的所作所为,自然也会有胜者为之定义。书中多次感叹“薛颠不得善终”,老人缅怀纪念之外,想必也有别样心情。
      
      我曾经在一家武馆内学过咏春拳,师傅的为人品格自然是好的,也确实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但我没能坚持下来。一天内,我做不到扎马练功三四个小时,数年间,我自问也做不到持之以恒。现在想来,师傅和其他师叔之所以态度渐冷,想必是看出我除了在武馆,每周练那么几小时,回到家根本没用功,自作自受,怨不得旁人。从最初的探访武馆,盛意拳拳,到最后惰根上脑,不告而别,这成了我至今未能完全释怀的遗憾。
      
      在武馆内,有不少修习别种武术的前辈,有的健谈、有的严肃,但都是极友善的。一种本不可能的环境氛围,顽强地伫立在一隅乃至一厅——走进一间平白无奇的房子,竟仿佛沾上了侠气。叫人几乎感觉不到,这日渐缩小的武林中,可数的游伴生共同发出的无数眷恋。
      
      
      (另,之所以评星不是推荐,是因为文中涉及了不少关于形意拳的指导,对你我这样的一般人,看起来或许难以理解。)
  •     这两天在津津有味的读《逝去的武林》,为什么能读下去这本武术家的回忆录呢?练中里巴人的金鸡独立已有两年,虽然不是日日坚持,但隔三岔五从未间断,单脚能轻松站完五分钟,越来越觉得不够意思。直到这个月开始站桩——我学的是金鸡独立式,现在单腿9分钟——立马爱上了这种运动方式。
      
      同样是屈腿独立,加上脊椎和肩颈部的架子和松静意念后,感受大不一样。站桩就是站松静,静由求松生——当我的心神一遍遍的巡视自己的桩架时,我的心真的静下来,呼吸绵长,甚至能感觉到一呼完毕后鼻孔处的丝丝凉意,那种感觉真是奇妙!站桩完毕起身站直时,能感觉到血一下子涌进那条已酸胀很久的腿,这种感觉不是解脱而是爽,像给下半身换了一回血一般,真爽!这是我现在站桩时最喜欢的两处体验。
      
      《逝去的武林》中有不少这样的体验描述,是作者的感悟。有不少将武道与哲学联系在一起的描述。对于武术,虽心向往之,但是觉得自己不可能练到境界,甚至连入门的水准也不敢奢望。书中叙述的那些故事让我觉得像是传奇,不敢确定真假,又觉得应该是真的。对这本武术家回忆录的热情是缘于我对站桩体验的喜爱。
      
      站桩是练功的一种形式,练拳(如书P25写劈拳)也是练功,直到大成以后连起居劳作都可以是练功。练功就是运化体内气机,从而达到调养五脏六腑和调养心神的效果,内里强壮以后人就变得“敦敏”、“肌肉若一”,一击之下便不再单是手脚的力量,而是全身的能量,且身体各部非常协调。这是我理解中的内家拳的拳理。所以书中也一再提到形意拳的练法和打法是迥然不同的。
      
      我想读这本书对我的实用意义也就在于此吧,一窥武术高人言行体悟,看看还有哪些练法和意念要点,能达成什么境界——但仅限于此,因为自己练功必得一步一个脚印,我还是老老实实的练我的桩,每回20分钟,体验松静,享受松静。其它的练法,两三年以后再说吧。
      
  •     想找好书读,千万别报刊、网上寻信息,那些铺天盖地的小广告,绝大部分等同街头地面上粘的那些玩意儿,来路不正。真想得到好书信息,不妨注意口口相传。有心人会发现,总有个别好书,一段时间内,在周边志趣相投的朋友中悄然流传。这样的书,往往是值得信赖的。好比早两年的《 书法有法 》,好比眼下的《 逝去的武林 》。
      
      《 逝去的武林 》是一本口述实录。述者李仲轩是个练形意拳的武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拜三位名师门下,得了形意一门的真传。之后退隐几十年,一个徒弟没收,退休前是一家电器行的看门老头儿。就这么个人,将近九十岁了,觉得武学不可失传,找到信赖的人,和盘托出一个真实的武林,以及一些玄机莫测的内家功夫要诀。
      
      看似普通的这一述,其实在李老先生内心,一定经过极其复杂的得失权衡。最终倾囊而出,需要莫大的勇气。
      
      形意一门,奉达摩为开山老祖,原来以为是暴发户修家谱,故弄玄虚、往自个儿脸上贴金;读完全部口述,才知此说不虚,是自己太过无知。
      
      形意拳所以被叫做内家拳,是因为看似在练筋骨,实则是在修炼人心。按李先生的说法:所谓形与意,只能授者身教,学者意会。如果勉强以文字表述,形就是“无形”,意就是“无意”。这么直指心行训练法的话,李先生说:“这不是老和尚在打无聊的机锋,而是练武事实。”
      
