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书画史话

出版时间:2007年  出版社:《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  作者:刘宝明  页数:128  
Tag标签:无  

前言

百年前某一天的晚上,北京胡同中一定是昏暗一片,因为那时路灯还没有在这里出现;同样是当年的那一时刻,一条街巷里仅有的几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中,或许也难得有一位于孤灯冷火中独享烟云供养;还是当年的那一时刻,几位好事者围坐在一起,交流着笔墨奇闻、江湖掌故……百年后某一天同样的晚上,我开始了《当代北京书画史话》一书中引言部分的格中攀爬。当我们步入中年,便会经常回忆生活往事,这种现象,我以为是积累了厚重人生经历后的反思、回顾,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将要有新的飞跃的前奏曲。这种发生在人生中的现象也可为我们思考社会发展时引为借鉴。梳理北京书画所走过的历程,将有助于我们思索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铺垫好走向未来的路。记忆是以琐事会聚而成的,诸多琐事的缺失,会造成我们大脑的空白。北京书画就是我们对这个城市整个文化记忆中一个大大的点。北京自辽、金以来作为中国的都城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历史沉积,汇集了丰富的书画文化遗产,大量的艺术家于此创作出反映这个古老城市特有风韵的艺术作品,其影响波及泱泱中国并延至现代。自五四运动到当下,是北京书画文化变化最大的一百年,其具体表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近三十年北京书画所经历的一切,是北京跨越百年、空前(或许是绝后)变化的交响乐中,绚丽美妙的华彩章节。正如画家描绘一个物象要通过不同角度一样,本书通过多方位、多层面、全视角的史实叙述,展现了自20世纪到当代的北京书画的总体状态。它大量采用这一时期与北京书画相关的回忆和记录,针对现存物象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在客观、完整地记录北京书画面貌的同时,从书画这一角度,完成对北京这个古老城市文化特征的反映。本书用几个时期作刻度划分,描述北京书画一百年间的历史,后半个世纪将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将在后半个世纪中的描述中被着力涉及。本书不仅描述部分特定的北京书画家的生活、创作图景,还将描述北京人接触、体验、欣赏书画艺术所反映出的独特文化习惯。它构成了京味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特征是属于北京的,它绝然有别于细腻、优雅的江浙,也有别于激情、豪爽的中原,更有别于古朴、率直的西部。北京书画的总体特征,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政治地位、民俗习惯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联;反之,北京所独有的书画文化,对北京人的文化环境、政治气氛、民俗习惯、审美情趣也有着微妙的影响。众所周知,北京具有古老城市和大国首都的双重身份,因此,本书在成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北京书画的双重属性加以区别,集中笔墨描述北京书画百年的变迁。本书所涉及的北京,近百年来一直处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它聚集了大批书画艺术家,这些人不仅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影响了一个国家书画发展坐标曲线的陡缓曲直。本书不仅对北京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欣赏、收藏书画以及围绕书画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描述,同时还旁及与书画相关的部分姊妹艺术以及传播载体、学说理论、文化市场、展览场馆、美术教育、师承宗法、画家背景、雅事奇闻等诸多方面。当然,它们是被有选择地列入描述范围的,而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反映北京书画百年风貌的全息图像。北京书画在一百年的变化流转中,有太多的人和事需要、同时也应当为我们所记录,于这些人中有使后人加深对中华文明认知、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们;有以博厚西洋学识转顾专事京味书画的一代艺术宗师陈师曾们;有以铮铮铁骨面对权贵的李苦禅们;有于时代苦难坚持独立思考的众多北京青年艺术家们;更有众多立足传统、寻求突破、默默无闻的老画家们。同样,还有许多发生于这个城市的书画故事应为我们所记取,无论是在家国灾难深重时作为绵延不息的文化薪火,还是在荒诞岁月使人摆脱精神桎梏的理想家园,围绕书画所演绎的故事汇成静静的护城河,环绕、陪伴古老的北京岁岁年年。

内容概要

  《当代北京书画史话》通过多方位、多层面、全视角的史实叙述,展现了自20世纪到当代的北京书画的总体状态。它大量采用这一时期与北京书画相关的回忆和记录,针对现存物象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在客观、完整地记录北京书画面貌的同时,从书画这一角度,完成对北京这个古老城市文化特征的反映。

作者简介

刘宝明,196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曾从事文化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书法创作之余有许多涉及北京传统文化的著述问世,如《永定门回望》、《陈氏五杰与北京不解情缘》、《红螺山下红螺梦》、《北京酒文化博物馆碑文》等。