      禅宗公案里,类似这种形即无形、意即无意的话很多,肯定不是文字游戏,做到了自然明白,做不到,说什么也只能是错。
      
      形意拳与禅宗在“只管去做、不可言说”这一点上,有惊人的一致,难怪要供禅宗的祖师爷。看李先生揭秘出来的很多练武诀窍,极似禅宗公案中雪泥鸿爪透露出来的修禅引导语,“练拳要学瞎子走路,身子前后都提着小心,从头到脚都有反应”;“意不是想出来的东西,而是得来的东西,一刻意就没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得了”;“意是先于形象,先于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风而来的一点潮气,似有非有”。
      
      李先生口述中也经常联系到禅讲话。比如他说:形意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还说:禅宗有“话头”,就是突然一句话把人整个思维都打乱,就开悟了,形意也有这种“给句话”,这句话本身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没意义,就是为了刺激。
      
      禅宗不立文字,结果时至今日,真正悟禅者越来越少。形意只讲意会,结果传到今天也几近失传。这种时刻,是继续遵照祖训不立文字,还是有选择地做一些“揭盖”的努力?孰利孰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外人自然无大所谓,身为当事者的李先生,想必内心是起过巨大波澜的。所以他在口述当中讲到拳风时,会无奈地借题发挥道:“拳不能以风格来评说,因为武术不是表演,说其刚猛或含蓄,都离题太远。要从心法说,才能区别出究竟,可惜心法又是不外传的。”
      
      不外传是因为不好传,形无形,意无意,自己学会已经超难,再想教人,难上加难。所以这样玄妙的事情,我这里多说也是无益。更何况,这一写这一刊出,这篇文字也就落入前边批判的小广告之列,难逃可悲下场。不如您自己去读读这本书,说不准就能读到某个“给句话”,能对治您那颗杂乱纷扰的心。
      
  •     一连串名字跳了出来,《道士下山》《采桑子》《推手》《伶人往事》李翰祥的《八旗子弟》 《十月围城》
      
      这里面都有一种旧的气氛在里面,一种风度、闲淡、优雅、操守、奇技淫巧,呵呵,我说不好。
      
      “您的评论太短了”
      
      今日阴天,东北遽冷,咖啡又起变故,我在吉大学习平静。预想中的咖啡时光完全泡汤,好吧,干干干。
  •        
      
         喜欢读浩峰的作品。
         无论是下山的道士,孤傲的白猿;无论是国术馆的让人泪落的荒诞,还是逝去武林中的李老静静的讲述。
        
         沉浸在这样的文字中,每觉天地寥落,日月百草,俱涵深意;
         细思又觉法尔如是,万般坦然。
      
      
      
      
      
      
      
      
      
  •     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书中描写的又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跟建国大业一样一样的。
      
      尚师那样淡定从容,唐师那样谦卑知礼,仲轩老人那样承诺一生的。
      那种气度,文脉,都他妈那里去了?
      
      这是个潜规则都没有规则的年代,
      人人都想红。
      
      
  •     相信李仲轩老人是令人尊敬的武者,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做了过多的艺术加工,有些情节未免令人心生疑惑,如果真的是要做纪实的东西,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未必适合加入到书中。
      武术对于人精神修养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倒不如多着力这方面为好。我以为书中发人深思的部分,也多是老人叙述精神的部分,老人也多次提到几位师傅纵使读书不多,也有翩翩君子之风,我想这是武术在现在对人们帮助最大的部分。
  •      大三的时候,开始习武。
       因为我所学的专业的缘故,这门武术课是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它跟我的其他课程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试不及格是要补考的。全班磨拳搽掌,等待看我补考的模样。
       从蹲马步开始,扎的是四平桩。第一天上课,李老师表情严肃,手持戒尺,稍一站高立刻被打下去。我身怯体弱,半分钟的四平桩扎下去,说结束的瞬间,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然而考试及格是6分钟的标准四平桩,至少站够13分钟才算OK,我陡然感到天都是黑的,那天是哭丧着脸回到宿舍的。
       为了不补考,我们宿舍开始了集体扎马步,一早起床,大家都开始在阳台上找个位置扎上,姿态自然是五花八门了。另外还有部分学习内容是腿功。每次出腿的时候,自以为站稳了,李师过来,轻轻一拨,我们便摔倒在地。有一次有个高壮男生过去跟他推手,他手一粘一收一推,男生颓然倒地。
       李老师是少林俗家弟子,当时的省武术队的教练,他手下出过不少省级的武术冠军,表情严肃,传说抓人补考从不手软。我羞于去找他,觉得找他求情也是无用,上届师姐曾经在他眼前哭的梨花带雨,也改变不了她的补考结局,只好硬着头皮每天扎大马步。
       后来他评论马步扎的最好的,居然是我们一个女同学,稳。站好桩之后,用腿试扫之,纹风不动,而我那时候充其量是站着能坚持住就算不错了。刚开始站桩,如万蚁噬腿,后来时间逐渐延长,然而到后期,依旧颤抖不已。我有次请教李师,我打太极拳速度过快,是为何故?他看了我一眼,你不曾静下心来,只顾着套路而已。
       到了考试那天,我战战兢兢,同学在后面给我掐着表,我站够了6分钟的标准桩后,果然在第8分钟开始颤抖了起来,整个桩姿完全变了,逐渐升高,同学在李师身后,不停地给我报时间,还有4分钟,还有三分半,最后13分钟一到,我立刻站了起来,腿一直在颤抖。那日最神奇的是,班长和团支书,一男一女,两个人抗上了,一直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班长认输了事。女生们纷纷欢呼雀跃,耀武扬威。
       然而腿功我得了个全班最高分,这个是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没有人相信这一点,只有我心理明白是怎么回事情。那天早上,我担心我打不下来,于是泡了一碗人参汤喝了下去(当时我自高中起便经常服用此药,所以已成了习惯),再抓了一把ATP,算是中西合用的兴奋剂。所以那日打拳,唯独我的拳风分是满分。有人不服气,李师安然不动地说,她只有60分的力气,但是她全部打了出来,你虽然有90分的力气,但是你在整个过程中,只打出了75分,你说如何?
       这件事情,李师是没有想到的吧。算是我无形中舞弊了一把。然而习武的那一年,我身体好到几乎不曾用药,步态轻盈。整个班的同学都没有进入医院进行大治。后来课程结束,去见习的时候,我跳过公园的栏杆攀折合欢,真有身轻似燕的感觉。
       从此之后,我才真正对武术有了兴趣。有一次跟家师讨论武术的问题,他说,中国人的血统中,总是对武术有些源流的,所以你若教中国人习武,跟教外国人习武的感觉不一样。老外习武,总是招式对而感觉非。他曾在德国授拳,故有如此之叹。
       我在之后坚持站桩大概站了一两年左右吧,但是离开学校后,自己去扎马步,总有些诡异的况味。后来渐渐就少了。有一次颈椎不舒服,请胡师兄帮我推拿按摩,他说你不若习云手吧。然后反反复复地就学了一招云手,那时才感觉到,什么是腰带身动。此后云手便成了见到师兄的时候必然要演练的一招,每次想到要见师兄之面,赶紧连夜再温习一番云手,以免万一他一兴起,要跟我喂招,招架不住。这两年,他又修习了赵堡太极,想来更是从容了。有时候翻翻他当年专门给我录制的拳术记录,觉得很是惭愧。昨儿跟他说到这本书,他说案头之书,已经熟读了两遍了。
       同学老C还专门去陈家沟习了一年的陈式太极,我看了之后,并不是很喜欢,选哪一路太极,可能还跟心气有关系吧,总觉得陈式过于剽疾了些。加拿大的N师兄,是吴式太极,有时候想,假如还能聚会,大家各自演练一番太极,真是煞是有趣,只是我,估计最多是那个手持录像机的而已。
  •     《逝去的武林》其实是一部伪书,骗了多少人,尚云祥的弟子李文斌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李宏还在,去问问他吧,看看李仲轩是不是尚云祥的弟子。我为广大的网友的无知感到震惊!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鬼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还傻傻的以为是一部什么武功秘籍。真是无知之极。