书籍目录

前言/1第一章  古城遗风/1北京——发现甲骨文的地方/2故宫的书画收藏/4陈师曾与《北京风俗画》  /5皇室贵胄的书画/6民国时期的古玩市场/8紫禁城名画流失与琉璃厂的兴旺/9老北京厂甸庙会的兴起/10北京书画逸闻/1020世纪上半叶北平书画团体及专业美术院校/13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北京的画家/16北京书画的假活赝品/16沦陷时期的北京书画家/18萧条的北京书画市场/21发生于北京的传统绘画与两洋美术之争/22第二章  晨曦初露/23百废待兴的北京书画抢救事业/24荣宝斋的新生/2950年代的北京美术院校和新兴的书画组织/31书画家为新中国作贡献/33老字号的新贡献/35老画家趣事/3650年代的春节厂甸庙会/40五六十年代北京书画作品的价格及经营情况/41解放后北京的书画理论和相关出版物/42成熟于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书画家/44北京美术家协会成立/44第一届全国美展/45新国画运动引发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46第三章  十年坎坷/49兰亭论辩——暴风雨前夜的北京/50国宝书画劫难/54风雨飘摇的琉璃厂/55“文革”中抢救国宝/57政治口号式的书画创作/60“黑画展览”和“批黑画”/62北京青年的“无名画会”/63劫难中的北京美术院校/65北京部分美术刊物及书画展览/65第四章  新枝苍翠/69北京书法家协会的成立/7080年代初频繁的书画活动/71民问书画活动和书画组织兴起/74日臻完善的书画、美术教育体系/79外向型经济影响下繁荣的北京书画/80书画对外交流/83初涉市场的北京书画家/83机缘成就收藏梦/86北京人的书画心境/87北京书画家的“帅”“派”“嘎”/89琉璃厂的变化/90北京的中国画第三次论争和美术事件/92第五章  全面繁荣/97琉璃厂千枝竞秀/99红火的书画展事/101新的书画市场的兴起/103拍卖行的异军突起/109书画成为热点投资项目/1]0“喝破烂儿”里“吃纸”一一族/111伪作赝品的困扰/112工薪阶层搞收藏/114职业书画家大量出现/115北京书画艺术中的新名词/116有关中国画的一场笔墨官司/121第六章  放眼世纪/123北京的画家村/124鉴宝类节目现身电视荧屏/130书画经营网站的兴起/131中国书画市场导向标AMI中艺指数/131名家书画拍出惊天价格/133百姓收藏拍卖会频频,机构收藏兴起/134古代书画海外回流现象/]36与北京同步发展的美术硬件/138巾帼艺术家见证北京书画发展/143北京书画赝品面面观/146北京奥运吉祥物与画家韩美林/152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与中国书法、篆刻/153百幅绘画作品列入国家规划/154第七章  北京与五地书画/157山东——北京书画家的最大市场/158京津书画本属一家/161浙派影响下的北京书画/164京沪书画的渊源与差异/165京深美术——年轻与古老的对话/168第八章北京书画家渊源探微/173湖社画家群/175陈师曾、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四大脉系/179从琉璃厂走出来的书画家/186北京爱新觉罗家族书画/187北京博物馆孕育出的书画家/189北京书画圈三大独特现象/190北京教师队伍中的书画家/191活跃在北京的军旅书画家/191北京职业书画家/193参考文献/194致谢/196

章节摘录

北京——发现甲骨文的地方王懿荣(1845—1900),1880年考取殿试二甲第十七名,曾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毗邻雍和宫,位于北京城北部,旧时也称太学,时下的解释是封建统治者培养科举人才和各级官僚的皇家大学;祭酒,当等同于今天的校长。这样说来王懿荣便是皇家大学的校长,他对于经文、陶文、金石都颇有研究,是一位于传统文化造诣极深的清廷高官。这些也许并不足以使其为我们今人熟知,但他晚年的一个偶然发现,将他与北京这座城市和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联系在了一起。1899年,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待家人将药从宣南菜市口的鹤年堂药房抓回后,其中一味呈碎片状名日“龙骨”的中药,表面上镌有奇异的纹络,这引起了对中医颇有兴趣的王懿荣的注意,下意识问他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人范维卿被引见到王家府邸,并带来了十几片“龙骨”。之前,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没有如愿,但他听说当地有种“龙骨”是名贵药材时,抱着“不枉跑一趟”试试运气的想法,顺便收集了12片。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数日萦绕在心头的一个疑团霎时间有了答案。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卿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12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卿600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收购。随即,又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然而,精于算计的商人范维卿唯恐财路被断,谎称“龙骨”产于河北、山西,拒不挑明其真正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小屯,以至于早年河北周边一带,农民纷纷在田边地头挥舞镬头寻找宝物“龙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河南安阳小屯是“甲骨”真正产地才被专家确定。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在他去世前共收集了甲骨1500片。于是,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所有。当刘鹗的儿女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便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被近代人最后发现的故事。令北京人自豪的是,发现甲骨文这一中国20世纪初最大的考古成就,其发端并不在其原出土地,而是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1921年,著名学者、曾任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的罗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成为最早以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的人。故宫的书画收藏故宫以及宫中文物随着清王朝命运的日薄西山,开始了它历史上最大的劫难。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小朝廷处在一片末日的混乱当中。出于为复辟及日后生计考虑,溥仪以赠予的名义,指示溥杰将大量名画带出故宫。同时许多太监开始伺机盗宝,使得当时地安门一带新开了不少古玩店,而且家家生意都很兴隆,而这些店铺的后台老板大多是宫中的宦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理故宫时,仍在宫中多处隐秘之处发现了被太监们藏匿起来却没来得及带出宫去的珍贵字画,解放后还曾在重华宫的戏台底下发现过一件金代大画家赵霖的《昭陵六骏图卷》。它是根据陕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绘,是赵霖唯一传世的作品。宫中文物的混乱与大量丢失,激怒了溥仪,他命内务府彻底查办。但这却招来了更大的祸患。1923年6月26日,即溥仪决定查办的前一天,太监放火烧毁了建福宫,灭掉了偷盗的罪证。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据说,建福宫内曾存放了上千尊金佛。事后,光一家金店在处理这些灰烬时就拣出了17000两金块和金片。于此多年之后,故宫外仍活跃着一批以收购宫中废物、淘拣其中宝物为生的人。

编辑推荐

《当代北京书画史话》用几个时期作刻度划分,描述北京书画一百年间的历史,后半个世纪将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将在后半个世纪中的描述中被着力涉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北京书画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