  •      书中虽然没有着重细写武林的方方面面,但其诚实的语言还是让我看见了一个现实中的武林模样,同我们平凡人的生活类似:都充满了悲与喜。
       而书中对于功夫的修炼不仅仅局限于形意拳,也同时适用到很多武术当中,而且一些可以拿来单纯做养生用。
  •   回头看半年前的文字,要说的好像很多,又好像无话可说。活着就很不错了,纯属乱叫一通罢了
  •   你再多读点书 这种话你就不敢说出口了
  •   刚看了一代宗师,也觉得该看这本书,其实一代宗师,可以说是电影版的《逝去的武林》,精气神,都是
  •   感觉很遗憾啊,国粹就这么失传了
  •   似曾相似的故事,幼时也曾问过爷爷为什么没学
  •   “练拳时一个动作无限重复打下去并非是为了“一招熟”,而是要练出你所特有的节奏来,有了节奏,人就会越来越强;点穴不是点得人一动不动,而是一动就痛苦,也不是追着人点,而是“适逢其会”,顺着敌手的劲戳住了,顺手在哪里就在哪里;”
    “八卦掌代表人物程延华说过“练拳如亲嘴”,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觉就不同了,练拳就是要这样使身心都起变化,一句“练拳如亲嘴”,一下就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大道理说通了…… ”
    太帅了。 想到了些其他的东西,果真是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有联系的。
  •   学过几年梅花桩的人飘过。
  •   以免万一他一兴起,要跟我喂招,招架不住。
    “喂”字好生动。
    难得看到写武术的亲身体会。
  •   看得很兴奋,武林并未逝去,当代亦有武林啊。
  •   从小隔壁邻居有一老头打太极,早上5点准时,雷打不动。到现在快80了,老态也有,只是那个精气神却是别人没法比的
  •   云手!想学!(¯﹃¯)
  •   紫书提点一下马步和云手的要点吧
  •   我最近在打太极,吼吼
  •   马步,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豆友写的很好,我的是四平桩,并不很合适现在的人开练,我现在一般让人站高桩。
    云手,我就会做,归纳的不好,回头问问我那师兄吧,看看他怎么说。他习武已经差不多近20年了,最近技艺大进。
    我人太懒,身边高手云集,都属于只看热闹的那种。
  •   http://www.douban.com/note/120550722/这个跟我当年练的四平桩基本是一致的
  •   我人也懒,身边木有高手,好不容易有了还尽是绝世的心态- -#……
  •   教一个秘诀,大早上去各大公园转悠,一般来说,你肯定能看到一些个老人在打太极,身法不错的,你可以采用紧盯慢跟的方式,刚开始就跟在他后面照猫画虎,然后等他休息了就上去搭讪,不要怕丢脸,不要怕。。。。。恩,就跟男子泡妞一样,胆大心细脸皮厚,肯定能泡到老师的:)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本人从来没有执行过,哈哈
  •   以上真的有效,不过我还是小娃娃的时候赖在老公公旁边学太极过。现在。。脸皮也厚的就是起不了床。我觉得5点前后比较多。而且经常有时候是一堆人跟着一个人学。
  •   桩啊,只站过自然桩。
    邻屋的哥们每天早起站技击式,雷打不动。
    等找到好老师,我也想练练。
  •   +_+^ 一到周末就睡懒觉的我是“泡”不到老人高手了吧……仰天……为神马我学妹就能去完三清山,回来神神叨叨的说,被一个道士看中然后被传授了“穿墙术”啊……
  •   看来小区里就有人打太极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   这机缘真有趣
  •   穿墙术真的太玄妙了
  •   她说是说了,可是没真相啊……不过后来就是毕业后她去攻读宗教的研究生了……= =
  •   习练了一年杨式太极拳~中断了没坚持住~
    准备再次收心上山~逝去的武林写得很真实。
  •   我想学降龙十八掌
  •   楼主好牛。。。。。。。。。
  •   武痴无用飘过、、、你们真够缘,我是又新无师,自修多年,后岔气两回,至今受凉就咳、、、
  •   不习武长寿的人更多,心静如水,真气自流。
    受凉咳嗽是正常反应啊,
  •   真好!写的真好!
  •   習武貴心。 我還知道有70幾的老太太去拜師的,啥時候都不算晚!
  •   四平马一小时难度好高。
    每次站完鸡步桩,大概足三里的位置就会胀痛,不知什么缘故。
  •   我觉得大学里选修武术的一般都很矬
  •   我大学时候就选修武术,第一年是跆拳道,第二年是太极,跆拳道忘了,有时候去公园还打太极,别人看我的眼神怪怪的!我常去的公园还有一个女孩练剑,我俩是唯二的“练武”的年轻人!
  •   求教 是什么专业?
  •   你又如何判断对方说的是真假呢?
    言语本来就传意有限,你不懂的东西不代表就错哈
  •   别有用心的人真的很多
  •   伪书? 你有本事也去写本,,赚几百万不好说,几十万跑不了...
  •   那啥功的也姓李的家伙不也有一本,别说好几百万,上亿都有,你说是好书?
    这些都是些过去的糟粕,现在看上去象黄金,其实是一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